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税制框架下税权制度缺陷与税收竞争异化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我国现行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税收的
制度。
该制度自1994年开始实施以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
善财政状况、提高政府服务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现行分税制中存在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中央政府在分配税收时占比较大,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相对较少,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需求。
其次,现行分税制中税收征收和使用的割裂也是问题之一。
由于税收征收权和使用权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掌控,导致地方政府在使用税收时受到较多限制,难以发挥自身的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些完善措施。
一方面,要加大中央向地方的税收分配比例,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收和使用的协调管理,建立综合性的财政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能力的建设,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权和掌控能力,促进地方政府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完善我国现行分税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推动我国分税制更加公平、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税收法律制度论文:浅谈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对策摘要:本文对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对策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税收法律制度缺陷对策0 引言依法治国、依法治税、推进税收法制化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社会法治进程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全面性、整体性和规范性改革,无论从涉及的范围和改革的深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税收法律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但税收法律制度属于法律的一个分支,它是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一项法律制度都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行税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日渐突出,必须对现有税制进行改革。
1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税收法律制度本身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很多新兴产业大量出现,例如网络资本运作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也是信息时代的资本运作发展的趋势。
它能够有效的规避异地运作的风险和难度。
它以资本运作的设计理念和奖金制度为基础,变异地运作为网络运作。
这种模式投资小、没有运作费用、操作简单、进人渠道广、发展快,比异地运作有着更加独特的优势。
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税收还是空白。
还有随着网络的方便和快捷,很多行业都在网上交易,目的是规避税收,这些都是立法者要考虑的。
其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在执行力上出现以行政手段代替法律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程度。
很多税务的征收都是靠行政手段完成,由于税法的执行大打折扣,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解释往往不尽一致,甚至产生冲突。
这种不一致乃至冲突的背后往往包含地方保护主义等复杂因素。
关于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引言我国的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税收收入的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分税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中央财政收入过高,地方财力不足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中央财政收入过高,地方财力不足。
按照目前的税收分配比例,中央政府可以获得大量的税收收入,而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对较弱。
这种不平衡的财力分配导致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承担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
对策一:调整税收分配比例为了解决中央财政收入过高、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适度调整税收分配比例,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
可以考虑将部分税收收入从中央转移到地方,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和发展能力。
对策二: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能力除了调整税收分配比例,还可以通过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能力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力度,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确保税收收入的合理获取。
问题二:财政分权不明确、协调性不强我国分税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财政权力分散、分权不明确、协调性不强。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财政支出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独立运作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财政分权不明确、财政运作效率不高。
对策一:建立财政协调机制为了加强财政分权的协调性,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协调机制。
该机制应该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代表,定期会商税收分配、财政支出等事项,协调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促进财政的合理分权和协调运作。
对策二: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建立财政协调机制,还应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财政编制制度、完善财政预算制度等措施,加强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
问题三:税收逃避和避税现象严重我国分税制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税收逃避和避税现象严重。
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要分税制是以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为前提,以政府间各种形式的税收划分为核心内容,辅之以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自1993起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效,但在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及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完善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需要从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分税制;财权;事权;转移支付制度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分税制是依据市场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以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为前提,以政府间各种形式的税收划分为核心内容,辅之以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实施既是一国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需要,又是一国依法理财思想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体现。
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分税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财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分税制在运行中也逐渐显露出了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些分析并提出完善对策。
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缺乏合理界定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但事实上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远没有理顺:一是政府“缺位”,该管的没有管起来,如对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卫生保健、农业等投入不足;二是政府“越位”,不该管的管了,主要表现在财政尚未退出盈利性经营领域,继续实行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
2、各级政府间的事权界定过于粗略,而且侧重于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事权。
