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 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经典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19.50 KB
- 文档页数:14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引言:元素和物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元素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而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
了解元素和物质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教案将介绍元素和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相关的例子。
一、元素的分类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等进行分类。
1.按照物性分类1.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如铁、铜和铝等。
2.非金属元素:导电性差,通常是气体或固体,如氧气、碳和硫等。
3. 金属loid元素: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如硅和磷等。
2.按照物种分类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机元素和无机元素。
1.有机元素:主要包括碳、氢、氧、氮、磷和硫等,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2.无机元素:包括除了有机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如金属元素铁和非金属元素氧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可以通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按照组成分类1.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a.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纯铁、纯铝等。
b.化合物: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混合物:由不同元素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
a.均匀混合物:组成均匀,各组成部分难以分辨,如盐水、空气等。
b.非均匀混合物:组成不均匀,各组成部分容易分辨,如沙土、果酱等。
2.按照性质分类1.可溶性物质:可以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如食盐等。
2.不溶性物质:不能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如石油等。
3.酸性物质:呈酸性反应的物质,如柠檬汁等。
4.碱性物质:呈碱性反应的物质,如氨水等。
5.中性物质:不呈酸性或碱性反应的物质,如纯水等。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案例,用来对元素和物质的分类进行实际应用。
1. 试举例说明金属、非金属和金属loid元素。
答案:金属元素例如铁、铜;非金属元素例如氧气、碳;金属loid 元素例如硅和磷。
2.化学式H2O代表的是什么物质?是纯物质还是混合物?答案:H2O代表水,它是由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因此是纯物质。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使学生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物质分类原则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物质分类的图像和实例。
1.5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分类的概念,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
讲解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的应用。
总结物质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二章:元素的概念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和定义。
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识别。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的理解。
2.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实例。
2.5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符号的记忆和识别练习。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讲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总结元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三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让学生了解化合物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教案拾回桥中学金克芳教学目标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2.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3.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1.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3)Ag+H2SO4(稀) (4)Zn+HNO3(5)Zn+CuSO4 (6)Ag+ZnSO4(7)Cu+AgCl (8)Cu+Hg(NO3)2(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1.金属跟酸:(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
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
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
(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2)不要用钾、钙、钠置换盐溶液的金属。
由于钾、钙、钠化学性质极强。
它们与盐溶液的反应比较复杂。
如,钠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四、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
相互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十一单元中的复习课题——《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第十单元和第十一单元之后单元复习中的一部分,是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类物质化学性质的归纳、整理和运用,是对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进一步认识。
通过复习,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整理归纳的能力,培养科学的解题方法,认识到各类物质间的关系和基本规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而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飞跃。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熟悉常见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②.根据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典型特征和相互关系做简单的推断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网络关系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并从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演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演练、归纳、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第一课时任课教师:单玉红【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可以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2、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建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重点难点】重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
