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概论
- 格式:pptx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16
1、中国对物联网是怎样定义的?答: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属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2009年9月的工作文件.对传感器网络的定义是: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以对物理世界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为主要任务.以网络为信息传递载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物之间信息交互.提供信息服务的智能网络信息系统。
我国工信部和江苏省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中传感网的定义是:传感网(Sensing Network).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
其突出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说明物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答:传感网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泛在网是物联网发展的愿景。
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说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及各层次的功能。
答: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网络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结合。
4、说明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及各层次的关键技术。
答: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是数据接入到网关前的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传感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层一般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或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
关键技术:包含了现有的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技术、有线宽带技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技术、Wi-Fi通信技术等.也包含了终端技术.如实现传感网与通信网结合的网桥设备、为各种行业终端提供通信能力的通信模块等。
物联网技术概论大一知识点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实体(物体或事物)的信息和数据与关联的其他实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集成的物联网系统。
物联网的核心元素包括物理实体、物理传感器、物理操作器、物理介质,以及网络通信(如Internet),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出大量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二、物联网技术架构
物联网技术的架构可以分为三层: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主要包括传感器、物理操作器、控制器以及介质。
这些部件通过信号接口连接,可以实现实体数据的采集,并将实体数据传输给网络层或应用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层,它提供了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将物理层采集到的实体数据传输到应用层。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物联网技术概论》《物联网技术概论》试题(B)一、是非题(1分×10 = 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物联网中RFID标签是最关键的技术和产品。
√2. 物联网系统不存在安全问题。
×3. 物联网的出现,为我们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4. 应用层最核心、最活跃,产业的生态链最多。
√5. 网络互连不必遵守有关的协议、规则或约定。
×6. 中国在RFID集成的专利上并没有主导权。
√7.211.83.146.254是属于B类IP地址。
×8. 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非常好,技术廉价。
×9.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安防,还有智能物业是公认的重点领域。
√10. 业界对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达成了统一的共识。
×二、单选题(2分×15 =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物联网的传输层在()。
A、第一层B、第二层C、第三层D、第四层2.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不包括()。
A、感知层B、传输层C、应用层D、会话层3. 感知层,当前最广泛、市场前景最大的是()。
A、GPSB、指针C、RFIDD、接收器使用的IP地址是多少位A、128B、96C、64D、325. 感知层在()。
A、第一层B、第二层C、第三层D、第四层6. 2011年中国RFID市场的规模达到()。
A、150亿B、180亿C、200亿D、220亿7. 应用层在()。
A、第一层B、第二层C、第三层D、第四层8. 2005年到2010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的负荷平均增长率,高达()。
A、80%B、%C、90%D、92%9. IDC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台的(),连接到全球的公共网络。
A、M2M设备B、阅读器C、天线D、加速器10. IP地址的哪一部分表示主机号A. 205B. 205.140C.D. 8611. 物联网的()是核心。
《物联网技术概论》复习题1、物联网定义是什么?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
2、物联网分为哪几个层次?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将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3、物联网有哪些主要特点?感知识别普适化:无所不在的感知和识别将传统上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高度融合。
异构设备互联化:各种异构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和协议自组成网,异构网络通过“网关”互通互联。
联网终端规模化:物联网时代每一件物品均具通信功能成为网络终端,5-10年内联网终端规模有望突破百亿。
管理调控智能化:物联网高效可靠组织大规模数据,与此同时,运筹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决策手段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应用服务链条化:以工业生产为例,物联网技术覆盖从原材料引进,生产调度,节能减排,仓储物流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经济发展跨越化:物联网技术有望成为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从资源浪费型向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4、感知层的技术有哪些?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定位系统、智能信息设备5、嵌入式系统怎样定义?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6、嵌入式系统基本要素是什么?①嵌入性:嵌入到对象体系中,有对象环境要求。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的。
②计算机:实现对象的智能化功能。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③专用性:软、硬件按对象要求裁减。
嵌入式系统必须根据应用需求对软硬件进行裁剪,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等要求。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
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四、课程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间的理论联系与技术支持能力掌握一定物联网技术组网能力具备一定物联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2)知识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了解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了解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了解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了解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五、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
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四、课程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间的理论联系与技术支持能力➢掌握一定物联网技术组网能力➢具备一定物联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2)知识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了解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了解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了解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了解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五、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
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四、课程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间的理论联系与技术支持能力掌握一定物联网技术组网能力具备一定物联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2)知识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了解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了解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了解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了解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五、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子情境参考课时学习情境一物联网体系结构(1)子情境物联网体系结构4学习情境二物联网感知层技术(2-5)子情境物品信息编码4子情境自动识别技术6子情境嵌入式系统6子情境定位技术4学习情境三物联网传输层使用子情境传感器4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