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 格式:pptx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26
半月谈半月评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紫金热点申论,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37分54秒。
本文是关于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的2011国家申论热点。
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
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捞起的死鱼约50万斤, 清洗后回投江中的活鱼约三四百万斤。
“肇事”的铜矿湿法厂已经无限期停产,全面开展整改,同时将依照事故调查结论承担事故责任和经济赔偿。
表面看,突发环境事件的直接原因,或者是由安全生产和交通事故引发,或者是企业违规生产和排污。
但其根本原因是有关高污染风险行业以及地方政府环境意识淡薄,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应对机制,麻痹大意,未能防微杜渐。
导致紫金矿业污染事故屡次发生并酿成此次重大事故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经环保部和福建省环保厅、龙岩市政府及环保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公布了,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由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而引发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第二,紫金矿业集团当地的利税大户,发生污染事故,政府兜着。
调动人力物力应急处置,安抚群众、赔偿损失,全部或大部分均由政府埋单。
第三,地方保护,肇事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不认真吸取教训,不增加治污投入,更加强日常监管。
紫金矿业多年来一直在污染的旋涡中发展壮大。
污染问题与地方政府保护有直接关系。
随着紫金矿业的兴盛,该县成为显赫一方的富裕之地。
上杭县财政总收入增长与紫金矿业密不可分。
地方官员与矿企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监管不利,使得紫金矿业在面对一系列环保问题的时候,依然能够我行我素导致此次紫金污染事件的发生。
一方面,要加强环保监管,负有保障辖区环境质量的地方政府,要有效控制企业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规定,要发生这些水污染事故的紧急事件的应当立即来通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及时的通知自委办水污染防治法的。
紫金矿业“环保门”7月4日,福建上杭县下都乡渔民发现大批死鱼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紫金山又在排毒水”。
“毒水”是渔民对紫金矿业采矿过程中所产生废水的称呼。
汀江渔民经常因为“毒水”遭遇死鱼现象, 只是紫金矿业从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
如此大规模的死鱼出现引起了渔民的愤慨, 问题当即被反映至当地政府。
7月12日,紫金矿业废水污染汀江流域的消息被证实,仅汀江流域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即达378万斤;同日紫金矿业紧急停牌,公告了9 天前的废水泄漏事故——紫金山铜矿湿法厂9100 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
这正是汀江死鱼及水质变绿的原因, 也是紫金矿业第一次公开承认污染问题。
政府部门紧急介入,环保部、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证监局等调查组随即赶到。
环保部会同福建环保厅、龙岩市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最后认定, 此次事件是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事因在于, “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 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
这种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 就是紫金矿业人为非法打通的排洪洞。
紫金矿业湿法炼铜的循环利用和环保设施系统并不能利用所有废水, 如果按环保标准对这些污染水进行处理, 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
紫金矿业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的处理方法, 那就是不定期通过排洪道排泄废水。
而在此前,居住当地的上杭人,已10余年不敢喝自来水(水源来自汀江紫金山下游)。
多年来, 上杭人仅买水一项费用累计支出便在亿元以上,因环境污染转产的下都乡渔民每年损失2000 万元以上。
肇事铜矿位于紫金山脉一隅, 是紫金山金铜矿的主体组成部分, 也是紫金矿业的主要经营资产。
紫金山“上金下铜” ,伴随着金矿逐渐枯竭的风险, 铜矿逐渐成为紫金矿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2009年紫金矿业集团产铜8.48 万吨, 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8%;铜矿业务收入占比10.75%, 利润占比已达21.52%。
当时全球铜市场震荡下行,紫金矿业铜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 但对集团利润贡献并无影响。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hire an expert doctor with brilliant skills, it is better to hire an on-call and cheap quackdoctor.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7?3”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1 事故概述时间:2010年7月3日15时50分左右地点: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公司: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事故原因:连续降雨造成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渗漏事故由此发生。
