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地下室设计要点图解
- 格式:ppt
- 大小:7.51 MB
- 文档页数:78
地下室人防设计要点1.地下室结构设计: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下水位、土壤力学性质和地下室所需的使用功能。
采用适当的基础设计和结构加固措施,以确保地下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防水设计:地下室容易受到地下水渗透的影响,因此防水设计是地下室人防设计的重要一环。
采用适当的防水材料和防水层,以确保地下室内部不受湿气和水的侵害。
3.火灾安全设计:地下室容易成为火灾的蔓延通道,因此需要在地下室内设置合适的火灾安全设备和防火措施。
这包括火灾报警系统、灭火器和消防栓等。
4.疏散通道设计:地下室内应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可以快速、安全地离开地下室。
疏散通道需要合理布置,避免堵塞和阻碍疏散。
5.应急照明设计:地下室内需要设置应急照明系统,以确保在电力故障或火灾等情况下人员能够清晰看到疏散通道和应急出口。
应急照明系统需要采用独立供电或备用电源,以确保长时间供电。
6.通风系统设计:地下室内应设置适当的通风系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空气的供应。
通风系统需要采用排烟设备和新风设备,并保证具备足够的通风量和效果。
7.安全门和防护设施:地下室的入口和出口应设置安全门和防护设施,以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地下室。
门禁系统和监控设备可以增加地下室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
9.安全标识和指示:地下室内需要设置清晰明确的安全标识和指示,以帮助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找到疏散通道和出口。
标示牌、标识图和明亮的指示灯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
10.定期检查和维护:地下室人防设施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相关设备和系统应定期检查并进行维护,以提高地下室的安全性和保护能力。
通过以上的人防设计要点,可以有效提高地下室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地下室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防护能力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防水设计、火灾安全设计等措施,可以确保地下室内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也是保持地下室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
人防地下室设计方案图文人防工程简介(一)人民防空人民防空是动员和组织城市居民采取防护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避免或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的防空。
(二)防空地下室防空地下室是具有预定战时防空功能的地下室。
在房屋中室内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1/2的为地下室。
(三)防空地下室设计方针必须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四)防空地下室作用空袭时-为人员、物资提供安全的空间。
空袭后-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或工作条件。
人防工程分类(一)按施工方法划分(二)按防御武器划分(三)按抗力级别划分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5级和6级分别简称为常5级和常6级;防核武器抗力级别4级、4B级、5级、6级和6B级分别简称为核4级、核4B级、核5级、核6级和核6B级(四)按战时功能划分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专业队队员掩蔽部和专业队装备掩蔽部人员掩蔽工程一等人员掩蔽所-政府机关、保障部门(供水、供电等)二等人员掩蔽所-战时留城的普通市民配套工程:区域电站、区域供水站、人防物资库、人防汽车库、食品站;生产车间、报警站、核生化监测中心、人防交通干(支)道。
武器效应与工程防护(一)武器效应(二)工程防护(三)防化要求规划、总图布局要求:(一)人防地下室的设计特点(二)布局要求避开危险目标防空地下室距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厂房、库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距有害液体、重毒气体的贮罐不应小于1OOm。
人员掩蔽工程服务半径人员掩蔽工程应布置在人员居住、工作的适中位置,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m。
工程之间的连通根据战时及平时的使用需要,邻近的防空地下室之间以及防空地下室与邻近的城市地下建筑之间应在一定范围内连通。
周围环境的协调防空地下室的室外出入口、进风口、排风口、柴油机排烟口和通风采光窗的布置,应符合战时及平时使用要求和地面建筑规划要求。
人防工程基本设计要求(一)顶板底面标高乙类防空地下室顶板底面高出室外地平面的高度不得大于该地下室净高的1/2,且其出室外地平面的外墙必须满足战时防常规武器爆炸、密闭和墙体防护厚度等各项防护要求。
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要点(二)引言概述:本文将介绍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的要点。
人防地下室是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它的设计关乎到居民安全和城市防护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来阐述人防地下室建筑的设计要点。
一、地下室设计的建筑布局1. 确定地下室的位置和规模:考虑到地下室的使用目的和所需空间,确定地下室的建设位置和规模。
2. 合理划分空间:根据地下室的功能需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活动空间、储存空间和设备间等,确保每个区域的合理利用。
3.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计:合理规划人员疏散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地下室。
