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19.68 KB
- 文档页数:3
建议安乐死合法化安乐死(euthanasia)是指由于不可治愈的疾病、严重痛苦或残疾导致患者无法维持生活质量时,通过医务人员提供的合法药物或医疗手段来终结患者的生命。
目前,大部分国家将安乐死视为非法行为,但在我看来,合法化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首先,合法化安乐死可以尊重个人意愿和自主权。
个人在面对无尽痛苦和绝望时,往往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生命。
若安乐死合法化,患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生命的终结方式,而不必被迫忍受长期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自主权不仅符合人权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让患者在面对死亡时获得一定的安慰。
其次,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
当亲人或家庭成员得知患者的情况不可治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痛苦折磨一生,对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让家人放下心中的负罪感和痛苦,减轻为照顾患者而带来的经济、精神和时间上的压力。
同时,合法化安乐死可以为家人提供一种合法的解脱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悲痛和丧失。
再次,合法化安乐死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清晰的指导和保护。
当安乐死被视为非法时,医务人员面临道德、法律和伦理方面的困境。
合法化安乐死能够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此类行为时有明确的指导和保护,以防止任意滥用权力和不道德行为。
这也能够让医务人员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监管和责任追究。
最后,合法化安乐死也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的不断增加,一些患有严重疾病或长期濒危的患者可能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护理。
而对于那些已经明确表示不希望接受治疗或继续生活的患者来说,将他们的生命延长只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让那些真正需要关注和资源的患者获得更好的照顾,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让有限的资源更合理地分配。
总之,合法化安乐死可以尊重个人意愿和自主权,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保护,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四辩稿安乐死,也称为合法尊严死亡,是指在患有严重和终身性疾病,且生存质量极差的患者根据自愿的原则,通过医生的协助,选择在人类尊严和减轻痛苦之间结束生命的一种方法。
关于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议广泛存在,下文将围绕安乐死应该合法化的立场,提出四个关键观点进行论述。
首先,合法化安乐死可以尊重个体的自主权。
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最终决定权,包括自愿终止生命的权利。
在患有严重疾病和不可逆性痛苦的情况下,患者应该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权利,这体现了个体自主决策和尊严的核心价值。
患者应该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受到他人干预或强加于其身上的痛苦。
允许安乐死合法化,即是为了保护和尊重患者在有需要时能够作出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合法化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于患有不可治愈疾病和极度痛苦的患者来说,延续生命可能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折磨。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是一种宽容和仁慈的选择。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减轻痛苦的途径,使他们能够在尊严和安详中结束生命,而不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煎熬。
这对于那些生存质量严重受损的患者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合法化安乐死有助于保护医生的职业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医生的职业责任是帮助和治疗病人,但在某些情况下,治疗往往无法解决病人的痛苦,反而可能延长其痛苦。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为医生提供法律和伦理依据,使他们能够根据患者的真实需求和自愿的原则,提供更加人文关怀和细致入微的服务。
这样一来,医生将能够在临终关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维护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最后,合法化安乐死可以建立一个合法、透明和监管的框架,以确保其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内进行。
合法化意味着对安乐死实施严格的限制和程序,以确保其只应用于满足特定条件的合格患者身上。
这将有助于防止滥用和滑坡,确保安乐死只在确实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并避免任意或错误的决定。
此外,因为安乐死在合法范围内被监管和控制,所以可以提供咨询、心理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和伦理指导,以确保过程的透明和患者的知情权。
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思考及意见2001年,荷兰上议院首次通过了安乐死法案,是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随后,一些国家也在试图进行安乐死的立法探索。
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为个体,我们经常会发问:我们有死亡的权利吗?这个问题几乎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都存在的。
2001 年4 月,荷兰首次通过安乐死法案。
我国在安乐死合法化中,依然保持沉默吗?一、关于安乐死的典型案例1.美国的安乐死案例1966年,12岁的 Karem Ann Quinlan 始终处于昏迷状态,靠呼吸器和静脉滴注维持生命。
至21岁其父亲成为监护人后,使用监护权,明确表示终止维持手段,当地州法院经过争论后同意这一申请。
申请书中附有患者关于终止治疗的意愿。
法院判定同意病人家属对病人终止治疗的申请,这是史无前例的安乐死法案,至少在美国是如此。