污染水域: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2 事故简介本次的事故,仅仅是因为“暴雨造成”,还是一个因为压低成本而带来的恶果?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污染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的健康来说,都是一场不容忽视的灾难。
氰化钠炼金:一半黄金,一半污水“紫金矿业”是一个传奇。
上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者陈景河(紫金矿业董事长) 冒险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使原先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具有了开采价值,庞大的紫金矿业帝国也就此崛起。
紫金矿业的采矿成本低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
2007年,紫金矿业每克矿产金的成本只有57.64元,仅为国内平均水平的45%。
然而,紫金矿业创造的这一低成本奇迹,却使自己陷入污染的泥潭,不能自拔。
靠低成本开挖金矿发家 1993年,地质工作者的陈景河 (紫金矿业董事长) 下海,试图开发紫金山的金铜矿。
不过当时局面颇为尴尬:在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紫金山金矿却被给予品位低、投资大、风险高、开发价值极小的结论。
设计部门估算紫金山金矿一期开发投资至少要2900万,但陈景河只争取到了350万银行贷款。
已做过小规模试验的陈景河,开始了平生第一次冒险:将传统上只在北方干旱、平坦地区使用的黄金提炼工艺“堆浸法”引入多雨的紫金山区,用氰化钠溶液喷淋破碎后的金矿石,再收集含金溶液提炼黄金。
环保部:三大原因造成紫金矿业污染事故-15日晚,由环保部和福建省环保厅、龙岩市政府及环保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公布了紫金矿业污染事故的三点主要原因。
据联合调查组介绍,通过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所属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渗漏致汀江污染事故进行的调查,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由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而引发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据联合调查组介绍,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方式,初步查明此次事件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
经查,企业各堆浸场、富液池、贫液池、萃取池、防洪池、污水池均采用HDPE衬垫防渗膜作为防渗漏措施,但由于各堆场及各池底未进行硬化处理,防渗膜承受压力不均,导致各堆场及各溶液池底垫防渗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污水渗漏问题严重,加之近期紫金山矿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水大量聚集,污水池底部压力发生变化,致使7月3日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
二是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
调查发现,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被人为非法打通,井内渗滤液涌水量超过回抽量时可直接通过排洪洞排入汀江。
2009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检查时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要求企业立即进行整改,但直至本次事件发生企业仍未整改到位。
三是监测设备损坏致使事件未被及时发现。
经调查,因设在企业下游的汀江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损坏且未及时修复,致使事件发生后污染情况未能被及时发现。
7月3日15点50分,紫金矿业集团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水位异常下降,池内酸性含铜污水出现渗漏,部分进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水质受一定污染,并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据初步测算,外渗污水量约9100立方米。
;。
一、迷雾重重的紫金矿业封口费事件让我们从头回顾一下该事件的进程:7月3日,福建上杭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9天后的12日,上杭县政府才通报污染情况。
而就在这9天的时间里已有一家财经类杂志收到源自紫金矿业的汇款,金额是6万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有6家媒体证实,曾收到紫金矿业的“辛苦费”。
7月28日下午,从新闻报道中获悉福建上杭县有关单位在污染事故发生后向相关媒体记者发放“辛苦费”、“稿费”,新闻出版总署立即向相关媒体及人员展开调查,并要求福建、上海、广东等省市新闻出版局对属地报刊出版单位及记者站进行调查。
在随后的几天内,各媒体奔赴上杭。
多家媒体记者称,紫金矿业宣传部门曾给他们发放“封口费”;至于“封口费”的数额,有记者说“信封”里有2000元,还有一位记者从“信封”厚度估计有五六千元;这些记者均将“信封”退回。
而紫金矿业坚称未给“封口费”。
7月30日,紫金矿业就“封口费”事件向媒体正式做出回应。
公司方面称,相关“封口费”的报道,纯属捏造,无任何事实依据,已经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公司方面将依法维护权益。
紫金矿业表示,“7.3”泄漏事件公告后,公司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发布信息、接受采访,相关事件已经全部公开报道,无需刻意隐瞒任何事实,不存在封口的客观需求。
紫金矿业坚称,公司查实并未授意任何人就“7.3”泄漏事件给媒体记者送“封口费”,公司财务也未开支任何一笔此类费用。
对于有媒体报道的紫金矿业向《新财经》福建记者站下属的福州中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汇出6万元一事,紫金矿业也称并无该款项往来记录。
