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优秀板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分段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出示: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理念(分享6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理念(分享6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理念篇1一、教学背景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一)【我疑故我思】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教学目的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知识重点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
(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课文讲解(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⒈东京、仙台、北京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三)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四)思考藤野先生的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
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学习目标: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中学校语文名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鞋子为什么跑到树上的缘由及要点。
领悟“依偎”这一词语的意思。
3.能够恰当地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爱惜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老师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检查读文状况。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同学把握住以下内容要点:①我发觉雏鸟藏进鞋子,看到树上的鸟在叫,明白它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②我发觉雏鸟望着树上的鸟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
③我发觉鸟窝很高,爬不上去只好放弃。
④我发觉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它的家,就把雏鸟装进鞋子,并把鞋子放到树杈上。
⑤我发觉鸟妈妈不敢靠近鞋子,就走到远处观看。
⑥我看到鸟妈妈和雏鸟依偎在一起,才放心了。
三、细读课文,沟通评议。
1.自学思索:①一只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杈上呢?请读一读棵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②“我”在睡梦中惊醒,发觉鞋窝里有一只雏鸟,“我”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后来“我”又发觉了什么?做了什么?2.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一些词语进行探究。
如:“依偎”一词写出了鸟妈妈和雏鸟安详幸福的挨在一起的样子,在谈论课文内容时,就要引导同学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想象“依偎”是怎样一种情景。
3.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争论沟通:“我”发觉雏鸟的境况而自觉自愿地救助它,并没有写想些什么,这反映了“我”儿时的天真、朴实以及爱惜鸟类的习性。
4.关于“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建议给同学以下提示:①“我”回到家,爸爸妈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②小伴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谈论?③别人看到树杈上有一个鞋子,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身边的故事。
依据课文内容,启发同学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叙述发生在身边的趣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9篇《醉翁亭记》篇一《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一。
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针对这一理念,本课以《秋词》为引勾连了一部分部编教材内与秋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品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过古诗与短篇文言文的学习。
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难度较低的经典名篇。
有一些作品,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涉猎,因此理解这些作品并不难。
但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所以对情感的把握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三、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群文阅读法: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群文议题: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六、教学目标:1.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2.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3.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八、教学难点: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准备:学案、白板书写、智能投屏、大小屏幕互动、视频等。
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动1:秋天是我们熟悉的季节,提起秋天同学们会想起哪些诗句呢?预设: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师总结:秋,在大自然中,常常扮演着一个悲伤的角色。
秋色把那迷离的哀怨、愁绪、思念,渲染的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中的板书设计语文教案中的板书设计1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
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处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制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进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进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制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进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爱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教案中的板书设计2一、什么是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就是老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化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化反思,乐观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1、促进思考向纵深进展的意义。
教学板书设计怎么写【优秀10篇】教学板书设计怎么写篇一一、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
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
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
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
(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⒈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⒈ 学生试读课文。
⒈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⒈ 把握诗歌主题。
⒈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⒈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⒈深情齐读诗歌。
三。
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
(多媒体显示)设疑:⒈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语文教案春望板书设计篇一:春望教学设计《春望》教学设计学校:张郝学校年级:八上执教:张娇娇一“望”而情深——由“望”字入杜甫爱国诗人形象塑造教学目标1.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体会诗人杜甫忧国悲己的爱国情怀。
2.掌握用衬托的方法分析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衬托的方法分析诗人的形象及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图片导入一读听读划节奏二、由“望”而景起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春点明时令,望即望见,诗人望见了哪些事物呢?明确: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2.昔日的长安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如今的长安是怎样一幅景象?明确:国都陷落,山河破碎,断壁残垣,草木深密。
二读自读理感知三、因“望”而境生翘首远眺却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无奈只能由远及近将目光聚焦到眼前之景:花、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有两种解释:1.人溅泪惊心。
《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2.花鸟溅泪惊心。
人教版2001年3月版初中语文注释:“由于战乱,国都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流泪,鸟也因人世的离别而惊心。
”你觉得哪一种解释更好?(小组讨论,5分钟)明确:(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惊,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2)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三读较读体哀情四、一“望”而情深望见的是物是人非,望不见的是烽火连绵时家人报平安的家书,诗人由国事到家思再到悲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五五年三月,在长安作”,诗人此时四十四岁,却已生华发。
台湾学者颜元叔《析<春望>》:“起于国破山河在,终于一根发针,真有鼠尾之感。
”你是否赞同?明确:(1)联系诗人的生平以及历史背景探索诗人此时的情感。
(2)将国家命运与悲己情怀紧紧联系,感情层层递进,诗人形象更加饱满。
(3)细节描写衬托人物之悲情愁绪。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过程环节三合作探究2.画面美。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
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
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是一种温润的美感。
而且,作者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
3.画面和声音交织。
在“鹅黄”和“白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但并不觉得杂乱,热闹而不杂乱,所以,透过这些表达声音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歌完整的情绪流,那是欢快的声音。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找出点明主旨的诗句。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板书音乐美:重复变化,回旋流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画面美:温馨柔媚,明艳动人环节五拓展延伸1.阅读有关林徽因的作品,了解一代才女。
2.阅读新月派诗人的作品,感受其诗歌特点(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教学反思这是新选编入教材的一首诗歌,对该诗的主题向来有争议,参考资料较少,对诗歌的语言及主旨理解不够透彻。
所以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品读自悟,不强求答案的统一与标准。
但探究还不够深广,学生也没有真正放开学习。
林徽因学习名言警句: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2.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竺可桢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
——老舍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关于写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 七上第三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人,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除了要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还要写他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写作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知识都能掌握,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如何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节刻画,表现人物的特点还需要大力的训练和提高。
因此,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习行之有效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比较,能区分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抓住人物的特点。
2.学会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会以事写人,在典型事例中刻画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1.学会观察人物,能够抓住人物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运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典型事例中刻画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1.在写作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写作。
2.在典型事例中刻画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六、本课创新点:本课定为共生型写作,突出带着写作的种子进课堂、用写作教写作、在写作中学写作、大家一起讲故事,教学六步骤:情境激趣、聚焦写法、佳作引路、片段训练、修改升格、扩展成篇,低起点,搭建台阶,一起讲故事,从找写法到写写眼前人,从一个词语一句话到一个片段,到最后用不少于600字写好自己的语文老师,由浅入深,梯次训练,突出片段训练,突出细节指导,突出跟着课文学写作,跟着名篇学写作,跟着同学学写作,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片段到成篇。
七、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听故事导语激趣:给大家讲个故事。
《藤野先生》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设计思路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所选课文是一篇叙事性的作品,作者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本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梳理,我将“激发兴趣,轻松导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作为本课的设计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优质的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教师应进行筛选;2、质疑法、讨论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藤野先生精神的难能可贵,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叙事的线索;2、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3、文章的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难点:1、了解文章叙事的明线和暗线;2、体会在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质疑法;3、问答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1、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筛选有关的参考资料;2、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幻灯片3、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中,哪个人对你的影响最大?并说出你的理由。
(如: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对鲁迅成长过程中影响很大的一位人物,他就是鲁迅在异国他乡,在乡望中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给鲁迅先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有一段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不是那段往事,或许中国的医坛上会多一位著名的医生,而中国的文坛上就会少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7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
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
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
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