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膝髋关节检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16
关节基本检查方法关节基本检查方法关节检查是诊断和治疗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关节的触诊、活动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检查,可以了解到关节的病变程度和类型,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关节基本检查方法。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关节检查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确定患者身份: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了解患者主诉和既往史。
2. 准备必要的器材:如手套、测量尺子、直尺、触诊器等。
3.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身体舒适,避免寒冷或过度紧张等因素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二、触诊检查1. 触诊部位选择触诊是通过手部对关节进行感知,了解其外形、温度、硬度等情况。
触诊时应选择最易于触及的部位。
例如,膝关节可以在坐位或仰卧位下进行触诊;肩关节则需采用侧卧位或坐位进行触诊。
2. 触诊技巧触诊时应注意以下技巧:(1)用手指轻柔地按压关节周围软组织,以检查有无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2)用手掌感知关节的外形和大小,了解有无畸形、肿胀等情况。
(3)用手指进行压迫,了解关节的硬度和稳定性。
(4)对于深部关节如髋、肩等,可采用双手同时操作的方法进行触诊。
三、活动度检查活动度检查是通过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或主动活动来了解其功能状态。
下面分别介绍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的检查方法。
1. 被动活动检查被动活动是指医生在患者协助下对关节进行运动,以了解其运动范围和受限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让患者放松身体,取得舒适的姿势。
(2)医生将患者关节置于正常位置,并逐渐向各个方向移动,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3)医生逐渐增加关节运动的幅度,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和受限情况。
2. 主动活动检查主动活动是指患者自行进行关节运动,以了解其运动功能。
具体步骤如下:(1)让患者放松身体,取得舒适的姿势。
(2)要求患者自行进行关节活动,并观察其是否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3)观察患者的运动幅度和协调性等情况。
四、稳定性检查稳定性检查是通过对关节进行特定方向的应力测试,了解其稳定性和受伤情况。
1.浮髌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的一手放在髌骨近侧,将髌上囊的液体挤向关节腔,同时另一手示、中指急速下压。
若感到髌骨碰击股骨髁部时,为浮髌试验阳性。
中等量(50ml)以上积液时浮髌试验才呈阳性。
2.麦氏征(McMurray):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按住患膝,另一手握住踝部,将膝完全屈曲,足踝抵住臀部,然后将小腿极度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在保持这种应力的情况下,逐渐伸直,在伸直过程中若能听到或感到弹响,或出现疼痛为阳性。
说明半月板有病变。
3.前抽屉试验患者仰卧屈膝90°,检查者轻坐在患侧足背上(固定),双手握住小腿上段,向前拉。
前交叉韧带断裂时,可向前拉0.5cm以上。
膝关节屈曲时后外束松弛,前内束紧张。
因此,前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存在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损伤。
chman试验:病人仰卧或俯卧位,屈膝约30度角。
检查者用一只手固定大腿,另一只手试图向前移动胫骨。
阳性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
5.轴移试验:患者仰卧位,屈髋45°,伸膝,下肢外展。
一手握住足部使小腿内旋,另一手置于膝关节外侧施以外翻应力,然后逐渐屈膝,出现错动感时为阳性。
6.髌骨挤压试验:膝关节屈曲25°内推或外推髌骨向股骨滑车,出现疼痛为阳性,如排除软组织因素,可证明疼痛来自髌骨关节面。
7.髌骨外侧牵拉试验:仰卧位,伸直膝关节,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如B>A (B为髌骨外侧移位距离,A为髌骨向上移位距离),即为阳性,髌骨外移,轨迹异常。
8.髌骨加压研磨试验:病人俯卧,膝关节屈成90。
,检查者将小腿用力下压,并且作内旋和外旋运动,使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发生摩擦,若外旋产生疼痛,提示为内侧半月板损伤。
