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意识障碍2635579042
- 格式:pptx
- 大小:843.89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七节意识障碍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对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
前者称环境意识,后者为自我意识。
意识活动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共同实现的。
皮层下活动是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源泉,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冲动传导对维持大脑皮层活动或觉醒状态有重要作用;同时,大脑皮层又不断的调节或控制皮层下的活动。
意识的内容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思维、情感等。
正常人意识清醒,若大脑皮质或脑干网状结构发生损害或功能抑制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病因和发生机制]意识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结果,昏迷属于意识障碍的严重形式。
任何累及脑干或双侧大脑皮质的病损,均可引起意识障碍和昏迷。
常见原因主要有:①由颅脑疾病和全身疾病引起中枢神经递质的水平或平衡发生变化;②各种感染、炎症和中毒、机械的因素等引起的神经细胞或轴索损害。
③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脑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
临床常见的疾病有:1、颅脑疾病①颅脑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②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等;③脑占位性疾病:脑肿瘤等;④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伤、脑震荡等;④癫痫;⑤感染中毒性脑病:如败血症、休克型肺炎、中毒性菌痢等。
2、全身疾病(1)心血管疾病见于阿—斯综合征,重度休克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见于肺性脑病,肝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糖尿病性休克,低血糖,妊娠中毒症等。
(3)水、电解质紊乱见于稀释性低钠血症,高氯性酸中毒,低氯性碱中毒等。
(4)外源性中毒见于有机磷杀虫药、氰化物、一氧化碳、酒精、安眠药、吗啡等中毒。
(5)物理性损害如触电,中暑,溺水,日射病等。
(6)缺氧性损害如高山病等。
意识障碍主要是由于脑缺血、缺氧、葡萄糖供给不足、酶代谢异常等因素→脑细胞代谢紊乱→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状结构功能损害和功能减退。
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意识障碍指的是人体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自我感知和环境感知能力减退或丧失。
如果不及时诊治,意识障碍将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两个方向,对意识障碍作出深入阐述。
临床诊断症状表现患者的意识障碍表现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意识消失:患者完全失去意识,没有任何反应和意识。
2.意识模糊:患者减少对外界的感知,思维不清晰。
3.意识错乱:患者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出现错误。
4.昏迷状态:患者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无法唤醒。
病因分类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因病因而异,应根据不同的病因作出分类。
1.颅脑损伤:由于头部受到力量的撞击,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意识障碍。
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病变引起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导致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
3.中毒或药物反应:长期滥用酒精、药物等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意识障碍。
4.代谢性异常:如肝性脑病、尿毒症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的发生。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1.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脑部电生理功能的异常。
2.血液检查:检查血糖、电解质等指标,以判断代谢异常是否存在。
3.放射学检查:通过脑CT、脑MRI等检查,帮助诊断颅脑损伤等。
治疗方案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应用镇静剂、解热镇痛剂等控制病情,同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比如,对于颅内出血等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可以进行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
对症支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是意识障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氧气吸入、加热或冷却、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帮助患者维持血供、呼吸和其他生命体征的正常状况。
并发症防治意识障碍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比如良性位置性眩晕、压疮、肺炎等,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
结语意识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需要注意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意识障碍的名词解释意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紊乱,其主要特征是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受损。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脑部受伤、中毒、代谢紊乱或神经系统疾病。
意识,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及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而障碍则意味着这种正常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干扰或中断。
因此,意识障碍实际上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症状,它可以涵盖从轻微的混淆状态到昏迷等严重的状况。
意识障碍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行为、表情和语言来诊断。
多年来,医学界针对该症状的分类和评估工具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Glasgow-Liège标度。
意识的正常状态可以被分为清醒和嗜睡两种。
清醒意识指的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客观认知和反应能力,嗜睡则是轻度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其特征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并伴有疲惫感。
如果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清醒意识下的意识丧失,可以称之为昏迷。
意识障碍可能表现为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和行为异常等症状。
认知能力下降意味着患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和处理外界信息,其思维逻辑可能紊乱甚至前后不一。
注意力减退则导致患者难以集中精力,并容易分散注意力。
反应迟钝通常表现为患者对外界刺激缺乏或延迟作出反应。
行为异常可能包括异常兴奋、抑制、自言自语、幻觉、妄想等。
意识障碍可以由多种复杂的原因引起,如脑部创伤、缺氧、中毒、感染和脑血管意外等。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脑部创伤,如颅脑震荡、脑出血等。
脑部创伤可能导致脑细胞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意识的正常运作。
此外,某些药物、酒精和其他物质的滥用也可能引起意识障碍。
针对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
对于一些短暂的意识障碍,如药物过量或中毒,治疗重点在于清除有害物质,保证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
对于其他慢性的意识障碍,如脑部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治疗的目标通常是减轻症状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意识障碍名词解释医学
意识障碍是与认知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等有着某些共性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是一次性的或持续性的,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些心理状态。
