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联合用药治疗达标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9
糖尿病用药指南一、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常见的有二甲双胍。
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可能减轻体重,特别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也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但作用更快、更短,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常见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等不良反应。
6、 DPP-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 的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水平,发挥降糖作用,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影响中性。
7、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 GLP-1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可有效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并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8、 SGLT-2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还有一定的减重和降压作用,对心血管也有益处。
二、药物的选择选择糖尿病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合并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1、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且体重超重或肥胖,首选二甲双胍。
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11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
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120xx年11月14日是第xx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为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预糖尿病科普知识,防积极采取行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按照卫生部《关于开展20xx年“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卫办疾控函20xx751号)精神和省卫生厅相关要求,计划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后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一、活动时间、地点:20xx年11月14日;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活动内容:1.组织省、市心血管、健康教育专家深入社区开展面对面义诊咨询服务;2.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开展免费测量血糖,发放宣传材料3.组织专家开展预防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4.设计印制《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读本》,现场发放5.邀请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领导参加活动6.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意义同时邀请省市相关新闻媒体参加活动并进行宣传报道。
三、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合肥市卫生局承办单位: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蜀山区荷叶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加单位: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蜀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蜀山区荷叶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2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致。
当患者处于糖尿病初期时,主要治疗方案包括健康教育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
如果患者通过上述方式,血糖控制不理想,必要时应进行药物治疗。
一、健康教育管理:使糖尿病初期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学习、掌握初期自我管理能力。
非强化治疗方案1
1. FBG 7.8-11.1mmol/L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起始量0.2u/kg/日,晚餐前注射。
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每次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2.FBG 11.1-1
3.9mmol/L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量0.4-0.6 u/ kg/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每3-5 天调整一次,每次调整1-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每日>2次胰岛素注射, 停胰岛素促分泌剂
3.FBG 13.9-16.7mmol/L,
应按T1DM治疗初始剂量0.5-1.0U/公斤/天
4.口服药+ 睡前基础胰岛素
初始剂量为0.2units/kg,3~5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u
FPG > 140 (7.8mmol/L) ↑4u
FPG 120 -140 ↑2u
5.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胰岛素给药剂量
起始剂量: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T1DM:每超过目标血糖2.8mmol/L ↑ 1u
T2DM:每超过目标血糖1.7mmol/L ↑1u。
糖尿病联合用药适应症:2型肥胖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为严重。
因此,这部分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和吡格列酮。
因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被认为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在糖脂代谢紊乱时能释放更多的游离脂肪酸,后者进入肝脏后增加肝糖异生并使肝脏胰岛素清除减少,形成高胰岛素血症。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胰岛素抵抗得以改善,虽然体重无明显降低,但结合脂肪酸水平明显下降,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
一般来讲,皮下脂肪的代谢效率比腹内脂肪低,脂肪从腹内转移至皮下的直接结果是造成进入肝脏的游离脂肪酸水平下降,从而能明显改善肝脏和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而二甲双胍对升高的血脂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善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可通过增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肠壁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抑制肝肾葡萄糖异生而发挥作用,能加强血糖的利用,抑制血糖的吸收和肝糖元异生。
