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唐宋部分期末考试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坤等诗人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敢于面向生活,自觉地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的赋咏新题材,及运用新体写实事的乐府诗。
特点;1用新体,不用乐府旧题材,2写事实,不是借古讽今,而是直接反应事实。
3,不以入乐为否为标准。
2.元白,元和体:清浅通俗,开启了市民文学。
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1)讽喻诗特点:A一事一提,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以宫文奏折为主。
主题明确。
B.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形式上采用了三三七体C多用对比的手法,揭露深刻,夹叙夹议感情鲜明。
D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如上阳白发人讽喻诗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
如《轻肥》《卖炭翁》.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闲适诗特点:独善其身,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如《问刘十九》感伤诗特点:《琵琶行》。
《长恨歌》古典叙事诗的顶峰。
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杂律诗特点:《忆江南》《花非花》长恨歌的艺术特色:(1)以乐景写哀。
官中之乐——贵妃之死——玄宗思念——蓬莱仙境2)整首诗歌善于掌握节奏,以变化的节奏连缀画面,造成不同的气氛(3)人物刻画形象韩愈“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次变革适应着时代的需要,总结了从先秦以来,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的进行了创作实践,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为推行新文体,不懈努力,广为宣传,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
而提出新文体的韩愈等人,与当时流行的骈体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革新叫古文运动。
韩愈在古文方面的作用:建立了古文的理论,“文以明道”“不平则鸣”。
隋唐五代文学一、唐代文学的繁荣1.唐朝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去的态度,由于国力的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持不同文化的兼容的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3.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4.音乐和舞蹈的繁荣。
二、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1.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漫游名山大川,丰富文学题材和表现领域;2. 幕府生活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3. 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
陶冶情趣。
审美趣味:清幽明秀格调。
促进山水田园诗的发展;4. 贬谪生活: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对于生命的执著,理想的追求。
三、唐代儒、释、道的融合,对唐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可唐诗的想象。
佛教:1. 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平和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2. 唐代出现了大量诗僧;3. 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俗讲与变文(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形式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道家:1. 返归自然,自然的亲和力;2. 神仙思想的影响。
四、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1. 表现领域,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2. 情思格调,北朝的清刚劲健+ 南朝的清新明媚= 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3. 诗的形成,永明体→律诗。
(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1.初唐早期宫廷诗人2.沈佺期、宋之问(律诗的定型,律诗的成熟)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陈子昂“汉魏风骨”(二)盛唐(鼎盛期)“盛唐气象”——热情洋溢、豪迈奔放、蓬勃向上1.李白——浪漫主义2.杜甫——现实主义3.田园诗:王维、孟浩然4.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三)中唐(延续期) 1.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类2.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新乐府运动3.其他诗人(独树一帜)山水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李益、卢纶(四)晚唐(回光返照) 1.杜牧: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李白: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道教:独立自身,及时行乐,对人生自由的向往。
游侠之气;儒学: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贺知章称之为“谛仙人”。
最突出的特点: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的运用古题,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借用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运用古题却处处有我,呈现无人能拟的个性——李白体。
大胆的运用夸张和巧妙地比喻来突出主观感受。
李白的歌行体:更加注重抒情,以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展开篇章。
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一切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人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绝句贵在含蓄,又贵在自然天成。
五绝;七绝: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有乐府民歌的形象极为明显。
李白艺术体貌的概括:在文学史上,从六朝到隋唐,是审美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虽然曹丕已经提出了“文以气为主”,钟嵘也提倡“自然英旨”,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六朝的艺术趣味仍是更多地偏向于典雅文饰。
到了盛唐诗歌,转而以主体意识的天才抒发和自然表现为目标,前人的哲学审美理想才真正地得到充分的体现。
而李白在这方面又正是一个集中的代表。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以“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两句话概括李白诗歌总貌。
这一特点体现于李白诗的艺术形象、抒情方式和诗歌语言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他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白诗歌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李白既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就形成了李白诗歌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型则着意于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优美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
总之,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照诗人个性,被改照和理想化的图景李白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擅长用超现实的的东西变现现实性的主题。
@李白不重视生活本身细节的描写,而抒发对生活的整体感受。
中国⽂学史唐宋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1、⽂章四友:杜审⾔,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歌⾏体。
3、吴中四⼠: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有很⼤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完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
五律的定型是由⼆⼈最后完成的。
同时⼜与李杜等⼈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于七⾔诗,完成了七⾔诗的定型,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唐代最早出现的⽐较成熟的古⽂---王勃《野望》6、初唐诗⼈的核⼼旗⼿,盛唐诗坛的奠基⼈和揭幕⼈—-陈⼦昂7、唐代第⼀本当代诗歌集—-殷璠《河岳英灵集》8、写意⼭⽔画的创始⼈---王维9、诗仙---李⽩,诗圣---杜甫,李杜---李⽩、杜甫,⼩李杜---李商隐、杜牧10、南宗诗史:后⼈对杜甫诗的评价11、⼤历⼗才⼦: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诗多写应景献酬,流连光景。
12、韩孟诗派:韩愈,孟郊的合称13、郊岛:孟郊,贾岛的并称,“郊寒岛瘦”14、百代游记之祖---柳宗元15、张王乐府:张籍,王建的合称。
两⼈长于乐府诗。
16、韦柳: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皆善于⼭⽔⽥园诗。
17、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同: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雄,柳诗⾻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8、晚唐七律第⼀---李商隐19、唐传奇的开篇—-王度《古镜记》20、词---是合乐⽽歌的新体诗。
