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42.01 KB
- 文档页数:4
瘀血体质形成原因
瘀血形成的原因与气郁体质基本相同。
1、先天禀赋
占居重要原因,尤其孕期妇女期间如果七情过用,其子女形成气郁与瘀血体质的比例较高,所谓“病从胎气得之”。
如《黄帝内经》认为是“在母腹时,其母有所大惊”是导致是气郁或瘀血体质的可能原因之一。
是则,母亲的性格垂练十分重要,乃“有其母必有其女”,教庭训者也。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家长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不是奥数和容颜,而是一个开朗舒展的性格。
都说“性格决定成败”,从体质角度看也是十分有道理的。
2、长期七情过用
长期或过度压抑或悲忧,会影响到肝气的疏泄,脾气的健运,而使人体之气血流不畅。
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容易形成七情--伤肝--气行滞的气郁体质--瘀血体质。
人非草木,熟若无情。
喜怒忧思人都有,过用久用则为灾。
正常的喜怒悲思忧恐惊是人对周围环境的正常而且是必要的反应。
但如果过了,偶然用之可偿而代之。
若过度用之,则容易从气郁变化为瘀血体质,进而引起疾病。
3、后天外伤
“伤筋动骨一百天”,外伤好了,但有可能留下带有一定瘀血性质的体质,这可从舌象(舌暗紫、舌瘀点等)中能得到验证。
4、慢性病、疑难病
中医讲“久病入络”,即病久之后,一些人体所不有的痰浊、瘀血等病邪就会渐入血络,使病情复杂化和迁延化,形成或加重疑难病证。
5、长期在寒冷地方生活与工作的人
“血得热则行”、“血得寒则凝”。
此自然之道,天道如此,人之血液运行也是如此,久处寒冷可能较易形成瘀血体质。
血瘀证浅谈血瘀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也就是说,凡由于气机逆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食滞痰阻,六淫外侵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用活血化瘀法能取得疗效的临床多种错综复杂的病象。
当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讲,瘀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1 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积凝聚于局部脏腑经络,或瘀血造成局部脏腑组织灌注不良。
前者如:心力衰竭引起的肺肝淤血,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门腔静脉侧支循环过度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等。
后者如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1.2 离经之血:即包括排除体外的出血症,也包括未排除体外的出血症,前者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诸症。
《血证论·瘀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
……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后者如:出血性中风,流行性出血热,皮下淤血,跌打损伤等。
1.3 污秽之血:是指血液成分异常或受严重感染之后所致。
如高血脂患者血液混浊如牛乳状,败血症患者血液呈紫黑色。
主要原因是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使血液处于浓粘凝聚状态。
1.4 久病入络为瘀血:如通过肿瘤、肝病、肺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长期消耗性疾病的观察,常可见到紫黯舌,肝脾肿大,紫绀,面颊毛细血管扩张等血瘀体征。
而试验室检查表明亦多存在有:脏器血流量下降,血球压积及全血比粘度增加,以及微血管的扭曲、畸形、管腔狭窄,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改变。
2.血瘀证的病因病机2.1 气机失调: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失于疏泄;或五志过激,气血失和,导致气失统帅,或推动无力,疏通不及,血行迟缓;或气失统摄,血不循经或气血逆乱,上扰清窍,使人昏仆,均可出现血流迟滞或离经出血等症。
2.2 脏腑病变:主要与心、肺、脾有关。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不停的周流全身;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循经运行不致外溢;肝为藏血之脏,根据机体所需,调节血量。
故当脏器发生病变,便可使血液的生化、运行、调节失常,出现瘀证。
导读国医大师李今庸,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科,尤以治疗内科、妇科病见长。
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李老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以载气,血为气之府;气以行血,气为血之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促成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的血液在经脉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见《素问·举痛论》)。
在其“流行”“环周”的过程中,通过经络荣养着人体藏府组织的表里上下,维护着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血液一不流行,就积而为瘀,危害人体,使之发生疾病。
《内经》无“瘀”字。
《说文·疒部》说:“瘀,积血也,从疒於声,所谓积血也者。
”就是指人体内蓄积凝结而不流行的血也。
由于这种血对人无益而有害,故《内经》称之为“恶血”,《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谓“恶血留内”。
《灵枢·五邪》所谓“恶血在内”等是也。
一、瘀血的发生原因人体中瘀血的发生,常是由于下列几种原因造成的。
1、因寒《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表明人身血液的运行,实有赖于人身阳气的推动。
如果血中的温气不足,血液失去阳气推动就会滞涩而不流行。
所以,《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寒则血凝泣。
”血液凝涩,不能濡养人体,则成为瘀血。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三·瘀血候》说:“此(瘀血)或月经否涩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癥瘕也。