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可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而发挥降血糖作用。
70%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体型是超重或肥胖,由于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重的增加,所以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来说,原则上不应再选择这些药物,以免引起体重的进一步增加,不利血糖的长期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可单药治疗也可用联合治疗。
如用单药治疗,剂量增大至最大剂量80%左右,仍未能达标时应及早联合用2~3种口服药物治疗。
如效果仍不理想,可睡前加用小剂量中效胰岛素。
诊断时HbA1C≥9%,就应该立即开始联合治疗或立即胰岛素治疗,如患者b细胞功能已显著减退或肝肾功能损害者则仅能用胰岛素治疗。
1.磺脲类与二甲双胍联用:这是应用最早、最常用的方法,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不仅可提高疗效,延缓疾病的进展,而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方案调整1.药物治疗方案: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处理。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仍未达标,则可进行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TZDs、胰岛素等。
三联治疗:上述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以3种药物联合使用。
2.五大类降糖基本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胰岛素等适应症及主要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1)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
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药物治疗的全程。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 μmol/L(1.5 mg/dl),女性>123.8 μmol/L(1.4 mg/dl)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45 ml·min-1·1.73 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接受大手术、酗酒者等;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2)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禁忌证:已明确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感染、外伤、重大手术等应激情况,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对该类药物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等。
(3)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
禁忌证: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患有由于肠胀气可能恶化的疾患(如严重疝气、肠梗阻和肠溃疡)者、对该类药物过敏者等。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控制血糖平稳,选择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与单一用药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本次所选的58例病案进行分组,前29例患者称之为A组,应用甘精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
其余29例为B组,治疗采用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药品。
以患者用药前检测的血糖值为初始依据,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控糖效果与胰岛素使用剂量差异。
结果:A组患者甘精胰岛素剂量(30.69±1.58)U/d、高于b组(16.12±1.33)U/d,两组患者血糖合格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A组血糖值FBG、2hBG、HbAlc指标高于B组,控糖较差( P<0.05)。
B组不良反应6.90%(2/29)低于A组10.34%(3/29),治疗有效率96.55%(28/29)高于A组86.21%(25/29)P<0.05。
结论:文中分析结果证明联合用药治疗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帮助保持血糖平稳,临床用药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糖尿病;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糖尿病因机体胰岛素缺陷、分泌障碍所导致,随着病情发展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血糖控制效果愈来愈差,患病后患者机体多呈现消瘦、多饮多食等。
随着病情发展应进行血糖控制,避免因为血糖不达标而产生各种并发症。
临床常用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进行降糖治疗,甘精胰岛素具有长时效、高平稳性,其可替代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每日只需注射一次就可达到控糖效用[1-2]。
瑞格列奈能够抑制钾离子刺激胰岛素分泌,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发挥药效[3-4]。
但其不能长时间维持控糖血糖水平,需要注射甘精胰岛素两者作用互补,能替代胰岛素分泌保持长时间合理状态,强化治疗平稳血糖值。
整合单一用药效果欠佳因素,探究在发挥控糖作用的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文中58例患者均选自2021.1-2021.12期间,患者经由病理学诊断为I、II行糖尿病。
最新: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建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 T2i)为新型口服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确切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能改善最终临床结局。
二甲双狐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基础降糖药。
SGL T2i联合二甲双狐可针对2型糖尿病不同的病理生理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更有助千维持血糖控制,同时还可以带来多重代谢获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双一线'联合治疗方案。
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具有多重优势对T2DM基千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共识中阐明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满足这样的策略需求。
降糖获益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T2DM患者的降糖疗效确切总体安全性良好。
新诊断T2DM患者,起始SGL T2i和二甲双肌联合治疗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 bA1c) 1.77%~2.08%,较二甲双狐单药治疗额外降低0.55%。
