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井之蛙练习册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井底之蛙译文》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井底之蛙”的译文。
“井底之蛙”这个故事说的呀,是有一只青蛙,它一直住在一口井里。
这口井很小,青蛙觉得这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从海边来的乌龟路过这口井。
青蛙就对乌龟说:“你看,我住的地方多好,想休息就休息,想游泳就游泳。
”乌龟说:“你知道大海吗?大海无边无际,那才叫大呢!”青蛙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有比我这井还大的地方?”乌龟就给青蛙描述大海的广阔,说大海一眼看不到边,深不见底。
青蛙听了,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这个故事的译文呢,就是告诉我们,不能像这只青蛙一样,只看到眼前那一点点的地方,就以为那是全部。
比如说,有的同学考试考了高分,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不再努力学习了。
其实呀,知识的海洋广阔得很,还有很多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学呢。
再比如,有的小朋友只在自己住的小区里玩,就觉得这就是世界的全部了。
可世界上还有好多好多美丽的地方,好玩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
就像有个小朋友,以前觉得自己的小书包里装的书已经很多了,后来去了图书馆,才发现那里的书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才知道自己以前知道的太少啦。
同学们,记住这个“井底之蛙”的故事,不要让自己成为那只目光短浅的青蛙,要勇敢地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昔者,有一蛙居坎井之中,自以为天下之至乐也。
其视也,不过数尺之水;其听也,不过数寸之蛙鸣;其居也,不过坎井之底。
于是,蛙自满其志,忘其所以来者,不知天地之广大,万物之众多。
有客自外至,见之,问曰:“子何自得之?”蛙答曰:“吾生于坎井,长于坎井,居于坎井,自谓乐矣。
”客曰:“吾闻海之大,其广无涯,其深无底,其中之物,不可胜计。
子若能游于海,观其广大,听其波涛之声,岂不快哉?”蛙闻之,心有所动,然犹曰:“吾固知海之广大,然吾居于坎井,自得其乐,何苦求彼?”客曰:“子之坎井,固小矣,然吾之海,岂非更大?”蛙默然,心有所思。
客去,蛙独坐井中,思客之言,心有所动。
乃自言曰:“吾居于坎井,虽得乐,然不知海之广大,物之众多,岂非大失?”于是,蛙决意出坎井,游于海。
及至海,见其广大,心甚惊异。
然海中波涛汹涌,蛙不能自持,遂还坎井。
还坎井之后,蛙乃深自悔恨,曰:“吾之出坎井,欲观海之大,听波涛之声,今反不得归,岂非大失?”于是,蛙闭口不言,自怨自艾,终日悲泣。
时,有智者过之,见蛙之悲,问曰:“子何悲也?”蛙答曰:“吾居于坎井,欲观海之大,听波涛之声,今反不得归,故悲也。
”智者曰:“子居于坎井,自得其乐,虽不知海之大,然乐在其中。
今出坎井,反不得归,悲何为也?”蛙闻之,默然无应。
智者又曰:“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所乐。
子居于坎井,乐在其中,何求于外?夫海之大,固非坎井可比,然吾闻之,海之广,亦有限也。
子若能知坎井之乐,而不知海之大,固亦无害;若知海之大,而不能知坎井之乐,则大失矣。
”蛙闻之,恍然大悟,遂忘其悲,自乐如初。
自是之后,蛙常思智者之言,自得其乐,不复求海之大。
人或问之,蛙曰:“吾居于坎井,自得其乐,虽不知海之大,然吾心自足。
夫人生在世,知足常乐,何求于外?”人闻之,莫不叹服。
盖坎井之蛙,固有其乐,然不知海之大,物之众多,固有所失。
智者之言,使蛙知足常乐,不复求海之大,可谓明智矣。
夫人生在世,亦当如坎井之蛙,知足常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得天地之广,万物之众。
井底之蛙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原文翻译赏析A】井底之蛙原指什么?现指什么?再用井底之蛙造句?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他就像井底之蛙,孤陋寡闻,目光短浅井底之蛙成语造句示范1。
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2。
积极进取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要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3。
井底之蛙是很可悲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开放眼光。
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
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反面角色。
从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成语资料【汉语文字】井底之蛙【汉语拼音】jǐng dǐ zhī wā【词语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成语性质】贬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一孔之见、目光短浅【反义词】智周万物、绝代天骄、见多识广【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同韵词】厚积薄发、隔雾看花、似玉如花、百卉千葩、顾而言他、一片散沙、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走马观花、白手成家、触机便发成语示例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井底之蛙不知东海者,而长素以印度成事戒之。
”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成语出处《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成语典故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
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
孔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孔子说:“井底的青蛙无法与它谈论大海,是因为它被狭小的空间所限制;夏天的虫子无法与它谈论冰,是因为它被季节所束缚;见识短浅的人无法与它谈论大道,是因为他被狭隘的教育所束缚。
”吾尝闻之,有一井蛙居于井底,不知天之大,不知地之广,不知山之高,不知水之深。
此蛙自以为天下之大,不过井耳。
一日,一鲲鹏自南海而来,至井上,见此蛙,与之语曰:“吾生于南海,游于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
汝居于井底,独不知天下之大,地之广,山之高,水之深乎?”井蛙愕然,不知所对。
于是,孔子见之,叹曰:“此蛙之愚,乃陷于井中也。
井蛙不知天下之大,犹如人之不知道德之深。
夫道德者,天下之大本也,而此蛙独不知,岂非陷井之蛙乎?”孔子遂以寓言教之,曰:“吾闻之,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蛙闻之,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乃拜孔子为师,学道德之理。
孔子曰:“吾之所以教汝者,欲使汝跳出井底,见天下之大,地之广,山之高,水之深。
夫道德者,天下之大本也,吾愿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勿为井底之蛙也。
”井蛙闻之,感激涕零,遂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成一代贤臣。
