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901.00 KB
- 文档页数:33
在Excel 2003中,数据透视表是一种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地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帮助用户更加深入地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本文将针对Excel 2003数据透视表的操作及使用技巧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工作有所帮助。
一、数据透视表的基本概念数据透视表是一种交互式的表格,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帮助用户快速地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用户可以通过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分组、筛选、求和、计数等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
二、数据透视表的创建方法1. 打开Excel工作簿,并确保数据已经准备好并保存在一个工作表中。
2. 选中包含数据的区域,然后点击“数据”菜单中的“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命令。
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数据透视表的放置位置和汇总方式,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创建数据透视表。
三、数据透视表的基本操作1.添加字段在数据透视表工具栏中,选择要添加的字段,并将其拖放到数据透视表的相应区域中,例如行区域、列区域、值区域或筛选区域。
这样就可以将数据按照需要进行相应的汇总和分析。
2.移动字段如果用户需要调整数据透视表中字段的顺序,可以在数据透视表中拖放字段来进行移动,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分析数据。
3.筛选数据数据透视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数据进行筛选,例如按照特定条件筛选数据,或者只显示部分数据等。
四、数据透视表的高级操作1.设置字段汇总方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数据透视表中字段的汇总方式,例如求和、计数、平均值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数据。
2.自定义数据透视表的样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数据透视表的样式,包括字体、颜色、边框等,使其更符合个人喜好和需求。
3.透视表报表的生成用户可以选择创建透视表报表,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输出分析结果,并与他人共享分析成果。
五、数据透视表的使用技巧1. 熟练掌握快捷操作熟练掌握快捷键和操作方法,可以提高数据透视表的使用效率,节省时间。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绘画法理论术语。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规律,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
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纵透视。
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
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
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2斜透视。
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
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
○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
透视原理及知识点总结透视,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
透视原理是靠人眼观察物体时对其大小和位置随观察点的远近而发生的变化而形成的。
而知识点则是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
本文将对透视原理及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透视原理1. 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透视原理是指当我们观察物体时,由于观察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以及在物体表面上的各部分与观察点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导致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这种视觉上的错觉即为透视。
透视原理涉及到观察点、目标物体、视线以及远近关系等基本概念。
2. 透视原理的基本规律透视原理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了远近关系、垂直投影、平行投影和透视投影。
远近关系是指物体离观察者越远,投影越小,离观察者越近,投影越大;垂直投影是指当物体的表面朝向观察者时,其投影会因此而变得更为宽大,而平行投影则是指在平行面上的投影更为均匀;透视投影则是指当观察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时,其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3. 透视原理的应用意义透视原理在绘画、摄影、建筑、设计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通过透视原理,可以使画面更为立体、生动,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在建筑设计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估量建筑物的大小和位置,保证其比例与透视效果;在摄影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捕捉景物在视觉上的立体感。
二、透视知识点1. 透视的分类透视根据其类型可以分为单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以一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一点来决定;二点透视是以两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两点来决定;三点透视则是以三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三点来决定。
2. 透视的构图在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中,透视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透视构图可以使画面更为立体、生动,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透视构图中主要包括了水平线、消失点、透视中心等要素。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透视规律绘制出具有立体感的图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透视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透视规律在绘制立体图形中的应用。
2. 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透视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思考透视在绘画、建筑、摄影等领域的应用。
二、讲解透视基本概念1. 透视的概念:透视是一种将三维空间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方法。
2. 透视的原理:透视的原理是利用人的视觉错觉,将三维空间表现在二维平面上。
三、讲解透视规律1. 一点透视:物体在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适用于绘制建筑物、街道等。
2. 二点透视:物体在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适用于绘制室内空间、家具等。
3. 三点透视:物体在视平线上有三个消失点,适用于绘制高大建筑物、远景等。
四、练习1. 让学生根据透视规律绘制一个立方体,运用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分别绘制。
2. 让学生观察不同透视规律下的立方体,感受立体感的变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透视基本概念和规律1. 复习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
2. 复习透视规律的应用。
二、讲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风景画、人物画等。
三、讲解透视在建筑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透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城市景观、室内设计等。
四、讲解透视在摄影中的应用1. 介绍透视在摄影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透视在摄影中的应用,如风景摄影、人物摄影等。
五、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透视知识,绘制一幅具有立体感的风景画。
2. 让学生观察自己绘制的风景画,分析透视规律的应用。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透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运用透视规律绘制出具有立体感的图形。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人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掌握透视的基本规律,提高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介绍视平线、消失点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