由于政府间事权范围只是作了原则性划分,不够具体和细化,由此导致各级政府财政之间的支出范围不能清楚界定,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尴尬局面。
3、地方政府间支出效益外溢的问题没有合理解决。
政府间事权划分应本着区域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来进行,但某地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服务项目,其受益范围超出本地政府的管辖区域,为协调各辖区间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应设立转移支付机制,但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机制还不健全。
求,以增强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控的预见性和时效性。
在当前尽量控制税收优惠和减免的情况下,仍然要发挥税收优惠对产业结构的调控作用,对于企业、外资以及社会资金投资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应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一定的免或减的优惠政策,以弥补其投资利润率的不足,增加投资于这类行业的吸引力,鼓励他们投资的积极性。
最后,税种的归属不同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现在国家已经基本把一些调控产业结构的主要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大部分控制在中央手中,但若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把资源税过多的收归中央似乎不利于地方发展资源产业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考虑把资源税收入给地方多留一些,以鼓励地方动用多方力量发展资源产业,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
4.财政补贴政策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补贴的运用应规模适度、方向合理、方法得当。
当前,支持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应是我们制定财政补贴政策的原则。
在控制财政补贴规模的前提下,财政补贴应配合国家的投资、税收政策,主要集中用于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以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持农业生产稳定;用于那些承担特殊责任的国有企业以及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等,因为这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仅依靠市场难以尽快发展起来,对这些产业财政提供必要的补贴,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或是降低其工资成本,提高对这些产业投资的吸引力,促进这些产业尽快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政策性金融的贷款贴息也是财政补贴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5.转移支付政策选择转移支付是指在既定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无偿的或有偿的转移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形式,进一步协调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它是强化财政职能,特别是强化中央财政的分配、调控和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
转移支付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它不仅能直接支持财力不足地区行使职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而且还可以调节和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地方政府投资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保持与中央投资意向的一致性。
试论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利弊与改进方向背景介绍当前,中国财政体制已经实行了分税制,即从2004年开始,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税收收入进行分配,并将一部分税种归地方政府管理,形成动态共享的税收制度。
这一体制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急需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利弊分析利1.分税制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使得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开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工作。
2.固定收入和财力预算保护,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财政保障,容易控制资金支出和收入。
3.分税制合理地分担了财政责任和税收管理的职责,可以稳定地维护全国的财政秩序,并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作效率。
弊1.分税制在财政收入分配和财政权责上存在巨大的不平等和不协调,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稳定,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2.分税制在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的投入有限,甚至有一些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承担其应尽的责任。
3.分税制在经济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跨省市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
改进方向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协调机制1.根据地方政府实际情况和开发要求,制定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分税制在财政收入和政权责上的不平等和排斥问题。
2.强化财政负担,对于富裕地区财政部分对于贫困地区进行补贴支持,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3.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鼓励地方财政困难地区之间展开紧密合作,加强跨省市合作机制。
拓宽财政收入渠道1.改变过重依靠土地财政和固定资产经营收入的现状,逐步实行以生产企业、创意经济等为主的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财政收入渠道。
2.发挥城市和人口优势,逐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环保和教育等领域中涉足投资。
3.合理制定必要的税收政策,为优先发展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结论分税制是一种有利于地方财政自主性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改进和完善分税制体制,既是本着为全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态度,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
浅探我国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导言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指国家税收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机制。
在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本文将浅探我国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分析其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层面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概述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是“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地方自主管理、中央调节与协调”。
在该体制下,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税收政策,征收中央税;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地方税,同时按照一定比例上缴一部分税收给中央政府。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优势1. 鼓励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财政体制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利,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大的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和鼓励企业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扩大中央财政收入中央政府通过分税制财政体制可以获得较大的税收收入。
地方政府在征收地方税收的同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比例上缴一部分税收给中央政府,这为中央财政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3. 促进中央与地方合作分税制财政体制可以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协调。
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和调整税收分配比例,可以引导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和财政支出方面更好地与中央政府协同合作,实现整体财政的平衡和协调。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劣势和问题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和地方的合作与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和问题。
