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4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前。
第五单元时事聚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撰写简单的消息,【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
音频、视频播放。
2、整体感知。
(1)新闻常识1、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二)内容探究:1.请画出该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2、找出本文所包含的新闻的六个要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古拉朽: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2、这则消息中“不到”、“既已”、“正向”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动的词语,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3、“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4、“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四、训练巩固1.常识填写。
⑴消息的主要结构有三: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⑵消息的主要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形式等有关特征。
2.能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撰写新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程序一、兴趣导入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让学生试着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1.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
经营:本义为经手管理,文中为经心营造。
溃.(kuì)退:失败;撤退。
摧枯拉朽: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摧,破坏。
拉,折断。
枯、朽,枯草朽木。
2. 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和敌军时间:从二十日午夜起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
事情的经过: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事情的结果:胜利击溃敌军,渡江成功。
三、概括内容1.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十万大军胜利向南横渡长江。
【明确】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②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三十万人向南面胜利渡过长江,占领芜湖到安庆之间的地方。
【明确】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地(芜湖到安庆之间)、何事(渡)、何果(过长江)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总结】引出标题、导语、主体这三个概念。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四、认识新闻1.学习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满足人民信息传播与交流需要的一种实用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了解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1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简案)【教学目标】1. 通过信息提取,了解消息的结构。
2. 通过比较还原,读出消息的特点。
3. 通过讨论探究,读懂消息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活动一:掀起你的红盖头——初识消息1.自由朗读课文2遍。
2. (1)用最简洁的一句话说说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用一句话较为完整地说说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具体地复述这则消息。
(4)比较以上三者的异同。
3.朗读课文。
三、活动二:等闲识得东风面——走近消息1.阅读两段关于解放军渡长江的报道,比较两者在语言表述上的不同。
2.阅读两段文字,比较改句好还是原文好,为什么?四、活动三:识得庐山真面目——读懂消息1. 阅读不同报社关于解放军渡长江事件的报道,谈发现。
2. 小组讨论:为什么报道同一事件的两则消息却不完全一样?3. 仔细品读这则消息,找出体现毛主席主观倾向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在课本上作好旁批)4. 朗读课文。
五、活动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1. 读报纸,选择一则消息读,谈从这则消息中读出了什么。
2. 学生总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2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3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包含课文解析、问题探究、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品句: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1、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等奖创新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难点)教学方法:1.默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师: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大家知道报纸上报道最新时事的文章主要是什么体裁吗?生:新闻、消息、通讯。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
(出示最新的报纸,结合时事向学生讲解有关新闻的知识。
)新课讲授(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明确文体1.作者档案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2.背景链接这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的名义,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20日前签字,但是,到了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彻底摧垮敌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022年“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题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课时)单位:舒城县柏林中心学校授课:谢建武地点:八年级(2)班时间:1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选自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
探究”。
本单元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闻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关切,尤其是对新闻感兴趣或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学,奠定学生初步的新闻意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简短凝练的经典新闻作品,作者是毛泽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这部作品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结合文章,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
不但要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为消息拟标题,更重要的是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撰写各类消息。
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形式等相关知识;2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3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特点;4学会阅读新闻,学会提取新闻信息,学会给新闻拟标题,尝试写作消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2通过合作探究,结合新闻要素,抓住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品味语言,体会消息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培养同学们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3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二是了解本则消息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
教学时,一二两点要循序渐进,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和铺垫,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实践,二者互相印证。
完成这两个重点,难度不大,关键是教师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交流归纳时必须明确。
1 消息二则课题消息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卓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写作背景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横渡长江,一夜之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从此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两篇新闻便是在4月22日夜撰写。
文体知识新闻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读准字音芜.湖(wú)溃.退(kuì)歼.灭(jiān)泄.气(xiè)督.战(dū)要塞.(sài)业已.(yǐ)摧枯拉朽.(xiǔ)锐不可当.(dānɡ)理解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词语泄气:作动词时:泄劲;作形容词时: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