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教学过程】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元素的存在形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构成了这种元素的物质家族。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可形成三种单质。
金刚石、石墨、C60(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和O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3.我的收获(1)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物质都是由______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______,元素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形态称为该元素的______态。
(3)不同种元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__________,元素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形态称为该元素的______态。
练习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一种单质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二、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给这几种物质分类Na 2CO 3 K 2CO 3Na 2SO 4 K 2SO 4 2.树状分类法物质⎩⎪⎪⎨⎪⎪⎧⎩⎪⎪⎨⎪⎪⎧ 单质⎩⎨⎧如 如 化合物⎩⎨⎧如如 如氧化物如 混合物练习3.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课时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目的与素养:1.知道元素是物质的组成成分,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宏观辨识)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展分类。
(微观探析)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变化观念)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是物质的根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元素组成物质的形式(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叫单质,有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2)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叫化合物。
微点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洁物(单质),也有可能是混合物,如C60和石墨的混合物。
3.元素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自身形式结合成单质时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化合态:元素与另外的元素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者者负价。
微点拨:(1)金属元素有0价和正价,无负价;非金属元素有0价,正价和负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二、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1.根据物质的组成物质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3.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酸→盐HCl+NaOH===NaCl+H2O碱性氧化物→碱Na2O+H2O===2NaOH碱→盐2NaOH+H2SO4===Na2SO4+2H2O盐→盐NaCl+AgNO3===AgCl↓+NaNO3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五水硫酸铜是混合物。
()(2)盐酸是化合物。
()(3)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4)一样种类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答案](1)×(2)×(3)×(4)√2.以下元素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的是()A.O B.NC.Na D.C[答案]C3.以下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SO3 B.CO2C.CO D.P2O5C[CO是不能与碱反响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初高中化学衔接——探究氧化物、酸、碱、盐间的相互关系1、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1〕酸碱指示剂和溶液pH,①酸碱指示剂:能与酸或碱溶液反响而显示不同的颜色的物质。
石蕊和酚酞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在溶液中的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酸性溶液红不变色不变色红红中性溶液不变色不变色紫紫绿碱性溶液蓝红蓝红蓝②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石蕊、酚酞等酸碱指示剂只能帮助我们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却不能知道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溶液的酸碱度〕,要知道溶液酸碱度,必须测定溶液的pH。
测定pH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pH试纸在不同酸碱度的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
方法:取一支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不能直接把pH试纸浸入待测的溶液中,以免带入杂质。
同时,这种操作还可能泡掉pH试纸上的一局部指示剂,致使比色发生较大误差。
pH是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简单表示方法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
但必须明确,pH是在0~14这个范围内变化的。
书写pH符号时要注意标准化,即“p〞要小写,“H〞要大写,不可写成“PH〞或“ph〞。
人体的体液的pH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否那么就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或发生疾病;作物一般适宜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在pH小于4的酸性土壤或pH大于8的碱性土壤中一般难于生长。
酸雨是pH为以下的酸性降水,〔纯洁的水的pH值是。
普通的雨水常带有一些轻微的酸度,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其中的原因,所以普通的雨水的pH值大约是〕〔2〕电解质和电解质的电离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如: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如:蔗糖、酒精。
本质区别: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初三化学小结 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之间的关系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十一单元课题2 化学肥料小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二. 重点:1.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 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过程:(一)化肥简介:根据含化学元素种类分为:氮肥、磷肥、钾肥。
