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第二讲庇古的旧福利经济理论(赵怡)
- 格式:ppt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16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以法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基础,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发展的学说。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策调控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首先对市场经济的失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运行,但自由竞争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市场失灵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庇古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干预经济,推行积极的福利政策,来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庇古进一步提出了“庇古第二定律”,将资源再分配问题引入福利经济学的讨论范围中。
根据这个定律,庇古主张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和福利措施来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社会福利水平。
他认为,通过重税富人和高收入者,然后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中,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非常重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扮演调节者和修正者的角色,通过实施税收政策、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务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他还提出了“能力付费”的理念,即个体的付出和享受应该相匹配。
此外,庇古还强调了教育和健康等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福利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提供普及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潜力。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国家在他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施各种福利政策,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缩小了贫富差距。
比如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就是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了高福利、高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模式。
然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
有人认为,庇古主张的大规模福利政策会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和懒惰行为的产生。
此外,福利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具备条件,包括充足的经费和有效的管理体制。
总的来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政府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
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异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启示-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福利经济学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加年代初期,由经济学家庇古提出。
庇古第一次从学术的角度将福利经济学单独的看成一门学科,并且将福利经济学看成一个体系。
自从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提出来后,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就开始兴旺起来。
到了现代,福利经济学已经自成两派,一派是旧福利经济学,以该学科创立者庇古为代表,另一派是新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只是两种派别的划分,并没有任何价值观上的倾向性。
新旧福利经济学二者都希冀通过运用相关理论来使社会的福利扩大,但对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新旧福利经济学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新旧福利经济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二者之间的新旧之分,只在于时间的先后、观点的先后,而非认为新福利经济学具有更好的科学性。
接下来,将就新旧福利经济学差异及其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进行阐释。
二、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异新旧福利经济学既存在基本的相同点,又有很多显着的差异。
即使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新旧福利经济学学者都强调不要将价值判断引人到福利经济学中,但福利经济学的本质上就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此,就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价值差异作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旧福利经济学基本价值观(1)旧福利经济学强调关怀弱势群体。
从这个角度出发,旧福利经济学家启动了大量的时间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
!日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与商品一样具有边际效用,可以准确地用数值表达出来。
但在自由市场中,福利的边际效用不一定会实现最大化。
简单而言,社会中存在富人和穷人,一富人由于本身经济条件较好,在社会福利提高后,它的边际效用很难得到提升,但对于穷人而言,边际效用就很大,因此,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办法,增加国家的福利,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状况,则会增加整个国家的福利效用。
(2)旧福利经济学家关注分配均等。
庇古与《福利经济学》- -Tag:庇古福利经济学庇古与《福利经济学》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马歇尔的学生,被视为剑桥学派正统人物及主要代表。
他由于《财富与福利》(后称《福利经济学》)一书而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成为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
庇古的主要著作:《工业和平原理和方法》(1905)、《财富与福利》(1912)、《论失业问题》(1914)、《工业波动》(1927)、《公共财政研究》(1925,1956)、《失业理论》(193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1937)、《静态经济学》(1935)、《就业与均衡》(1945)、《收入理论》(1946)、《凯恩斯“通论”的回顾》(1956)。
《福利经济学》是要“研究在现代社会实际生活中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
”本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提出一套有关福利,特别是经济福利的概念。
第二,从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分配出发,推导出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第l卷论述经济福利的有关概念,以及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庇古对福利这一概念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或者说是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之下”。
这就是说,福利表示人的心理状态,寓于人的满足之中,福利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
但庇古强调,福利包括的范围很广,在经济学中并不讨论一般福利,而只讨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福利,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尺度所衡量的经济福利。
这种经济福利与一般福利是相关的,对一般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
庇古把福利作为满足,用效用来表示满足。
而效用可以用一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而愿支付的货币量来衡量,即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来衡量,为了衡量和计量效用,庇古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一)20世纪20年代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旧福利经济学有如下要点:•2、指出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
•3、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产品和边际私人净产品不一致。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② 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③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二)20世纪30—40年代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要点:1、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
即认为个人效用只可以测出强弱,排出第一、第二的顺序。
2、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
3、创建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他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合理性。
4、提出社会补偿原则,认为社会政策变动后必然导致社会成员有的受益,有的受到损害,而社会福利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就是要看受益的人得到的益处能不能弥补补偿受到损害的人以后还有部分剩余。
•(一)帕累托改进含义: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二)帕累托改进的三种情况:•(1)全体社会成员福利都有所改善,此时改革最理想,是可取的。
•(2)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其他人福利并未减少,是可取的。
•(3)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影响,此时改革是否可取,难以确定。
•帕累托改进的两种类型:•一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我们叫做效率式改进(EI);•二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我们叫做罗尔斯改进(RI)。
•名词(一)帕累托最优含义: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庇古《福利经济学》思想探析一、引言经济学到庇古这里,才系统地探索了经济活动对全社会及其各集团、各阶级的总的福利的影响,建立起较完整的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一开始就写道:“经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社会改良。
”“经济学家努力进行复杂分析,不仅仅是精神的训练;而且是改善人类生活的工具。
环绕着我们的贫困和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着许多贫苦家庭的可怕的不定感—这些都是明显的不容忽视的罪恶。
应用经济学的知识,它们是可能加以控制的。
”由此可见,庇古的经济学说以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增加人类经济福利为出发点和目的。
《福利经济学》是要“研究在现代社会实际生活中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
”本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提出一套有关福利,特别是经济福利的概念。
第二,从国民收入童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分配出发,推导出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些重要因素。
二、《福利经济学》思想精华(一)、研究对象的转变1、从财富增长到福利增加庇古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由财富的增长转向福利的增加,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伦理进步。
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是战后西方世界较有影响的福利经济学家之一, 他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述评》一书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庇古以前`福利'二字是很少使用的。
经济学家多半使用`满足'这个字……正像我们己经提出的,`福利'这个术语(包括像`社会利益'、`社会益处'这样一些词在内), 同`快乐'这个术语比较起来,它的伦理意义要大得多,它的叙述意义要小得多。
……我们宁意说,福利经济学是从庇古开始的。
在他以前,我们有`快乐' 经济学,在`快乐'经济学以前,我们有`财富'经济学。
斯密毕竟写的是国民财富而不是国民福利。
我不认为这个区别是微不足道的。
`这会增进社会福利', `这会增进社会快乐'和`这会增进国民财富'三个词语的含义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