2. 透视的规律:讲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如近大远小、平行线汇聚等,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技巧。
3. 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透视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巩固他们对透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 难点:透视的规律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处理复杂的透视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视现象的图片、绘画作品、透视示范视频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或绘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 新授: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透视的原理和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运用透视的知识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板书设计1. 透视的基本概念:视平线、消失点等。
2. 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平行线汇聚等。
3. 绘画实践: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巩固课堂所学。
2. 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透视现象,进行绘画记录。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透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是否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讲透视的基本规律与表现方法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透视常用名词:(1)画面:假设的透视图形产生的透明平面;(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3)视距:眼睛与假设透明平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4)视高:画者眼睛的高低程度;(5)视线:画者眼睛视线达到景物的连线;(6)视域:或称视野、视圈,画者看到景物时的空间范围;(7)视锥:视域近小远大的圆锥体形状;(8)视平线:与画者眼睛所处高度平行的水平线;(9)原线:与透明画面平行的线段,没有纵深角度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粗远细的变化;(10)变线:与透明画面成纵深角度的线段、透视方向有了变化,本来相互平行的线段出现近宽远窄直至消失到一点的现象;(11)灭点:即消失点,是变线的消失灭点;中心视点:是视平线正对视点的中心点,是直角度变线的灭点;(12)距点:由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称为视距,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主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称距点;(13)余点:视平线上除主点和距点外,其余的消失点,即各成角变线的(14)灭点;灭点:在视平线上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低远高线的灭点;(15)地点:在视平线下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高远低的灭点。
2、直线透视:(1)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一个立方体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透视线消失于心点的作图方法,称为平行透视。
透视的四个基本规律
"透视"通常指的是在绘画或图形设计中使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在画面中使用透视法则,使得平面的图像看起来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在透视中,有四个基本规律,它们是:
物体越远,看起来越小:
这是透视的基本原理之一。
远离观察者的物体在画面中看起来较小,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大。
这模拟了现实中物体离我们越远,它们看起来就越小的现象。
平行线在远离观察者的方向上会收敛:
透视中,平行线在视线的远离方向上会逐渐收敛,最终汇聚到一个远点。
这被称为透视点,是透视图中线条汇聚的地方。
物体越远,颜色越淡:
由于远离观察者的物体需要透过较多的大气层,光线被散射,使得远处的物体颜色看起来较淡。
这被称为大气透视,也是透视效果的一部分。
远处物体边缘越模糊:
远处的物体边缘通常比近处的物体边缘更模糊。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湿度和微粒导致了光的散射,使得远处物体的边缘不够清晰。
这些基本规律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创作中更好地模拟现实中的透视效果,使画面更加逼真和立体感。
透视的运用不仅在绘画和图形设计中有重要作用,也在建筑学、摄影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透视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一)透视的定义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主要是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
二)透视三要素《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
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
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
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有关概念图1-1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
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间的透明平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点心: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7.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是视线中离画面最短、最正中的一条,代表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称视距。
8.视平线:画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代表视点的位置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9、正中线:过心点的垂直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10、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是距点。
11、距离圈:在画面上,一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
12、天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上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13、地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下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生活中的景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2. 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高远低。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透视表现生活中的景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生活中的景象。
2. 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生活中的景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透视图示、实例作品。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尺子、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例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透视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生活中的景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练习: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2. 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高远低。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表现生活中的景象,培养空间感和立体感。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现生活中的景象。
2. 作业要求:画面结构合理,透视关系准确,色彩搭配协调。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透视学-教案透视学教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
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研究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1:1.透视的基本概念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想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理会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一.透视的定义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
