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活动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辛寨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5.3.9 中心发言人李俊华主持人李俊华主题内容多彩的秋天地点四楼会议室参加人员李俊华张秋香纪经营
中心发言人发言记录
一、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目标
1、认识本组“俊、俏、翩”等16个生字,会写“燕、增”等33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两首古诗。
3、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按一定顺序描写家乡景物的特点;
6、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可编辑修改-。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的图片、音乐、动画等。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
3. 课文:学生用的课本和练习册。
4.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播放古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3)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音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 理解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古朗月行》教案《古朗月行》教案1教材简析:《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两首古诗,其中《古朗月行》写出儿童眼中对月亮的认识,《静夜思》则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遵循“互动、开放”的阅读模式,力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课堂意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2、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奥妙。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寂静的夜晚,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一抬头,看到这可爱的月亮,真想对它说点什么。
你们猜一猜,老师想对月亮说些什么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师相机引入。
2、古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亮,他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月亮的诗。
3、板书课题:2、古诗两首。
(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带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教学图片,学生依次看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2、借助拼音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互读正音,检查是否读正确。
4、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跟读。
5、说一说,通过读古诗,你都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古诗内容初步感知,为下面进行精读体会和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2、师生互动,提出不懂的地方;生生互动,解答疑难。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联系上文中“小时”“地上霜”“低头”等诗句,理解意思,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看法。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三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我校特举办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培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关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六、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时间:上午8:30-9:30(2)内容:针对三年级上册某单元课文进行集体备课,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
(3)要求:各备课组教师积极参与,共同讨论,形成一致的教学方案。
2. 教学观摩(1)时间:上午9:40-11:10(2)内容:由备课组推荐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3)要求:观摩教师认真记录,课后进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
3. 经验分享(1)时间:上午11:20-12:00(2)内容: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3)要求:分享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七、活动安排1. 8:30-9:30 集体备课2. 9:40-11:10 教学观摩- 9:40-10:10 第一节公开课- 10:20-10:50 第二节公开课- 10:50-11:10 评课环节3. 11:20-12:00 经验分享八、活动要求1. 参会教师提前10分钟到达会场,签到入场。
2. 集体备课时,各备课组教师积极参与,认真记录,确保备课质量。
3. 教学观摩时,观摩教师认真记录,积极参与评课,提出建设性意见。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五年级上册)时间:2022.9.4地点:会议室人员:全体五年级教师。
内容:五年级《古诗两首》中心发言人:苗玉梅具体内容:古诗两首教材解析:苗玉梅: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
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把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
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
邱明华:“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
“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被伤害之故。
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
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
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
物以类聚。
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
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
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
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
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本诗的特点。
陈伟: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给人以亲切感。
使诗人游兴大增,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校语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于2023年2月15日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深化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各年级组针对本学期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教材分析: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结构、知识点分布等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为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3)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和学情,探讨适合本年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
(4)教学案例:分享优秀教学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2. 课堂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各年级组选派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以下为部分观摩课记录:(1)一年级组:观摩了王老师执教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
王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二年级组:观摩了李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
李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课文中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三年级组:观摩了张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张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西沙群岛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研讨交流课堂教学观摩结束后,各年级组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
以下是部分研讨内容:(1)一年级组:王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课堂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二年级组:李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课文中的美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回答。
(3)三年级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第17课古诗两首《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学科】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内容】17、古诗两首【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新字,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总课时目标】1、会认“庐、瀑、炉”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窗”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分课时目标】〖第一课时〗1、会认《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瀑布雄伟壮观,生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1、会认《绝句》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描写的景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教师引导活动:1、说到古代大诗人,你会想到谁?2、想学习他们的诗歌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大诗人的诗歌。
3、通过查找资料,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4、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首诗呢?谁能把诗的题目读出来?学生学习活动:1、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诗人的名字。
2、产生学习愿望,齐读课题,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个别读诗题,认识“庐、瀑”二字。
二、自读第一首诗教师引导活动:1、你想怎样来学习古诗?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2、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把古诗读通顺,看谁读得正确。
3、能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号。
4、在学习中,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吧。
学生学习活动:1、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的:读准字音、看插图、了解诗歌意思、朗读吟诵、表达感情。
2、自由轻声读,认识古诗中的新字,把古诗读通顺。
3、边读边想诗意,标注不懂的地方。
古诗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为了古诗的浏览教学,应当提早准备古诗的教学教案。
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古诗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教学设计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让他们初步知道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爱好,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二、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三、活动进程:(一).出示图片,引导视察,讲述。
1. 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产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 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发爱好1. 教师讲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2. 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3. 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 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知道1. 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观赏。
2. 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 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入耳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渐渐的跟读。
4. 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
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示,可以轮番请几批幼儿。
5. 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终止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换。
教师参考资料: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编写人:杨长忠审核人:夏永学杨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第一首诗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第一首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活动方案]
活动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在小组内说说你所知道的贾岛,并确定汇报人选。
2、展示汇报。
活动二: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1、反复阅读,体会诗意,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用“l”在句中标出停顿。
②读读诗句,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
①组内轮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②讨论不理解的地方,说说诗句大意。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
②交流诗意。
4、自我完善。
活动三:细读诗歌,深入了解。
1、“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背诵、默写第一首诗。
21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编写人:杨长忠审核人:夏永学杨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第二首诗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第二首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活动方案]
活动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在小组内说说你所知道的袁枚,自学生字,并确定汇报人选。
2、展示汇报。
活动二: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1、反复阅读,体会诗意,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用“l”在句中标出停顿。
②读读诗句,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
①组内轮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②讨论不理解的地方,说说诗句大意。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
②交流诗意。
4、自我完善。
活动三:细读诗歌,深入了解。
1、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读三、四行诗句,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试着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