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鸿门宴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849.00 KB
- 文档页数:30
鸿门宴说课稿鸿门宴说课稿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说课稿1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
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
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情节概述法2、讨论质疑法3、人物品评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1. 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2024鸿门宴说课稿范文下面我将针对《2024鸿门宴说课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鸿门宴》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事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评价等。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鸿门宴,让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教法:情景再现法、讨论互动法等。
学法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设备,以直观呈现鸿门宴的背景、地点、人物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还将准备一些课堂活动和讨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四、说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和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2. 鸿门宴的过程和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详细介绍鸿门宴的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鸿门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外交关系的重要影响。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不同历史观点和解释,评价鸿门宴对于中国历史的作用。
3. 学生讨论和演练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就鸿门宴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互动。
同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鸿门宴的场景,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4. 总结和展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演练,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展望它对于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著作,深入研究鸿门宴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五、板书设计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记忆性,我的板书设计将重点突出关键词和短语,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如“鸿门宴”、“中国历史”、“政治斗争”等。
《鸿门宴》优质课说课稿【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鸿门宴》说课稿《鸿门宴》说课稿1教学目的:1、理解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
2、了解课文安排情节曲折,完整的特点。
3、学习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掌握古汉语常识及字义。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与情节。
2、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字、词、句常识。
教学难点:1、人物的形象。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中对项羽“人杰”“鬼雄”的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鸿门宴》,展开与项羽、司马迁的心灵对话。
二、历史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鸿门宴”。
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
(8分钟)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自主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2.分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3.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故事情节。
(2分钟)四、理清故事情节1、__中心:鸿门宴__线索:杀不杀刘邦__顺序:时间顺序__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2、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樊哙力斥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五、研讨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情节有“三起”“三落”,请在文中找出。
2、小结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发展刘项约婚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高潮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逃席结局张良留谢六、探究人物性格1、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鸿门宴》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下面我将从说理念、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理念:高中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人文性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以及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因此在《鸿门宴》教学中应注重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学生与文本情感的沟通。
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作用和地位:鸿门宴》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XXX、XXX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在新丰鸿门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的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句子含义,读懂课文。
研究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
单元要求:学会抓关键词,理清文章叙事脉络,提高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大纲和单元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紧张的文言常识;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阐发人物性情;研究史传文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情感和价值目标:感触感染XXX隐忍发愤的著书肉体,从容应对研究糊口中的艰巨和波折;认识XXX悲剧的原因,认识打听性情关于成败的紧张影响。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掌握紧张的文言常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及紧张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研究史传文学描写人物的方法。
《鸿门宴》说课稿11 说教材《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生动地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一场重要宴会。
通过对宴会中各方人物的言行描写,刻画了刘邦、项羽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楚汉双方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复杂斗争。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全文;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要善于洞察形势,正确应对危机。
1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历史命运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说教法12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培养语感。
12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123 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人物的心理。
13 说学法13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3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交流见解,共同提高。
14 说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引出《鸿门宴》这一重要事件。
142 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143 文言知识讲解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144 人物形象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14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反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146 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4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写一篇关于《鸿门宴》中人物的评价文章。
15 说板书设计在黑板中间书写课题“鸿门宴”,左边列出文言知识要点,右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下方总结文章主题。
Without expectations, you will not be disappointed, and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ings beyond yourcontrol.勤学乐观天天向上(页眉可删)《鸿门宴》说课稿10篇《鸿门宴》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一篇精选课文,它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全文以刘邦赴鸿门宴请罪为核心,连同赴宴之前与赴宴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说学情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继续分析学情。
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__涉及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在历史上都十分著名,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但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些困难。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__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__的写人艺术。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
人教版语文《鸿门宴》说课稿人教版语文《鸿门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鸿门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故事。
本文通过讲述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冯亭、昌文君等人的故事,阐述了智勇双全、智者无敌的道理。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冯亭和昌文君的故事;2. 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和学习的兴趣;2. 培养学生勇敢、聪明、诚实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理解文章故事情节。
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智慧和智勇双全的道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智慧的理解以及智勇双全的概念,呈现本课主题。
教学展开(30分钟)1. 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4.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讨论智慧的应用场景。
教学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勇敢思考。
五、教具准备1. 课文教材;2. 课堂展示板;3. 班级黑板;4. 学生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鸿门宴冯亭聪明勇敢诚实昌文君智勇双全智慧的重要性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智慧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全面展开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辅导。
同时,故事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故事情节理解不深,今后需要在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