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
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
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
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透视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透视透视是造型艺术所依赖的一门科学。
透视也是一种视觉现象。
这种视觉现象是随着人的视点移动而产生变化,即这种变化与视点的位置和距离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边走边看景物时,景物的形状会随着脚步的移动在视网膜上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对某个物体很难说出它固定的形状。
观者只有停住脚步,眼睛固定朝一个方向看去时,才能描述某个景物在特定位置的准确形状。
再则,随着景物与我们远近距离不同,所看到的景物形状也不一样。
通常在距离的前提下,空间越深,透视越大。
同样大小的物体,也会因视点与物体远近距离的不同而产生大小变化。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近大远小透视变化规律。
例如,当我们站在路中间就会发现,越近的树、灯越高越大,越远的树、灯越矮越小。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dicere”,意为“透而视之”。
在画者和景物之间竖立一块透明玻璃的平面上,即可得到物体的透视图形,使二维空间纸上呈现出三维立体空间。
由此可得出透视的含义: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确定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
2、透视的特点透视是一种绘画与艺术设计活动中观察方法和研究画面空间的重要手段。
运用物体形状近大远小、物体明暗对比的近强远弱、物体的色彩近纯远灰等规律,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可以使平面景物图形产生距离感和立体凹凸感。
所以说透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形成视觉三维立体空间。
3、透视的分类透视的分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理论研究角度分类线透视:它是使观者识别画面空间距离最为有效的表现方法。
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会合于一点。
色彩透视:近处色彩偏暖,远处色彩偏冷。
这是大气层的阻隔而产生的变化。
如:近处物体色彩倾向鲜明,接近固有色,带有黄橙色调。
远处色调倾向暗淡灰紫,深色物体则偏蓝灰色。
消逝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的变化而产生强弱变化。
如近处物体明暗对比强烈,有较清晰的视觉轮廓;远处物体明暗对比弱,细节和轮廓都较模糊,甚至混为一片。
透视知识点总结一、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是一种通过观察客观事物的外在表象去深入分析其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方法。
透视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规律,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物的内在联系透视认为事物的表层现象和外在表象是其内在联系的表现。
分析事物的外在现象不能满足对事物认识的要求,必须深入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2. 规律性的揭示透视认为事物的表象和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透视可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
3. 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透视的目的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律。
通过透视可以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规律。
二、透视的应用领域透视是一种认识方法,应用广泛。
透视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哲学思考等方面。
1.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透视是分析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透视可以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特征,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2. 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透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运行的规律性和本质属性,为社会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哲学思考在哲学思考中,透视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通过透视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从而深刻理解世界的运行和发展。
三、透视的实践方法透视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实践方法。
透视的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观察深入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为透视提供基本材料。
2.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事物的各个方面,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
3. 辩证思维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事物的矛盾和运动规律,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
四、透视的意义和价值透视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透视对于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透视可以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透视中的基本概念透视——“透视”即“透而视之”。
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形状的视觉科学。
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个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
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
一般指地面。
基线—画面与基面之间的交界线。
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表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
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
视点——指人眼睛所在的位置,即眼球瞳孔所在的一点。
视线——视点与可视物体的任何部位之间的假想连线。
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
(视角分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人单眼的水平视角最大可达150度,人单眼和双眼的垂直最大视角只有140度。
双眼同时视物时两个视角重叠起来左右可达180度。
)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
是视点与心点的连线,它与画面垂直。
视域—固定视点时目力所及的最大可见范围。
(60度左右视角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视锥—视点与无数条视线构成的圆锥体。
视平线——自心点所作的一条与人眼等高的水平线。
心点—中视线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点。
视距—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
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
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和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余点。
天点—凡在画面上处于地平线以上部分的点,统称天点。
地点—凡在画面上处于地平线以下部分的点,统称地点。
灭点—透视线的消失点。
[物体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渐渐缩小为一点,这一点就称为灭点(或消失点)。
灭点包括心点(主点)、余点、距点、天点、地点。
]视高—视平线至地面(或其他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的高度。
测点—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
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
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
变线—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的线。
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
平行透视—当立方体水平放置,有一对平面与画面平行时,我们把这种透视叫平行透视,也称为一点透视。
其消失点只有一个(即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