2.西欧的安乐死案例在荷兰代尔夫特城的一家医院里,一位87岁的老太太正躺在病床上,与后期癌症病魔作殊死的斗争。
医生用平静而坚定的口吻问患者:“你期望早死,肯定吗?”患者含笑点点头,然后与每个亲人吻别。
告别仪式完毕,医生替她打了一针吗啡针剂,让她很快入睡。
15分钟后,确定患者精神已经完全处于抑制状态,医生又注射了一针。
此后10 分钟内,患者失去了一切生命现象。
代尔夫特城一案在荷兰及西欧其他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公众舆论倾向让绝症患者在清醒中安乐的死去;有的公众舆论倾向于病人应和医生、亲属一起,与病魔作殊死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3.中国案例汉中市居民夏某(女,59岁)于1984年10月患肝硬变腹水,经汉中市人民医院、汉中市中医院治疗有所好转。
1986年6月23日,夏某旧病复发,入汉中市某医院治疗。
入院时诊断为:①肝硬变腹水;②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③渗出性溃疡并褥疮2-3度。
经常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但几天后病情迅速恶化,夏的儿子,小女儿向该院医生、住院部肝炎科主任濮某提出要求施行安乐死。
濮某开始不同意,后经夏的儿子、小女儿一再央求并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出了事与医院、医生无关的态度后,濮某给夏某开了100毫升复方冬眠灵处方一张,并子啊上面写明家属要求安乐死。
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安乐死,即主动帮助病人结束其生命的行为,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个伦理和道德问题上,人们意见不一。
有些人认为安乐死应该合法化,以尊重个体自主权和减轻病人痛苦;然而,也有人坚决反对合法化,担心滥用和伦理道德的风险。
下面,我将就安乐死合法化的利弊展开讨论。
首先,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们主张尊重个体自主权。
人们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尤其是在终末期疾病折磨着他们的时候。
对于那些无法摆脱病痛,生活变得毫无尊严的患者来说,安乐死可能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我们不能忽视患者的利益和需求,而应允许他们在尊严和安详的环境中结束生命。
其次,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庭的痛苦。
终末期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精神折磨是无法想象的。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病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他们没有任何希望得到康复。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可以让他们在不必忍受痛苦的情况下离世,减轻病人和家庭的痛苦。
此外,这还能节省医疗资源,使医护人员更专注于那些有希望康复的患者。
然而,安乐死合法化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和道德困境。
首先是滥用的风险。
一旦安乐死合法化,就难以控制和管理谁应该有这个权利,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行使这个权利。
滥用可能导致一些本不需要安乐死的人请求它,或者被错误地诊断为终末期疾病的人接受它。
这可能引发伦理道德上的混乱和争议。
其次,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和道德压力。
医生和护士们面临的是救治的责任和道德约束。
他们可能会被迫面对一个困境,即要履行患者的要求,同时又要平衡自己内心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这对医疗界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抉择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尽管合法化可以尊重个体自主权和减轻病人及其家庭的痛苦,但滥用和伦理道德问题也不可忽视。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讨论和规范来找到一个平衡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利益,同时保护医疗界的职业道德和患者的生命尊严。
安乐死立法的思考和建议安乐死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立法也存在诸多立法障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安乐死立法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大家喜欢!安乐死立法的思考和建议一、安乐死在中国的现状我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件发生在1986年。
59岁的患者夏素文因患肝硬化腹水,病情恶化住进了陕西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
夏素文的长子王明成找到查房的该院院长询问患者病情。
在得知其母在无生还可能之后,夏素文的两个女儿与王明成一同恳求时,任该院肝炎科主任的蒲连升医生同意为其母实施安乐死。
蒲连升医生在取得书面保证后,为夏素文开具了冬眠灵注射液,并亲自为夏素文进行注射。
夏素文在被第二次注射后于次日凌晨死亡。
事后,夏素文的子女们因遗产继承发生纠纷,两个女儿向汉中地区检察院提出控告。
经审查,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将蒲连升、王明成逮捕。
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为由,判决两被告无罪。
检察机关抗诉,蒲连升也提出了上诉。
后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
本案的两被告人无罪释放。
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示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安乐死的定性问题有待立法解决,就本案的具体情节,不提安乐死的问题,可以依照刑法(1979年刑法)第十条的规定,对蒲、王二人的行为不做犯罪处理。
对于这样的处理,可以看作是对安乐死行为的非刑事化处理。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该行为合法,但非刑事化处理的结果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安乐死并不是违法犯罪。
安乐死的概念和违法犯罪行为存在本质的差异。
我国未将安乐死行为做刑事化处理,引用了关于犯罪的但书规定,这意味着安乐死没有犯罪所有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地步。
构成犯罪必须要符合犯罪构成,安乐死虽然在客观方面可能同故意杀人有重合之处,但其他方面就有明显的不同。
如在主观动机上表现为出于患者利益考虑,而故意杀人就没有这一善意的动机。
由此推出,安乐死的本质目的并不是为了侵害他人的人身利益,虽然客观上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剥夺。