二、地下室设计的结构要点1. 地基处理与防渗设计:地下室建设需要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和防水要求,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和防渗设计,确保地下室的安全和可靠性。
2. 建筑结构的选择:根据地下室的规模和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等,确保地下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加强结构设计:考虑到地下室的使用环境和承载要求,进行适当的加强结构设计,以增强地下室的抗震能力和防灾能力。
三、地下室设计的通风与采光1. 通风系统的设计:根据地下室的使用要求,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地下室内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2. 自然采光的优化设计:利用地下室周边的自然光源,设计合理的采光方案,减少对电力能源的依赖,降低运营成本。
3. 应急照明设计:在地下室设计中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合理规划应急照明系统,以确保在停电或其他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照明和疏散。
四、地下室设计的设备选型与设置1. 建筑设备的选型:根据地下室的使用要求,选择适当的建筑设备,如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等,以满足地下室的功能需求。
2. 设备布局与设置:根据地下室的功能需求和空间限制,合理规划设备的布局和设置位置,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行和安全使用。
五、地下室设计的防护措施与安全考虑1. 防火设计与防护:在地下室设计中,考虑到火灾可能带来的风险,采取防火隔离、自动灭火等防护措施,确保地下室的火灾安全。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
1. 地基和基础设计
- 在选择地基时,应仔细考虑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地基的设计应满足地下室结构的重量和荷载要求。
- 基础的设计应符合相关建筑规范和标准,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 墙体和屋顶结构设计
- 墙体和屋顶的设计材料应具备抗冲击、抗压和抗震的特性。
- 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下室内部的荷载分布和应力传递。
- 墙体和屋顶的连接部分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逃生通道和安全出口设计
- 人防地下室应设置合适的逃生通道和安全出口。
- 逃生通道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包括足够的宽度、距离和
减震措施。
- 安全出口应易于识别和使用,并且应作为紧急情况下的主要
逃生通道。
4. 防水和排水系统设计
- 为了防止地下室内部的水浸和渗漏,应采取适当的防水措施。
- 防水层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确保地下室能够有效地处理雨水
和地下水的排放。
5. 防火设计
- 人防地下室的结构应设计为具有一定防火能力。
- 使用防火材料和合理的防火隔离措施,以延缓火势蔓延和减
少火灾对地下室内部的破坏。
不同地区和国家可能会有特定的规范和标准要求,因此在进行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时,应参考当地的法规和建筑规范。
人防地下室设计要点人防地下室设计要点1. 引言人防地下室设计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最新最全的人防地下室设计要点参考,包括设计原则、功能分区、结构设计、排水通风、照明电力、消防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2. 设计原则2.1 安全性原则:人防地下室设计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提供可靠的避难场所。
2.2 经济性原则:设计应考虑到建设和运营成本,寻求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2.3 可维护性原则:人防地下室应易于维护和保养,且备有必要的设备和通道。
2.4 环保原则: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功能分区3.1 地下室分区划分:根据使用需求,将地下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避难区、物资储备区、卫生间等。
3.2 区域布局: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域的位置,确保便捷的通道和适当的空间分配。
4. 结构设计4.1 地下室结构类型:根据地下室用途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结构类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4.2 抗震设计:地下室应设计为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采用合理的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的抗震稳定性。
5. 排水通风5.1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地下室排水畅通,防止积水。
5.2 通风系统:设计有效的通风系统,保证地下室空气流通和质量,满足人们长时间停留的需求。
6. 照明电力6.1 照明设计:合理设计照明设施,确保地下室内有足够的光线,使人们能够正常活动。
6.2 电力布置:合理布置电气设备和线路,保证地下室正常供电,并提供备用电源以备不时之需。
7. 消防设备7.1 灭火系统:设计合理的灭火系统,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等设备,保证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灭火。
7.2 疏散系统:设计安全可靠的疏散系统,包括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识等,确保人员迅速有序地疏散。
