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的认定及法律完善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44.8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前言 (3)

1敲诈勒索罪的定义与法律规定 (3)

1.1敲诈勒索罪定义 (3)

1.2敲诈勒索罪法律规定 (3)

2敲诈勒索罪的法定规律 (4)

2.1敲诈勒索罪客体 (4)

2.2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 (5)

2.3敲诈勒索罪的主体 (5)

2.4敲诈勒索罪的主观方面 (5)

3.敲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认定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案情简介和案例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案情简介 (6)

3.1.2案例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敲诈勒索罪的认定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罪与非罪的界限 (7)

3.2.2与其它犯罪的界限 (7)

3.2.3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8)

4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9)

4.2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的界限 (9)

4.3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敲诈勒索罪的认定及法律完善探析

__以男子冒充记者敲诈三十万案为例

作者姓名:米那瓦尔·肉孜指导老师:杨立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私有财产制。同时,侵犯财产的案件逐年增多,其中敲诈勒索罪占很大比例。这类犯罪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犯罪构成、犯罪形态、犯罪与非罪的界定上仍存在歧义,对司法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敲诈勒索罪的含义及特点,其次分析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重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敲诈勒索罪认定,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剖析,以《非法占有公此财物或非法索取财产性利益为目的》来表述本罪的的犯罪目的能够更完整和合理的表述出其应要表达的法律意义。

关键词:敲诈勒索罪;司法实践;认定;法律完善

前言

中国刑法第274条为敲诈勒索罪提供了相关规定,但是目前的理论并未对敲诈勒索的定义给出清晰准确的结论。结果,在司法实践中,面对一些复杂的案件,确定敲诈勒索罪和非犯罪罪已成为特别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人们之间的权益纠纷,特别是经济纠纷,正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利用勒索和敲诈勒索以实现其权益是否构成刑法下的勒索罪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分歧,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的确定也不尽相同。

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他们的观点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迄今为止,作为判例的英国和美国通常不将敲诈勒索罪视为敲诈勒索行为,只是在详细的识别标准上稍有不同。都是法典法律体系的德国和日本,在确定此类行为的性质时,基本上都注意了行为者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特别的工作,但是闲散地存在于各种期刊文章中。在研究主题方面,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分析了“高要求与勒索之间的界限”,有的分析了“过度的权利保护与勒索之间的界限”,当然也有一个整体的分析,即“权力行使与勒索”。勒索的界限。“全面分析中国的权利行使与勒索和勒索的决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未定论”,“无罪论”和“折衷论”。然而,对汉语的研究有关此问题的学者在该方法中没有系统的起点和逻辑上的着陆点,这使得对该问题的研究在分析层面上令人困惑。基于此,本文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重点分析了此类案件的焦点,从而解决了具体认定争议焦点的混乱。

1敲诈勒索罪的定义与法律规定

1.1敲诈勒索罪的定义

敲诈勒索罪是生活中的共同财产犯罪,我国的刑法并未明确这一罪行。因此,敲诈勒索罪在我国目前只有理论上的概念。关于犯罪的定义,学者们对犯罪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张明凯教授认为,犯罪的定义应该是:犯罪是指恐吓受害者,要求和要求对非法拥有更大的正义的目的私人财产。陈兴良教授认为,敲诈勒索罪是指犯罪者以恐吓和胁迫财产所有人和占有人的手段,为非法占有目的而获取大量公共和私人财产的行为。但是,中国的学术界认为,敲诈勒索是指为非法占有,恐吓和恐吓而索取大量公共和私人财产的行为。我认为敲诈勒索的目

的很复杂,包括人和公私财产。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出发,敲诈勒索客体只是财产所有权,因此敲诈勒索罪的客体只包括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而不是人。

1.2敲诈勒索罪的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敲诈勒索罪的特征

在基于本罪行为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我们再对“敲诈勒索”行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首先,在实施行为时候必须在主观上符合非法占有为目的,胁迫的内容是受害人的人身权益,比如名誉、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商业信誉等等,而胁迫的对象并不局限于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具有厉害关系的其他人。其次,敲诈勒索行为必须能够使得受害者心生恐惧心理,而后在该心理状态下被索取了财物。敲诈勒索行为的外观形式表现多样,可以是恐吓、暴力威胁,也可以是欺骗、揭露隐私等,但基于敲诈勒索罪犯罪构成的要求,内在的要求该行为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外观做出,都要求能引起被害人的畏惧心理进而处分财物,因而如果被害人仅仅是基于同情、可怜交付财物,不能构成本罪。

再次,要求该行为要能导致受害者交付财物并且因此遭受损失。敲诈勒索罪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损害结果,生活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交付财物的人与被威胁者是同一人,但有时也会出现交付财物人与被胁迫者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但是此时被威胁人要求对损失的财物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处分权或管理权。事实上,生活里不时发生一些“得到后勒索”的例子,例如行为人先前非法占有了被害人的财物,后被害人要求其偿还,行为人以胁迫、威胁等方式使得受害者放弃主张。出现此种情形时,虽然受害人也同样受到了财物的损失,与先勒索后取财的损失一致,但是这里并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原因便在于该财物并非因为交付而是因为先占。

2.1敲诈勒索罪的客体

我国刑法目前为至没有明确规定财产利益属不属于敲诈勒索罪客体。一些学者持否定态度,专家们认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只限于各种公共财物和私有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