后人感其事,称井蛙为“陷井之蛙”,以警世人勿为井底之蛙,要勇于跳出狭隘的圈子,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孔子之教,虽为寓言,实则寓意深刻。
吾辈当以此为鉴,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成就一番事业。
然,道德之理,非一日之功,需吾辈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夫道德者,乃人生之指南,国家之基石。
吾辈当以道德为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勿为井底之蛙,勿拘于小我,而要胸怀天下,勇攀高峰。
如此,方能不负孔子之教,不负人生之使命。
先秦寓言故事——坎井之蛙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出处:庄周《庄子秋水》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呀!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
于是,它在井边偷偷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之遥你是不是觉得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
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
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坎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
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寓意: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
同井底之蛙。
三年级下册小古文第38课井底之蛙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地蹦跳。
疲倦了,我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
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
环顾那些虾、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而且,我独占一口水井,跨井栏、倚井栏的乐趣,算是到了极点,你何不进来跟我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呢?”鳖接受了青蛙的邀请,准备下井去看看;但是他左腿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已经被绊住了。
于是,他只好小心地退回来,向青蛙讲起大海的景观:“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面也没因缺雨而降低。
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因为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这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东海的大快乐吧。
”浅井之蛙听了这些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翻译: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
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那么接掖持颐,蹶泥那么没足灭趺。
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假设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缺乏以举其大,千仞之高缺乏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翻译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吞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呀!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
于是,它在井边偷偷地彷徨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之遥你是不是觉得很远,可是它不可以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确实很高,可是它不可以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
永久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
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坎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似失了神。
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井底之蛙原文及翻译井底之蛙,这是一个流传颇广的寓言故事。
它描绘了一只身处井底的青蛙,因为视野有限,得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想法。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教育我们不要局限于狭窄的视野和认识,要开阔眼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原文如下:《庄子·外篇》:“南海之帝,为雷同。
帝之臣曰螭,井蛙相告曰:‘吾闻汝帝,是真乎?’螭曰:‘是也。
’明日遇蟹於道,螭曰:‘帝之臣也,可以从矣。
’蟹曰:‘噫!汝何适也?’螭曰:‘吾从南海之帝,欲游乎。
’蟹曰:‘乡,汝所谓南海者,天池也。
汝游将出乎天池,入於北极,极有玄关,入玄关而不反,将焉用之?汝止已!汝所谓南海者,池塘也,吾能游之,汝必死。
’螭曰:‘汝非所闻矣!汝所从来者,必有疾病者也,故尔见之而欣然以为能游之耳。
夫帝乃矣哉!鱼鲂蜉蝣之游可得而闻;龙蛇之化可得而极。
龙蛇化而为神,鱼鲂蜉蝣之真者死矣,而况其假者乎!如此者数百年,井蛙相与言曰:‘汝所谓大,吾所谓小;汝所谓患,吾所谓乐。
’这则寓言来自《庄子》外篇,讲述了一只井底之蛙的故事。
井蛙听说南海有一位雷神,然而,它从未离开过自己身处的这个小井。
螭是南海帝的臣子,一天在路上遇见螃蟹,便邀请螃蟹前往南海游玩。
螃蟹询问螭要去哪里,螭回答是南海,螃蟹告知他南海虽然广阔,但实在就是一个池塘而已。
螭驳斥了螃蟹的话,认为南海广阔无比,什么鱼、虾、蜉蝣、龙蛇都有。
然而,螃蟹告诉螭,这些东西都不值一提,只有真正变成神的龙蛇才值得一提,而井蛙所见到的,只是这些东西的假象,这些东西的真正价值,以及南海的真像,井蛙是不可能看到的。
数百年过去了,井蛙仍固守在自己的小井里,看到蚂蚁来来往往以为这就是天下,其他动物的王国井蛙是无法了解的。
最终,井蛙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局限,虽然自己坐拥小井,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真正的自由,生活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折磨更让它感到了生命的无奈。
井蛙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但它根本没办法离开这个井。
这时,井蛙和它的同伴相互交流,发现它们所认知的东西,与人间的大学问相比,实在有限得可怜,它们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的广博和富有是多么重要。
坎井之蛙文言文原文
《坎井之蛙》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有蛙生于坎井之中,其所见所闻,唯井口之天耳。
一日,东海之鳖至,蛙见而问曰:“吾观君来,身形巨大,君从何处来?”