8. 文档扩展1. 本文档所涉及附件如下:(列出涉及的附件清单)2. 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列出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解释)本文档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人防地下室设计示意图附件2:排水通风系统设计图纸附件3:照明电力布置方案附件4:消防设备配置清单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人防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旨在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空地下室建筑设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王焕东<1〉功能要求与工程措施(一)防空地下室的作用及其组成1战时作用与基本要求⑴防空地下室的战时作用:②空袭时:安全的掩蔽空间;②空袭后:居民的生存场所。
⑵对防空地下室的基本要求:①保证防护安全②满足使用要求③提供生存条件2防空地下室的组成[图集05SFJ10 (p10)]主体:防空地下室中能满足战时防护及其主要功能要求的部分。
① 空袭时,主体内有无人员停留,其防护要求、使用要求均不同;(有人员停留的主体应为清洁区;无人员停留的主体为染毒区);②主体除主要功能房间(如人员掩蔽所的人员掩蔽空间)外,还包括必要的辅助房间;③主体的范围:有人员停留的防空地下室,其主体为最里面一道密闭门以内的部分。
无人员停留的防空地下室,其主体为防护密闭门以内的部分。
口部:防空地下室的主体与地表面,或与其它地下建筑的连接部分。
口部主要指战时出入口、战时通风口等。
①口部的范围:对于有人员停留的防空地下室,其口部不仅包括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以外的通道、竖井;而且还包括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与密闭门之间的房间、通道等;② 室内、室外出入口的界定;按通道的出地面段是处在上部地面建筑投影范围的内、外确定;③战时出入口的分工[规范2.1.27:主要出入口:战时空袭前、空袭后,人员或车辆进出较有保障,且使用较为方便的出入口〜2.1.28:次要出入口:战时主要供空袭前使用,当空袭使地面建筑遭破坏后可不使用的出入口~2.1.29:备用出入口:战时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当其他出入口遭破坏或者堵塞应急使用的出入口]1)主要出入口:指战时空袭前、空袭后都要使用的出入口。
因此是设计中尤其要重点保证空袭后的出入口使用,如在出入口位置、结构抗力、防毒剂、洗消设施以及出入口防堵塞等方面均应根据战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个防护单元应该设置一个主要出入口。
2)次要出入口:指战时主要供空袭前使用、空袭后可不使用的出入口。
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本人防地下室为核6级,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底板(作用方向向上):作用在底板的人防等效静载值 25KN/M2级,且与作用在底板上的水压力组合计算。
计算要点:人防底板计算不用考虑裂缝宽度,满足强度即可,一般情况下均为平时荷载下裂缝控制,桩基础不用验算地基承载力,只验算桩身的强度(一般情况下均满足)。
二、顶板人防顶板:1)负一层人防顶板等效均布荷载取70kN/M2_,负二层人防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50kN/M2_,,不与平时活载组合,与平时恒载组合;三、计算要点:1、在人防等效静载与平时静载同时作用下,材料动力强度设计值可取静载作用下材料强度设计值乘以材料强度综合调整系数,混凝土为1.5,HPB235钢筋按1.5,HRB335钢筋按1.35,HRB400按1.2,具体为:混凝土: C35 静力轴心抗压设计值:16.7 KN/M2;动力轴心抗压设计值:25.05KN/M2;钢筋:HPB235 静力抗拉强度设计值:210 KN/M2;动力抗拉强度设计值:315 KN/M2;HRB335 静力抗拉强度设计值:300 KN/M2;动力抗拉强度设计值:405 KN/M2;HRB400。
静力抗拉强度设计值:360 KN/M2;动力抗拉强度设计值:432 KN/M2。
进行梁柱抗剪及抗压计算时,混凝土动力设计值乘以0.80折减系数如果采用PKPM/YJK计算,程序已自动考虑,不用再认为输入以上调整系数。
2、在人防等效静载与平时静载同时作用下,不考虑结构裂缝验算,但设计时应进行平时荷载作用裂缝验算3、人防荷载下只验算桩身强度,不验算地基承载力。
4、防空地下室一个防护单元内顶板、底板、外墙不得设置变形缝。
5、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30,混凝土自防水抗渗等级不低于P6。
6、顶底板结构层厚度不低于200mm;配筋为双层双向,配筋率不低于0.25%,应设置拉结筋,梅花布置,间距不大于500×500。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二)引言概述: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灾害事件中提供安全避难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探讨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以确保其稳固、安全、高效。
正文:一、地下室结构材料的选择1. 耐用性和抗冲击能力2. 防水和防潮性能3. 材料成本和可持续性考虑4. 抗震设计和结构强度需求5. 材料可施工性和可维护性二、地下室结构参数的确定1. 地下室高度和层数的确定2. 地下室墙体和楼板厚度设计3. 地下室柱网格和梁设计4. 地下室入口和出口位置的规划5. 地下室通风和疏散系统设计三、地下室结构的防火设计1. 火灾隔离和逃生通道规划2. 阻火材料的选择和使用3. 消防设施的布置与规划4. 所需的疏散时间和距离计算5. 消防监测和报警系统设计四、地下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设计1. 地下室声音和振动的控制2. 地下室温湿度的调节3. 地下室采光系统设计4. 地下室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规划5. 地下室供电与通信系统设计五、地下室结构的装修与功能布局1. 内部隔墙和吊顶设计2. 地下室使用区域的划分与规划3. 地下室的电梯安装与布置4. 地下室消防设备与疏散标识的设置5. 地下室的安全出口和紧急疏散路线的规划总结: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灾害事件中提供安全避难所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适当的材料、确定关键参数、进行防火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以及合理的装修与功能布局,可以实现人防地下室的稳固、安全和高效运用。
在设计中,还需兼顾维护成本和施工可行性,以确保地下室结构在长期使用中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