1. 氮肥:(1)氮肥对作物成长的作用:可促进植物茎、叶的生长,枝叶茂盛,叶色浓绿。
(2)常见的氮肥有: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俗称“气肥”尿素氨水·()()NH SO NH NO NH Cl NH HCO CO NH NH H O 424434432232⎧⎨⎪⎪⎪⎪⎩⎪⎪⎪⎪(3)性质: ①除氨水外,都是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②含NH 4+的氮肥,即铵态氮肥(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NH 3)。
(4)贮存及施用时注意:不要与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造成氮素的损失。
2. 磷肥:(1)磷肥对作物生长的作用: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旱耐寒能力,还能促使作物提早成熟,谷穗增多,籽粒饱满。
(2)常见的磷肥有: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 PO ()242,磷酸二氢钙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 PO ()242和CaSO 4磷矿粉:Ca PO 342()及钙、镁磷肥(3)性质:Ca H PO ()242能溶于水,易被植物吸收。
Ca PO 342()难溶于水。
3. 钾肥:(1)钾肥对作物生长的作用:促进糖类的合成,使作物生长茁壮、茎杆粗硬、增强抗病虫害、抗倒伏、抗旱抗寒能力。
(2)常见的钾肥:硫酸钾:K SO 24氯化钾:KCl草木灰:K CO 23(3)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K CO 23水溶液呈碱性。
4. 复某某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复某某料。
如:KNO 3硝酸钾NH H PO 424磷酸二氢铵KH PO 24磷酸二氢钾等复某某料的特点: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高。
第三讲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课程目标】物质分类的作用除了便于了解掌握同类物质的性质还在于引导我们去发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面我们就对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以下讨论:O2H2O ()C——()——()——CaCO3()()HClBa——()——Ba(OH)2——()【学海导航】以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分别为出发点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并将它们间的关系绘制成一个表格能否以你熟悉的物质完成下列方程式:1.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无氧酸盐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3. 碱+酸→盐+水4.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5.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6. 酸+盐→新酸+新盐7. 碱+盐→新碱+新盐8. 盐+盐→新盐+新盐9. 金属单质+盐→金属单质+盐10. 金属单质+酸→盐+H2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这些关系,在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一. 找规律:我们都很熟悉碱+酸→盐+水,通过对3、4、5的观察你会发现酸性氧化物广义上来讲就是酸,碱性氧化物在广义上就是碱,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规律去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如: CO 2+Ca(OH)2=CaCO 3↓+H 2OSO 2+Ca(OH)2=CaSO 3↓+H 2O二. 反应条件限制:1. 酸+金属→盐+H 2金属为活泼金属;酸一般用稀硫酸、稀盐酸;不用稀HNO 3;制备氢气时,不用K 、Ca 、Na 特别活泼的金属;2. 碱+盐→碱+盐反应时要求两者都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为不溶即可;3. 碱+指示剂,碱必须可溶。
三. 酸和盐反应的规律:1. 强酸制备弱酸 2HCl+CaCO 3=CaCl 2+CO 2↑+H 2O 2HCl+Na 2SO 3=2NaCl+SO 2↑+H 2O2. 高沸点、难挥发性酸制备低沸点、易挥发性酸2NaCl+H 2SO 4(浓)=Na 2SO 4+2HCl ↑ NaNO 3+H 2SO 4(浓)=NaHSO 4+HNO 3↑当然我们本节课的活动不是想把所有的知识局限在“八点图”上,而是以它为例说明如何寻找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第0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考点 01】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另外,酸和碱按性质的强弱还可以分为强酸(碱)、弱酸(碱);按“元数”又可以分为一元酸(碱)、二元酸(碱)、三元酸(碱)等;化合物还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按照组成和结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按照在水溶液或在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按照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氧化剂和还原剂;混合物可以分为:固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和气体混合物,其中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又可将液体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思考题]: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2.盐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吗?按组成分子 是否相同纯净物按组成元素 是否相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除CO 、CO 2、H 2CO 3、碳酸盐外)无机物 酸无氧酸(HCl 、H 2S …) 含氧酸(H 2SO 4、HNO 3…)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CO 2、SO 2…) 碱性氧化物 (Na 2O 、BaO …)两性氧化物 (Al 2O 3、ZnO)不成盐氧化物 (CO 、NO) 碱可溶性碱(NaOH 、KOH 、Ba(OH)2)等 微溶性碱 (Ca(OH)2) 难溶性碱(Cu(OH)2、Fe(OH)3…) 盐正盐(NaCl 、CaCO 3、CuSO 4) 酸性盐 (NaHSO 4 NaHCO 3) 碱式盐[Cu 2(OH)2CO 3] 物质混合物单质 金属非金属含稀有气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4.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5.Na2CO3·10H2O、盐酸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例1.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A.石灰石B.Ca(OH)2C.CaCO3D.CH4答案:C。
【考点02】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取【知识点03】酸的通性和制取【考点04】碱的通性和制取【考点5】盐的性质和制取难溶于水等弱电解质)弱电解质) 【考点06】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思考题]中学化学中有“十大成盐规律”,你能写出以下成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1)金属+酸→盐+H2如:。
(2)金属1+盐1→金属2+盐2 如:。
(3)酸+碱→盐+H2O 如:。
(4)酸+碱性氧化物→盐+H2O 如:。
(5) 碱+酸性氧化物→盐+H2O 如:。
(6)酸1+盐1→酸2+盐2 如:。
(7)碱1+盐1→碱2+盐2 如:。
(8)盐1+盐2→盐3+盐4 如:。
(9)金属+非金属→盐:如:。
(10)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如:。