”2、因热《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说:“极热伤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热伤血脉。
”脉为血之府而血循行于脉中,脉能壅遏营血令无所去而只在经脉之中循环运行。
血液在经脉中循环运行过程中,一部分溢入络脉以荣养人体全身的各部组织,如热邪损伤血脉,则血脉无以壅遏营血,血液溢于脉外,失去运行之道而留止不行,遂成为瘀血,故《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热之所过(至),血为之凝滞。
基于《黄帝内经》脉瘀致眩理论探讨高血压血瘀体质关系及论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脉瘀致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对高血压和血瘀体质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脉瘀致眩的理论出发,探讨高血压与血瘀体质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论治方法。
一、脉瘀致眩的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脉者,血府也,临庸之变,故有脉象而知庸。
庸者,命也。
命将者,先知其脉者也。
”这说明脉搏是血液循环的展现,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脉瘀是指经络中的气血流通不畅,导致气血淤积在经络中,形成瘀滞的状态。
眩晕是脉瘀症候的表现之一,常常伴随高血压等疾病出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夫百病之生皆有余,其病形内洞而外见者,气血至也。
”这说明疾病的本质是气血失调,表现为内部异常而在外部呈现出来。
脉瘀致眩即是气血失调的一种表现,是气血瘀滞在经络中积聚而导致的眩晕症状。
从《黄帝内经》脉瘀致眩的理论来看,眩晕与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高血压与血瘀体质的关系探讨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肝肾失调等多种因素。
血瘀体质是和高血压密切相关的体质类型之一。
血瘀体质是中医体质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它主要表现为气血不畅、瘀滞不化,常导致形体肿胀、疼痛、眩晕等症状。
在高血压患者中,血瘀体质的人群较多,即使未出现高血压症状,其体质特征也往往表现为血瘀倾向。
根据《黄帝内经》的脉瘀致眩理论,高血压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血瘀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血瘀体质的人群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中易积聚血瘀,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眩晕等症状。
探讨高血压与血瘀体质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病机,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基于《黄帝内经》脉瘀致眩理论,针对高血压血瘀体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1. 疏通经络:应用针灸疗法或推拿按摩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以达到舒缓血瘀、缓解眩晕的作用。
瘀⾎主要是由于⽓虚、⽓滞、⾎寒及饮⾷⽣活失宜等原因,致使⾎⾏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因⾎热、外伤、出⾎及其他原因导致内出⾎,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形成。
兹分述如下: (1)⽓虚致瘀:载⽓者为⾎,运⾎者为⽓,⽓⾎充盛则循运正常。
(2)⽓滞致瘀:⽓⾏则⾎⾏,⽓滞则⾎瘀。
若肝⽓郁结,疏泄不利,⽓机失畅,⾎液运⾏亦可因之阻塞。
(3)⾎寒致瘀:⾎得温则⾏,得寒则凝。
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于经脉,则使经脉挛缩⽽拘急,⾎因凝涩不得畅通,进⽽形成瘀⾎。
(4)⾎热致瘀:热⼊营⾎,煎灼营阴,⾎与热互结,或使⾎液粘滞⽽运⾏不畅,考试⼤站收集或热灼脉络,迫⾎妄⾏,从⽽使⾎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或蓄结于某⼀脏器组织,则可形成瘀⾎。
故《医林改错》说:“⾎受寒则凝结成块,⾎受热则煎熬成块。
” (5)外伤致瘀:是指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努伤等,则外可伤⽪肤,内可伤脏腑,从⽽使⾎离经隧,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形成瘀⾎。
(6)出⾎致瘀:除上述外伤出⾎,离经之⾎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成瘀外,亦可因出⾎之后(主要指内伤出⾎),专⽤收涩⽌⾎之品,或过⽤寒凉药物,则使离经之⾎凝聚⽽不散,使未离经之⾎郁滞⽽不畅,因之形成瘀⾎。
(7)情志内伤或饮⾷起居失宜致瘀:情志内伤,可使⽓机郁滞,⽓郁⾎滞,久⽽成瘀。
此外,古代医家认为,饮⾷起居失宜,亦可导致⾎瘀⽽变⽣它病。
故《证治准绳》说:“饮⾷起居,⼀失其宜,皆能使⾎瘀滞不⾏,故百病由瘀⾎者多。
” ⾎液瘀滞之后,其本⾝则失去其原有的营养、濡润功能,对机体起⼀种有害的作⽤,它能障碍正常⽓⾎的新⽣和营运,从⽽发展成⾎瘀兼⽓⾎虚亏之证,或使经脉不通,⾎瘀⽽⽓滞,⽇久则可进⼀步形成“癥积”等病变。
《黄帝内经》初窥——血淤体质养生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血淤是因为因为人体内的气血运动不畅通所致。
血淤需要化解,血瘀须活血化瘀。
今天和大家谈谈血淤体质养生法:体质特征:血瘀是因为人体内血脉淤积造成的,表现为刺痛、淤血和面老。
此类人,头发干枯,头痛,眼混浊,有血丝,面部有小丘疹或结节。
口唇色暗,皮肤干燥、瘙痒。
某些部分出现淤青。
而且他们面部呆板、精神抑郁,健忘,常心烦易怒。
吐血、便黑、腹内有积块,妇女痛经、崩塌等都可能因为血瘀引起的。
引发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长期的精神抑郁,长期服药,久病不愈,生活的环境寒冷以及创伤都有可能促成血淤体质。
引发疾病:血瘀体质会引起肥胖并发症、消瘦、月经不调、痛经、黄褐斑、冠心病、偏头痛、抑郁病、中风、肿瘤等病症。
此外,癫狂、闭经、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硬化、皮肤炎、红斑狼疮等症状也与血淤体质有关。
