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指导: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 KB
- 文档页数:2
激素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人类的生殖系统是由多个器官和组织组成的,包括性腺、生殖道和生殖激素等。
其中,激素在生殖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激素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一、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性腺激素是指由性腺分泌的激素,包括雄激素和雌激素。
它们对于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雄激素雄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其中睾酮是最主要的雄激素。
雄激素对于男性的性器官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
它们能促进睾丸与附睾的发育,并使其正常运作。
此外,雄激素还通过促进骨骼生长、性征二次发育以及参与脂肪代谢等方面,对男性生殖系统发挥作用。
2. 雌激素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雌二醇。
雌激素在女性的性器官发育和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促进了乳房的发育,维护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在月经周期中起调节作用。
此外,雌激素还可促进骨骼的密度增加、参与脂肪代谢等。
二、垂体激素的调控作用垂体是一个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的内分泌腺体。
垂体分泌的激素对于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调控起着关键作用。
1. 促性腺激素(FSH和LH)垂体前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FSH和LH)对于性腺的发育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FSH促进了卵子在女性及精子在男性的生成和发育过程,而LH则促进了卵泡的成熟及排卵过程。
这两种激素的合理平衡和协调能够保证生殖系统的正常运作。
2. 催产素催产素是由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催产素能够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增强产道肌肉力量,从而促使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此外,催产素还能刺激乳腺的乳汁分泌,促进母乳喂养。
三、其他激素的作用除了性腺激素和垂体激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激素在生殖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它对于性腺的正常功能和性腺激素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
甲状腺激素过低或过高均会引起生殖系统的功能异常。
2. 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皮质醇和醛固酮等,它们参与了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调控。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1.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每个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
2.排卵:排卵的时间一般为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
3.黄体形成和退化:卵子未受精,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
4.卵巢激素的生理功能:
(1)雌激素
①促进卵泡发育。
②促进子宫发育;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对子宫内膜有增生作用;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多,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③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利于
受精卵的运行。
④促进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
⑤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降低总胆固醇。
⑥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⑦促进钠、水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2)孕激素
①使子宫肌肉松弛;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抑制宫颈内膜的黏液分泌,性状变黏稠。
②减低输卵管的收缩;抑制内膜上皮的生成;减少
黏液分泌,调节孕卵运行。
③使阴道上皮脱落加快。
④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⑤使乳腺腺泡和乳腺小叶增生发育。
⑥促进水、钠的排泄。
⑦使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
(3)雄激素:合成雌激素的前体,维持第二性征,促进阴毛和腋毛生长。
卵巢和子宫的功能作用来源:中国艾灸网卵巢的功能:卵巢位于腹股沟的两侧。
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排出卵细胞,以及分泌甾体激素,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和抑制素。
对于女性卵巢的意义重大,它保证着女性每月正常的月经和成为妈妈的可能。
卵巢作为女性的性腺,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大脑皮质、下丘脑和垂体影响。
腺垂体分泌两种影响卵巢功能的激素,一种称促卵泡成熟激素,另一种称黄体生成激素,前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卵泡的发育成熟,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排卵。
下丘脑含有各种内分泌腺的释放因子,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不过,卵巢功能的反馈作用,也对大脑皮质、下丘脑和垂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看来,当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使大脑皮质、下丘脑、垂体和卵巢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卵巢功能的紊乱。
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寒气大都会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出现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性冷淡甚至提早绝经等。
卵巢功能衰退是女性早衰的表现,好好保护好自己的卵巢吧。
子宫的功能:一.内分泌功能子宫内膜细胞会分泌许多物质,包括激素、细胞因子、酶等。