此后将小腿上提,并作内旋和外旋运动,如外旋时引起疼痛,提示为内侧副韧带损伤。
9.下蹲试验:病人由站立而下蹲,观察其双足与地面的关系。
正常时两足跟离开地面,仅以两足尖着地。
如做下蹲动作时,两足掌全部着地,与地面接触范围大,即为下蹲试验阳性。
髋关节测量方法
髋关节测量方法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髋关节的健康状况以及诊断髋关节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髋关节测量方法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测量原理
髋关节是人体骨盆和股骨之间的关节,包括髋臼和股骨头。
髋关节的测量主要涉及到髋臼的角度和股骨头的大小。
正常情况下,髋臼的角度应该在35度至55度之间,股骨头的大小也应该是相对均匀的。
二、测量步骤
1.让被测者平躺在硬板上,两腿伸直并并拢。
2.用软尺测量两髋部之间的距离。
3.用测量卡尺测量髋臼的角度,将卡尺的两端分别置于髋臼的前后缘,读取卡尺上的数值。
4.用测量卡尺测量股骨头的大小,将卡尺的两端分别置于股骨头的前后缘,读取卡尺上的数值。
三、注意事项
1.测量时应确保被测者身体放松,不要有任何紧张或抵抗。
2.测量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过大或过小的力度,以免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
3.测量时应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4.测量后应及时记录测量结果,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以便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髋关节测量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髋关节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诊断髋关节相关疾病。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测量时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节各种测量方法较多,如外展、内旋、屈曲等,具体如下:
•外展。
取仰卧位,量角器的轴心位于髂前上棘,固定臂位于两髂前上棘的连线上,移动臂与股骨长轴平行。
测量起始位时,固定臂与移动臂的夹角为90°,测量后
需再减去90°以获得正确的数值。
•内旋。
取坐位或仰卧位,髋、膝屈曲于90°,量角器的轴心置于胫骨平台的中点,固定臂和移动臂与胫骨长轴
平行。
当髋关节内旋时固定臂保留于原位与地面垂直,移动臂跟随胫骨移动。
•屈曲。
取仰卧位,保持髋关节、膝关节伸展,量角器的轴心位于股骨大转子侧面,固定臂指向骨盆侧面,移
动臂与股骨长轴平行,测量过程中膝关节屈曲。
此外,还有伸展、外旋、内收等测量方法。
测量时,需保持客观、专业,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骨科基本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CT检查:判断骨折移位的程度和具体位置。
核磁共振检查:判断患者关节是否存在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同时对于骨骼方面的创伤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退行性病变以及肿瘤性疾病也能做出诊断。
X线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软化、骨质疏松、骨折等。
彩超检查:检查长期卧床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发育与体型评估:了解患者的生长和发育状况,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医疗建议。
营养状态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等症状。
体位与姿势观察:观察患者的体位和姿势,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髋关节体格检查方法髋关节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髋关节的运动功能、结构完整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髋关节体格检查的方法。
髋关节体格检查是一种全面检查,包括病史询问、观察、检查和实验室检验。
病史询问是首要的步骤,通过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发生的时间、运动限制等信息,有助于初步了解病因和可能的诊断。
观察是体格检查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和行走方式,可以发现髋关节运动的异常,如疼痛、异常步态等。
此外,还应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如是否有红肿、瘀伤等症状。
接下来是髋关节的检查。
首先,检查髋关节运动的范围。
患者被要求在平板上仰卧,膝关节屈曲,然后由医生分别进行内外旋、屈曲和伸展运动,以评估髋关节的活动度。