⼜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1、⼩令---58字以下,中调---58~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
上阕最后⼀句---歇拍(过⽚),下⽚第⼀句---换头22、易安体:李清照创作的词风。
23、词中之帝---李煜24、宋代初期词坛的领军⼈物---晏殊25、宋代以诗论诗的开⼭之作---欧阳修《六⼀诗话》26、总结江西诗派的创作---陈师道《后⼭诗话》27、诗话成就最⾼---严⽻《沧浪诗话》28、词学理论的代表作---张炎《词源》29、开词创作的先河的作品---李清照《词论》30、北宋词史的三座历程碑---柳永,苏轼,周邦彦31、北宋婉约词派的集⼤成者---周邦彦32、周姜:周邦彦、姜夔的并称。
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书法真情实感。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5.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变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6.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2017年古代文学4-3 期末复习一、填空1、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理论家#“文章四友”:①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②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乎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一些其他作品中,有时也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③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④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如其五律诗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2、“孤篇大家”:张若虚,号称以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3、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愈:“不平则鸣”说(出自《送孟东野序》)4、白居易组诗《秦中吟》《新乐府》。
创作闲适诗和讽喻诗。
其讽喻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主要风格: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5、上官仪:对唐代格律诗起到奠基作用。
其理论是:“六对”、“八对”之说。
上官体:《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6、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7、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代表作: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8、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倡。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对新乐府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
古文运动:广义上是一场以复兴儒学为号召的政治革新运动,狭义上是指中唐贞观年间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一场以倡导古文,谋求政治核心的文学革新运动,争取文体挣脱骈文的桎梏,旨在谋求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实行变革的散文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XX诗派:出现在南宋后期,得名于吕本中《XX诗社宗派图》,这些作家在创作上都遵循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用典,借鉴前代文学经典。
风格上瘦硬生新,后到杨万里时才提出“活法”,不能拘泥于后人。
后期受靖康事变的影响,诗风发生深刻变化,诗人开始出现爱国情怀以与忧国忧时之思。
形成“一祖三宗”的门派流程,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简答和论述试述陈子昂诗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主张,一、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二、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三、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的结合,创造健康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风骨兴寄与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出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陈子昂所倡导的唐诗理论是什么?试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地位与贡献。
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2、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3、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把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雄壮:指盛唐诗歌不同于齐梁诗歌的萎靡、纤弱,而语言朴实、强劲有力。
浑厚:指作品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情感与唐代诗歌自然清新、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等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
4、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5、大历十才子:大历年间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十个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的诗人。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离)、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6、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8、通江唱和:指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被贬后以诗歌相酬唱的现象,因他们的贬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间的唱和被称作“通江唱和”。
9、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古代文学唐宋史内参梦回大唐1.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文学辉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
唐代开科取士,士人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
南北文化的合流、儒、释、道思想融合,创造、促进了唐代文学发展。
2.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王杨卢骆”。
创作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继承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批判齐梁藻饰的文风,倡导风骨和兴寄思想,创建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附注:“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4.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内容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人物: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空明境界、宁静之美} 孟浩然{自然平淡、贴近生活}5..边塞诗派:诗歌主要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诗风悲壮,格调雄浑、粗犷豪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李颀、王之涣王昌龄。
6..李白诗歌的特征:(1).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人格力量(2).想象奇特,变幻莫测(3).雄奇飘逸,兼擅胜扬,各臻极致,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讴歌理想,抒发悲愤(2).蔑视权贵,追求自由(3).揭露现实,抨击时政(4).情绪起伏,充满矛盾7..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1).沉郁顿挫、深沉忧思、感情悲慨(2)语言上汇集众长、兼采百家,对后世的影响: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是受杜甫影响最大的朝代。
《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上官体是指高宗龙朔年间以______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2.文章四友是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并称。
3.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______和谢灵运以来的______的基础之上。
以______、______为代表,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4.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______四类
5.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_____。
6.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7.“以文为诗”是_________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
8.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_____”。
9.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_____。
10.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1.长吉体是_______诗所具有的风格。
12.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______。