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出。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面临着税收收入的竞争压力,为了吸引投资和企业发展,常常采取竞争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
我国现行分税制的运行问题及对策建议引言自2001年起,中国实施了现行的分税制度,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分成两个部分,中央政府负责征收的税项归中央政府所有,地方政府负责征收的税项归地方政府所有。
然而,多年来,我国现行分税制的运行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税收分配不合理在现行分税制中,中央政府征收的税项包括消费税、关税等,而地方政府征收的税项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由于不同税项的税率和收入规模存在差异,导致税收分配不合理。
一方面,中央政府征收的税项收入较少,难以满足其财政支出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征收的税项收入较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差距加大。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对税收分配进行调整。
中央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关税、消费税等税率,增加其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则可以减少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率,降低其税收收入。
通过调整税收分配比例,可以实现税收的合理分配,满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
问题二:税收管理不规范在现行分税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收。
然而,税收管理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导致税收的浪费和滥用现象频发。
一方面,地方政府征收的税收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财政资源,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税收使用方面也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税收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税收管理的监督和制约。
一方面,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税收使用的监督机制,加强财政审计、预算执行等方面的监督,遏制地方政府滥用财政资源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税收使用的监管,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查机制,确保税收资金的合理使用。
同时,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减少税收资金的滥用现象。
问题三:税收逃避现象严重在现行分税制下,由于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分散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导致税收逃避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方面,一些企业通过虚报、偷逃税款等手段,减少税负,增加了税收的逃避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征收的权限和责任不清晰,一些地方政府对税收征收缺乏有效的控制,增加了税收逃避的可能性。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的税收问题探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担税收收入和预算支出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分税制下,中央政府负责整体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地方政府则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和责任,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财政政策并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
分税制在税收方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分税制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税收政策,因此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上的差距很大。
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吸引外资和优化产业结构来提高税收收入,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则面临税收收入不足的问题。
这样一来,资源就会倾向于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进而可能加剧地区间的差距。
分税制可能导致税收征收的复杂性。
在分税制下,税收的征收以及税收政策的制定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因此可能存在两个级别的政府之间的争执和利益冲突。
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税收收入会采取各种手段,导致税收政策的复杂性增加。
而纳税人也需要同时适应不同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成本。
分税制还可能导致税收逃避的风险增加。
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有较大的税收自主权,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可能会采取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或者放宽税收征收条件。
这给企业提供了避税的机会,导致税收逃避的风险增加。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可能导致通过竞相减税来吸引外资,进而导致税收竞逐和逃避。
分税制还会导致财政管理的不确定性。
在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分配和使用方式存在不确定性,这给财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而导致财政的不稳定。
中央政府也需要在税收分配上进行平衡,以维护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增加中央政府的管理难度。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存在一些税收问题,包括资源分配不均、税收征收复杂性增加、税收逃避风险增加以及财政管理的不确定性等。
我国分税制框架下税权制度缺陷与税收竞争异化林翰1叶子荣2(1,2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有效的税收竞争能提升公共部门经济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
然我国分税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尚未建立,各种制度的缺陷和政府行为约束的缺失,导致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出现异化的趋势,严重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妨碍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
本文认为税权制度缺陷是导致当前我国税收竞争异化多种原因的集中体现,是主要的制度诱因。
现阶段应以推进税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突破口,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的税收竞争制度框架,为有序税收竞争的形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分税制;税收竞争;税权制度;制度创新Tax Power System Flaw and TaxCompetition Disassimilation underTax-sharing System FrameAbstract: The effective tax competition can promote the public department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timulates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full employment in the certain degree. But our country tax-sharing system reform is carrying on, the standard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ial relations not yet establishes, each kind of system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restraint flaw, causes our country intergovernmental tax competition to appear the tendency of disassimilation, seriously twisted the resources disposition, also has hindered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This article thought the tax power system flaw is cause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tax competition disassimilation many kinds of reasons the centralism to manifest. The present stage should take advance the reform and the consummation to the tax power system as a breach, constructs the standardized tax competition system frame, in order to create the condition to have the foreword tax competition.key words: tax-sharing system; tax competition; tax power system; system innovation税收竞争是指政府间通过竞相降低有效税率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流入的政府自利行为。