心脏获益研究证实SGLT2i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忳MACE入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HF)住院风险。
长期使用二甲双狐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肾脏获益Mate分析表明使用SGLT2i可降低透析、肾移植或因肾病死亡风险,减少终末期肾病和急性肾损伤风险。
DAPA-CKD研究显示,达格列净显著降低肾脏硬终点风险39%,降低肾脏特异性复合终点风险44%,降低肾脏透析、肾脏移植和肾病死亡复合终点风险34%。
降低体重二甲双呱和SGLT2i均有一定的减重作用,二甲双抓为潜在轻度减重,SGLT2i为中度减重。
与单用SGLT2i或二甲双抓相比,SGLT2i与二甲双狐联合治疗,体重减轻幅度更大。
降低血压加用SGLT2i额外降低收缩压3~5mmHg。
二甲双抓单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SGLT2i治疗可进—步改善血压控制。
浅谈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发表时间:2013-08-19T11:03:11.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蒋晓宇[导读] 此联用方案可用于对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蒋晓宇(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32-02 【关键词】联合用药糖尿病糖尿病(DM)是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
联合用药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联合服用,另外一种含义是指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同时应用。
早期联合口服降糖药,积极控制血糖,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及单药大剂量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
1 常用的联合口服用药的方案1.1 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应用2型糖尿病的常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磺脲类降糖药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1];因此二者联合应用是针对两种发病机制的合理配伍。
超体重的肥胖者首选二甲双胍,当单用二甲双胍效果不佳时,联合服用磺脲类降糖药。
非肥胖者首选磺脲类降糖药,当单用磺脲类降糖药效果不佳者,加服二甲双胍。
磺脲类降糖药宜分2~3次在餐前服用;MET宜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每日1~2次。
1.2磺脲类与α-糖苷酶抑制药联合应用当患者服用磺脲类降糖药不能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时,可以加服α-糖苷酶抑制药如阿卡波糖即拜唐苹,或伏格列波糖即倍欣,服用方法应在进餐前即服或在进第一口食物时将本品嚼碎一起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可分2~3次在餐前服用。
拜唐苹可使餐后血糖明显下降,同时可以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用量,减轻后者对B细胞的刺激。
但是必须注意,两者作用相加,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1.3双胍类与α-糖苷酶抑制药联合使用有些医生对肥胖糖尿病患者习惯投用二甲双胍和拜唐苹,因为前者可以抑制肝葡萄糖生成,以降低空腹血糖;而后者主要降低餐后血糖,两药联合后,可加强降糖作用,但是可能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医院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知识总结一、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原则二、降糖药的合理选择三、常用口服降糖药联用方案四、降糖药联合应用注意事项1、磺腺类和双胭类2 Q-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和双朋类3、。
-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和磺腺类4、磺版类与喂嘎烷二酮类药物5、双胭类和喂嘎烷二酮类6、非磺腺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双胭类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的联合治疗。
由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机制各不相同,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可以减少单药使用剂量,降低可能出现的药物毒副作用,而且不同口服降糖药可以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一、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原则联合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糖代谢;改善B细胞功能,延缓其衰退;减轻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根据降糖疗法的原则,一般是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必要时可用3种药物。
熟悉各类药物的适应证、作用机制及功效并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降糖药并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增减;常规情况下,并不建议将同一种功效的药物进行联合应用,因为如同类的降糖药物同时使用,治疗效果要低于不良反应。
二、降糖药的合理选择以降空腹血糖为主时的药物选择:二甲双胭、罗格列酮、吐格列酮、格列本腺、格列此嗪、格列美版、格列齐特;以降餐后血糖为主时的药物选择:格列比嗪、格列喳酮、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空腹和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选择二甲双胭、磺酰腺类的中-长效制剂。
一般情况下,肥胖患者首选二甲双胭,磺酰腺类药物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通常不选用磺腺类药物;存在缺氧性疾病患者或存在严重心、肺、肾系统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强效磺腺类药物以及双服类药物;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或有缺氧性疾病患者不宜大量使用双胭类药物;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在进行降糖治疗时选择胰岛素进行治疗;老年患者应用降糖药应考虑注意患者的功能影响,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轻度受损者可使用不经肝肾代谢的a-葡萄糖甘酶抑制剂。
糖尿病联合用药原则1.早期、小剂量、联合用药〔一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
2.联合用药只限于“非同类药物〞之间联用,同类药物不得联用〔如消渴丸与格列齐特;优降糖与达美康,瑞格列奈与格列美脲〕。
调整原则1.在无禁忌症、无配伍禁忌或无严峻不良反响〔顾客不可耐受〕的用药方案下,如果血糖操纵在合理范围内,不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可以考虑增加血糖仪、预防保健及并发症产品的销售。
2.有些消费者原来服用的是非正规产品,大多是非法添加药品的保健品和某些假冒国药准字的中药产品〔往往添加了大量的格列本脲等促泌剂〕,实际上此类产品就是假药。
一旦确定顾客服用假药,不同意在继续服用的时候给予其它联合用药指导,必须坚决替换掉,给予全新的联合方案。
替代此类产品的最正确药品是格列美脲,起始剂量依据原非正规产品剂量而定。
〔切记:需要请教辅导老师后确定〕3.顾客用药方案的调整必须依据最近的血糖谱〔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能只依据1个血糖值来调整用药方案。
