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1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世界历史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开始由民族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地域像壁垒一样把人们阻隔开来,各民族都在走着自己自发形成的发展道路,各民族之间缺少广泛的交往,问蒙只在孤立的地区发展,这就造就了如下结果:1、文明的成果不能得到保存;2、人类每天都在重复。
因此,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
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商品经济物与物的联系促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推销商品的需要,使资本家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一个世界市场体系,使民族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到世界历史洪流中。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件,这就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此后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与前此不一样的新的特点。
由于广泛的交流,文明的成果得到了保存和传播,人类避免了每天重新发明的重复现象,由此大大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跳跃性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常规现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几个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后发国家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体系形成的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科学技术的先进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回了较多的劳动,对后发国家进行盘剥和剥削,由此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业文明的国家从属于工业文明的国家。
在这种工业体系中,西方资本为了保证商品的输出、资本的输出,千方百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遏制后发国家,不允许其独立和强大起来,以保证自己对世界的统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之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临着亡国危险,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民族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之路,但当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刚开始起步时,他彻底发展的道路已被堵死。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替代了商品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历程,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了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传播、实践、理论体系、指导作用、全球化、新时代、历史经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未来。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经历了从传播到接受、从探索到实践、从建立到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一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前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70年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初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与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新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未来的启示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宝贵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批社会主义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2、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56页),摘抄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
2、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新兴资产者通过残暴剥夺农民,压榨工人,野蛮掠夺海外殖民地等办法,聚集资本和扩大经营。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18世纪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
工场手工业在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60年代英国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之后又爆发了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这时无产阶级已从一般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并被卷入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但还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产儿。
经过这两场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弊端暴露。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和法国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阶级斗争的实践.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使得俄国无产阶级群众获得了解放。
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得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时代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从20世纪的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了过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也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要继续深入做好“结合”文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聚人心、指导实践,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也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70年。
回首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70年,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救国救民真理中逐渐认识、接受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工人运动和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1949年成立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契合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近现代以来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中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发展,足矣雄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仰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在一大上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最先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1.毛泽东同志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
1964年1月,毛泽东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作者:孙宗琦来源:《办公室业务(下半月)》 2019年第1期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十一所孙宗琦【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拓前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发展进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明确指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早表述。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标志着党开始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2年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92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作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作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世纪伊始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是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具体可分为:第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第二,明确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程;第三,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历程;第四,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
标签: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处在世界大环境下中国具体国情成功结合的又一典范。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发展角度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和科学的。
一、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为理论基础创立的。
它揭示的是经过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现实和将来已经证明或将要证明的;同时,他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
笔者认为,可以把上述邓小平的相关思想理解为:第一,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植根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的是没有充分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因此,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差异。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最终目标的。
在邓小平文选中收录的邓小平讲话中提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提法——“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最早并不是他本人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回顾徐崇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个精辟论断,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而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则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同志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
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
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
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
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
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创立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
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
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
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进一步体现了拓展深化的发展逻辑。
事实证明,正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党才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历史任务,才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又从实际出发,破解和回答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从而以全新
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中国要不要改革?怎样推进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石。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使改革开放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展开。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是理论逻辑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会发生很多曲折失误?为什么改革开放中会遇到很多犹疑困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个基本问题完全搞清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词。
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同样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
这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总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给了我们诸多历史启示。
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继续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这是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思想法宝。
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强调党的思想理论
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强调对一切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始终继承和坚持,但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过时的思想理论,就要坚决抛弃,敢于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停滞、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坚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崇尚实干。
在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是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的辩证统一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改革开放的实践,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从全局和更高层次上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今后,我们与时俱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真正在实践中把它们辩证统一起来。
在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中国特色”,强调了中国国情、中国特点。
今后我们与时俱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维,密切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瞄住世界生产力、科技文化等最前沿的动向和趋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既立足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精神,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富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使这篇大文章更加磅礴、更加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