此外,对于某媒体记者看到的15万元广告费发票,紫金矿业表示是公司与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联合办学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于2010年6月24日至28日期间,在《闽西日报》上刊登的招生广告发票。
紫金矿业到底有没有向媒体记者发送“封口费”?这仿佛很简单的事情蒙上了重重迷雾,各方依旧在进行“口水战”。
大家都在等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最终调查结果。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概述紫金矿业是中国最大的金矿开采企业之一,拥有多个金矿项目。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公司频繁发生污染事件,给环境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紫金矿业的污染事件,并分析其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污染事件一:废水排放紫金矿业在采矿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由于处理不当,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酸性物质等。
这些废水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导致水质污染,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极大危害。
此外,当废水渗入地下水时,还会对周边农田和饮用水源造成潜在威胁。
原因分析废水排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紫金矿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足。
该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废水处理设施无法有效处理产生的大量废水。
针对废水排放问题,紫金矿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中,确保每位员工都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更新废水处理设备,提高处理效率和废水处理的质量;•建立完善的废水排放监测系统,定期对废水进行检测和监管,确保排放达到相关标准。
污染事件二:大气污染除了废水排放问题,紫金矿业还存在大气污染的问题。
金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无法有效控制,导致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原因分析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源于紫金矿业对环保技术的低投入。
公司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控制尘埃和气体的排放,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监测。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紫金矿业应该采取以下步骤:•更新粉尘收集设备,提高粉尘控制效率;•强化厂区内的封闭管理,减少粉尘外溢;•对有害气体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排放达标;•定期进行环境评估和公众参与,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和社会责任感。
污染事件三:土壤污染紫金矿业的金矿开采活动对周围土壤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金矿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和废弃物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丧失了种植和农业生产的功能。
紫金矿业“污迹”难除7月12日,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向社会发布公告,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7月3日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
紫金矿业将事故原因归咎为“前阶段持续强降雨”。
然而,三天之后的7月15日深夜,紫金矿业所在的福建上杭县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经过由环保部、证监会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此次污水泄漏事件并非一个自然灾害事件,而是有人蓄意为之。
7月19日晚,紫金矿业集团公司董事会发布正式道歉信并公布七条补救措施。
在国内15个省份都有布局的紫金矿业,在过去的六年中,已经多次发生泄漏事故。
今年5月环保部发文通报批评的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中,紫金矿业同样榜上有名。
在上杭当地,紫金矿业污染环境早已臭名昭著,当地居民已长期不敢饮用自来水。
数据表明,紫金矿业因信息披露问题被证监会调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
3月底,紫金矿业还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当时,紫金曾发布公告称今后将“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严重的事故发生之后,受污染的水顺流下泄,已对下游的福建、广东两省跨界河段水质造成影响。
福建境内受污染的汀江棉花滩库区的网箱养殖户被政府建议今后转产,不再养鱼;广东梅州大埔县青溪库区网箱养殖户面临的问题是,等水质复常再养鱼可能要几个月到一年。
另外,对于居民饮用受污染的水,隔三代的后遗症,紫金也难辞其咎。
不过,不少观察者都认为,紫金矿业终将平稳熬过此次危机,对紫金矿业的处罚将停留于就事论事阶段,对问题官员的处理也会停留于“渎职”追究层面。
最重要的原因是,紫金矿业与地方有太多的利益牵扯。
上杭县本就是紫金矿业最大的股东,占有其28.96%股权。
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就表示,该县近70%的税收均来自于紫金矿业。
在贡献了地方近七成的财政背后,是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地方“政、经、社”的“系列稳定”。
选择迟报9天就是出于“维稳”的考虑。
据上杭当地官员透露,作为上市公司的紫金矿业,大到战略决策,小至人事任免,多数要由当地政府来拍板,而企业高管只负责具体经营业务。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一、基本案情自2006年10月份以来,被告单位A公司金铜矿所属的铜矿湿法厂清污分流涵洞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虽采取了有关措施,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涵洞渗漏问题日益严重。