任何血糖值的异常都要全面分析,糖尿病“五驾马车〞医治是否合理,在排解饮食、运动、情绪等非药物因素的前提下,考虑药物因素。
4.用药方案的调整必须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合理方案使用后要继续监测血糖谱,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中与用药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病情需要但并未给与的药物医治。
②接受了错误的药物医治。
③接受了正确的医治药物,但所用剂量过低。
④接受了正确的医治药物,但所用剂量过高。
⑤正在经历一个药物的副反响。
⑥正在经历一个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⑦没有按处方服药。
⑧没有在药师指导下应用药物。
肯定是要给予会员综合解决方案,包含血糖监测、药物医治、生活方法调节,从而带动血糖仪,降糖药品,并发症品种,预防保健等产品的效劳。
每确定一个新的医治方案都需要考虑以下6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没有,请反复。
〔如图〕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1.没有降不下去的血糖;2.降糖药物是不会升高血糖的。
糖尿病联合用药治疗达标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医院王仁友2型糖尿病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预计2025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大约70%,增加者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这样发展中人口大国。
根据Diabcare亚洲地区调查,中国糖尿病患者中96%~97%是2型糖尿病。
糖尿病最关键的危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就更加重要。
这些都敦促我们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让更多患者达到治疗目标,从而更好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令人鼓舞的是,UKPDS研究证实,强化血糖控制可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相关终点事件下降12%,其中微血管并发症危险下降25%,心肌梗死及猝死危险也下降16%。
高血糖,即使是短暂的,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流行病学分析证明,HbA1C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使微血管或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37%),任一糖尿病相关事件的终点上升21%以及糖尿病所致的死亡率增加21%。
肯定了血糖控制对各种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意义。
以往我们常常强调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但却忽视了对HbA1C的监测。
(1) IDF全球指南的血糖控制建议第19届世界糖尿病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共同发布了糖尿病和中间型高血糖(intermediate hyperglycaemia)定义、诊断和分类新指南。
WHO自1965年开始发布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指南。
指南上一次更新是在1998年,2005年11月WHO和IDF联合技术专家组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开始了对现有WHO指南的回顾和更新工作。
2005年12月21日,来自全国内分泌和心血管领域的20多名专家会聚北京,在解放军总医院潘长玉教授主持下,5位专家对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颁布的全球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进行了解读,与会专家就如何推广应用该指南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首次发表了治疗2型糖尿病的全球性指南。
该指南主要以近5年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了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比和不同国家的卫生资源状况,因此是第一个适用于“全球”的指南,值得我们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治疗达标的“金标准”:HbA1C<6.5%*作为糖尿病治疗达标的“金标准”,HbA1C的监测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治疗措施中一个不可缺的成分。
目前推荐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监测一次HbA1C。
*注:如果无法监测HbA1C,则可将空腹血糖<110 mg/dl (6.1 mmol/L)作为目标。
该指南将治疗方案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基本治疗(Minimal Care)、标准治疗(Standard Care)和高级治疗(Comprehensive Care),根据不同经济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给患者选用不同级别的治疗方案。
在血糖控制方面,指南强调无论哪一治疗层次均应将HbA1c降至6.5%以下;生活方式调整只能使很少一部分病人在诊断糖尿病后很有限时间内将血糖控制在安全的靶目标,因此选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若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步骤”,患者的血糖水平将呈“锯齿样”变化,且达标率低。
传统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血糖达标的“绊脚石”。
IDF 2005年指南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建议经证实选择作用机制互补的两种降糖药进行联合治疗,在患者血糖控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药物的互补作用,可减少并发症并延缓疾病的进展。
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早期联合口服降糖药,积极控制血糖,是减少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单药大剂量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
(2)2006年7月“IDF(国际糖尿病联盟)中国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更严重的危害是心血管并发症,有统计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至4倍,而心血管并发症则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个最重要的致死病因。
因此专家指出:“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也要检测心血管的各项指标。
对于2型糖尿病确诊病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需进行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全球2型糖尿病相关指南中强调:2型糖尿病控制,降糖、降压、调脂一个都不能少。
专家指出:无论是体重正常还是超重甚至肥胖的患者,二甲双胍(格华止)都是最佳的一线口服降糖药物。
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采取正确的降糖、降压并配合调脂的治疗才能更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3)抗高血糖药物的种类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