13.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______、______。
14.王建所作《宫词一百首》采用的诗体是______。
15.欧阳修作诗以气格为主,宋诗风气为之一变,其诗体被称为_____。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四)论述题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词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木的特征。
词的合乐和诗的合乐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配合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
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词相配合的是燕乐。
二绘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
诗与乐相配的形式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2)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见论述题2)(3)诗词的题材上看: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主要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词的总体风格特征址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惜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惜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悄感的强烈显霜方而积极扩张,而是向惜感的含啟藉方而刻总追求;词不是向惜感的粗率豪放方而努力幣登,而是向惜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肓艺术。
词的语肓追求轻灵细巧。
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口、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叢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惜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
词的语盲还追求色彩鲜美。
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宜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
以上从五个方而分析了词体相对于诗体在形式、题材、风格、语言等方而的特色,词合乐歌唱,音律委婉,声调悠扬;其形式长短借落,变化丰富;其总境空灵幽渺,女IF深岩血径,丛筱幽花二其风格婉约细腻,要眇馨逸:其语言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诗的句式有长有短,但是诗中的长短句式不是主流,在数虽上也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自从初唐时格律诗产生以后,格律诗成为诗歌主流,而格律诗的句式必须楚整齐划一的。
“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出现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在题材、风格、形式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朔漠”,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开朗豪放、积极进取。
诗体上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创作特点:创作主张:一、复归风雅。
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这一倡导,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创作特点:诗歌创作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倡导风雅兴寄,具有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追求风骨以及对美学思想的提出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一个曲名,为南朝陈后主制作,属宫体诗。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备考资料)名词解释1、大唐精神: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唐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即所谓的“唐风”。
2、初唐四杰:是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简称。
王杨善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他们四人官小才大,名高位卑,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转变唐代浮华诗风的关键人物。
3、上官体184:是初唐诗人上官仪的诗歌风格,上官仪所作多为应制诗,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显得很突出,他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为律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他的诗风“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4、边塞诗派209:是盛唐以边塞生活与战争为题材的一个诗歌流派。
除高适、岑参,还有王之涣、陶翰等。
其诗充满着清新刚健、慷慨绮丽之美,洋溢着昂扬奋发、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豪迈的大唐情怀。
内容上或写战争、或抒离愁,体裁上多用歌行体。
5、豪迈飘逸:是李白歌行体中呈现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诗歌中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拟的个性特点。
把个性融入诗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6、沉郁顿挫: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音律的铿锵浏亮。
7、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代表作家是钱起。
十才子共同特点是志高位卑,且兴趣不再政事,而且寄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期末复习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XXX的代表作之一,以描绘春江之美、花月之景为主题,展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诗中的“江流宛转”,“月照花林”,“花自飘零水自流”,“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红”等句,用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XXX的美景和人们的情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诗歌的整体结构紧凑有序,节奏流畅自然,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形式的精益求精和对于诗歌整体效果的追求。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在于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哲理思考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春江花月夜》是南朝XXX创作的宫体诗,收录于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将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以月光为主线,将群象融为一体,画面清新明丽。
诗中也融入了对人生短暂和人情难圆的感伤。
整篇诗结构清晰,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标题即为线索。
全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春江花月夜展开,第二部分则写离别相思,由思妇到游子,最后将题目五字再一一收束。
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和谐婉转,富于音乐美。
XXX在这首诗中用清丽婉转的诗句描绘了XXX之夜的静谧与美好,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唐诗名篇。
初唐诗人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做出了许多准备。
首先,确定了南北文学的两大发展方向,南北文学相互研究、批评、促进。
其次,在写景体物的技巧和对仗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官仪提出了“上官体”诗的主要特点。
第三,诗歌题材得到了开拓,初唐四杰的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XXX大漠,XXX的诗歌反映了现实政治生活。
第四,XXX倡导“骨气”、“刚健”,XXX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提出了“风骨”的概念。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试题整理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他们是王勃,杨烱,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其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诗风代表了与宫廷诗风不同的一般士人的诗风。
其代表作有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2、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
3、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宋谢灵运,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
王维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鸟鸣涧》等,孟浩然和王维齐名,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4、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盛唐边塞诗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