这些物质在调节月经量,促使月经来潮及停止;参与妊娠许多环节调节;调节生殖内分泌,促进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改善内膜细胞生长、转化、修复作用;调节细胞增殖、分裂,维持机体细胞分裂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二.性兴奋组成子宫在性反应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显著变化:子宫位于阴道的顶端,是参与性兴奋的组成部分。
在性兴奋时,子宫收缩提升,子宫颈也被动提升,使阴道加长,可增加性爱感觉;子宫颈在阴道管壁充分润滑后会排出少量排卵型的粘液,高潮期子宫肌肉节律性收缩,增加性舒适度;宫颈上存在宫颈—性反射弧。
三.胎儿的发育人类生命都是在子宫内着床长大后才出世的,可以说子宫是全人类的“摇篮”。
四.盆底支撑的作用子宫位于盆底的膀胱和直肠之间,是内脏、膀胱和直肠的支持物,维持盆腔内各脏器的正常位置。
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新生儿——200万个;一生排卵——400~500个,每一个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达到成熟程度,称成熟卵泡。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分泌雌激素↓排卵--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黄体形成--分泌雌、孕激素↓黄体退化白体黄体形成及退化黄体寿命——平均14天。
卵巢的功能卵巢的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及分泌女性激素;即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卵巢激素的生理功能雌激素(准备)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乳房乳腺管增生乳腺泡增生子宫收缩力增强降低阴道上皮增生、角化脱落加快输卵管蠕动增强抑制水钠代谢水钠潴留水钠排泄电解质促进骨中钙质沉着基础体温上升0.3~0.5℃雄激素:①合成雌激素的前体。
②维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
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基础体温月经周期的调节及临床表现月经是性功能成熟的一项标志。
在内分泌系统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
如不发生受精和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则萎缩脱落并伴有出血;周而复始发生的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称为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
>>月经初潮:多数为13~14岁。
>>月经周期:21~35日,提前或延后3天左右仍属正常。
>>经期及经量:多为2~8天,正常30~50ml。
>>月经血特征:不凝固。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日,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
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日,雌激素的作用。
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雌、孕激素共同作用下。
子宫颈、输卵管、阴道黏膜的变化。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大纲要求:1.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2.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发育成熟,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称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B 超仪显示直径约为18~25mm左右。
2.排卵: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
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见于某一侧卵巢。
3.黄体的形成和萎缩: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其功能被胎盘取代。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黄体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二、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生理作用为:(1)能促进卵泡的发育。
如:不足,将致卵泡发育停止而闭锁。
(2)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黏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通过。
(3)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呈弱酸性。
(5)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房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凋节作用。
(7)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8)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间体,故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内均有孕激素存在,孕激素分泌量至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每24小时分泌量可达30mg,以后逐渐下降,黄体的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
卵巢的结构与生理调节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其结构和生理调节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育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卵巢的结构和生理调节机制。
一、卵巢的结构卵巢位于盆腔内,由卵泡、颗粒细胞和间质组织构成。
卵巢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1. 皮质:卵巢外层的皮质主要由卵泡组成,每个卵泡中包含一个原始卵细胞。
女性出生时,卵巢中的原始卵细胞数量已经确定,无法再生。
随着卵泡的发育,原始卵细胞逐渐发育成成熟卵细胞,准备受精和排卵。
2. 髓质:卵巢内层的髓质主要由间质组织构成,包含颗粒细胞、黄体和黄体化残迹等。
颗粒细胞是卵泡中的一种细胞,它主要参与调节卵泡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黄体是排卵后形成的一种内分泌腺体,能够分泌孕激素维持妊娠。
二、卵巢的生理调节卵巢的功能受到神经、内分泌和局部因素的复杂调节。
1. 神经调节:卵巢的发育和功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通过神经向卵巢传递的信号来影响卵泡的发育和生长。
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抑制卵泡的发育,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促进卵泡的发育。
2. 内分泌调节:卵巢的发育和功能主要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控制。
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性腺激素(FSH和LH),进而促使卵泡的生长和成熟。
FSH主要作用于颗粒细胞,促使其分泌雌激素,而LH主要作用于卵细胞,促使其发育成熟。