b细胞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是发病机制中两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患者中表现各不相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2型糖尿病需终身治疗,降血糖药物必不可少,目前降糖药物种类很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高血糖药十分必要。
一、磺脲类和非磺脲促胰岛素分泌剂此类药物种类很多,常用的有:1.甲苯磺丁脲,即D860。
30min在血中出现,3~5h达峰值,t1/2为4~6h,每片0.5g,最大剂量不要超过每日3.0g,更大剂量不能再增加效果。
2.格列苯脲,即优降糖。
价格低廉,降糖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但易诱发低血糖,峰值在3~4h t1/2为5~7h,作用可持续12h以上。
此药开始剂量宜小,以2.5mg/d起用,老年人慎用。
目前国内较广泛应用的中西混合药消渴丸中,每10粒约含格列苯脲2.5mg。
3.甲磺吡脲,又名格列齐特,法国产的商品名达美康,并已有达美康缓释片。
格列奇特t1/2为10~12h,作用可持续24h,起始剂量为40~80mg,餐前用,缓释片一天一次。
4.吡磺环己脲,又名格列吡嗪,迪沙片、瑞怡宁、灭糖脲、优哒灵、安达原,美国产商品名美吡达及控释片瑞易宁。
t1/2为8~10h,6~12h达最大药效浓度,餐前用,控释片一天一次。
瑞易宁是格列吡嗪控释片,作用效果持续达20小时以上,每片5毫克,每天0.5-4片,服用量大时可分2-3次。
5.格列喹酮,商品名为糖肾平、糖适平。
t1/2为1.5h,8h血浆药浓度已很低,降糖作用温和,95%代谢产物经胆道排出,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大部分通过胆道代谢,只有10%左右通过肾脏排泄,对肾功能影响较少。
适合于肾功能有轻度损害者。
每片30毫克,每天1-6片,一般每日剂量为30-180mg,分2-3次餐前30分口服。
6.格列波脲(克糖利、甲磺二冰脲)降糖作用强度为D860的40倍,疗效稳定,对优降糖失效者多敉对克糖利仍有效,每片25毫克,用量一般在12.5mg-75mg之间,大多数患者每日需要50mg,分早、晚餐前30分口服。
也有部分病人剂量需增加至75mg才能控制血糖。
7.格列美脲,商品名亚莫利,第三代磺脲类长效抗糖尿病药,降糖作用持久,在治疗剂量(1~8mg)每日只需给药一次就能良好地控制24小时的血糖浓度,1mg格列美脲可产生与80mg格列齐特相当的疗效。
2~3h达峰值,t1/2为5.2~7.2h,60经尿中排泄,40经胆汁排泄,起始剂量1~2mg/d,每日一次。
低血糖反应较少见、血管的不良反应亦很少。
片剂:1.0、2.0mg8.格列奈类这是一类非磺脲的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有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唐力),每日三次,餐前应用。
磺脲类继发失效者,常有b细胞功能减退,用此药往往效果也久佳。
可与除磺脲类药物外的其他抗高血糖药联合应用。
二、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临床应用的双胍类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两类,苯乙双胍曾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现很少应用。
盐酸二甲双胍的商品名有格华止、甲福明、美迪康和迪化糖锭等。
二甲双胍应属于抗高血糖药而非降糖药,因为当血糖正常时,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使血糖下降。
口服t1/2为4.0~8.7h,肾功能损害者t1/2延长。
二甲双胍能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每日剂量范围250-3000mg,分2-3次于餐前或餐中服。
可从每日500mg开始,1周后调整剂量,直到获得血糖控制或最大耐受量为止。
二甲双胍可作为单药用于肥胖、超重、高胰岛素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
三、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现在国内应用的有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
两者作用基本相似,但作用部位有所不同:阿卡波糖既抑制a淀粉酶,对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转移酶和蔗糖酶也有作用,而伏格列波糖主要抑制后四种酶,其抑制二糖苷酶的作用较强。
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使餐后血糖平稳,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该类药物降糖作用比较缓和,对饮食中含碳水化合物比例较高的我国患者效果似乎较西方人为明显。
此类药更多的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如与磺脲类、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合用,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
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胀气,尤其在大剂量应用时,故应从小剂量用起。
近年来研究发现阿卡波糖有保护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免于发生糖尿病及推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其机制尚不清楚。
四、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现用于临床的是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b细胞功能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该类药不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单独应用很少引起低血糖。
要注意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容量增加,对心功能不全者应禁用,另要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
五、胰岛素胰岛素应用原则当我们在考虑给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患者到底为什么需要胰岛素治疗?何时应该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及应该使用何种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原则就是越早越好。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建议是: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当患者的HbA1c>7.5%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
这是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治疗指南中胰岛素开始使用的建议。
胰岛素治疗的现实目标是,在没有不能接受的低血糖时,尽可能地降低HbA1c。
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可以选择在继续应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或者停用口服药物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如果选用胰岛素与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则在方案中最好包括有二甲双胍,因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应用不仅能够减少胰岛素用量达43%,而且治疗后的体重增加明显少于单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
对血糖的控制应该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但是根据DECODE研究的结果,餐后2小时血糖而非空腹血糖能够预测糖尿病患者所有原因的死亡率。
餐后高血糖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标志物和真实的危险因素。
高血糖可以通过山梨醇途径、氨基己糖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途径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