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建议摘要:从古至今,生和死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生存条件的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而安乐死也伴随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关于安乐死的合法化讨论不断。
我认为安乐死的合法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合法化的进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本文着眼于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尊严一:安乐死的概述与发展“安乐死”是来自希腊语“Ευθανασία”,译为英文即是“euthanasia”,“eu-”是好的意思而“thanasia”衍生自死神塔纳托斯。
所以有“好的死亡、无痛苦的死亡”的意思。
安乐死涉及了诸多方面的问题,譬如哲学、宗教、伦理等等。
因此在世界上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存在。
在《牛津法律指南》中,安乐死被定义为“在无法治愈的或病危患者的要求下,所采取的或加速死亡的措施”。
《现代汉语词典》里安乐死被定义为“对无法救治的患者停止对其治疗或者使用药物,让患者无痛苦地死去”。
中国学者将安乐死定义为:“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病过程。
”[1]由此可见,对安乐死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存在。
在国外,安乐死的发展相对于国内较为迅速。
很早以前斯巴达人为了保持民族的健康活力,对刚刚出生的病态婴儿进行处理。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一众哲人先贤均支持这种做法。
安乐死被认为是解决人类痛苦的一种手段的存在。
然而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首领希特勒以安乐死为名义对大量的慢性病人进行了大量地屠杀使得安乐死渐渐不为人们所提及。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优化,安乐死又被引入了大众的视野。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成立了“安乐死教育基金会”,并对各种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如今丹麦、荷兰等国家已经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安乐死仍然属于犯罪。
1986年陕西汉中出现了我国首例的安乐死。
有关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探析我国安乐死合法化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安乐死,即指在病人罹患绝症或不治之症,经医生鉴定以及病人本人自愿的情况下,在医生的协助下实现病人的自愿死亡。
反对者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和医疗伦理的违背,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尊重个体自主权和减轻患者痛苦的方式。
在国际上,安乐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合法化,但在中国大陆目前仍未实现合法化。
本文将探讨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现状、争议和未来前景。
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医疗法律体系对于安乐死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法律上属于灰色地带。
在实践中,如果医生或家属对于患者的痛苦无法接受,有时候会采取非法手段帮助患者实现安乐死。
这种做法经常受到舆论和法律的谴责,既没有法律保护,也容易受到法律制裁。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主张合法化的理由。
支持者认为,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主选择,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死。
对于病患来说,选择安乐死也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煎熬,并且给予他们一个尊严的死亡方式。
对于社会来说,合法化安乐死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家庭的负担,提高医疗的效率和公平性。
反对者也有其坚定的立场。
他们认为,安乐死合法化容易产生滑坡效应,无法避免被误用和滥用,从而影响到医疗伦理和法治。
在实践中很难准确判断患者是否真正做出了自主选择,容易存在道德风险。
最重要的是,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也意味着即便病患遭受不可治愈的痛苦,也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未来,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能否实现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在社会和法律层面,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立法工作,以确保安乐死的实践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合理监管,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心理和道德辅导。
在医学伦理和医学技术方面,需要提高医生和社会对患者病痛的关怀和治疗,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痛苦。
需要加强对生命、死亡和尊严的教育,以提高公众对这一话题的理性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国安乐死合法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医学、法律和伦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安乐死辩论
尊重个体自主权,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尊重个体自主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价值观,而安乐死作为一种自愿选择的死亡方式,应当得到尊重和合法化。
在面对不可逆的病痛折磨时,人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而不应被迫忍受无尽的痛苦。
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安乐死的合法化。
首先,安乐死是一种自愿选择的死亡方式,符合个体自主权的核心原则。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而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涉。
在面对绝症或者无法忍受的痛苦时,人们应当有权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必受到法律的限制。