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内外旋运动均可达到90度,屈曲运动可达到120度以上,伸展运动可达到10度以上。
其次,检查髋关节的稳定性。
医生可以进行一系列稳定性测试,如托压试验和旋转应力试验,以评估髋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功能。
这些测试可以揭示髋关节脱位或不稳定的情况。
然后,通过髋关节的特殊测试,如Fabere试验(Patrick试验)和Craig试验,来检查髋关节的特定问题。
Fabere试验通过患者在床上屈髋、屈膝、外旋大腿,以检查髋关节内部结构的疼痛。
Craig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髋关节前倾角度的测试,可以帮助判断股骨颈和髋臼的相对位置。
最后,可以考虑进行实验室检验,如X线、MRI和髋关节抽液。
X线检查可以提供髋关节的结构信息,如关节骨骼畸形、骨质疏松等。
MRI可以进一步评估软组织结构的情况,如软骨、韧带和肌肉的损伤。
髋关节抽液可以分析液体中的炎症标记物,以帮助确定关节炎或感染的存在。
髋关节体格检查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解剖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准确评估髋关节的功能和结构。
同时,患者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检查。
总之,髋关节体格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髋关节的功能和结构。
常用的膝关节体格检查,建议收藏!步骤1:嘱患者站立并观察。
步骤2:观察步态。
步骤3:患者取坐位。
(评估膝盖高度,髂骨活动轨迹和捻发音。
)步骤4:患者取卧位。
(1)视诊(量化股四头肌萎缩程度)。
(2)触诊积液或压痛。
(3)动诊。
步骤5:评估韧带。
(1)交叉韧带。
(2)侧副韧带。
步骤6:根据上面的发现进一步检查。
(1)半月板。
(2)髌韧带。
(3)髌股关节。
步骤1、嘱患者站立并观察在患者处于站立位从前面、内外侧和后面观察腘窝。
记录下各种瘢痕、肿胀、萎缩和畸形。
从正面观察和环视评价Q角同样重要。
初次检查时患者应采取站立姿势,以评估下肢整体的轴线是否对称及有无缩短Q角(股四头肌角)通过改变股四头肌牵引髌骨的角度来影响髌股关节的症状。
Q角是髂前上棘与髌骨中点的连线和髌骨中点与胫骨结节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平均值约15°,但由于骨盆的宽度不同,女性的Q角比男性略微偏大。
下肢轴线对称性的检查应包括任何股骨或胫骨的轴线旋转不对称性,这对膝关节功能会有影响。
检查双足的位置,评估有无异常,如有过度内旋,则可能影响髌股关节功能。
在这个阶段可以更容易地评估膝关节后部的瘢痕、肿胀及淤血。
可在此阶段检查膝前部,也可等到后期仰卧位时进行。
步骤2、观察步态此步骤是观察步态,室内应有足够大的空间方便患者走向和远离检查者以观察步态。
嘱患者行走以观察有无膝关节旋转畸形及行走蹒跚。
需重点观察的是患者步行时的足前进角(足长轴与前进方向的假想线之间的夹角,正常为外展10°~15°)和髌骨前进角(髌骨与前进方向的假想线之间的夹角为0°)。
这些角度出现异常提示旋转不对称。
膝关节内翻或外翻也是重要的体征,内翻可能表明内侧室骨关节炎或外侧韧带松弛,而外翻可能提示外侧室骨关节炎或内侧韧带松弛。
尤其要在有明显的内翻或外翻的情况下进行评估。
注意足前进角和髌骨前进角。
步骤3、坐位在患者处于坐位时观察髌骨高度。
嘱患者伸膝,注意观察韧带松弛伴髌骨不稳定的患者的髌骨活动轨迹和有无J征。
膝关节试验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抽屉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
患者平卧,屈膝90 度,检查者固定患者足部,用双手握住小腿上段,前后推拉小腿,如果胫骨前移比健侧大6mm 为阳性,提示前直向不稳定;胫骨后移比健侧大6mm 为阳性,提示后直向不稳定。
2. 研磨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 度,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足部,另一手握住小腿上段,使膝关节做环转运动。
如果出现膝关节疼痛、响声或活动受限,则为阳性。
3. 浮髌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有无积液。
患者取平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虎口卡于髌骨上缘,并向下压,使髌骨上缘压迫髌上囊,另一手示指垂直按压髌骨,若有浮动感,则为阳性。
4. 麦氏试验: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
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手置于膝关节间隙处,向外或向内推挤膝关节,如果出现膝关节疼痛或响声,则为阳性。
