地理因素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国际货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
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
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
如俄罗斯,虽有广阔海域,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尔曼斯克港),封冻期漫长,利用率极低。
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属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季风性气侯,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决定装运期时,要根据商品的性质选择季节。
除此之外,还应对所选航线沿途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
1、地理位置的影响(1)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
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发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
他们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围。
(2)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及内容2.使世界人口的构成和分布发生巨大的变化3.使区域贸易中心转移4.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原始积累世界贸易市场的特点:1.世界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2.世界贸易发展不平衡3.服务贸易增长迅速4.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明显5.世界贸易中心转向xx6.xx在世界贸易市场异军突起世界著名贸易中心:亚特兰大、休斯敦、洛杉矶、新奥尔良、纽约、奥兰多、东京、鹿特丹、孟买、迪拜、首尔、新加坡、安特卫普主要国际金融市场:xx、xx、xx、xx按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条件:1.经济理论的支撑2.成员国在地理上相互临近3.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4.成员国经济条件相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世界贸易的积极影响:1.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及贸易增长2.促进组织内部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3.增长和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4.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的稳定消极影响:1.不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正常发展2.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3.不利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与合作欧盟组织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议会、欧盟委员会、欧盟法院、欧盟审计院欧盟发展的挑战:1.欧盟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2.xx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3.欧盟东扩之后面临诸多挑战《北美贸易自由协定》的基本原则:1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原则2原产地原则3协商解决贸易冲突原则4动态发展原则5人员有限流动的原则6各国现有法律条款基本不变原则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主要原因:1有益于区内各成员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美化美国的产业结构2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领土相连,经济贸易紧密。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4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受到削弱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1南北合作2大国主导3兼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利益4战略的过渡性5较一般自由贸易区合作更广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发展2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3有利于三国的吸引投资4有利于美墨边境形式的稳定消极影响:1对各成员国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产生巨大冲击2不利于非成员国产品参与竞争国际能源贸易的特点:1世界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高度相关2国际能源生产和消费呈现很强的地域性3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国际农产品贸易特点:1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2世界农贸品发展不平衡3世界农产品贸易总类日益增多4农产品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国际贸易运输的作用:1深化国际分工2开拓国际市场3降低产品成本国际贸易运输业发展的特点:1国际贸易运输服务稳步发展,但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较大2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主体3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海洋运输的特点:1运载量大2运费低3不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国际航线xx航线:远东--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远东--北美西海岸航线;远东--南美西海岸航线;远东--东南亚航线;远东--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北美--东南亚航线大西洋航线:西北欧--北美东海岸航线;西北欧、北美西海岸--加勒比海航线;西北欧、北美东海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亚太航线;西北欧、地中海--南美东海岸航线;西北欧、北美大西洋岸--好望角、远东航线;南美东海--好望角航线xx航线:横贯印度洋东西的航线;进出印度洋北部国家各港的航线;进出波斯湾沿岸国家的航线;进出非洲东岸国家的航线世界集装箱海运干线:(远东--北美航线;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远东--欧洲、地中海航线;(规模最大))远东--澳大利亚航线;澳、新--北美航线;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线;29、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海运航线:1.近洋航线包括:中国--朝鲜;中国--日本;中国--越南;中国--独联体远东航线;中国--菲律宾;中国--新马航线;中国--北加里曼丹航线;中国--泰国湾航线;中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孟加拉湾;中国--斯里兰卡;中国--波斯湾航线;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2.xx航线包括:中国--红海航线;中国--东非航线;中国--西非航线;中国--地中海航线;中国--西欧航线;中国--北欧、波罗的海航线;中国--北美航线;中国--中南美航线;直达班轮航线:中国到日本、朝鲜、波斯湾、红海、非洲、地中海、欧洲、美洲等地区;集装箱班轮航线:中国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国际货运港口: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纽约、新奥尔良、神户、横滨、新加坡、香港、上海铁路运输的特点:1运量大、2时间性强、3连续性好、4运费低、5速度快航空运输的特点:1运输速度快2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3安全准确4节约包装、保险、利息等费用国际航空港:1亚洲:新加坡、香港、雅加达、孟买、马尼拉、曼谷、卡拉奇、东京、上海、北京2欧洲: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维也纳、罗马、柏林、华沙、莫斯科3美洲:纽约、芝加哥、华盛顿、蒙特利尔、亚特兰大、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温哥华、墨西哥、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圣地亚哥、4非洲:开罗、阿尔及尔、约翰内斯堡、喀土穆、内罗毕、5大洋洲:xx、xx、xx、xx。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简述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贸崛起的重要原因,而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刺激。
②长期被低估的汇率制度。
长达20年之久的被低估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促进日本战后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③ 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化。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日本企业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强化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④政府的支持。
战后,日本政府为贯彻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对本国的贸易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⑤贸易政策的选择。
战后,日本政府为恢复本国经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对进口贸易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⑥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快技术进步。
日本赶上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更抓住了机遇,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
⑦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①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地理因素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与相互融合。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将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分析这些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是影响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在世界地图上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它靠近东南亚、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日本能够与许多经济大国进行贸易往来,方便了日本的出口和进口业务。
其次,气候也对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日本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产品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日本有机会出口大量的农产品,如稻米、水果和蔬菜等。
由于日本气候变化明显,需要进口各种不同季节的食品,如水果和海鲜。
因此,气候条件对日本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自然资源也对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铁、煤、铅、铜等矿产资源。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日本成为一个依赖进口的国家。
它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金属矿石。
这对日本的贸易平衡造成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此外,日本也依靠对外贸易来获得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如木材和大豆。
最后,交通运输也是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海运业务非常发达。
海运是日本主要的贸易方式之一,大量的进出口商品通过海洋运输来往于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
