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串讲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5.20 MB
- 文档页数:183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1.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文学史、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术语等。
2. 重点作品分析:选取一部文学作品,分析其主题、人物、情节、艺术特色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为大学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大学语文基本知识1. 文学史: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作家作品:选取几部代表性作品,简要介绍作家生平及作品特点。
3. 文学流派: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
4. 文学术语:解释一些常见的文学术语,如象征、意象、对比等。
三、重点作品分析1. 选择一部文学作品,如《红楼梦》。
2. 分析作品主题:爱情、家族、社会等。
3. 分析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4. 分析情节: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等。
5. 分析艺术特色:结构、语言、修辞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复习大学语文基本知识。
2. 回顾重点作品分析。
二、写作训练1. 以《红楼梦》为例,让学生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
2.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思考,提高写作水平。
三、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知识掌握程度。
3. 写作水平: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学语文考前串讲听课笔记第一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1、邓小平,四川广安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重点段落:第2、3段;最后4段。
3、文后[注释]:1、34、文后[提示]5、重要词汇:仰人鼻息、夜郎自大、励精图治第二课: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1、中心论点:第三段第一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2、目标:第四段第二句:“我们创业的目标是明确的,这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一个原则:第九段第一句:“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是讲创业者应有的节操。
4、重点段落:倒数第2段。
5、本文文体:这是一篇社论。
6、文章特点:本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简洁、明了,较多地使用判断句式,极少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出“社论”这种文体的特点。
第三课:科学的春天——郭沫若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主要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2、重点段落:第3、4、6、7、10段。
段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文后[注释]:1、3、4、7、84、文后[提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异想天开的精神风格。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议论中灌注着诗一般的激情。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主要是归纳法。
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比喻。
此外,作者也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法。
5、课后[思考与练习]:2、3、4题6、重要词汇:孜孜不倦、颠沛流漓、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第四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青年时代赴日留学,后弃医从文,立志改造国民的精神。
1930年,参加在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野草〉、〈朝花猸拾〉,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阿Q正传》是他小说的代表作。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笔记串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重点:1. 笔记串讲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笔记串讲中准确把握知识点。
2. 如何提高笔记串讲的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大学语文学习中,你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解决?2. 引导学生认识到笔记在大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笔记串讲的基本方法1. 讲解笔记串讲的基本步骤:预习、阅读、整理、总结、复习。
2.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笔记整理,如:列提纲、画图表、做笔记等。
三、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1. 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介绍归纳总结的方法,如:分类、对比、归纳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对某一篇课文进行笔记串讲。
2. 教师对学生的笔记串讲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笔记串讲方法和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二、笔记串讲实践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某一篇课文进行笔记串讲。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共同提高。
三、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笔记串讲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文的笔记串讲。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笔记串讲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单元记叙文部分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冯谖客孟尝君》《作家作品》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
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
《主旨》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学习要点与难点》1.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
这种行为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2.冯谖的性格特征。
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
3.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超人的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4.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
薛地。
魏国,齐国。
5.冯谖能够成功的原因。
(1)懂得市义的意义;(2)懂得诸侯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3)懂得利用宗族关系保护自己;6.冯谖弹铗表现了冯谖有意试探;《垓下之围》《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人。
撰写《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心思想》本文记述了秦末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历史片段。
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历史功绩,又批评他的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学习重点与难点》1.《垓下之围》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1)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2)东城快战:表现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说到做到,展现了项羽勇猛无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3)乌江自刎:宁死不屈,揭示出项羽内心世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
前言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公共课,几乎所有参加自学考试的同学都要参加此门课的考试。
自考的课程,只要是考试大纲、教材没有变动,每次的考试出题的内容、难度是不会有变化的。
《大学语文》主要复习四部分的内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本课程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掌握就是要求考生记忆课文中的内容,在过去《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试题较多;深层次的掌握则要求考生在对课文记忆的基础上对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考核考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对于古文,要能够读通、读懂,同时对重点字词(课文后面的注释)要一一掌握。
二、在熟练掌握每篇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后面的提示,逐个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对【考试大纲】、【提示】的考核是每次考试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较多。
三、要灵活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习的难点,历年来考生丢分很多。
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主要有:1、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其中两种论据、三种论证方法是重点;2、10种修辞手法;3、记叙文的表现手法;4、描写人物的五种方法;5、诗词的直接抒情手法,间接抒情的六种手法;6、记叙的顺序。
参照教材50页、148页、217页、287页学习。
四、作文自考作文一般可以写成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文章。
在写作作文时,可以参看《纪念傅雷》一文的写法。
从试卷的组成来看,除去作文,考核课文知识的题目中,非常容易的题目大约占15分;较容易的题目大约占20分;较难的题大约占20分,难的题目大约占15分。
第四单元小说部分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婴宁》《作家作品》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明清时代人。
《中心思想》小说明写狐仙,实写人间,反映了人类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这就是本篇小说体现出来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重点掌握女主人公婴宁的性格特征。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
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等等。
婴宁的“笑”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二、掌握婴宁性格转化的轨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人类困境的思想。
婴宁性格是有变化的: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的外在变化三部曲,实际表现了婴宁思想的变化,由自然天性的性格变成顺应社会礼法,受到世俗的污染。
表现了婴宁从深山投身到人间,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须受到的改变。
婴宁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三、掌握小说的结构。
小说结构表现为双层性。
表层结构:王子服遇美,思美,寻美,娶美。
内层结构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了完成托养狐女的义务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划的一部戏剧。
