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政治社会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766.50 KB
- 文档页数:57
政治社会学复习大纲政治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不考)第一节政治社会学的性质、对象与方法一、政治社会学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二、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围三、政治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节政治社会学发展一、思想形成时期二、思想系统时期三、学科化独立发展时期第三节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意义与评价一、政治社会学研究意义二、政治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力的含义及特征一、政治权力的含义二、特征强制性、公共性、等级性、工具性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基础与类型一、政治权利的基础暴力、物质财富、组织、技能、动机、知识二、政治权利的类型强制型权力、功利型权力、操纵型权力、合法型权力、人格型权力第三节政治权利的功能与制约一、政治权利的功能二、政治权利的腐败(一)含义与表现(二)危害三、政治权利的制约机制道德、权利、权力、法律第三章政治的合法性第一节政治合法性及其理论第二节我国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第三节合法性危机(不考)第四章政治组织第一节政治组织含义与基本特征一、组织的含义与特征二、政治组织的分类国家组织、政党组织、利益集团三、政治组织的特性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约束性、价值性、功利性四、政治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政治领导关系、交叉渗透关系、间接作用关系、相互依赖关系第二节政治组织单位阶级、阶层、政党、利益集团一、阶级二、政党三、利益集团第三节政治组织的目标一、政治组织的目标二、政治组织目标的分类主要与次要、长期中期与短期、显目标与隐目标、平衡性与改进性第五章政治意识形态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第二节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一、政治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别二、政治意识形态特征现实性、阶级性、强制性、相对独立性三、政治意识形态的功(一)政治功能(二)经济功能第六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二、政治社会化的特征互动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持续不断的过程三、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一)从个人角度(二)从社会角度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功能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工作场所、社会政治组织、政府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一)社会个体方面(二)政治文化方面(三)政治体系第七章政治沟通第一节政治沟通的含义与特征一、沟通的五要素信息源、信息、媒介、受众、反馈二、沟通的含义社会性、普遍性、工具性、互动性、符号性三、政治沟通的含义四、政治沟通的特征主体的独特性、工具的优越性、内部沟通的有序性、外部沟通的大众性、沟通过程的强制性、沟通手段的综合性第二节政治沟通的类型与方法一、政治沟通类型正式与非正式,语言与非语言,单向与双向,人际、群体、组织与国际,思想、情报与心理二、政治沟通的方法政治对话、政治聚会、政治演讲、政治文件往来第三节政治沟通与大众传媒一、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性、大众性、技术性、单向性二、大众传媒的作用第四节政治沟通的作用一、政治沟通在政治交往中的作用二、政治沟通在政治合作中的作用重要的概念1、政治权利:所谓政治权力,是指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运用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自身的某种目标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政治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政治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社会学知识,学会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视角和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问题。
通过给学生讲解中西历史上的政治社会学家的不同思想以及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最新前沿理论,让学生运用政治社会学的技能分析我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社会学的兴趣,理解政治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指明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完整性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使学生对政治社会学拟定提纲的具体步骤进行进一步了解。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片及录像教学软件等;4.教学过程中要求运用综合知识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5.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6.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政治学、社会心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意识形态以及公共事务的治理等为教学的重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与答疑解惑、课堂讨论、课后阅读与思考、同学与同学间及老师与同学间的及时沟通、交流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学时)1. 教学内容掌握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含义及其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区别于联系,掌握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政治社会学课件第一章导论“科际混血儿”an inter-disciplinary hybrid ——萨托利一、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奥罗姆(Anthony M. Orum)《政治社会学》:政治领域及其行为者并非脱离社会事物的孤立的因素,而视这个领域是与所有的社会机构(如家庭)以及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运用这种特别的方法来进行这方面研究就是众所周知的政治社会学。
拉什(Michael Rush):政治社会学试图探究和解释政治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将政治置于其社会脉络中来考察。
政治社会学的任务:探究和解释政治和社会之间、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之间、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
福克斯(Keith Faulks)眼中,“政治社会学是对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之研究”。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其“政治社会学”条目谓:“该术语是指对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社会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共识主题:政治社会学是对政治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考察“综合—分化—交融”的学科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政治”与“社会”的逻辑区分在20世纪表现为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区分在学科分化的格局下,“闭门造车”是各门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不管一门学科中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对于相邻学科来说,这一问题是…既定?的,是一个外在的变量……每门学科精确地阐明一组变量的关系,而其他变量被假定是外在的、无甚相关的以及无差别的”——萨托利超越既有学科边界的研究和合作研究发展了起来政治社会学就是在这一渗透和交融的过程中诞生的相对于19世纪政治社会学研究主题的奠基者们来说,当今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者对这一研究主题上有了新的感受。