日本拥有众多的港口,包括东京、横滨、大阪和神户等,这些港口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此外,日本还发展了高效的铁路和公路网络,以方便国内货物运输和流通。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理位置使得日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贸易的中心之一,气候条件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有限性造成了日本的贸易平衡问题,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则促进了商品的进出口。
因此,了解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日本的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位于东亚的亚洲大陆东方、太平洋西北部,地理位置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论述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
一、地理条件1.地理位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处板块交汇带,频繁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造成了日本地理位置的不稳定性。
2.群岛地形日本由四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以及众多小岛组成,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海洋对日本的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气候条件日本处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的交汇地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日本的农业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二、自然环境1.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种自然灾害对日本的经济、人口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资源有限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主要依赖进口资源。
地理位置临近发达国家以及太平洋上的资源丰富地区,让日本能够借助地理优势获取到所需的资源。
3.海洋经济日本以渔业为主要产业之一,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日本拥有广阔的经济海域,开展海洋渔业、航运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三、地缘政治1.亚洲地区重要国家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日本在地缘政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2.地缘安全日本地理位置使得其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太平洋西北部的主要岛国,日本处于地缘政治焦点区域,其安全形势受到临近地区的影响。
3.地理战略价值日本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其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交汇点,拥有重要的海上通道,对于亚洲地区的海上贸易和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面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地理位置对日本的影响也在不断演变,日本也在积极应对地理位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自身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
地理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货易是跨过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
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差不多上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势特点、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阻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进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势、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差不多国策,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制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
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
如俄罗斯,虽有宽敞海域,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专门的摩尔曼斯克港),封冻期漫长,利用率极低。
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属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季风性气侯,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决定装运期时,要按照商品的性质选择季节。
除此之外,还应对所选航线沿途温度的变化情形了解。
1、地理位置的阻碍(1)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阻碍,能够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稳的,宽敞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顺,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进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
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进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
他们疆域的要紧部分确实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畴。
(2)濒临海洋依旧深居内陆的位置,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进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阻碍。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一.自然地理环境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其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陆地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环境:地处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日本,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典型特征。
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北海道与本州的东北地区、高原地带属温带,本土大部地区及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
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地形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1%,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
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剧烈,因而国内的山大多数为火山,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而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水文环境:以季风气候为主的日本,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有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而且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冬季则少。
因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河流短小而湍急,流域面积小。
因山地海拔较高(普遍1000-2000m),并且离海边较近,河流落差较大,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且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二.自然资源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在论述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边所说的“地理环境”并非狭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由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三方面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这些是一国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与人类经济贸易活动有关的要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条件,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优越的海陆位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是成为贸易中心的重要条件。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飞机的制造技术与运营体系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其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地上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成为在国际贸易中最为主要的交通手段。
因此,濒临海洋或扼守重要海峡的国家易形成繁荣的贸易中心。
比如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枢纽,这使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一般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中转站;而一些内陆国家则由于缺少入海口,海上对外贸易须借助别的国家的港口。
其次是气候条件。
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的差异,引起各种农产品的不同分布,如棉花,小麦等主要出产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因此,美国,阿根廷等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水果的出产地;另一方面,气候还会影响对外贸易货物的包装,储存和运输。
气候寒冷的季节或地区运输商品要防冻,高温多雨的季节或地区要防霉防潮;此外,多发性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产品的供应和价格,也会对运输及保存造成严重破坏。
还有就是资源。
例如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除去它的饮用作用外,淡水资源船舶航运,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中也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欧洲的多瑙河流经多个国家,不仅灌溉了沿河的土地,也为诸国间的航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还有一项就是矿产资源,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煤、石油等成了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稀缺而且分布不均衡,富含矿物的国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如澳大利亚盛产高品位的铁矿;南非富集黄金、铂、钴;波斯湾沿岸蕴藏大量的石油等。
地理与国际贸易了解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是国际贸易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贸易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地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并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这些观点。
1. 地理的区位和交通网络地理区位是国际贸易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决定其与其他国家的交通往来是否便利。
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国家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强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相反,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往往会导致交通成本高昂,限制了国家的外贸活动。
