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自我
- 格式:ppt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86
消费者购买决策: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下,对需求满足方案进行整理、分析、评价和选择,然后实施选择的购买方案并进行评价的过程。
问题认知(认知需求)是消费者的理想状态(理想预期)与实际状态(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并足以激发消费者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arch)是指消费者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调查,获取适当数据以制定合理决策的过程。
内部信息搜集指消费者将过去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产品、服务和购买的信息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消费或购买问题。
外部信息搜集是指消费者从外部来源,如同事、朋友、商业传媒及其他信息渠道,获得与某一特定购买决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评价标准:消费者期望获得的利益、必须付出的代价、产品的特征和属性。
冲动性购买:无计划的购买,由于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的购买行动。
通常由商品展示或零售商物价而引起(非理性购买)。
购买后冲突(认知失调):在相对较难下决心且具有长期影响的决定作出之后,这类反应式很常见的。
这种对购买的怀疑和焦虑就叫购买后冲突。
顾客满意:购买者在特定的购买情形中,对其付出的是否能到足够回报的认知状态。
品牌忠诚: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所持有的正面态度的心理倾向,在未来持续一致地重复购买,无论情境和营销力量如何影响,都不会产生转换行为。
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反应,是刺激和促发行为反应并这种反应指明具体方向的内在力量,动机是个体为什么要做的原因。
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能够使个体感觉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动量(最小可觉察的差别)。
展露(exposure)是指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接收神经范围内。
(产生各种感觉)消费者学习: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活动中,不断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不断完善其购买行为的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它是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其持续时间往往按秒或几分之一秒计算。
1.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2.消费者的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3.知觉质量:消费者对产品适用性和其他功能特性适合其使用目的的主观理解4.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5.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6.家庭生命周期:大多数家庭都会经历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儿女成人自立门户、夫妻退休、丧偶等变化,家庭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这一系列不同阶段被称为家庭生命周期1.消费者态度:学术界对态度所下的定义,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好恶观。
第二种看法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第三种看法则将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2.消费者的动机:人们从了解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与目标能否在大多程序上满足人的需要 P1203.知觉风险: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4.生活方式: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5.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6.意见领袖:有些消费者会较其他消费者更频繁或更多地为他人提供信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别人的购买决策,这样的消费者被称为意见领袖1.简述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答:主要内容:1.研究消费者为什么购买 2。
研究消费者怎样购买 3。
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种种因素(找不到答案,自己领悟)基本框架:1.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识,信息收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 2.影响和决定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消费者知觉,学习与记忆,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境,消费者保护政策与法律2.简述消费者的信息处理过程答:外部营销刺激经由感觉器官被感知,这一阶段作为信息处理的第一阶段,是暴露阶段。
【摘要】自我概念在营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我概念以潜在的、稳定的形式参与到消费活动中,对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对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及自我概念结构进行探讨,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研究品牌个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自我概念;品牌个性;消费行为一、自我概念理论概述自我概念(self-conc ept)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理论。
在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自我概念理论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消费者个性研究,莱维认为,消费者不是功能导向的,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影响[1]。
虽然莱维的观点并不被视为一种理论的构建,但却使消费者行为研究敏锐地认识到,消费者自我概念对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影响。
在莱维之后,出现了许多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消费者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具体作用的自我概念模型。
其中,自我强化理论认为:(1)自我概念对个体有价值、个体行为趋向于维护和强化自我概念;(2)商品的购买、展示和使用可以向个体或其他人传递象征意义;(3)个体的消费行为趋向于通过消费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品来强化自我概念。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把商品消费和消费者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但没有说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其特征。
继自我强化理论之后,出现了符号互动学派和环境自我形象理论。
环境自我形象理论认为,环境自我形象是个体希望他人拥有自我的意义,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包括个体希望他人与自己相联系的态度、知觉和感情。
个体选择表达自我的哪个方面取决于特定的环境。
消费者行为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消费者黑匣子:消费者黑匣子,又称买方黑匣子,是指消费者接受外部刺激后进入的心理活动过程。
因为它对企业来说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和不透明的,所以被称为消费者黑匣子。
2.非中心注意:对刺激的无意识处理称为“前注意状态下的信息处理”,也称为非中心注意。
此时,由于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对营销信息的关注非常有限,我甚至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已被处理。
3.知觉警惕:消费者更可能意识到与他们目前需要有关的刺激物。
4.消费者动机:人们是否愿意了解某项活动并为某项目标做出努力,取决于该目标在大多数程序中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具体分为:现实动机、新奇动机、美丽动机、名声动机、诚实动机、便利动机、模仿或从众动机、成瘾动机。
5.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或行为上的倾向。
6.消费者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一切的感知、理解和感受的总和。
自我概念有三种类型:(1)实际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如何看待自己;(2)理想自我概念是指消费者如何看待自己;(3)社会自我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如何看待他人;(4)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是指消费者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5)期望自我指的是消费者对未来的期望。
它指的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一种形式。
7.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最初是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现在还涵盖了与个体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但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四中参照群体:接触群体、渴望群体、否认群体和避免群体。
二、简短回答问题1.消费者是如何形成对质量的认知的?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根据产品的内部特征或内部线索(如产品特征、形状、原材料等),形成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或对产品质量的总体印象;另一种观点是,消费者主要基于产品的外部线索,如价格、产地、商标或企业声誉,来形成对产品质量的全面理解。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类型及对企业的营销意义摘要:消费者自我概念是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整体,它具有动态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它既是消费者处理自我信息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在社会互动关系中消费行为的结果。
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自我概念通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
自我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自我概念的多样性,则意味着在不同的情境下消费者可能选择不同的自我概念来指导其态度与行为。