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杰出诗人及作品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5、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唐代士风1.心态:自信与豪迈(国力强大、文化进步、入仕自主权)2.生活:(1)漫游之风(田园诗,山川神道,边塞诗,市井题材)(2)入幕—入仕—贬谪(3)读书山林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儒释道融合唐代文学风貌: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整体雍容浑厚;外向、抒情,富于理想色彩、浪漫情调;“声律与风骨俱备”,文质斌斌,尽善尽美。
唐代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元白诗派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白话诗派唐代散文: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
唐代小说:唐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
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唐五代词:词----曲子词的简称,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
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始于中唐白居易等人。
到晚唐五代,词逐渐成熟。
有两大创作中心。
★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初盛唐干时用世——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唐忧时拯世——面对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晚唐愤世嫉俗——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用文学痛心国事、哀伤时局、讥刺政治,作最后的抗争。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扩大了诗歌题材,初步摆脱了南朝柔弱绮丽的文风,给诗坛带来清新健康的气息,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闻一多先生称他们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
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山水田园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尔反映农家现实生活。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世又称高岑诗派。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倡。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对新乐府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
古文运动:广义上是一场以复兴儒学为号召的政治革新运动,狭义上是指中唐贞观年间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一场以倡导古文,谋求政治核心的文学革新运动,争取文体挣脱骈文的桎梏,旨在谋求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实行变革的散文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唐传奇:唐代文人短篇小说的统称,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作用,形成作章好奇有意为小说的特点情节完整,生动曲折,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反映更加复杂的社会内容,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传奇”一词始于元缜的《莺莺传》。
诗庄词媚:是对诗词总体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首先表现在诗词的题材内容上,诗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其次体现在诗词的风格上,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
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
再次体现在诗词的语言上,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花间词派:西蜀词派,以韦庄为首。
最推崇晚唐诗人温庭筠。
花间词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花间词大多反映的是“花间尊前”的娱宾遣兴之作,在内容上转向闺阁情怀及内心世界,风格上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形成了缛彩轻艳的花间词风。
西昆体:是以《西昆西州唱集》而得名,宋初形成的一种新的诗风,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其写诗的目的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揖其芳润,发于希慕。
更迭唱和,互相切靡。
西昆集中的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效仿李商隐诗的诗风,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同时由于专门模仿而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创新,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江西诗派:出现在南宋后期,得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这些作家在创作上都遵循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用典,借鉴前代文学经典。
风格上瘦硬生新,后到杨万里时才提出“活法”,不能拘泥于后人。
后期受靖康事变的影响,诗风发生深刻变化,诗人开始出现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时之思。
形成“一祖三宗”的门派流程,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简答和论述试述陈子昂诗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主张,一、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二、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三、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的结合,创造健康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出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陈子昂所倡导的唐诗理论是什么?试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贡献。
1、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2、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3、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4、他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作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反对齐梁以来偏重形式的倾向和绮靡颓废的诗风。
5、他的诗虽微嫌文采不足,而词意激昂,风格高俊。
韩柳古文要求1、“文以明道”:倡导文道合一。
2、“文以行为本”: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
3、“不平则鸣”:文章不能无病呻吟,要求文章积极地平于现实。
4、“章妥句适”:建立新题古文的艺术标准,韩愈强调言语贵在创新,结构合理,脉络清晰。
5、笔补造化简述王唯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将自然的美和和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2,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过香积寺》九,试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不同特点: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1,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2,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的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加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相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3,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如王维《终南山》孟浩然《宿建德江》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
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
(2)主张文体革新。
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
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
(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
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古文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历史地位:1.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2.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1.古文运动出现后,对六朝以来的骈文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古文成为主导体式;2.总结了散文的创作经验,奠定了散文的理论基础;3.在创作实践上,又增加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等类型,扩大了散文的功能和表现范围;4.影响当世的文体“以文为诗”“以文为戏”;5.影响了宋代的古文运动,直接开启了宋代六家,形成以唐宋八大家为标志的古文运动;6.影响了明代的唐宋派,再远之到清代的桐城派。
古文成为一种普遍形态。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
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
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
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
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