否则,这将是对个体自主权的侵犯。
其次,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因绝症或者无法治愈的疾病而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
如果这些患者可以自愿选择安乐死,将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安乐死合法化可以避免非人道的死亡方式。
在当前的法
律体系下,一些患者可能会选择非法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
仅给家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如果安乐死合法化,
这些患者就可以在合法的环境下结束自己的生命,避免非人道的死
亡方式,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个体自主权,支持安乐死的合法化。
安乐
死合法化不仅符合个体自主权的核心原则,也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
压力,避免非人道的死亡方式。
让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一、安乐死的概念论(一)安乐死的概念及分类1、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无痛苦死亡‛。
对于何谓安乐死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多个版本将安乐死解释为:无痛楚死患不治之症而又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
[1](P15)而医学界将其归结为有意引致一个人的死亡作为提供他的医疗的一部分,有时也译为‚无痛致死术。
‛在1985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把安乐死称为‚一种为了使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终止生命的方式。
‛我认为何谓安乐死,其定义应首推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高铭暄的安乐死定义: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2](P687)。
从这个定义上看安乐死有以下特征:一是‚安乐死‛的主体是身患绝症治愈无望的病人。
二是提出‚安乐死‛主张的必须是病人本身。
三是实施‚安乐死‛行为的主体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是实施‚安乐死‛主体行为后果是终止病人的生命。
2、安乐死的分类安乐死的分类较多有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自愿、非自愿等,通常意义下人们把安乐死粗略的划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如采用药物或其他办法主动结束痛苦的生命,这也称积极或直接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指中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病人自行死亡,也称消极或间接安乐死。
一般所说的安乐死是一种狭义的提法即无痛致死术也就是主动安乐死。
(二)安乐死的历史演变安乐死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史前时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
在古希腊、古罗马普遍允许病人及残废人‚自由辞世‛;17世纪以前,euthanasia是指‚从容‛死亡的任何方法。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则更多的用它来指代医生采取措施任病人死亡,或加速死亡。
他认为,长寿是生物医学最崇高的目的,但安乐死也是医学领域中必要的一项技术。
摘要安乐死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法学、医学问题,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病人、家庭、社会等多种价值的交叉和冲突。
安乐死合法化是对病人的尊重,也能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
而使安乐死的合法化,要通过法律严密的制定安乐死的各项程序,从而达到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避免安乐死滥用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文章从先从安乐死的概念进行了概述,使人们对安乐死有个总体的了解。
然后对安乐死合理性和非罪化进行分析,以说明安乐死本身具有合法化的理论基础。
安乐死毕竟涉及多个学科,具有复杂性,并且其涉及的又是有关生命的话题,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目前安乐死的合法化虽然还不具备完善的基础,但是其合法化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实施的有关设想,从安乐死实施条件和安乐死立法原则进行阐述。
关键词:安乐死;生命权;合法化;生命利益AbstractEuthanasia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legal, medical problem, but also is an extremely sensitive social issu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 family, social and other values of the cross and conflict.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s patients with respect,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patient's family and social health resource pressure.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through legal strict formulation of euthanasia procedures, so as to achieve life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double implementation, avoid euthanasia abuse and to be utilized by people have an ulterior motive.