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
- 格式:ppt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33
而★★★★★1.连词(l)承接连词,用于承接关系中,表示前后两项在时间上或者事理上先后相承,可译为“就”“便”“那么”“于是”等。
例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修饰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前后两项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译为“着”“地”等,或不译。
例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3)转折连词,表示前后两者存在意义上的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却”“可是”“然而”等。
例句: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并列连词,表示前后两者之间是对举、对照、注解等关系,可译为“又”“和”“且”等。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5)递进连词,表示后者在数量、程度、范围、时间、功能等方面比前者要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况且”等。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因果连词,表示前后两项是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例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7)目的连词,后项陈述目的,前项陈述为了达到这目的而发生的行为或情况,可译为“用来”。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
3.固定用法(l)而已:固定词组,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句: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2)既而(寻而、已而、俄而、继而):固定词组,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等。
例句: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之★★★★★1.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偏正结构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表修饰或领属,可译为“的”,或不译。
例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取消该主谓结构作为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结构助词,用在动补结构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和、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虚词大全[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1、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例如:很、都、岂、还、必等。
2、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的词。
例如:从、自、因、除、比等。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帮助表达某种关系的虚词。
例如:和、跟、同、与、或等。
4、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动态、语气等语法意义的虚词。
例如:的、了、呢、吗、呗等。
5、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啊、唉、哦、呸、哼等。
6、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例如:呼、轰隆、哗啦啦、扑通通、噼里啪啦等。
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10、察11、长12、朝13、池14、曾15、乘16、城17、诚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殆24、迨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20个常用虚词常用虚词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起连接、补充、修饰等作用的词语,在写作中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明了、丰富多彩。
下面介绍20个常用虚词。
一、并列连词:表示并列、补充、转折关系的连词,如“而且”、“或者”、“但是”等,作文中常用来表达思想的转折或者增强逻辑关系。
二、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如“非常”、“永远”、“尤其”等,可以增加文章的细节描述和语气的丰富度。
三、介词: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关系的词语,如“在”、“向”、“经过”等,适当运用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和语气。
四、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特定的人或物,如“他”、“她”、“它们”等,使用代词可以让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五、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和让步关系等,如“因为”、“所以”、“如果”、“尽管”等,可以明确表达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六、形式副词:用来表示某种程度、方式或态度等,如“大约”、“慢慢地”、“幸运地”等,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描述和修饰。
七、感叹词:用来表达情感的词语,如“哇”、“真的吗”、“太好了”等,运用得当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
八、动词:用来描述事物的行为或者状态,如“走”、“跳”、“喜欢”等,在写作中运用恰当可以有效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九、数词:用来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如“一”、“两”、“第一”等,适当使用数词可以让文章的描述更加准确。
十、疑问词:用来引出疑问的词语,如“什么”、“哪里”、“怎么”等,运用得当可以激发文章的思考和互动。
十一、趋向副词:表示动作达到的方向或位置,如“里面”、“下去”、“向前”等,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描述文章中的场景。
十二、比较连接词:用来表示比较的关系,如“跟”、“比”、“像”等,可以丰富文章的比喻和描写。
十三、情态动词:表示某件事的可能性、必要性或者义务等,如“应该”、“可能”等,使用情态动词可以模糊或者强调文章的态度和判断。
十四、感官动词:表示感官上的反应或者行为,如“看”、“听”、“尝”等,使用感官动词可以让文章更加形象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