3. 局部调节:卵巢内部还存在一系列局部因子,如卵泡刺激素、卵泡化生因子等,它们通过内源性反馈机制来调节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这些局部调节因子在卵细胞的选择、卵泡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卵巢的生理调节与月经周期卵巢的生理调节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月经周期由下丘脑释放的GnRH、垂体分泌的FSH和LH以及卵巢内部的局部调节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
在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下丘脑释放GnRH,刺激垂体释放FSH和LH。
FSH和LH促使一部分卵泡开始发育,形成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内的卵细胞由LH的作用下,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绪论: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1、妇女一生七个阶段:体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过程。
⑴.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卵子受精至出生共266日。
胚胎六周后原始性腺开始分化,8至10周性腺组织出现卵巢结构。
⑵.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4周内,由于脱离母体后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有生理性阴道出血)⑶.儿童期(childhood):新生儿期以后至12岁左右,此期生殖器为幼稚型,后期子宫、输卵管、卵巢逐渐由腹腔降至盆腔。
⑷.青春期(adolescence or puberty):WHO规定10-19岁,以初次月经来潮为标志、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获得性生殖能力的一段生长发育期。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性征发育、第二性出现、生长加速(growth spurt)、月经来潮(menarche)。
⑸.性成熟期(sexual maturity):卵巢功能成熟并有周期性激素分泌及排卵的时期称性成熟期,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从18岁开始,历时30年。
此期妇女生育功能最旺盛。
⑹.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 transition period ):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始于40岁以后,历经1-2年到10年不等,特点: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目减少,发育不全。
最突出的表现为月经量减少.可有绝经综合征: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血管舒缩障碍和精神神经症状。
⑺.绝经后期(postmenopausal period):绝经后的生命时期,60岁后称老年期(senility)2、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月经(menstruation)的定义: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月经初潮(menarche):第一次月经来潮,1314岁左右(1116岁)。
月经周期:两次月经来潮第一日的间隔时间,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因人而异月经期:月经持续的天数,一般为27日,多数为35日。
雌激素的生理效应引言雌激素是一类重要的激素,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雌激素在人体内的作用及其生理效应。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在女性的生理循环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当卵巢释放卵子进入子宫准备受孕时,雌激素的水平会显著增加。
雌激素主要通过结合细胞内雌激素受体并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雌激素对生殖系统的影响雌激素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促进子宫内膜的增厚和血管扩张,为受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其次,雌激素刺激卵巢排卵,维持黄体的形成和功能,为受精卵的发育提供支持;此外,雌激素还调节乳腺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妇女的乳房形态和功能。
雌激素对骨骼的影响除了生殖系统外,雌激素还对骨骼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雌激素能够促进骨骼的形成和发育,增加骨密度,并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此外,雌激素还可阻止骨骼中矿物质的流失,保护骨骼免受骨质疏松症等相关疾病的影响。
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和证实。
雌激素能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雌激素还可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雌激素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雌激素与情绪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雌激素对情绪和认知的调节作用包括提高注意力和记忆的能力,减少忧郁和焦虑症状,改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
结论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生理效应,包括对生殖系统、骨骼、心血管系统以及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了解雌激素的生理效应对于女性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些存在雌激素不平衡问题的患者,适当的雌激素补充可以帮助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1. Smith YR, et al. (2016). The Effects of Estrogen Receptor Mutations on Adipose Tissue and Bone. Current osteoporosis reports, 14(6), 265-272.2. Zhang, C., & Rodriguez, C. (2019). Role of estroge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9.3. Pletzer, B., & Montag, C. (2019).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havea positive impact on aspects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3, 1036.。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人体内分泌系统是由多个内分泌腺组成的,这些腺体主要负责分泌激素,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
以下是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下丘脑-垂体系统:下丘脑通过释放神经激素,刺激垂体分泌激素。
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刺激垂体腺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生理作用:调节免疫反应、抗炎、增加葡萄糖生成、影响脂肪代谢等。