四、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隐于笑者”就是表面上是笑,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五、掌握本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衬托女主人公的性格。
大学语文串讲2分)五作文题(30分)分数值分配语言文学知识===15分1文言文占25分作品阅读分析===55分2现代文占30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其中诗歌20分小说7分作文===30分一、《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3、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
单选:1、从本文看,“王道之始”的关键在于()A、斧斤以时入山林B、五十者可以衣帛C、数罟不入洿池D、养生丧死无憾2、文中,孟子认为形成“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主要措施是() A、百亩之田,勿其时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文章最后一段,孟子用“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最主要是为了说明()A、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B、当时人民生活困苦、无粮可食C、当时统治阶级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D、当时狗彘的生活过得比人还好4、孟子的散文常采用的论辩手法是()A、清淡自然B、欲擒故纵C、文多用韵D、深奥难辩多选1、本文说理所具有的特色是()A、开门见山B、抑扬兼施C、善用夸张D、循循善诱E、声情并茂2、《孟子》一共有七篇,一般认为这本书的编著者是() A、孟子 B、荀子 C、万章 D、孔子 E、宋玉3、下列属于儒家学派的人物有() A、荀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E、孟子二、《秋水》1、理解本文“宇宙。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大学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艺术特色。
2. 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
3. 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及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2. 对不同体裁、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学常识。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文学常识串讲1. 介绍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艺术特色。
2.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
3. 讲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及审美价值。
三、案例分析1. 以《红楼梦》为例,分析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题、人物、情节等。
2. 引导学生探讨《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所学作品的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文学常识。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文学体裁串讲1. 介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写作技巧。
2. 分析不同文学体裁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三、作家作品串讲1. 介绍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 分析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定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拓宽知识面。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2. 文学鉴赏3. 课堂讨论教学重点:1. 作品的文学价值2. 作品的主题思想3. 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 作品的文学价值判断2. 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3. 作品艺术特色的把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品简介1. 介绍作品名称、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
2. 简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二、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方面分析作品。
2. 结合作品背景,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就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回顾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深化讨论1. 针对上节课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2.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作品。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作品的文学鉴赏文章。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前言本次串讲的内容有:1、介绍新版《大学语文》;2、介绍考试题型;3、介绍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4、进行整门课程的总复习;5、介绍《大学语文》的作文。
一、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大学语文》是考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属于公共课。
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标准。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
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诗。
新版《大学语文》为四个部分,别离是议论文、记叙文、诗词和小说部分,这四大部分从整个教材的比例看记叙文和诗歌部分的比例是比力重的。
二、考试题型考试题型一般分为单选题、多选题、词语解释、简答题、分析题和作文。
其中单选题在考试中一般占20分。
多选题的选项一般是五个,其中有两个到五个是正确答案,在考试中一般占10分。
词语翻译中一般有两种课文需要翻译,一类是古文,一类是现代文中一些词句。
古文的翻译要注意三部曲,第一部曲要把古文所有的内容都要八九不离十的读懂,第二部曲是重点的字词,要注意课文后面的注释的一些重点字词,同学们要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尤其是一些使动用法、被动用法,这些用法更是同学们重中之重需要掌握的。
词语翻译一般占到10到20分。
分析题中有一道题是从课外找来的,大部分分析题都是课文中的内容。
教材外面找的这一道题,同学们就要用我们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来进行分析。
作文题一般是30分,一般要拿到20分。
三、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要把课文都读懂、读通、读透;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在前两部曲的基础上要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并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掌握的知识点都一一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再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大学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包括古文、现代文、诗词、散文等。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古文阅读:重点掌握古文的基本知识,如文言文句式、常用实词、虚词等。
2. 现代文阅读:重点分析现代文的结构、主旨、修辞手法等。
3. 诗词鉴赏: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4. 散文阅读:重点体会散文的叙事风格、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古文阅读中实词、虚词的古今义辨析。
2. 现代文阅读中复杂句式的理解和分析。
3. 诗词鉴赏中作者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4. 散文阅读中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辨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大学语文知识。
1. 讲解古文基础知识,如句式、实词、虚词等。
2. 以《论语》为例,分析古文阅读方法。
3. 学生阅读《论语》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释。
三、现代文阅读1. 讲解现代文阅读方法,如结构分析、主旨把握等。
2. 以一篇现代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诗词鉴赏1. 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境、情感、表达技巧等。
2. 以一首诗词为例,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学生分组讨论,鉴赏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
二、古文阅读1. 分析古文中实词、虚词的古今义辨析。
2. 以《孟子》为例,讲解如何进行实词、虚词的古今义辨析。
3. 学生阅读《孟子》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释。
1. 讲解复杂句式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单元诗词部分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律诗:每首诗8句的为律诗;绝句:每首诗4句的为绝句。
《蒹葭》《作家作品》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中心思想》我们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以及他的惆怅心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一、掌握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两种境况。
本诗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
追寻的两种境况:一种,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另一种,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像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可望不可即。
二、掌握本诗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现时间的推移,暗示追求时间的漫长和追求者的执著。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飘忽难觅,从而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感情的流程和变化。
三、掌握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鉴赏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串讲、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史: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
2.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3.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大学语文知识,为新课程做好铺垫。
2. 串讲(1)古代文学:重点讲解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2)近代文学:重点讲解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作品,分析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影响。
(3)现代文学:重点讲解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的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及影响。
(4)当代文学:重点讲解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人的作品,分析其现实意义、艺术价值及影响。
3. 讨论与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学体裁或作家,分析其作品特点、艺术成就及影响。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思想内涵、艺术手法及影响。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
2. 网络资源:文学网站、电子书、学术论坛等。
3. 影视资源:与课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