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7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依据(邓荣华整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上的两个关键问题。
可是,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往往在“怎么教”上下很多功夫,而忽略了对“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研究。
事实上,“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都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课程内容不确定,“怎么去教”的教学方法便不会有着落。
于是关注并研究语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的僵化性和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并存,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高一语文和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区别。
虽然课程形态是多元的,但课程目标应该是规定性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相对确定。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鸡肉鸡毛一锅炒”的状况,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随意性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由于语文教材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择各种各样的文章编辑而成。
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法预知他们写的文章会被收入教材成为课文,因此,作者并不是专为教材来创作的。
这些原本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原生价值”。
它包含“知识传播、情意交流”等各种价值。
同时,由于这些文章被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又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它们保留了本来的“原生价值”,又增加了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教学价值”。
但是教材编写者也并没有明确地给教师“教什么”的具体规定,由于课文价值的多样性,又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全实现,于是形成教师难以取舍的现象, 结果只能凭教师的经验选择了。
教师之间的文学修养、教学能力、性格、爱好各有不同, 因此看似明确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取。
因此会出现“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现象。
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王荣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学者,他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
他对语文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简要介绍。
一、语文学科知识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王荣生认为,语言知识应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深入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语言应用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2.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王荣生认为,教师应该对现代文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3.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王荣生强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使用需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这样才能确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能力1.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建立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掌握。
王荣生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通过语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生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成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荣生提倡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情境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荣生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悟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综上所述,王荣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在其研究成果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走进王荣生王荣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由上海教育出版后,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江浙一道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则全文誊抄王荣生该著作。
有人认为,自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语言训练阶段,二是以钱理群为代表的人文教育阶段,三是以王荣生为代表的课程论阶段。
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语文教学研究充斥着有过多的“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经验和所谓模式。
王荣生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研究语文的。
他重学理,更重实践。
他提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研究了相当数量的案例。
他关于语文学科层叠蕴涵分析,以及对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鉴别,言前人之所未言,不仅新颖,而且管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书,重点也是讲语文教学研究要从过多的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他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系列研究文章,重点谈关注教学内容和关注学情两个方面。
以前曾读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郑桂华老师讲课》等教学实录,但观课评教方面的书我很少读。
王荣生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分析解剖。
令人痛快,令人害怕,令人大开眼界。
如他对《竹影》教学内容的评价,认为执教者的十七个问题一无是处;他在评郑桂华执教的《安塞腰鼓》时,对西安一教师执教的课例认为环环都是瞎搞。
王荣生是一个讲学理的人,他的研究和分析令人信服。
正如他所说:我解剖的都是一些优秀教师所上的优秀的课,连这些课都存在大量问题,可见一般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王荣生是一个研究者,一个引领者,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顶尖高手。
但他不是一味的批判,更不是指手划脚,而是一个开拓者,一个建设者。
他根据文体样式和学情施教的观点以及他追问式的评课方法,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切实的帮助。
王荣生老师的一些观点和说法整理如下,共同行参考。
组织教学环节的两个要点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阅读教学终点:学习目标语文经验人生经验语文经验人生经验起点:学情估量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依据体式 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环节的两个要点⏹明确内容落点 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学的活动一、名课研习:教学环节的组织1.名课研习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1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研习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讨论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哪儿?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课件——朗读——看见了什么? 想象写话——家乡的画面和情景 碎互文印证,读透词心⏹自提问题:⏹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夫、父、儿、弟⏹反提问题:⏹身在征途,心在故园2.课例学习汪湖英老师执教的《风筝》 1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1.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2.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三、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
参照示例三。
教学环节◆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终点起点教学环节的组织内容落点3学习方式内容落点2学习方式内容落点1学习方式二、明确教学内容落点1.名课研习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1⏹题解:1、围绕“地球”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2、围绕“只有一个”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只有地球能够养育生命)⏹朗读课文(采用“朗读权竞争”的方法)⏹转入学生默读,并让学生“猜”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
王荣⽣教授关于语⽂教学内容的论述王荣⽣(1960— ),浙江宁波⼈,宁波⼤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教授,主要研究语⽂课程与教学论。