2.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素和钙调素。
-甲状腺素:调节基础代谢率、促进发育和生长、调节体温、影响心脏功能等。
-钙调素:调节体内钙离子水平,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等。
3.胰岛:胰岛分泌内分泌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等。
-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水平,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糖原合成等。
4.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皮质醇、醛固酮和雄激素/雌激素。
-皮质醇:调节糖代谢、抑制免疫反应、抗炎、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醛固酮:调节钠和钾的排泄,维持水盐平衡、血压稳定等。
-雄激素/雌激素:调节生殖和性征发育、维持性功能等。
5.卵巢: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雌激素:促进乳房发育、调节月经周期、维持性征发育等。
-孕激素:准备和维持妊娠、准备乳腺分泌乳汁等。
-雄激素:维持骨骼和肌肉结构,影响皮肤脂肪的分布等。
6.睾丸:睾丸主要分泌雄激素,如睾酮。
-睾酮:促进性征发育、维持性功能、参与精子的生成等。
以上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主要腺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这些激素相互作用,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从而维持身体的内稳态。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体中的激素水平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在一些情况下需要个体化的调节和治疗方案。
卵巢知识点总结卵巢是女性身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负责女性的生殖功能,还与女性的激素水平、月经周期以及更年期等密切相关。
了解卵巢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女性生理和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卵巢的知识点。
一、卵巢的结构卵巢位于盆腔内,呈椭圆形,大小约为4-5厘米。
每个女性一般有两个卵巢,分布在盆腔的两侧。
卵巢表面有许多小囊泡,其中含有卵子。
卵巢内部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卵巢皮质含有许多小囊泡,每个囊泡内包含一个未成熟的卵子。
髓质则含有连接卵巢和子宫的输卵管。
二、卵巢的功能1.卵子的生产:卵巢是女性体内卵子的生产场所。
女性在出生时,卵巢内就含有数百万个卵泡,但只有一部分会发育成熟并排出体外。
2.激素的分泌:卵巢除了生产卵子外,还分泌两种主要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雌激素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维持的关键,还与女性次级性征以及月经周期等密切相关。
孕激素则在怀孕期间起到保护胎儿和维持妊娠的作用。
三、卵巢相关的常见问题1.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内的液体囊肿。
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大多数囊肿是良性的,通常不需要治疗。
然而,如果囊肿增大或导致疼痛和其他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COS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其特征是卵巢中的囊泡异常增多。
这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排卵问题以及雄激素水平异常增高。
PCOS也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糖尿病等其他健康问题有关。
3.卵巢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致命的癌症之一。
早期卵巢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难及早发现。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细胞学筛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卵巢癌的迹象。
四、保护卵巢的方法1.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于卵巢的健康至关重要。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2.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卵巢的健康。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每周进行。
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妇科学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妇科学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妇科学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细目一:骨盆1.骨盆的构成2.骨盆的平面细目二:外生殖器外阴的范围、组成和功能细目三:内生殖器1.内生殖器及其功能2.内生殖器的邻近器官细目四:胞宫中医学对胞宫形态与功能的认识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细目一:月经与性周期的调节1.月经的临床表现2.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3.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4.脑下垂体及其性功能调节激素5.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细目二:中医对月经产生机理的认识天癸、脏腑、气血、冲任督带与月经的关系细目三:妊娠生理胎儿附属物的功能细目四:正常分娩1.决定分娩的因素2.分娩先兆3.产程分期细目五:正常产褥产褥期母体变化第三单元诊断概要细目一:妊娠诊断1.早期妊娠的诊断2.中、晚期妊娠的诊断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细目二:产前检查1.预产期推算2.产科检查细目三:妇科常用特殊检查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1.宫颈刮片检查2.基础体温测定3.输卵管通液检查4.诊断性刮宫5.阴道后穹窿穿刺6.b超检查第四单元治法概要细目一:内治法1.中医妇科常用治法2.内分泌治疗: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治疗细目二:外治法局部治疗方法及适应证第五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2.月经后期3.月经先后无定期4.月经过多5.月经过少6.经期延长7.经间期出血8.清经散、两地汤、保阴煎、定经汤、艾附暖宫丸的药物组成及功能主治细目二:崩漏1.概念2.诊断与鉴别诊断3.辨证论治4.清热固经汤、固本止崩汤的药物组成及功能主治细目三:无排卵型功血1.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2.临床表现3.诊断及鉴别诊断4.中、西医治疗细目四:排卵型功血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西医治疗细目五:闭经1.概念2.病因及分类3.与生理性停经的鉴别4.辨证论治5.西药人工周期疗法细目六:痛经1.概念2.与异位妊娠的鉴别3.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常用穴位细目七:经行诸证1.经行乳房胀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2.经行吐衄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细目八:更年期综合征1.概念2.临床表现3.辨证论治4.雌激素替代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妇科学相关内容:。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estradiol,E2),孕激素主要为孕酮(progesterone,P)。