养生原则: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因为治疗血瘀主要事活血化瘀,保持良好的心情,是全身阳气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养生方法:精神: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父母要从小加强孩子乐观精神的教育。
对于老年人,晚辈要经常探望,排解心中的郁闷。
血瘀体质者自己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交朋友,疏解精神压力。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以助气血运行。
用药:桃仁、藏红花、发菜。
慈姑、黑豆、黑木耳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血淤体质可有意识地使用。
醋、蜂蜜、蜂花粉、蜂胶也可常吃。
此外,活血养血的药物,如人参、丹参、川芎、当归、藏红花、田七、益母草、琥珀、降香、玫瑰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在和大家分享两个治疗痛经的小窍门1.将老姜削成薄片(姜皮一定要保留),尽量多几片,几勺红糖,可以再加一点红枣和桂圆。
用沸水泡姜茶喝,趁热喝下去才有效。
此茶可反复泡。
2.用十余枚山楂去核,用榨汁机打碎。
将打碎的山楂和水混合煮沸,最后加入红糖便可饮用。
人体瘀血形成原理及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方法淤血是如何形成的呢?从中医角度来说,有三大原因会导致淤血。
1、气滞导致淤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还有“气行则血行”。
也就是说,血液要想在血管里通畅的运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气给它一个推动力,元气充足,血液才能流畅运行,如果气逆、气虚,都会导致血液运行出现故障而成为淤血。
那么什么叫气逆?就是气运行的方向出现错误了,生气是导致气逆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吵架发怒的时候,感觉胸膛要炸开了,整个胸膛都胀闷的难受,这就是气逆导致的。
本来应该有序行进的气,因为你的暴怒而逆乱,全部逆行到胸部,气逆则血逆,气血都在身体逆乱了,你能好受得了吗?气血逆乱的结果只能是郁结在一块。
古代中医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除了生气导致气滞血瘀,还有一种是气虚导致血瘀。
气没有力量推动血液运行了,血液就会停留,比如有些人有心脏无力、心脏停跳,都会让血液运行无力,这个就得调整心脏。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就是专门治疗心悸动、脉结代的药方。
所谓的脉结代,其实就是心气虚损,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了,这种人不但舌底有郁络,整个舌面也都发青,炙甘草汤里面有人参,人参可以补气,可以增加血行的力量。
2、寒凝血瘀好的中医,都不建议你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不管是冰镇啤酒还是冬天露腿或是寒凉食物,都要尽量远离,适可而止。
3、饮食过于肥甘厚腻换句话说,吃的太好、太油容易阻塞血管导致淤血。
现在我们都很关注血脂问题,如果一个人吃肉太多,吃油太多,就会导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堆积,这些甘油三酯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块、管道狭窄、血流减缓。
4、受伤导致的淤血跌打损伤之后,受伤的地方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就是淤血。
比如玩打篮球,碰撞,开车,车碰撞之后大家去修车了,人一看外边没受伤没事,你外边没受伤里边就没事了吗,不一定,内脏震荡受伤你看不到。
我们要通过什么?通过舌相、通过症状来判断是不是有瘀血。
中医学基础血瘀的概念血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停滞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导致各种病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中医诊治中补血活血是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我将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血瘀的概念及其病理机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血瘀的概念血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血液在人体内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停滞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血瘀可以发生在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个部位,但无论全身血瘀还是局部血瘀,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2.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血瘀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1)气滞: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瘀的形成。
(2)寒凝:气血受寒邪侵袭,导致血液凝结在一起,形成血瘀。
(3)痰湿阻滞:痰湿阻滞经络会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血瘀的发生。
(4)瘀阻:外伤、手术、炎症等因素导致的瘀阻,也是血瘀发生的重要原因。
3.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1)情志不畅:长期的愤怒、忧虑等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
(2)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的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3)外伤:外伤会导致经络受损,瘀血长时间停滞在伤口处,形成血瘀。
(4)痰湿阻滞:痰湿阻滞经络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4.临床表现血瘀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1)疼痛:血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受阻,引起疼痛。