A公司金铜矿于2008年3月在未进行调研认证的情况下,违反规定擅自将6号观测井与排洪涵洞打通。
在2009年9月省环保厅明确指出问题并要求彻底整改后,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改措施不到位、不彻底,隐患仍然存在。
2010年6月中下旬,该县降水量达349.7毫米。
2010年7月3日,A公司金铜矿所属铜矿湿法厂污水池HDPE防渗膜破裂造成含铜酸性废水渗漏并流入6号观测井,再经6号观测井通过人为擅自打通的与排洪涵洞相连的通道进入排洪涵洞,并溢出涵洞内挡水墙后流入江中,泄漏含铜酸性废水9176 m3,造成下游水体污染和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该县城区部分自来水厂停止供水1天。
2010年7月16日,用于抢险的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又发生泄漏,泄漏含铜酸性废水500 m3,再次对江水水质造成污染。
致使江河局部水域受到铜、锌、铁、镉、铅、砷等的污染,造成养殖鱼类死亡达370.1万斤,经鉴定鱼类损失价值人民币2220.6万元;同时,为了网箱养殖鱼类的安全,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破网措施,放生鱼类3084.44万斤。
二、处理结果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单位A公司金铜矿违反国家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环保隐患,继而发生了危险废物泄漏至江中,致使该江河水域水质受到污染,后果特别严重。
被告人陈某某(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任A公司金铜矿矿长)、黄某某(A公司金铜矿环保安全处处长)是应对该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林某某(A公司铜矿湿法厂厂长)、王某某(A公司铜矿湿法厂分管环保的副厂长)、刘某某(A公司铜矿湿法厂环保车间主任)是该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对该事故均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均已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我国近几年重金属污染水体事件有哪些
我国近几年重金属污染水体事件如下:
1、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
2010年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
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造成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就达到了约378万斤。
2、江西铜业排污祸及下游。
2011年12月,江西铜业在江西德兴市下属的多家矿山公司被爆常年违规排污乐安河,造成的污染祸及下游乐平市9个乡镇四十多万群众。
3、广西镉污染事件。
2012年1月15日,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
3、南京“自来水含抗生素”事件。
2014年12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称,我国地表水体受抗生素影响较大,全国主要河流均检出抗生素。
其中,在南京鼓楼区居民家中的生活用水中检出含有阿莫西林等抗生素。
全国主要河流黄埔江、长江入海口、珠江都检出抗生素。
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紫金矿业集团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一、事件单位简介: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黄金及基本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高技术效益型大型矿业集团,主要从事黄金及其他金属的勘探、开采、生产、冶炼及销售,主要资产为中国福建省紫金山的金矿,位于紫金矿业总部所在地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铜矿是紫金矿业旗下最大的铜矿。
目前,紫金山金(铜)矿探明黄金储量约200吨,探明铜储量约200万吨。
二、事故概况(一)事件发生时间:2010年7月3日(二)事件发生经过:2010年7月3日下午15点50分左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污水池待处理的污水水位异常下降,且有废水自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干流。
同时,政府也接到群众反映汀江水质异常。
7月4日14时30分,渗漏污水得到有效控制,但外渗污水量已达9100立方米。
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局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了死鱼。
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达328万斤;7月13日,紫金矿业集团总裁罗映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肇事的金(铜)矿湿法厂已经无限期停产。
7月15日晚间11点44分福建上杭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对紫金矿业污染事故调查的处理结果。
紫金矿业被要求立即停产进行整改,当地司法部门启动对此事的刑事调查。
7月16日,紫金矿业污水再次泄漏,此次泄漏流入汀江的污水达500立方米。
7月19日晚,紫金矿业发出公告,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一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7月27日、28日紫金矿业停牌。
27日晚间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今年预计黄金产量减产一万吨。
当日福建省环保厅对外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河、常务副总裁兼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邹来昌分别处以人民币7059972元、449768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