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3-2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82
耕作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多熟种植:指一年内同一块土地上,两种或多种作物同时或相继种植,集约利用时间或空间的种植形式。
4.农业资源: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
6.生态适应性: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7.种植方式:指一个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节内或同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所形成的规范化种植。
8.单作:指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9.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其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1/2的种植方式。
10.套作:指在前作物的生长的中后期,在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其共生期小于全生育1/2的种植方式。
11.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12.休闲:指耕地在可种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13.轮作:用同一田地上的有序的轮作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予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
15.连作:指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的相同作物。
16.土壤耕作:利用农机具有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节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基础措施。
17.基本土壤耕作措施: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8.表土耕作措施:是指在基本耕作措施的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的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
(目的)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
(手段)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5.耕作制度的功能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第一章1、耕作学:又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农作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耕作制度由:种植制度、养地制度构成。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4、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和连作。
5、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措施。
6、养地制度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
7、耕作制度的功能: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调节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注重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
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功能8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状:(1)解决了温饱问题(2)农业面临严峻形势:粮食安全问题、资源安全(3)农业后劲不足:耕地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国家对农业投入少(资金、能量、物质、技术等)(4)农业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污染等)(5)自然灾害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灾害呈上升趋势。
(6)人口膨胀且素质低对农业冲击大(7)资源利用律低:光能利用率、水资源、草地资源、农业劳动力剩余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总量可观,人均有限,压力重重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1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2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的道路3加强小城建设4发展特色的生态农业5 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1人均资源短缺2生态环境问题突出3土地资源浪费4劳动生产率低5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6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1、农业生产:通过生产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或通过生物生长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成为农业生产。
耕作学1.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
但与社会生产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刺。
2.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一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来源。
6.农业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农业活动所以来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7.潜在蒸发蒸腾量:即在全部覆盖与土壤水分充裕情况下的可能蒸发腾量。
它决定与辐射,温度,湿度于风速。
8.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位距地表距离可利用水资源量。
9.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所拥有的全部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全部综合体。
10.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11.生态适应性: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2.作物生态适应性:指作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13.同心同式作物布局: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可将经常灌溉作物与补充灌溉作物和耐旱作物以水源为中心作同心同式的布局。
14.单作: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只能管制模式,也称为纯种,清重。
15.混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无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16.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7.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与其株行向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8.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的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