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26.52 KB
- 文档页数:3
1、中国对物联网是怎样定义的?答: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属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2009年9月的工作文件.对传感器网络的定义是: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以对物理世界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为主要任务.以网络为信息传递载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物之间信息交互.提供信息服务的智能网络信息系统。
我国工信部和江苏省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中传感网的定义是:传感网(Sensing Network).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
其突出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说明物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答:传感网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泛在网是物联网发展的愿景。
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说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及各层次的功能。
答: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网络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结合。
4、说明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及各层次的关键技术。
答: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是数据接入到网关前的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传感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层一般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或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
关键技术:包含了现有的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技术、有线宽带技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技术、Wi-Fi通信技术等.也包含了终端技术.如实现传感网与通信网结合的网桥设备、为各种行业终端提供通信能力的通信模块等。
《物联网技术概论》复习题1、物联网定义是什么?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
2、物联网分为哪几个层次?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将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3、物联网有哪些主要特点?感知识别普适化:无所不在的感知和识别将传统上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高度融合。
异构设备互联化:各种异构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和协议自组成网,异构网络通过“网关”互通互联。
联网终端规模化:物联网时代每一件物品均具通信功能成为网络终端,5-10年内联网终端规模有望突破百亿。
管理调控智能化:物联网高效可靠组织大规模数据,与此同时,运筹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决策手段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应用服务链条化:以工业生产为例,物联网技术覆盖从原材料引进,生产调度,节能减排,仓储物流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经济发展跨越化:物联网技术有望成为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从资源浪费型向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4、感知层的技术有哪些?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定位系统、智能信息设备5、嵌入式系统怎样定义?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6、嵌入式系统基本要素是什么?①嵌入性:嵌入到对象体系中,有对象环境要求。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的。
②计算机:实现对象的智能化功能。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③专用性:软、硬件按对象要求裁减。
嵌入式系统必须根据应用需求对软硬件进行裁剪,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等要求。
1-1: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知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系统,按约定的协议,吧任何物体与物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
核心是物与物及人与物间的信息交互。
物定义为: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由专门的应用系统;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即:接收-传输-存储-处理-人工操作处理-进行应用-发送-根据协议组织-给唯一可识别的应用单元
1-2:物联网的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送,信息处理。
1-4解释。
RFID: 射频识别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EPC:4G核心网络。
ZigBee: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
根据国际标准规定,ZigBee 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
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简而言之,ZigBee 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ZigBee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ZigBee协议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传输层(TL)、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
1-5:物联网的框架结构及各层次作用。
硬件层面: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
感: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
网:将来自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软件层面:应用服务层。
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相结合,实现广泛的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
1-6:iot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
关:RFID和EPC技术;传感控制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组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应:技术标准问题;数据安全问题;IP地址问题;物联网终端问题。
1-7:举例iot应用领域及前景。
应:智能电网,交通,物流,家居;金融与服务业;精细农牧业;医疗健康;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检测;国防军事。
(十二五规划指出的)
前:万物互联。
重点题:自己思考如何用其设计一个基础。
2-1:什么是EPC。
核心思想是为每一个产品提供唯一的电子标识符。
2-2:简述EPC系统的组成及如何工作。
EPC系统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具体商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编码标准。
组:产品编码电子体系(EPC)、射频识别系统(RFID)和高层信息网络系统。
2-4:条形码有几种?各自特点。
2-6:电子标签种类,工作原理。
工:应答器(存放了数据信息的电子信息载体)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从读写器传来的控制信息经过天线单元,编解码单元进行解调和解码传输到控制器,由控制器来完成控制指令所规定的操作。
种:有源(主动式)与无源(被动式)甚至半有源。
无源式不带电源,当不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应答器不工作。
半无源带有自身辅助电源。
用于维持存储器内部数据状态和对与阅读器的信息交互辅助。
有源式主动与阅读器进行信息传输。
2-7:RFID产品的基本衡量参数有哪些?
常用:识别距离;防冲突性能;工作频段;功耗;通信机制;识别能力;使用寿命;封装。
关于天线: 天线是在无线电收发系统中,向空间辐射或从空间接收电磁波的装置。
3-1:传感器定义为:一种能把特定的被测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记录、显示和控制等要求的器件或装置。
3-:3: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将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已于精确处理和测量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部件或装置。
一般由敏感元件、传感原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构成。
○3-4: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与含义。
动:其输出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相应特性。
技术指标有:时间常数T;固有频率;阻尼系数。
含义:T越小系统需要达到稳定的时间越少;固有频率越高响应曲线上升越快;当为常数时相应特性取决于阻尼比,阻尼系数越大,过冲现象减弱时无过冲,不存在震荡,阻尼比直接影响过充量和振荡次数。
静:被测量的值处于稳定状态时输出和输入的关系。
技术指标有:线性度、灵敏性、迟滞和重复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
静态特性有静特性曲线反映出来,静特性曲线由实际测绘中获得。
根据静特性来选择合适传感器。
3-0-1: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及如何工作。
按输入量(被测对象);按输出量;按基本效应(物化生);按工作原理;按能量变换关系。
温度湿度超声波气敏
种类原理工作
温度传感器接触式:传导/对流达到热平
衡,从而温度计显示。
非接触式:黑体辐射的基本定
律常测物体内部温度
测运动物体、小目标和热容量小或瞬变对象表面温度
湿度传感器水分子亲和式
非水分子亲和式
其它
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可三态传播,可折射反
射,固液中损耗小。
气敏传感器SnO2一旦加热,空气中氧就
从SnO2半导体结晶粒子的施
主能级中夺走电子,而在结晶
表面上吸附负电子,使表面电
位增高从而阻碍导电电子的
移动。
气敏传感器在空气中为恒定的电阻值。
这时还原性气体与报道体表面媳妇的电阻值要发生变化。
对于还原性气体,电阻值见效;对于氧化性气体,电阻值增大。
以此判断。
‘’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绝:大气中水汽的密度。
相: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