在一般社会上,意识障碍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尤其是涉及各种形式的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
在医学上,意识障碍是由下列属性共同组成:意识混乱、言语混乱、精神活动和认知功能障碍。
意识状态可能是清晰、烦恼或混乱;言语可能是清晰有力、混乱无力或完全不能说话;精神活动可能是慢慢的,可能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或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快地发展;认知功能可能被明显削弱,或者可能受到影响而变得不稳定。
意识障碍在医学上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可以指与脑机能受损有关的意识障碍,也可以指与心理状态有关的意识障碍,如精神病。
而影响意识障碍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可能是因为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生理因素如酒精、药物滥用、脑部损伤等,也可能是由于事故或心理压力引起的。
在医学中,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就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脑部刺激治疗和生活行为改变是治意识障碍的一些常见方法,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通过以上对意识障碍名词解释医学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意识障碍是一种与认知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等有着某些共性的一
种心理状态,意识障碍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可能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就是对意识障碍名词解释医学的基本概述。
急诊科意识障碍分诊要点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内外环境不能认识,是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结果。
(一)根据意识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几种1.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
轻度意识模糊易被忽略,临床表现为说话不太流利,用词不当或思路不连贯,定向力可能不够准确。
中度意识模糊表现为只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回答问题不连贯,定向力差。
严重意识模糊表现为只能说简单的字或词,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
轻度中度重度痛刺激反应有重刺激时有无对光反应有迟钝无角膜反射有迟钝无腱反射有减低无肌张力轻度减弱减弱或增强减低或消失病理反射可有有有呼吸功能正常正常有改变或严重损害循环功能正常有改变明显改变或难以维持2,昏睡临床表现为处于睡眠状态,可叫醒,可将眼睛睁开观察事物,但无表情,所答非所问。
3.谙妄意识障碍同时伴有精神激动或躁动,烦躁不安,感觉错乱,定向力丧失,语无伦次,可有幻觉。
4.昏迷意识完全丧失,根据其严重程度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鉴别如表所示。
(二)根据有无病理体征对昏迷进行鉴别1.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锥体束征阳性,常见于脑出血、脑水肿、脑血栓、脑肿瘤等。
(2)脑膜刺激征阳性,伴有发热者,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合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不伴有发热者,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5.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肝性昏迷、甲状腺危象等。
(2)无原发病,起病急,若伴有感染者,常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若不伴有感染着,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催眠药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三)根据伴随症状或体征对意识障碍进行鉴别1.伴有抽搐者,常见于癫病、子痫、高血压脑病、脑水肿、尿毒症、脑缺氧、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伴有颅压增高者,常见于脑水肿、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伴有高热者,常见于脑炎、脑膜炎、中暑、感染中毒性脑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肾上腺危象、阿托品中毒等。
意识障碍的医学名词解释意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意识障碍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知觉和情感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其无法与周围环境进行正常的互动和反应。
一、意识障碍的定义意识障碍是指一个人的意识水平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清醒度下降或丧失意识的状态。
这些异常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续的,且病情严重程度不同。
意识障碍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脑部损伤、药物作用、代谢紊乱等。
二、意识障碍的分类1. 意识清醒度下降:这是最常见的意识障碍类型,也被称为昏迷。
患者处于无法清醒和与外界交流的状态,随意动作减少,反应迟钝或缺乏反应。
意识清醒度下降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例如颅脑损伤、脑出血等。
2. 意识迷茫:这种状态下,患者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混乱认知和困惑。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甚至无法顺利完成简单的任务。
意识迷茫常见于精神疾病、癫痫、中毒等状况。
3. 意识分裂:意识分裂是一种被描述为“自我隔离”的症状,患者感觉自己与外界或自己的身体分离,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种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三、意识障碍的诱发因素1. 脑部病变: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
这些病变导致了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了意识水平。
2. 中毒:许多物质,如酒精、药物和有毒化学物质,都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意识障碍。
3. 代谢紊乱:某些代谢疾病,如低血糖、肝性脑病和尿毒症等,会干扰脑细胞的功能,导致意识障碍的发生。
四、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医生通常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身体检查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此外,医生可能会使用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来帮助确定意识障碍的原因。
2. 治疗:意识障碍的治疗取决于其原因和严重程度。
对于可逆的原因,如药物中毒或内分泌紊乱,医生将优先处理原因。
对于不可逆的原因,如脑损伤或器质性疾病,治疗将主要是支持性的,旨在提供舒适和维持生命功能。
意识障碍的判断考试中我们经常遇到对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判断的题目,要想做对此类题目,我们要先学习一下各种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谵妄,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1)嗜睡: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病人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病人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病人处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病人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谵妄: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谵妄可发生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间,也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如颠茄类药物中毒、急性酒精中毒)、代谢障碍(如肝性脑病)、循环障碍或中枢神经疾病等,由于病因不同,有些病人可以康复,有些病人可发展为昏迷状态。
(5)昏迷: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按其程度可分为三阶段。
①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②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③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各种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正确去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考试中也就可以轻松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