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euthanasia from are outlined, enabling people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euthanasia. Then the rationality and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euthanasia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tself has theoretical basis. It relates to many subjects, complexity, a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opic of life, we must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At present,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s not perfect, but its legalization trend is in doubt, so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 in ou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idea, from euthanasia euthanasia legislation condition and the principles expounded.Keywords:Euthanasia;The right of life;Legalization;Life interes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国外研究现状 (2)1.3.2 国内研究现状 (2)2安乐死的概述 (4)2.1 安乐死的概念 (4)2.2 安乐死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5)3 安乐死的法理学思考 (7)3.1安乐死对生命自决权的尊重 (7)3.2安乐死对人格尊严的尊重 (8)4安乐死的非罪化 (10)4.1从犯罪本质分析 (10)4.2 从违法性阻却事由理论分析 (11)4.3 从期待可能性理论分析 (12)5 安乐死的伦理道德思考 (13)5.1 安乐死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 (13)5.2 安乐死不违背亲情伦理道德 (13)6实现安乐死合法化的构想 (15)6.1 立法技术上对安乐死的限制 (15)6.2 安乐死合法化的配套保障措施 (16)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附录 (21)1 绪论1.1研究背景在人类社会中,生命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人类最宝贵与珍视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延续生命。
文法学院课外学习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安乐死中国合法化相关课程:刑法学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名称:法学专业班级:一班二○一七年四月浅谈安乐死中国合法化文法学院2015级法学一班2015921013摘要:生与死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中,人们对死亡的观念一直在与时俱进着,从最初的恐惧到消极平静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的规范死亡。
现代社会中,在赋予人生的幸福与温馨的同时,又给予人死的残酷与挑战——直面死亡。
“安乐死”正是顺应时代这一尖锐的挑战而出现的一个困扰人类的难题,本文将从安乐死在中国应该合法化展开论述。
关键词:安乐死非犯罪性合法化引言:在史前时代,据考古史料的历史文献记载,广义的安乐死早已存在。
原始游牧部落为了征战而长途奔袭时,往往把老弱病残扔下来让他们自生自灭;在紧急征战中或生活紧迫时将他们杀死,防止拖后腿。
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远古史前文明,在印度恒河流域,同样存在此种情况,遗弃老人、病人是他们一种普遍的风俗。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尽管稍有禁止,但当时的哲学家、政治家亚里士多德等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可以保持人民的健康和战斗力,减轻社会负担①。
由此可见,对此种介于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之间的死亡,从古开始都有争论。
从远古至今,源远流长。
正文:在现当代,“安乐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及人类对死亡之看法的演变而成的一个涉及医学、法律、伦理、社会学及宗教等领域的社会问题,以下将从安乐死发展及其介绍、在我国的现状及合法化原因和措施来展开论述。
一、安乐死的现当代发展历程及症状(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其中“eu”为“good”之意,“thanasia”即“death”,合起来为“a good death”,中文意思便是“好死”,可翻译为“安乐死”,原意为“快乐的死亡”或者“尊严的死亡”,我国在80年代以后,研究①转自欧阳涛“安乐死与立法”,载《政治论坛》1996年第6期。
安乐死合法化解决方案安乐死制度虽然在我国已将有了民意基础,但我国现在仍不具有足够的社会条件实施安乐死制度。
现在中国反安乐死合法化的舆论基本没有人认为社会不需要安乐死制度,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对安乐死合法化后对制度不完善的担忧,担心不完善的安乐死制度会成为别有用心者合法杀人的工具。
安乐死若要得到合法化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成为杀人工具,一个周密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一)严格限制接受安乐死病人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王延光博士认为接受安乐死的病人必须满足以下5 个条件:1.病人患的是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2.病人必须濒临死亡。
3.病人感到痛苦万分。
4.病人自愿进行安乐死。
5.执行安乐死的方式必须是医学无痛致死。
实行安乐死主要考虑的是疾病本身的因素,如果有其他的社会因素掺杂其中,不能实行安乐死。
(二)安乐死申请必须由本人提出每个人只对自己的生命有支配权,而没有非法剥夺其他人的生命权利。
因此安乐死申请只应由申请者本人在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时候提出,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不能申请安乐死,也不能为他人申请安乐死,即使是被执行安乐死的人的亲属或者法院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该接受安乐死。
每个人都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是我们应该鼓励公众勇敢的面对生活,微笑着活下去,打压轻视生命,以死躲避困难的风气。
因此,在任何时候,只要安乐死申请者反悔,程序应立即终止。
(三)安乐死申请程序应复杂谨慎为最大程度上避免别有用心者利用安乐死制度使绝望的人们选择活下去,安乐死申请程序应复杂谨慎,给予人们充分的考虑时间,也通过复杂的审核手续,例如全程录像录音,打消某些人钻空子的念头。
四、结语我国仍是并将长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紧缺,法制不够完善,倘若在社会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贸然合法化安乐死,该制度难免沦为别有用心者的合法杀人工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伦理道德的沦丧。
但人民需要安乐死制度的情况不会变,社会呼唤安乐死制度的大趋势不会变,安乐死最终将会得到合法化,但现在并不是最恰当的时机。