正文:自我概念原本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它是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 在189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理论。
在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中,自我概念理论的应用可以最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消费者个性研究,Levy认为,消费者不是功能导向的,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消费者自我概念是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整体,它具有动态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它既是消费者处理自我信息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在社会互动关系中消费行为的结果。
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自我概念通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
许多专家学者就自我概念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不同的论点。
Sirgy将自我概念分成三部分:真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主观的认知, 也就是我觉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理想自我——指个人所希望达成的圆满形象, 也就是我希望自己成为怎样一个人;社会自我——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我觉得别人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郭为藩从动能、形式、性质的角度, 将自我结构分为:投射自我——是指个人投射于他人的自我概念,是个人的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整体看法, 也称为社会自我;现象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一种主观看法,但这种观感不见得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一样,其中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又称主观自我;理想自我——是指个人希望达成的一种圆满印象,是个人希望自己变成怎么样的一个人,也就是个人理想的生活目标。
理想自我是个人设定的一个假想目标,如果理想自我和现象自我之间能维持一段适当的距离,则能够对个人的行为表现具有相当的诱导力。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消费者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求廉动机: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
在求廉动机的驱使下,消费者选择商品--价格为第一考虑。
2、消费者满意:是“购买者在特定的购买情形中,对其所付出的是否得到足够回报的认知状态。
它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水平与认知的实际水平的主观比较。
3、消费者需要:消费者的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4、知觉风险:实际上就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
5、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而进行产品与服务的选择、购买、使用与处置,因而所发生的内心里、情绪上以及实体上的结论。
6、参照群体:指这样一个群体,该群体的看法和评价被个人作为他或她当前行为的基础,因此,参照群体是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作为行为指导而行动的群体。
7、动机:被视为一个人内在的驱力,这种驱力促使个人采取行动,驱力主要来自因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
8、自我概念:对自我的看法,或对“我是谁”的理解。
D.J霍金斯定义:自我概念为个人自身作为对象的所有思想和情感的总和,是对自己的感知和情感。
9、差别阈限:一个感觉系统觉察两个刺激之间的变化或差别的能力。
10、最小可觉差:能够察觉到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11、知觉:消费者进行选择、组织及解释外界的“刺激”并给予有意义完整图像的一个过程。
12、AIO:利用活动(activity)、兴趣(interest)、意见(opinion)这三类资料的混合,营销人员可以描述那些在活动以及产品使用状态上相类似的消费者剖面。
如生活方式、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消费,以及如何支配他们的时间。
13、扩展型决策:当消费者对某类产品或对这类产品的具体品牌不熟悉,也未建立起相应的产品与品牌评价标准,更没有将选择范围限定在少数几个品牌上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决策。
消费者行为学之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概述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学科。
消费者行为学关注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认知、选择、购买以及使用、评价等整个过程。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和评价的总和。
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自我概念是指消费者对自身身份、角色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
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购买动机。
例如,一个消费者可能自认为是时尚潮流的追随者,这种自我概念会驱使他购买时尚的服装和配饰。
生活方式是指个人习惯、兴趣、价值观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总和。
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其购买行为和品牌偏好有着重要影响。
消费者通过购买某种品牌或使用某种产品,试图表达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一个关注健康和环保的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购买有机食品和环保产品。
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会塑造其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消费者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一个消费者对健康有较高的自我要求,他会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购买健康食品和健身产品。
同时,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媒体、家庭、朋友和社交圈都会对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消费者行为学关注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
自我概念是消费者对自身身份、角色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生活方式是个人习惯、兴趣、价值观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总和。
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互相影响,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理解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适应市场的变化。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学科。
在这一学科中,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并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认知和评价的总和。
它包括了个人对自身身份、角色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消费者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文章认为消费者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都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样,消费行为有助于消费者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完形自我和延伸自我。
企业在营销中既要考虑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水平,又要主动的去影响塑造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自我概念消费行为营销契机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一个人关于自我的看法和信念,包括对自己人格特征的评价和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往往一致性地隐含于消费物品之中,而一定的消费行为模式又在诠释着他们的心理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关系就一直成为西方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尤其是在个性张扬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企业的营销战略必须与细分市场的“自我”相契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介绍西方在该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并为营销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自我概念影响消费行为自我概念要求个体努力寻求自身表达的媒介,媒介之一便是消费行为方式。
由于自我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消费行为便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同一个消费者,在同一个时间内,可以表现出类似矛盾的消费行为。
实际上,表面的矛盾存在于内在的和谐,消费者倾向于借助消费来精心布局,以表现不同的自我。
现实自我对消费行为的理性约束。
当营销心理学家谈到现实自我的时候,消费者就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消费行为不受暂时性冲动的影响。
现实自我(actual self),就是客观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经济收入以及现实人际关系所决定和要求的那个自我。
“穿衣吃饭,看看家当”,就是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多考虑自身实际的支付能力。
现实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在价格上。
因为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产品拥有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会根据自己的真实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对商品价格加以认同。
如一般收入不太高的消费者,或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低的消费者,或者具有勤俭节约传统的消费者,他们都希望购买到价格合适又实用的商品,并希望少花钱多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