这些试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膝关节的病变,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你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经典骨科诊断常见检查方法详解骨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与骨骼、关节和肌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骨科疾病,医生通常会采用一系列检查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骨科诊断常见检查方法的详细介绍:1.X射线检查:X射线是骨科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和密度,用于检测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
X射线检查简单、快速,对患者的辐射剂量也较低。
2.CT扫描:CT通过大量的X射线照片生成三维图像,更详细地显示骨骼、关节和附属软组织。
CT扫描用于检测骨折的位置和类型,关节畸形,肿瘤大小和位置等。
3.MRI检查:MRI通过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创建高分辨率的图像。
它可以显示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的细节,用于检测软组织损伤、关节炎、骨髓水肿等疾病。
4.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通过测量骨骼的钙含量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
最常用的方法是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它通过比较骨骼吸收X射线的能力来评估骨密度。
5.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测骨质疏松、骨转移等疾病。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会注射一种特殊的放射性药物,然后通过放射线或摄影术来拍摄骨骼图像。
6.飞秒激光检查:飞秒激光是一种非接触式方法,用于诊断和评估角膜相对屈光度、角膜厚度和角膜形态等。
这一新技术对于角膜疾病的筛查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有帮助。
7.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检查通过在关节内插入一根细长的光纤管,搭载显微摄像头,来观察和诊断关节病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还可以进行小范围手术治疗。
8.软组织超声检查:软组织超声检查是一种使用高频声波来检查肌肉、肌腱和关节包囊等软组织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肌肉拉伤、韧带损伤、关节炎等疾病。
以上是骨科诊断常见检查方法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帮助确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特定的检查方法可能需要医生发起和专业技术支持。
骨科常用膝、髋关节检查方法
概述
在骨科领域,膝、髋关节疾病是非常常见的。
而对于这些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往往需要采用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骨科常用的膝、髋关节检查方法。
膝关节检查方法
安静状态检查
在安静状态下,可通过观察、触摸、听诊等方式来判断是否有异常:•观察:观察膝关节表面有无凹陷或肿胀,是否出现畸形等异常。
•触摸:用手对膝关节进行慢慢的按压,检查是否有压痛或压迫感。
•听诊:听诊膝关节周围有无异常声音(如松弛音等)。
动态检查
在动态状态下,通常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
•洛克曼试验:检查膝关节的韧带功能。
•鞍前试验:检查膝关节前半部的韧带功能。
•鞍后试验:检查膝关节后半部的韧带功能。
•抽屉试验:检查膝关节前后稳定性。
髋关节检查方法
安静状态检查
在安静状态下,可以进行以下方法进行髋关节的检查:
•观察:观察髋关节是否有凸起,是否出现伸展或屈曲困难等。
•触摸:用手对髋关节进行慢慢的按压,检查是否有压痛或压迫感。
•听诊:听诊髋关节周围有无异常声音。
动态检查
在动态状态下,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来判断髋关节是否出现异常:•TDH试验:测试股骨头是否能在髋臼内自由活动。
•丘髂前旋试验:测试髋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TLR试验:测试腰椎与骨盆的稳定性。
•坐姿到立位试验:测试髋关节的稳定性。
以上即是骨科常用的膝、髋关节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膝、髋关节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骨科医生基础必备:下肢查体要点总结文 | 瑾萱来源 | 骨今中外髋关节检查髋关节检查——视诊•充分显露双侧髋关节,对比髋的前、后和侧方,有无畸形和肿胀,肢体有无长短,肌有无萎缩。
同时检查病人的站立姿势和步态。
观察股骨大转子的高度,臀部、膝和足的位置。
•髋关节慢性感染时,常呈屈曲内收畸形。
•髋关节后脱位时,常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时,患肢常呈外旋畸形。