(2)肿胀:血瘀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局部组织肿胀。
(3)紫绀:血瘀导致血液堆积,使皮肤或黏膜呈现暗紫色。
(4)经血不畅:血瘀可以导致经血不畅,甚至出现痛经等妇科疾病。
5.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治疗血瘀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活血化瘀:通过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血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行气活血:通过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瘀症状。
瘀血学说瘀血学说是研究瘀血产生的病因病机及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一门学说。
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活血化瘀”疗法运用于临床日趋广泛,并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引起了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一、瘀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瘀”最早的记载见于《楚辞》;汉《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
”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瘀血”一词的是东汉张仲景之《金匱·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而与瘀血相关的论述则又可追溯到《内经》,随着后世历代医家的研究拓展,瘀血学说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具体治法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并在中医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对瘀血概念和本质的认识1.瘀血的概念在中医学文献中,可见“瘀血”、“瘀血证”;“血瘀”、“血瘀证”以及“瘀”、“瘀证”等提法。
而其中所反映的含义和概念相同与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在认为三者之间含义各具的观点中,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意见:一种为“因果”说,认为“血瘀”是指因瘀致病,为因;而“瘀血”系因病致瘀,为果。
另一种或姑且称之为“层次”说,如王瑞林[1]认为“瘀”的概念范围最广,“血瘀”次之,“瘀血”最小。
在证的方面,有因于血的血管内血瘀证及因于脉的血管外血瘀证之分;除此之外,陈可冀等[2]还认为,“瘀”的概念中,不仅包括血的“瘀”,尚涵盖了气的“瘀”,即所谓的“瘀血”或“血瘀”,“气瘀”或“气滞”。
至于“瘀血”和“血瘀”的区分,似乎并无本质的不同,但考虑到西医中亦有“瘀血”的概念,以及其与中医学中“瘀血”概念的差异,陈氏认为中医学在“瘀血”与“血瘀”两个提法中,统一采用“血瘀”较为妥当。
2.瘀血的本质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脉中不断循行流动,“如水之流”,并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即所谓“正常的度”。
在这一认知中,包含了“脉”与“血流”的内容,其中任何一方发生改变,均可导致血在脉中循行流动偏离正常的范围,即“血行失度”。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
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
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
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病因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
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2外伤致瘀《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
则血气凝结。
《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
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
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治法:《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
9.4攻下逐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灵枢·水胀》亦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如怀子之状,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9.5 温经化瘀生血《素问·腹中论》对于治疗血枯经闭云:“……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张琦《素问释义》云:“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证,徒事补养,无救于亡”。
实开行血活血,祛瘀生新治疗血枯经闭之先河。
9.6温经活血对于寒凝所致血瘀诸证,宜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亦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
《灵枢·寿夭刚柔》云:“寒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以熨寒痹所刺之处,……”9.7逐水祛瘀《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去菀陈”的方法治疗五脏阳气被阻遏的水肿病,另据《素问·针解》之“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的说法, 推测“去菀陈”有逐水祛瘀之意。
《内经》中亦有逐水祛瘀之佐证。
如《素问·腹中论》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曰臌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内经》有关瘀血治法的内容对后世中医瘀血之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病机分析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