例如,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的德国拥有便捷的陆路和水路交通网络,使其成为欧洲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其地理位置使得德国可以通过欧洲联盟的内部市场和附近国家的贸易走廊来扩大其出口业务。
而受制于地理条件,像尼泊尔这样的内陆国家交通不便,可能会限制其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使其依赖于邻国的陆路或海路通道,而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贸易障碍。
2. 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地理条件还会对国际贸易的自然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各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地理条件也可以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特化方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对外贸易的情况。
例如,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和煤炭。
其地理位置使得澳大利亚可以将这些矿产资源以大规模出口的方式供应给全球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
另一方面,像芬兰这样的北欧国家地理条件寒冷,适宜林业等资源开发,这使得木材和纸浆成为该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3. 气候和农业发展地理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可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以此为基础,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会形成一定的农产品竞争优势。
例如,巴西位于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阳光、雨水和肥沃的土壤,这使得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出口国之一。
另一方面,像荷兰这样的北欧国家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农业发展相对有限,但他们通过农业技术的创新,如温室种植技术,仍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地理因素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一.前言
地理因素分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
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有明显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地理因素对各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和深刻。
积极开展地理因素对各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规律,对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国际贸易变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面积小,人口稠密。
多山、平原狭小,海岸曲折、港湾优良,多火山地震,矿产资源贫乏。
日本陆地面积约37.788万平方公里。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等。
地理因素对日本有着重大的影响与意义。
1.地理因素对日本工、农业产品布局的影响
(1).日本的工业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沿岸,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的工业区。
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 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山地多,平原少且小,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多,因此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其他地方进口,然后
在日本本地加工,再销往国外,这就造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布局。
而且日本的人口多居于太平洋沿岸,有许多的大城市,解决了劳动的问题;并且交通运输方便。
其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大都依赖进口,而海运的特点就是运量多,成本低。
还有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这就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资金和技术问题。
( 2).日本的农业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加上雨量多,湿度大,适合于农作物生长。
而且国土南北狭长,南、北方作物均能生长,所以农作物种类较多。
但山地多,平原少,是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为此,就采用填湖海、造梯田的措施来扩大耕地面积。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顷,现在专门从事农业的人也很少。
由于地块较小,日本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
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
日本的水稻生产遍布全国,其中以东北、北路、关东和九州为主。
现在日本的耕地面积仅有550万亩,占日本总面积的14一15%,此外,频繁的自然灾害(台风、霜冻和干早)亦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现时日本农业的特点是高度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
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
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种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说道日本的农业,最值得提起的就是渔业。
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
在日本近海有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的太平洋北部渔场,鱼类资源丰富。
日本是世界食鱼最多的国家,水产品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地理因素对日本进出口商品种类与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
所以大部分初级商品得从海外进口。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必然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因此日本与各种国际贸易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
所以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日本农产品的进口范围很广,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
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粮食(小麦、玉米、大豆)、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绒毛、草皮等。
其中粮食占了绝大部分。
在谷物类产品中,小麦及混合麦占谷物进口额的24.38%,玉米占谷物进口额的43.26%,稻米占谷物进口额的4.81%,谷物加工品占谷物进口额的16.95%。
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主要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成套设备,钢材,汽车及其零附件,电气和电子产品,机械,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塑料制品,纸制品,化工制品,光学仪器等等。
其中车辆及其零附件(HS87)、机械设备(HS84)和电气和电子产品(HS85)是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类别,2007年1-6月这三类产品合计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60.9%。
2007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车辆及其零附件749.5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2.3%,增长11.1%。
1-6月,日本出口机械设备672.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0.0%,增长9.1%。
日本多年来一直是生产机器人的最大出口国,日本在这一行业的优势甚至于超过美国。
3.地理因素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由于日本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且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因此日本必须加大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其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表明了日本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中实力地位的提高,并成为加速日本贸易发展和贸易收支改善的重要原因,对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
日本主要对外贸易区域为亚洲、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15国,这三大区域合计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87.8%。
其中,日本对亚洲地区和欧盟的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增幅分别为11.3%和8.8%%;中国和美国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1-6月,日本从中、美两国的进口额分别为609.7亿美元和349.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0.8%和11.9%。
在日本前15大贸易伙伴中,日本从韩国、中国台湾、德国和伊朗的进口出现小幅下降。
4.地理因素对日本国际贸易地位的影响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
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仅在1970年左右就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第2大资本主义经济国家。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鉴础上,日本出口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出口贸易反过来又成为刺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
基本因素。
日本历届政府结合本国的具体清况,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条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使出口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调整发展。
其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扶持,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当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事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5.地理因素对该国对外贸易运输的影响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
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渔业高度发展,再加上本国的内在需求,所以日本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
日本缺乏自然资源和原材料,因此必须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再将成品出口。
担负进出口运输任务的是海运业。
日本的主要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日本的船舶总吨位数达4000万吨。
进口的石油、矿石、煤炭、木材等货物通过油船、矿石专用船、散装船等运进来,同时出口的钢材、消费品由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运出去。
其次还有铁路、公路和空中运输。
三.结语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
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因素。
日本是个地理环境非常特殊的国家,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东方孤悬岛国,日本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与它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地理因素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