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174
第二章习题和解答_高电压技术第二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一、选择题1)SF6气体具有较高绝缘强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
A.无色无味性B.不燃性C.无腐蚀性D.电负性2)冲击系数是______放电电压与静态放电电压之比。
A.25%B.50%C.75%D.100%3)在高气压下,气隙的击穿电压和电极表面______有很大关系A.粗糙度B.面积C.电场分布D.形状4)雷电流具有冲击波形的特点:______。
A.缓慢上升,平缓下降B.缓慢上升,快速下降C.迅速上升,平缓下降D.迅速上升,快速下降5)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正极性击穿电压比负极性击穿电压______。
A..小B.大C.相等D.不确定二、填空题6)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操作冲击波形成______s 。
7)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的作用是由于其对______的阻挡作用,造成电场分布的改变。
8)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
9)调整电场的方法:______电极曲率半径、改善电极边缘、使电极具有最佳外形三、计算问答题10)保护设备与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应如何配合?为什么?11)某10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套管顶部为球形电极,球心距离四周墙壁均约5m,问球电极直径至少要多大才能保证在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当变压器升压到1000kV额定电压时,球电极不发生电晕放电?12)一些卤族元素化合物(如SF6)具有高电气强度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一、选择题1、D2、B3、A4、C5、A二、填空题6、250/25007、空间电荷8、先导、主放电、余光9、增大三、计算问答题10、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应始终低于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
这样,当有一过电压作用于两设备时,总是保护设备先击穿,进而限制了过电压幅值,保护了被保护设备11、此球形电极与四周墙壁大致等距离,可按照上述的同心球电极结构来考虑。
变压器的球电极为同心球的内电极,四周墙壁为同心球的外电极。
第2章气体放点的基本物理过程(这章比较重要,要记得知识点很多,要认真看)在第二章标题下面有一句话“与固体和液体相比·········”(1.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正离子的过程.电离是需要能量的,所需能量称为电离能Wi(用电子伏eV表示,也可用电离电位Ui=Wi/e表示)2。
根据外界给予原子或分子的能量形式的不同,电离方式可分为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最重要)和分级电离。
3.阴极表面的电子溢出:(1)正离子撞击阴极:正离子位能大于2倍金属表面逸出功。
(2)光电子发射:用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的光照射阴极板。
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 (3)强场发射:阴极表面场强达到106V/cm(高真空中决定性)(4)热电子发射:阴极高温4。
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碰撞时,也有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并释放出能量(电子亲合能)。
电子亲合能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原子捕获一个电子的难易,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负离子的形成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放电发展起抑制作用。
SF6气体含F,其分子俘获电子的能力很强,属强电负性气体,因而具有很高的电气强度。
5.带点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的移动,使带电质点浓度变得均匀.电子的热运动速度高、自由行程大,所以其扩散比离子的扩散快得多。
(2)带电质点的复合: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和中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称为复合。
带电质点复合时会以光辐射的形式将电离时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间隙中其他中性原子或分子的电离。
6。
气体间隙中电流与外施电压的关系:第一阶段: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复合率减小第二阶段:电流饱和,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电流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良好的绝缘状态)第三阶段:电流开始增大,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的电子崩第四阶段自持放电:电流急剧上升放电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击穿)外施电压小于U0时的放电是非自持放电.电压到达U0后,电流剧增,间隙中电离过程只靠外施电压已能维持,不再需要外电离因素.自持放电7.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代表一个电子沿电力线方向行经1cm时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
第五部分高电压技术第二章—电介质的电气性质2.1 电介质的极化极化的概念:当有外电场作用时,正、负电荷受电场力的作用,其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电介质的表面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2-1 极化电路图电介质的极化有四种基本形式: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式极化(转向极化)夹层极化。
1、电子式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外层电子轨道相对于原子核产生位移,其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再重合,对外呈现出一个电偶极子的状态,这就是电子式极化。
E=0 ←E(a)(b)(a)极化前;(b)极化后图2-2 电子式极化示意图电子式极化特点: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
2、离子式极化具有离子结构的绝缘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偏移其平衡位置,作用中心不再重合,使整个分子呈现极性,这种极化称为离子式极化。
E=0 ←E(a) (b)(a )极化前(b )极化后 图2-3 离子式极化示意图离子式极化特点: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
3、偶极子极化有些电介质的分子正、负电荷作用中心永不重合,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偶极子),这种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如胶木、橡胶、纤维素、蓖麻油、氯化联苯等。
当不存在外电场时,这些偶极子因热运动而杂乱无序地排列着,整个介质对外并不表现出极性。
图2-4 偶极子极化示意图出现外电场后偶极子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规则的排列, 因而显出极性,这种极化称为偶极子极化或转向极化。
偶极子式极化特点:时间较长,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
4、夹层极化前面所讲的三种极化均是在单一电介质中发生的。
U电极E但在高压设备中,常应用多种介质绝缘,如电缆、电容器、电机和变压器等,两层介质中常夹有油层、胶层等,这时在介质的分界面上会产生“夹层极化”现象。
21021C C U U t =→2121G G U U t =∞→图2-5 夹层极化示意图一般有2211C G C G ≠∞→→≠⇒t t U U U U 2121结果使得电荷重新分配,在两层介质的交界面两侧出现不等量的异号电荷,从而显示出电的极性来(分界面上正电荷比负电荷多,呈现正极性,否则,呈现负极性),称为夹层极化。
第二章长线路中的暂态过程1、波阻抗与集中参数电阻有什么不同?答:线路波阻抗Z与数值相等的集中参数电阻相当,但在物理含义上是不同的,电阻要消耗能量,而波阻抗并不消耗能量,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导线获得电磁能量的大小。
2、冲击电晕对波过程有什么影响?为什么?答:冲击电晕增大导线有效半径,耦合系数得到增大;冲击电晕增大导线单位长度的对地电容C0,而不影响单位长度导线电感的大小,所以波阻抗减小(自波变,互波不变),波速减小;冲击电晕减小波的陡度、降低波的幅值特性,有利于防雷保护。
而采用分裂导线冲击电晕将减弱。
3、行波传到线路开路的末端时,末端电压如何变化?为什么?答:行波传到线路开路的末端时,即电压波为正的全反射,电流发生负的全反射,使末端的电压升高为入射电压的2倍。
从能量的角度解释,由于末端开路时,末端电流为零,入射波的全部能量转变为电场能量的缘故。
4、行波传到线路末端对地接有匹配电阻时,末端电压如何变化?为什么?答:线路末端接电阻R,且R=Z1时,反射电压为零,折射电压等于入射电压。
表明波到线路末端不发生反射,行波传到末端时全部能量都消耗在电阻R上了,这种情况称为阻抗匹配。
在进行高压测量时,在电缆末端接一匹配电阻,其值等于电缆波阻抗,就可以消除波传到电缆末端时的折、反射情况,从而正确的测量到来波的波形和幅值。
5、使用彼德逊法则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1)波沿分布参数的线路射入;(2)波在该节点只有一次折、反射过程。
6、为什么一般采用并联电容、而不是串联电感的方法来降低来波陡度?答:都可以减少过电压波的波前陡度和降低极短过电压波的幅值,但是由于波刚传到电感时发生的正反射会使电感首端电压抬高,危及电感首端绝缘,所以一般采用并联电容、而不是串联电感的方法来降低来波陡度。
但有时也会利用串联电感来改善接前面的避雷器放电特性。
7、波产生损耗的因素:导线电阻引起损耗;导线对地电导引起损耗;大地电阻损耗;导线发生电晕引起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