有关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探析安乐死,即医疗安乐死,是指在病人因患有不可逆的、绝望的、无法缓解的疾病或疼痛时,接受医生合法的、有自愿的药物注射或其他治疗手段,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做法在欧美国家逐渐合法化并广泛接受,但在我国却一直处于非法状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本文将探析有关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利的角度来看,安乐死合法化能够实现人道关怀。
对于那些患有不可逆病症、疼痛难忍的病人来说,他们往往希望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死,而不是在痛苦中度过余生。
安乐死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较为人道的选择,使病人能够在不必要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给予他们尊严和尊重。
合法的安乐死程序能够保障病人的自主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因为医疗技术的限制或者家属的意愿而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死,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不尊重和不公平的待遇。
合法的安乐死程序能够保护病人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医疗的安排。
安乐死合法化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安乐死容易滑向滥用的泥沼。
一旦安乐死合法化,就会面临着滥用的风险。
一些没有得到严格审查的患者可能会利用安乐死程序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种行为在道德和社会伦理上都是不可接受的。
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对医疗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医生可能会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试探,将安乐死作为病人的主要治疗选择,而不是尽力缓解病人的痛苦和延长生命。
在探讨完安乐死合法化的利弊后,我认为我国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还不具备合法化安乐死的条件。
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很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和家属因为医疗费用和技术的限制而无法得到最好的治疗和关怀,这使得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迫在眉睫。
我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社会缺乏对生命尊重和关怀的意识,因此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道德混乱和社会问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不宜合法化安乐死。
相反,我们应该加强对患有绝症的病人的医疗关怀和疼痛缓解,让他们在人道的环境下度过余生。
安乐死立法建议选择有尊严的死去,这是自己的一种权利,建议今后考虑“安乐死”立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安乐死立法建议,希望大家喜欢!安乐死立法建议建议安乐死立法:可让患不治之症的病人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从法理上来看,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这是公民自身应有的权利。
我们所提到的“安乐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患不治之症的病人自愿。
而且,推行“安乐死”立法并不是在靠法律的力量去形成特定准则,去强迫的执行,只是给予合情的“安乐死”存在的合理性,给那些受到必死无疑的疾病折磨的病人多一种选择的权利而已。
反对的人主要受“生命神圣论”、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医生救死扶伤原则、传统的孝道和亲情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理念本质上没有什么错误。
其实,斟酌推敲之后会发现,他们反对的只是“安乐死”,而不是“安乐死”立法。
安乐死争议大可以理解,因为其背后隐藏着关于人类自身道德困境的深层矛盾。
但是,这些反对的理由与“安乐死”立法是没有正面交锋的,因为立法之后,法律给予你选择的自由,那些反对“安乐死”的人都有不选择的权利,并不会破坏他们的理念。
所以,存在这些理念的反对者不要盲目去对号入座,陷入逻辑上的误区。
当然,让病患多一种选择的权利,并没有那么简单,还存在着界限模糊的问题。
在特定情境下,患者的“安乐死”意愿的真实性和所有的理性无法保证,病患者的选择很可能会因为服药与否、疼痛加剧与否、医生的诊断正确与否、医疗水平的提高与否甚至自身情绪正常与否等因素而发生改变。
而且从法律上来看,实施“安乐死”具有杀人的动机、行为、后果,形式上与谋杀的界线难以划清楚。
这就给“安乐死”的实施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在目前不是很成熟的法治环境下,更难把控,容易滋生犯罪问题。
这些都是“安乐死”立法后无法避免的灰色模糊地带。
建议安乐死立法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的自由在电影《深海长眠》中,主人公雷蒙花了30年的时间争取安乐死的权利。
安乐死中国立法建议从历史的发展看,给安乐死立法符合人的尊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它的立法是大势所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安乐死中国立法建议,希望大家喜欢!安乐死中国立法建议(一) 民间赞成安乐死的人数仍日益增多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调查,赞成安乐死的护士超过7成。
武大人民医院精神科调查了522名护士,结果71.7%的护士对安乐死表示赞成,17.4%的人表示矛盾,11.5%的人表示反对。
调查还显示,85.5%的护士认为,对于癌症病人的治疗原则首先在于减轻痛苦,其次才是延长寿命。
在延长寿命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把治疗重点放在减轻痛苦方面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74.7%的护士反对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实行法律制裁,53.3%的护士认为假如安乐死合法化,最好由法官或法医实施。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313名不同人群的调查显示:93.6%的人赞成实施安乐死,其中医务人员赞成者为98.4%,法学界人士赞成者为90%,一般者为90.1%。
另据《文汇报》一文章称:“在上海,有90%以上的人支持安乐死,其中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支持率最高达98%,普通市民和司法人员中,有不少于九成的人认为有必要对安乐死进行立法。