髋关节检查——触诊•检查压痛点,有否肿胀和肌痉挛,特别是内收肌痉挛,是髋关节疾病的早期表现。
•髋关节感染性疾病局部多有红肿,发热和压痛。
•外伤性脱位的患者可有明显的局部不对称性突出。
•骨盆分离挤压征对骨盆骨折有诊断意义。
髋关节检查——动诊髋关节检查——量诊Shoemaker线(髂转线):正常时,大转子尖与髂前上棘的连线延伸,在脐上与腹中线相交,大转子上移后,该延线与腹中线相交在脐下。
Nelaton 线(髂坐线):患者侧卧并半屈髋,在髂前上棘和坐骨结节间画线,正常时此线通过大转子尖。
Bryant三角:患者仰卧,从髂前上棘垂直向下活向大转子尖各画一线,再从大转子尖向近侧画一水平线,构成一三角形,大转子上移时底边比健侧缩短。
髋关节检查——叩诊髋部有骨折或炎症时,在大粗隆或在下肢伸直位叩击足跟部时,出现髋关节疼痛。
髋关节检查——特殊检查•滚动试验—急性髋关节炎•“4”字试验—骶髂关节极髋关节内有病变或内收肌痉挛•Thomas sign—见于髋部病变和腰肌痉挛。
•Trendelenburg test(单足独立试验)—见于臀中、小肌麻痹,髋关节脱位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Allis sign(艾利斯征)—髋关节脱位、股骨或胫骨短缩。
•望远镜试验--多见于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膝关节检查膝关节检查——视诊膝关节于伸直位时,髌骨两侧可有轻度凹陷,若有积液或增厚,则凹陷消失,股四头肌萎缩是下肢废用时最早见的体征,可用周径测量了解萎缩程度。
在正常状态,两膝的股骨内髁和两侧的胫骨内踝伸直时相接触,若两侧股骨内髁分开,则为膝内翻,若两胫骨内髁分开,则为膝外翻。
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mm)骶髂关节3肩关节4耻骨联合4~6肘关节3髋关节4~5桡腕关节2~2.5膝关节4~8腕骨间关节1.5~2踝关节3~4掌指关节1.5跗骨间关节2~2.5胸锁关节3~5跖关节2~2.5颞颌关节2跖趾关节2~2.5椎弓关节1.5~2拇趾末端趾关节2椎体间隙2~6各趾间关节1.5寰齿关节0.7~2.3脊柱的体表标志C1 上腭C2 上腭牙齿咬合面C3 下颌角C4 颌骨C5 甲状软骨C6 环状软骨C7 最突出的棘突T2 间隙胸骨切迹T2 胸锁关节、两肩胛骨上角联线的中点T3 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的中点T4 间隙胸骨角T7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的中点T9 胸骨剑突关节T10~11 胸骨剑突下缘T12 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L1 剑突与脐孔连线中点L3 椎间隙脐孔L3 下胸肋缘L4 髂骨嵴S2 髂前上棘Co 耻骨联合感觉检查的关键点C2 枕骨粗隆C3 锁骨上窝C4 肩锁关节的顶部C5 肘前窝的外侧面C6 拇指C7 中指C8 小指T1 肘前窝的尺侧面T2 腋窝T3 第3肋间T4 第4肋间(乳线)T5 第5肋间T6 第6肋间(剑突水平)T7 第7肋间T8 第8肋间T9 第9肋间T10 第10肋间T11 第11肋间T12 腹股沟韧带中部L1 T12与L2间上1/2处L2 大腿前中部L3 股骨内髁L4 内踝L5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S1 足跟外侧S2 腘窝中点S3 坐骨结节S4-5 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运动检查的关键肌神经节段相应的检查肌群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C6 伸腕肌(桡侧腕长、短伸肌)C7 伸肘肌(肱三头肌)C8 中指屈指肌(固有指屈肌)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展肌)L2 屈髋肌(髂腰肌)L3 伸膝肌(股四头肌)L4 踝背伸肌(胫前肌)L5 长伸趾肌(拇长伸肌)S1 踝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常用X线投照体位腕:正位、侧位、尺偏正位、桡偏正位、半旋前斜位、半旋后斜位腕管:切线位前臂:正位、侧位肘: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肱骨:正位、侧位、经胸侧位(创伤时)肩:正位、内旋正位、轴位、后前“Y”形斜位锁骨:正位、轴位肩胛骨:正位、侧位肩锁关节:不负重正位、负重正位足趾:正位、内旋斜位跖趾关节籽骨切线位足:正位、侧位、内旋斜位跟骨:轴位、侧位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胫腓骨:正位、侧位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髁间窝轴位髌骨:正位、轴位股骨:正位、侧位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髋:正位、侧位、经股骨侧位、斜位(蛙式位)骶髂关节:前后斜位髋臼:左前斜位、右前斜位(Judet位)颈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过伸过屈侧位、寰枢椎开口正位颈胸椎侧位(游泳者姿势)胸椎:正位、侧位腰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腰骶关节:轴位、侧位骶骨:正位、侧位尾骨:正位、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