【考点07】关于化学反应的总结:化学反应按物质组成形式划分化合反应 A + B = AB分解反应AB = A + B置换反应AB + C = CB + A复分解反应AB+CD = AD+CB 按有无电子转移(化合价升降)划分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划分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按反应进程划分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热效应划分吸热反应(△H > 0)放热反应(△H < 0)【考点08】分散系1.分散系分散系的概念: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如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分散质粒子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 nm的是悬浊液或乳浊液,分散质微粒是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的是胶体。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液溶胶:如Na2SiO3溶于水所得分散系,肥皂水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1)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表面积大,有强的吸附能力,表现出下列特性:①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用于悬浊液、胶体、溶液的分离。
②丁达尔效应——对光的散射作用——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
③布朗运动——受分散质分子(水分子)从各个方向大小不同的撞击作用——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胶体较稳定的原因之一。
④电泳——胶粒对胶体中的离子发生选择吸附使胶体粒子带电〔例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体的粒子带负电〕,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用于除尘——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⑤聚沉——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加强胶体粒子运动与碰撞,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小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用于如制豆腐、工业制肥皂,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如三角洲等。
(2)胶粒带电规律:一般来讲金属氧化物及其水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及水化物、金属硫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注意:胶体微粒带有电荷,但整个分散系是电中性的。
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
离子方程式为:(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
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
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例8.1】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D)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解析:胶体本身是不带电,只是其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带了电荷,故A项错;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导电,也即不会移动,B项错;布朗运动本身即是无规律的运动,C项错;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例8.2】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一种液体,首先发生凝聚而沉淀,然后继续加入时沉淀又消失。
这种加入的液体可能是下列中的(A)A.0.05mol·L-1的H2SO4B.0.05mol·L-1的MgSO4C.0.05mol·L-1的KCl D.蒸馏水解析:Fe(OH)3胶体因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靠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力,胶体是相对均一稳定的。
当向胶体中加某些电解质溶液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时,Fe(OH)3胶体可聚沉。
ABC均为强电解质,均可使Fe(OH)3胶体产生沉淀,但只有H2SO4与Fe(OH)3反应,使之溶解。
一般胶体优先吸附与其组成相关的离子。
【考点09】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即分散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即分散剂)。
说明:(1)溶液是分散系中的一种,其分散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大小为1 nm以下。
(2)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多为透明。
(3)常用的溶剂:无机溶剂:H2O,NH3(液),CS2等。
有机溶剂:C2H5OH,C2H5OC2H5,丙酮,苯,CCl4,氯仿(CHCl3),汽油等。
2、溶液的分类:(1)按状态分固体“溶液”:例如合金液体“溶液”:例如水溶液气体“溶液”:例如空气 (2)按饱和程度分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若不能再溶解某溶质,此溶液就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此溶液则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及相关计算固体溶解度(S )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100克溶剂中溶解某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克数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气体(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数。
例如:0℃、1大气压下,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
气体的溶解度是没有单位的。
(0℃时,NH 3的溶解度是1176;20℃时为70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的因素:主要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次要因素(外因):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
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较显著,受压强的影响较小;温度、压强对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均较大,不可忽略。
(1)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还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O【例 9.1】:4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至10℃,另一份加少量并保持温度仍为40℃。
这两种情况都不改变的是( )A .Ca(OH)2的溶解度B .溶液的质量C .溶液的质量分数D .溶液中Ca 2+数目解析:正确答案为C 。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所给溶液冷却至10℃时,溶液变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溶液中Ca 2+数目皆不变;而加入CaO 时发生反应CaO+H 2O==Ca(OH)2,水量减少,因温度不变时溶解度不变,故有Ca(OH)2析出,溶液质量、Ca 2+数目都减少,但仍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
(2)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反之亦然。
适宜气体溶解的条件为低温高压。
【例9.2】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室温时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冷却到0℃时会放出一些二氧化碳气体B .20℃,100 g 水中可溶解34.2 g KCl ,此时KCl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2%C .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大于弱电解质D .相同温度下,把水面上的空气换成相同压力的纯氧,100 g 水中溶入氧气的质量增加解析:正确答案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