(二) 安乐死是行为正当性安乐死的本质在于消除痛苦,使死亡过程和方式趋于安乐。
因此,安乐死并不违反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性的尊严,允诺了个人面对苦难和死亡的勇气,肯定了人终结自己生命方式的抉择不可逆转地濒临死亡并且正处于不堪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则既构成对病患者本人肉体上的摧残,又是对其本人人格及其家属感情的漠视。
这种现象对病患者是不人道的,对社会是不经济的。
而安乐死行为科学地结束了人类一个阶段上道德无用及人性无奈的状况,由此可以认为安乐死是正当的。
安乐死的正当性符合现代医学所倡导的救死扶伤及救死不能情境下的人道主义关怀与救抚,符合伦理学所推崇的人性为本、人格至尊,符合法学原则中所力行的保护主体自由、幸福和需求权利的原则。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
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死亡这一自然法则的心理轨迹,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升华和对生命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
“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
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从它一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
这场争议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已进入了我国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
本文以此为宗旨,对安乐死的实质、安乐死的立法理由及立法步聚、内容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安乐死在我国早日立法。
一、安乐死问题的实质二、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其原意为“没有痛苦的死亡”。
而安乐死的现代含义则是指“对于现代医学条件下无可挽救其生命的濒死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而采取适当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生命的行为”。
根据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安乐死问题实际上是接受死亡法则的生命处置问题。
这类行为实质上是以生命终结法则为基础的针对生命终结方式的处置。
故可以将安乐死的实质界定为“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而不能将涉及生命处置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安乐死主要针对如何选择生命终结方式,而不是针对生命处置方式。
因为生命处置方式包括的两层意思:一者为挽救生命,一者为终结生命。
而安乐死不是在生命处置方式这一层面上去选择是挽救还是终结生命。
它仅仅是在已无法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去选择采用何种最佳方式去终结生命。
因此安乐死的实质是“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死”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故它不能与自然病亡、病理死亡和意外死亡这三种死亡原因并列为第四种独立的死亡原因;第二,安乐死的对象是当代医学上无可挽救其生命的痛苦的濒死者;第三,安乐死是人工控制的死亡状态,其目的重在使病人“安乐”,不在使病人“死亡”。
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建议
摘要:从古至今,生和死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生存条件的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而安乐死也伴随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关于安乐死的合法化讨论不断。
我认为安乐死的合法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合法化的进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本文着眼于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尊严
一:安乐死的概述与发展
“安乐死”是来自希腊语“Ευθανασία”,译为英文即是“euthanasia”,“eu-”是好的意思而“thanasia”衍生自死神塔纳托斯。
所以有“好的死亡、无痛苦的死亡”的意思。
安乐死涉及了诸多方面的问题,譬如哲学、宗教、伦理等等。
因此在世界上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存在。
在《牛津法律指南》中,安乐死被定义为“在无法治愈的或病危患者的要求下,所采取的或加速死亡的措施”。
《现代汉语词典》里安乐死被定义为“对无法救治的患者停止对其治疗或者使用药物,让患者无痛苦地死去”。
中国学者将安乐死定义为:“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病过程。
”[1]由此可见,对安乐死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存在。
在国外,安乐死的发展相对于国内较为迅速。
很早以前斯巴达人为了保持民族的健康活力,对刚刚出生的病态婴儿进行处理。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一众哲人先贤均支持这种做法。
安乐死被认为是解决人类痛苦的一种手段的存在。
然而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首领希特勒以安乐死为名义对大量的慢性病人进行了大量地屠杀使得安乐死渐渐不为人们所提及。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优化,安乐死又被引入了大众的视野。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成立了“安乐死教育基金会”,并对各种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如今丹麦、荷兰等国家已经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安乐死仍然属于犯罪。
1986年陕西汉中出现了我国首例的安乐死。
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家属的要求给予患者冬眠灵致其死亡。
后来被以故意杀人罪遭到起诉。
案件经过六年的审理最后蒲医生以无罪被释放。
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已经合法化,他的合法性因此被广泛的讨论,及至今日,也并未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二:安乐死合法化的原因及障碍
安乐死备受争议的原因有许多,大致的原因如下:1:安乐死与我国传统的观念相冲突,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