此外,卵巢还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雌二醇是C-18类固醇激素,孕酮是C-21类固醇激素。
血中70%雌二醇与SHBG结合,25%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其余为游离型;孕酮在血中约有48%与CBG结合,约有50%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其余为游离型,雌二醇和孕酮主要在肝降解,雌三醇是雌二醇主要代谢产物,而孕二醇是孕酮的主要降解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随尿排出体外。
下面简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一)雌激素雌激素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死器官的发主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在正常状态。
此外,雌激素对代谢也有明显的影响1.对生殖器官的作用雌激素与卵巢、输卵管、子宫以及阴道粘膜上靶细胞受体结合,引起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细胞分裂与生长,从而使上述这些靶器官生长发育,并维持其正常功能。
如在青春期前雌激素过少,则生殖器官不能正常发育;雌激素过多,则会出现早熟现象。
(1)卵巢:雌激素除了通过反馈调节经下丘脑-垂全间接影响卵巢活动外,对卵巢也有直接作用。
实验证明,卵巢组织培养时,雌激素可加速其生长,雌激素可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FSH在雌激素的协同下,诱发并增加卵泡上LH受体,从而使卵泡对LH的敏感性增加。
可见,排卵前的雌激素高峰一方面通过正反馈诱导LH峰的出现;另一方面协同FSH使卵泡上的LH受体增加,有利于LH与期受体结合,并诱发排卵。
因此,雌激素是卵泡发育成熟并抑卵不可缺少的调节因素。
(2)输卵管:雌激素促进输卵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细胞、纤毛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活动增强促进输卵管运动,有利于精子与卵子的运行。
(3)子宫:雌激素促进子宫发育,内膜发生增生期的变化。
雌激素也促进子宫肌的增生,使肌细胞内肌纤蛋白和肌凝蛋白的含量增加。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肌的兴奋性增高,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卵巢主要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一、雌激素
排卵前由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分泌,排卵后由黄体细胞分泌,肾上腺皮质亦能分泌少量雌激素。
生育年龄妇女,血中雌激素水平呈周期性变化。
一般月经周期第l周甚少,排卵前一天达第一个高峰,排卵后有所下降,月经周期21天左右,形成第二个高峰,待黄体萎缩时其水平急速下降,至月经前期达最低水平。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能促进卵泡发育,且能协同促卵泡素(FSH)促进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合成黄体生成素(LH)受体,以支持LH调节卵泡的分泌功能。
也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2.雌激素可增加子宫的血液循环,能促进子宫发育及肌层增厚,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呈增生变化;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的通过。
3.使输卵管发育,输卵管蠕动增强和纤毛生长,有利于卵子的输送。
4.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并能增加细胞内糖原储存量,在乳酸杆菌作用下使阴道呈酸性,不利细菌在阴道内繁殖。
5.促使大小阴唇增大丰满,并使脂肪沉积和色素沉着。
6.使乳腺管增生,并与孕激素、生乳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协同,促进乳腺的发育和增加乳头乳晕的着色。
7.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8.对丘脑下部和垂体产生反馈调节,包括抑制性的负反馈和促进性的正反馈作用,从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9.能促进钠、水的潴留。
在脂肪代谢方面,可增加血中与蛋白结合的甲状腺素,从而降低血液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也能使β-脂蛋白减少,对防止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症发展有一定作用。
10.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后加速骨骼闭合。
二、孕激素
由颗粒黄体细胞、卵泡膜黄体细胞所分泌,排卵前卵泡中颗粒细胞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亦能分泌少量孕激素。
一般排卵后l周,即月经周期的第20天左右黄体发育成熟,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随黄体萎缩分泌量逐渐下降,至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的水平。
临床常用测定尿中孕二醇作为诊断有无排卵的一个重要指标。
孕激素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能抑制子宫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利于孕卵的种植与生长发育;使受雌激素影响的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子宫内膜,为孕卵着床作准备;使宫颈口闭合,分泌黏液减少并变黏稠,拉丝度减少,不利精子穿透。
2.抑制输卵管的收缩及纤毛生长,调节孕卵的运行。
3.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4.与雌激素和生乳素协同作用,促使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抑制乳汁分泌。
5.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正常妇女排卵后体温一般升高0.3℃~0.5℃,临床常用基础体温测定作为诊断有无排卵的指标之一。
6.通过对丘脑下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LH及FSH的分泌。
7.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者,孕激素可促进水、钠排泄。
8.有促进蛋白分解的作用,而增加尿素氮的排出量;也能促进肝脏某些酶的合成。
三、雄激素
主要由肾上腺皮质产生,极少量由卵巢间质部分泌;能促进阴毛、腋毛生长,促进青春期少年肌细胞生长和骨骼的发育,使青春后期骨骺愈合;促进蛋白合成及骨髓造血;可能与性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