鳖曰:“吾从东海来。
”
蛙惊曰:“东海?吾居此坎井,不知东海为何物,其大几何?”
鳖笑曰:“东海之大,无边无际,千里万里不能尽也。
”
蛙不信,曰:“岂有如此之大?吾观此井口之天,已觉甚大,东海岂能过之?”
鳖曰:“汝未曾见,故不知也。
东海之深,不见其底;东海之广,不知其涯。
潮起潮落,波澜壮阔,非汝所能想象。
”
蛙哂笑曰:“君莫欺吾,吾在此井,安然自得,水足食饱,何必信汝所言?”
鳖叹曰:“汝困于此井,目光短浅,不知天地之大,实为可悲!”
蛙怒曰:“吾在此快乐无忧,汝言可悲,何理之有?”
鳖不再言,缓缓而去。
蛙仍居井中,自以为乐。
吾观此蛙,岂不似吾等有时之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知外界之广阔与精彩。
吾等应以此蛙为戒,莫做那坎井之蛙,当勇敢踏出舒适之圈,去探索未知之世界,方能见识更多之美好,成就更大之自我。
否则,岂不终如那蛙,守着一方狭小天地,却自以为满足,岂不悲哉?。
井底之蛙者,庄子寓言也。
蛙居井底,见日不见月,观天不见地,自以为宇宙之广,尽在其井中。
不知天高,地阔,物之繁多,何其广大也。
盖蛙生于井,不知井外之世界。
日上三竿,蛙窥井外,见日光闪烁,误以为天上之物。
欢呼雀跃,自鸣得意,曰:“吾乃宇宙之主,天下莫能与我争锋。
”然蛙不知,日光乃地球自转所生,非天之上物。
夜幕降临,蛙见月出,又误以为天上之物。
又欢呼雀跃,曰:“吾观天上明月,乃吾之友,吾与明月共舞,何其快哉!”然蛙不知,月乃地球绕日运行,产生光影,非天之上物。
蛙居于井,眼界狭小,不知井外之物。
有鱼跃入井,蛙见之,大惊失色,曰:“吾乃井中蛙,汝何来?”鱼答曰:“吾生于东海,游于江河,岂能居井中乎?”蛙闻言,自惭形秽,默然不语。
庄子以此寓言,告诫世人,勿以己之见,妄测天下。
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广大,万物之繁复,犹如井中之水,见日不见月,观天不见地。
人若囿于一方之地,见识短浅,心胸狭窄,岂不成为井底之蛙?夫天地之大,何其广大!山川河流,草木花卉,飞禽走兽,昆虫鱼虫,无不繁衍生息。
吾辈当胸怀天下,开阔视野,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方不辜负此生。
井底之蛙,亦有一时之乐。
然其见识短浅,心胸狭窄,终究不能成大事。
人生在世,当努力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在茫茫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庄子寓言,寓意深刻。
井底之蛙,犹如那些见识短浅、心胸狭窄之人,自以为天下无敌,实则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吾辈当以此为戒,努力提高自己,方能立足于世,成就一番事业。
总之,井底之蛙,乃庄子寓言,用以警示世人。
愿吾辈牢记此寓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成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之人。
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成就更大。
1.坎井之蛙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呀!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
于是,它在井边偷偷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之遥你是不是觉得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
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
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坎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
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2.之前秦王符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
八月时,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
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
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并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前秦王符坚)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
符坚迅速派使者来赦免强德,但已来不及了。
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除恶扬善,纠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
符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3.古人因为光用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仪容是否整洁,所以要用镜子来照看自己的脸面;因为光用自己的智慧不能知道自己的作为是否得当,所以要用道理和知识来订正自己的行为。
镜子只是如实地反映人的脸面,脸面有污点,并不是镜子的罪过。
道理和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动,人的行为有过失,并不是道理和知识和人有仇怨。
人的眼睛不依靠镜子就不能自己整饰仪容;人的行动不依靠道理和知识就不能知道自己行为的过失。
西门豹的性情急躁,所以常常佩着一条软而韧的熟牛皮带,以警惕自己不要性急;董安于的性情迟缓,所以常常佩着一张绷得紧紧的弓弦,以勉励自己不要迟慢。
因此能用有余来补救不足,用长处来补助短处的就可以称为明主。
4.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