1近期学者的研究将税收竞争扩及其他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以及提供具有特殊服务方向的公共服务,按照这个思路,我国国内税收竞争可以概括为二种形式:一是从税收收入角度看有以各种减免税为主的税收优惠,包括以财政返还为代表的各种变相税收减免;二是从公共产品提供看有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共服务支出,或是公共收费的减少。
当前税收竞争在政府行为中普遍存在,并出现了竞争异化的现象,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究本溯源,寻找有效的治理思路与对策。
1我国税收竞争的实践基础改革之前我国的财政体制长期保持统收统支的基本原则,当时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主要形式就是竭力争取财政资金,是一种较为隐蔽的税收竞争形式。
2在分税制架下,财政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之后,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为税收竞争提供了空间。
但事实上,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税收竞争中具有相对的垄断性和强制性,地方政府基本上是无力与中央政府竞争的。
我国的税收竞争更多的发生在地区间的竞争。
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这种特殊的分权关系是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实践基础,既导致税收竞争的产生,也决定它表征、发展与效应。
1.1 事权与财权向地方政府转移为税收竞争提供了适格的主体随着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调整,地方政府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服从角色开始向双重角色地位转化。
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利益的直接代表者,是国家利益、全局利益的服从者。
另一方面是地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局部利益的支配者,负有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责任。
为了实现政治经济制度的转轨,中央政府提出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开始推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改革探索,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机制,地方利益最大化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
地方特殊经济利益的形成,使各地在经济竞争中了相对独立的竞争主体资格,从而为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竞争者。
1.2 市场化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创造了税收竞争的客体税收竞争追逐的是各种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现阶段更多表现为对经济资源的追逐。
在第一个阶段,市场化改革显示了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的吸引力,吸引大量国际资源流入,针对FDI 的税收竞争迅速展开。
第二阶段随着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性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类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重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资本市场上融资活动活跃。
针对国内资源的税收竞争越发激烈,并日益白热化,其主要渠道就是通过资本市场3。
1.3 税收优惠政策成为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我国遵循的是统一税制原则,税法制定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因此从理论上讲我国地区间开展收竞争的空间很小。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显示改革与开往政策的成效,中央政府默认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自行制定的税收政策。
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虽然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减免权,但地方政府仍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能够对各种事项按照自身利益驱动进行弹性较大的处理。
作者简介:林翰(1979-),男,福建福清,博士研究生,email:warleon@1经济资源的流入是税收竞争的直接及长期效应,税收资源的流入是税收竞争的短期及间接效应。
2另有学者认为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政府间的税收竞争。
3陈晓等. 税收竞争及其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表现[J].税务研究,2003(6).1.4 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地方政府展开税收竞争的动因官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目标和内在动力。
地方官员要实现其收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最大化,首先必须谋求其政治地位的长期化和稳定化4。
需要依靠资本与税收收入的流入来谋求政绩,依靠经济资源的支撑而获得相应的政治资源,由此,各层次的政府为争夺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的税收竞争便逐渐展开。
2过渡期分税制下的税收竞争异化2.1 税收竞争异化的内涵我们在观察到税收竞争有效地降低了我国实际税率,吸引而来大量投资资金,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发现我国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并未显现出公共选择学派所认可的作为最优公共产品组合的制度发现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反倒出现然奥茨(oates)指出的无法达到地方公共服务的产出最优水平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税收竞争不仅是恶性的而且出现了异化。
恶性的税收竞争是指为了能吸引到资源流入,辖区政府一昧降低有效税率,导致税收竞争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出现地方公共产品提供效率低下的局面。
税收竞争的异化则是在恶性税收竞争之上更进一步,采取不合法的手段进行制度外的竞争。
即税收竞争的恶性更多的是表现在量上,而税收竞争的异化则体现了一种质上的扭曲,税收活动出现非法制化,非规范化。
异化的税收竞争必然是恶化的税收竞争。
2.2 税收竞争异化的表现当前我国税收竞争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了样,成了地区间为争夺资源而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税收竞争的工具,常出现实际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既有属于政府鼓励和支持的行业中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有大量技术或管理落后的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的现象,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支而导致了公共品供给的下降。
二是以地方财政支出为支撑的税收“先征后返”的变相税收减免。
尽管国家对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免做出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和越来越严厉的处罚,但在实际运行中,各地方政府越权变相减免税收的现象并未消灭,不过在减免的形式上了较大的变化,变“减免税”为“先征后返”。
三是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出现的税收打折现象。
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间的税收竞争纠缠不清。
地方保护主义是在以市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财税制度安排缺陷造成财政资金在各地方不公平分配所引起的区际利益矛盾的一种表现。
5在通过税收竞争吸引外部资本流入的同时,由于竞争的激烈以及竞争的低率化,为留住当地的企业,各地的政府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限制当地企业的外迁。
2.3 税收竞争的效应一般看来,税收是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会产生税收的超额负担,造成经济运行的效率损失;税收竞争则导致资源配置的双重扭曲,有损税收的中性原则。
在此之外,我国异化的税收竞争更4在我国官员获得的政治支持率主要是依靠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建设的支出来获得上级官员的赏识和形成民间的口碑,从而获得提拔和升迁。
5吴家庆.论制度创新与遏制地方保护主义.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2).导致了一系列具体问题。
一是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低效率的税收竞争造成大量税收收入流失,带来财政风险,而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送减少公共收费如优惠提供土地也造成大量地方财政收入的剧减。
柔性的税收体制与刚性的财政体制产生巨大的矛盾,过度的税收竞争致使地方政府收入差距拉大,而94税改后实行的过渡期财政体制无法实现有效的转移支付,其结果就是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
二是出现税收优惠的失效与多余。
出于地方谋利动机的各种异化的税收竞争行为,导致全国税收竞争的泛滥和全国税收税率的趋同,使得原本具有产业导向和经济调节作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失效,不再具有导向效用。
在税收优惠失效的状况下更出现了税收优惠的多余,税率出现政府意图外的下降,税收收入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财政收入出现不必要的流失,公共产品提供自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