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
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
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血瘀与瘀血之别血瘀属于病机学的概念,而瘀血属于病因学的概念。
两者都属于血的病理变化,但含义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讨论“血瘀”与“瘀血”,必然要涉及“瘀”,但历来对“瘀”、“血瘀”、“瘀血”的认识并不一致。
一种观点是认为“瘀”、“血瘀”、“瘀血”三者仅仅是提法不同,并无本质差异’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瘀”、“血瘀”、“瘀血”既然提法不同,其含义也就不相同。
1. 瘀的含义瘀,亦常作淤。
瘀之本义指血积不行。
如《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
《辞海》谓:“瘀,积血。
即瘀血。
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
淤,本指水中沉淀的泥沙,但又有“滞塞,不流通”的含义,《辞源》说:“淤,积血之病也”《血之滞塞,又称“淤血”。
中医学中“瘀”的含义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血结不行为瘀。
血行于脉,本当流通无滞,但若因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积结不行,或血液溢出脉管之外,未能排出体外,是为瘀。
二是血行不畅为瘀。
血当畅行,但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畅行脉络,即血流受阻,血行迟滞,亦为瘀。
此时之瘀乃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是离经之血即为瘀。
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
《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此外,现代中医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瘀”又赋以新的含义,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书中指出:“瘀这一概念中,除包括血的‘瘀’或‘瘀血’之外,当包括气的‘瘀’,即‘气瘀’或‘气滞’”。
《气血论》也指出:“淤,非专指血瘀而言。
凡有形之邪,阻塞络脉所致的证候,统可称为淤证”。
此时,瘀(或淤)的涵义颇广,但总以滞而不畅为根本环节。
2. 血行不畅为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血论》)。
是血液循行受到了阻碍所致。
此时,瘀之义同“淤”,有“滞塞,不流通”之义。
血瘀滞塞,不流通,即血行受阻,循行迟滞。
生理状态下,血液循行于经脉,畅达周身,发挥其滋养荣润之职,如《血证论》说:“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
《诸病源候论》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
血之运行,听命于气,故曰“气为血之帅”。
因此,气分受病,气机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是导致血瘀的重要机制,故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说法。
此外,邪气直犯经脉,影响血的循行,也是导致血瘀的常见致病因素。
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凡此都说明,气病或邪气影响可以导致血行不畅,而为血瘀。
《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论述的“血郁”,更是指的血行不畅,即血瘀病变。
血瘀为病广泛。
血不畅为瘀。
血循经脉周行全身,若血瘀不行,则为害广泛,内而脏腑,外而肌肤,上至巅顶,旁及四肢,皆可因血瘀不行而为病。
瘀滞经脉,瘀阻气血,瘀遏清窍,瘀着脏腑,为病多端,难以尽述。
3. 瘀血为血积不动历代医家对瘀血的认识与解释,具有代表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证治准绳》、《皇汉医学》等认为,污秽之血为瘀血;二是《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认为,久病入络即瘀血;三是《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
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尚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已失其正常营养作用的,通称为瘀血。
瘀血的种类繁多。
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瘀血的称谓颇多,如滞血、留血、闭血、蓄血、宿血、干血、死血、败血、恶血、贼血等等。
名称虽多,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瘀血的机理及其病情有轻重,病程有新久,危害有微甚。
其中滞血、留血、闭血等名称的含义与瘀血相近,皆指血液瘀积不行,留滞不动;蓄血常指积于中、下二焦之瘀血;宿血、干血、老血、死血言其瘀积已久,病程较长,难以尽快消散,已失去生机;败血言体内瘀血败坏,对人体危害较大;而恶血、贼血更是形容对人体具有的严重危害性。
瘀血有特征。
一是有形:瘀积之后,更是有形可征,如腹中积块、瘿瘤、皮下结节、包块,肿大坚硬。
二是有色:瘀血紫暗,或发黑,又可见于肌肤、颜面、唇舌、大便颜色的变化,以及肌肤甲错。
三是有证:如局部刺痛,固着不移,入夜加重,或狂乱谵语等。
4. 血瘀与瘀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血瘀与瘀血虽然含义有别,但都是血液的病理变化,具有血行不畅,运行迟缓,经脉不利的相同之处。
同时,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
血瘀日甚,气血不畅,终成瘀血。
血瘀不得畅行,或因于气,或因于邪。
但血既不能畅达,则经脉失于疏通,气机因之不利,气血失于调达和畅,终则必会导致血结不行,积而成为瘀血。
如积证初起,可因情志不畅,气机不利,腹中气聚,时结时散,终而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则腹内积块,从无到有,由小渐大,由软而渐至坚硬不移。
再如,风寒湿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和,发为风寒湿痹,以筋骨肌肉疼痛、重着,关节屈伸不便为主;但日久必然导致瘀血内结,以致关节肿大畸形、皮下结节,成为久痹、尪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