这一新的感受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科分化过程中对“政治”和“社会”的理解其次,这种新的感受也来自现实生活中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实际变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一主题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学科反思与现实意义政治社会学的多元化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取向1.从社会到政治的视角Sociology of Politics 社会中心论2.从政治到社会的视角Political sociology 国家中心论3.政治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视角需要强调的是,政治社会学中不同的研究取向在历史舞台上场的次序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居上。
《政治社会学》教学大纲吉嘉伍编写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团体本章主要掌握团体社会的历史模式和类型,以及团体的概念。
人类集群界线的割分主要是按照其文化的界分而定,组成该集群的各个人相互间的团结力主要有赖于其信念及价值的共同性,而其与土地及领土的连系本身则有赖集群表象而定。
一、团体社会的历史模式马克思认为由生产力量的发展及其所孕育出的生产关系二者结合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及转变的基础:政治、司法、文化、思想等构成为上层建筑的元素是从此基础孕育而生。
这些上层建筑有某种自主性,也直接参与社会的演变,但是生产方式最具有决定性。
西方人士仍否认生产工具所有权制度的影响。
1.团体社会的第一个形式是部落马克思特别强调它的经济特性,而西方社会学家则根据对几个至今尚存于世的孤立部落所做的人种研究,特别著重描述它的文化层面:与自然密切结合的共同体、宗教及魔法性的思想、但求生存而非增加生产、服从已经建立的习俗毫无改变意愿。
2.古代都市相当于一般所认为的第二类型的团体社会,其模式是依据希腊及罗马城市而建立。
城市集结了数个到达农业阶段的部落,分工较为扩大,也导致手工业及交易的发展。
政治组织因为人口较多而日趋复杂,从而出现行政机构。
军队的发展是城市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军队可以保证都市的财产,取得新的土地以扩展其领土,还可以奴役被征服的人民以增加人力。
城市的发展导致私有权的发展。
3.封建领主制构成一般所接受的第三种类型的团体社会。
其模式是从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演变而建立。
另一类型的团体社会随着民族国家而出现。
它是比封建领域或是古代城市要更广大的共同体,在辽阔的土地上集结着众多的人口,它建立在工商业发展以及都市文明复现的基础上。
基本生产工具的物主——资产家的控制而在着资本主义的特性,封建时期的名誉及服务的思想逐渐地消失。
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二种形式的民族国家,而法西斯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又分别是第三种、第四种形式。
二、现今之团体社会类型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主要团体社会类型。
政治社会学导论——摘自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关于政治的本质的当代思想形成,我们不仅受到古希腊哲学著作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任何其他文明世纪和时期众多的著作的影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给予我们极大地帮助,构思出政治产生的背景以及协调政治的规则——城市国家和法律。
而今现在,政治仍被看作是关于某一个社区或社会成员的人们是如何行动,以及作为国家成员应该如何行动。
亚里士多德关于希腊国家的概念——城市国家,可归结为两个特征:城市国家居民的地位和城市国家统治的性质。
首先,城市国家由城市内全体公民组成;公民是那些受人统治但又享有统治权益的人。
第二,城市国家的统治是由法律和希腊城市传统构成的;法律是城邦的重要特征。
亚里士多德在系统调查、研究古希腊城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将城邦分为两类三种形态:道德型的包括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变态型的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
这几种政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和政体和僭主政体分别是最好的和最不好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特征——尤其是统治集团的范围、它们的社会物质基础以及它们的领导者所代表的统治利益而发现的基本原则,为实践证明是适用于希腊城邦的任何具体情况的。
古希腊的概念是关于政治特征的总的原则,我们并不能直接将其运用到现代的政治生活之中,而在其更后面一些的思想和著作,对于研究当代政治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才更有效用。
在20世纪,有两种纯粹的政治制度以及很多中间形式或分支形式。
第一种是民主主义,第二中是极权主义。
民主主义思想总是以法律传统为基础,并强调广泛的公民权,其中包括不同政见的权利,信奉公民平等,广泛的公共自由以及参与政治的要求。
极权主义思想意味着由一个政党以及控制这一政党的那些人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把个人彻底地全面地纳入社会之中,因而使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界线变得毫无意义,以及让政党、政党首脑和思想提心真正第统治着其他社会机构。
现代民主和极权统治之间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异同点。
政治学概论1至12章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白)杨光斌《政治学导论》2版笔记《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主编第一篇政治的性质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
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
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
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什么是政治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和国家管理(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治学导论笔记整理《政治学导论》第⼀章政治的性质第⼀节政治与政治学⼀、什么是政治(⼀)西⽅学者对政治的理解在西⽅,政治这⼀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政治的希腊⼜是Polis ,与城邦是同⼀含义。
政治学的⿐祖亚⾥⼠多德写了世界历史上第⼀部政治学专著《政治学》,就是专门阐述政治与城邦国家的,他把政治的含义表⽰为城邦国家。
在现代,西⽅学者对政治有不同的解释,下⾯简要分析⼏种流⾏的观点。
1、国家说从资产阶级⾰命到20世纪初,在对政治的各种样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政治是国家的运作”即国家说。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迦纳为代表)2、权⼒说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西⽅⽐较流⾏的观点是“权⼒说”认为政治是对权⼒的获得与运⽤。
(代表⼈物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政治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之⼀的拉斯韦尔)3、分配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较流⾏观点是分配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卫·伊斯顿在1953年《政治体系》⼀书中提出的政治是“涉及为社会进⾏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那⼀部分社会交往。
”4、管理说当代西⽅政治学界,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度给政治下定义的学者也不少。
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对⼈的集体⽣活的管理联系在⼀起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度论述过政治的涵义,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从政治的阶级属性的意义论述政治涵义。
马克思指出:“⼀切阶级⽃争都是政治⽃争”。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争”。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政治与阶级⽃争分不开的,⽽阶级⽃争的中⼼和实质始终是对社会和政治的统治权,在政治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所以⼀句话,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争。
2、从政治的基本内容的⾓度论述政治的涵义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