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让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选择安乐死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
而作为亲属,大多数人由于害怕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不愿要求实行安乐死。
2:我国对于安乐死的分类确定等不够完善。
由于种种的原因我国并未把安乐死纳入合法化。
在立法进程中也有诸多的阻碍,首先表现在对安乐死对象的鉴定上,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适用于安乐死,由什么机构或个人决定是否符合安乐死的条件,这是区别安乐死与犯罪的根本所在。
其次安乐死的执行主体的确定也是比较令人困惑的决定。
3:个体对安乐死的认知水平的差异。
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的认知水平相对来说差异比较大。
很多人仍旧被旧有的观念束缚着,不能接受安乐死这一行为。
或者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宁愿让患者维持生命也不愿选择结束他(她)的生命。
然而对于安乐死持支持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所持的理由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乐死是维护了人的尊严、体现了人的价值。
人的尊严包括活着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
重病确实是自然现象,但他给人带来难以名状的痛苦。
安乐死是在维护生命价值和尊严权利。
并没
有违背道德伦理,而是维护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也体现了医学上的人文关怀。
[2]2:安乐死有利于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对于已经确定脑死亡的病人继续施用人力物力无疑是浪费。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有这样的情况,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是为了延长他的死亡过程。
在我的身边就曾出现过这样的一件事,男主人在大年三十突发危重疾病,而家里人因为要到春节了觉得这件事不太吉利,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硬是在医院拖到了大年初二,我认为这纯粹是一种自私且愚昧的行为。
施行安乐死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安乐死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并不少见。
然而即便是很多已经确定无法救治的疾病,人们依然不会放弃对其的救治,这不仅使得患者承受着身心的痛苦,对家庭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所以在必要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是对家庭负担的减轻。
三:促进安乐死合法化的建议
随着经济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安乐死合法化将会是必然的趋势。
为达到这一进程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自主的选择安乐死,并不排除有些人会因个人利益的获得利用安乐死而侵犯他人的生命权。
1: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安乐死。
[3]安乐死合法化首先要结合中国国情,使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并面对死亡。
,这就要求人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摒弃陈旧的内容,进而促进解决安乐死合法化所存在的问题。
另外,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也是安乐死合法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这需要有关部门长期地坚持。
2:对于安乐死要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与权威的判定,由于我国对安乐死的讨论相对较晚,对安乐死并未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如果要把她上升到法律程序那么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
因为安乐死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应该集聚相关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讨论研究从而给出定义。
与此同时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安乐死进行评定。
3:对于安乐死的实施设立严格的范围[4]。
在这一点上,明确准生命的概念会有一些帮助。
准生命应该包括未出生但已经确定患有重大疾病的婴儿、植物人、癌症晚期患者、确定无法治疗的患者等。
同时要设立严格的诊断筛查标准。
对于申请安乐死的人不可以轻易批准,而应该再三审查,严格要求达到标准。
4:对于安乐死的申请需要合理化。
毋庸置疑,安乐死可以由本人申请但要避免患者本身的自杀情绪,所以也需要近亲属的同意,两者缺一不可。
这样既避免了上述情况,也可以规避亲属为逃避责任或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法行为。
对于处于昏迷状态或植物人状态以及婴儿等无法正常表达的人则需要上述机构的判定。
以免出现故意杀人。
5:对于安乐死的各项程序要做到具体化细致化,将各个步骤落实到特定的部门,这项工作看起来费时费力,浪费国家资源,但这是关乎到人权利的问题,所以这项工作是不可省略的。
6:安乐死方式的选择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解决所要进行安乐死对象的痛苦。
如果让其痛苦地死亡活着延长他的死亡时间无疑是一种折磨。
这与安乐死的目的是相悖的。
7:安乐死执行主体的确定必须是符合规定的。
规定安乐死的执行主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实施安乐死,必须要规范执行的人,以防出现差错,在我个人看来,安乐死的执行主体应该由医生来担当,因为具备医学背景,医生能够确定如何使痛苦最小化。
能够更准确地做到“安乐死”。
四:结语
在当代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一定会实现的,但是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条件地去接受安乐死,首先需要我国法律对“安乐死”问题有确切的规定,这不仅能够弥补我国法律存在的漏洞,还能够与国际的“安乐死”立法运动进行接轨。
[5] [参考文献]
[1]史吏.安乐死可行性伦理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36).
[2]钟明.从刑法谦抑性角度论安乐死的非犯罪化[J].法制博览.2015(1).
[3]张小娇,杨山田.促进中国安乐死立法的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3).
[4]严三,陈荷花.浅析安乐死的相关问题[J].科学导报.2014(z2).
[5]吕蕾.安乐死的利弊分析与制度构建[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