下⾯是他的⼀篇关于教学内容取舍的论⽂,值得⼀读。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 ——以《⽵影》的教学为例 怎样的⼀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法问题。
⽐如怎样导⼊、怎样利⽤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法上做⽂章,作⽤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法,还会形成⼀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根据我们的研究,语⽂课堂教学的失败、⽆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
⼀堂语⽂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论在教学⽅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课。
什么叫合宜的语⽂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的⾓度也就是“学什么”。
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对⾃⼰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是⼀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使学⽣学得相对透彻。
举⼀个某省初中语⽂课堂教学评⽐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 《⽵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课件导⼊ ⼆、请学⽣⽤最快的速度阅读课⽂第⼀、⼆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2.表达了孩⼦对光的感情。
教学内容1:⽤最快的速度阅读。
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
∥写出了光的美。
∥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情。
教学内容2:⽤理性语⾔来概括感性的描写。
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能见着的⾃然之景;(2)混淆了⼼⾝感受和理性概括。
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三讲)(王荣生)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
我们经常说,钱梦龙老师是“导读法”,蔡成清老师是“点拨法”,段力佩先生所主持的是茶馆式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在以往,我们对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往往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学习和提炼归纳,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
“导读”,在哪里导呀?导的是什么?“点拨”,在哪里点?点的是什么?拨的是什么?“读读、议议”,是学生读和议,“讲讲”是教师讲,讲什么呢,这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问题。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
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曾经发表过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标题很鲜明,《背影》教什么呢?董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也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作者:明星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这个专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十分关注的两个问题——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
打算讲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陈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扭曲。
我们将以《背影》为案例,展开讨论。
第三,介绍国外的两个工作表。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
第四,归结到专题的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
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三个假设:◇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
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
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
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
“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
“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
“集团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带有语文教师的集团性,往往只有语文教师才会犯。
或者说,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教学习惯、习俗,大家都这样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别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出了严重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讲《秋天的怀念》,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秋天的怀念》。
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教师的意图很明显:第一段有个关键词语“你要好好活着”,最后一段又出现了“你要好好活着”。
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时,抽取这个关键词语,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分析课文。
在课后交流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什么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呢?”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品,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这样的阅读方式有没有问题呢?一方面,我们教师想要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我想,事情一定是这样的:教师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好的,所以努力去做。
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未必是对的,未必是好的,甚至是很不对的、很不好的。
也就是说,一定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上、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在专业知识上出了问题。
所以我说: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出现的问题,反映、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
但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在语文教师身上的。
课程改革、教材完善,最终要转化成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以《背影》为例那么,我们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出现了哪些问题呢?反映在教师的备课,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
第一重扭曲,着眼于教师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往往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第二重扭曲,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
“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往往又从“我要怎么教”入手,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等等。
而最后,却往往是受困于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这样的一招一式,在教什么呢?学生能不能学呢?这里面存在很大的疑惑。
举一个课例。
最近到学校与教师们做“共同备课”的主题教研活动,听了很多节讲《背影》的课。
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
教学的重点都是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讲授或者讨论,观察如何仔细,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体认。
课的最后,都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父爱伟大”,“父爱、母爱深情似海”等等。
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父爱。
让学生体认父爱,这很好。
但是,学习朱自清的散文,仅仅是体会父爱,适合吗?到位了吗?下课之后,我和教师们一起研讨:《背影》是一篇散文。
关于散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我特意强调了其中“作者的情感”。
如果这种认识没有错的话,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父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父亲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教师们一听,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也觉得自己在课堂里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上,聚焦在“父亲”,好像不大对。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教师在教学《背影》的时候,都一股脑儿聚焦在作者描写的对象上而不顾作者的情感呢?这当然和教材有关,和教学参考书有关。
如果教参里有一点作者情感的指向,我们教师也不会一股脑儿地把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父亲”身上。
但是这也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的把握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和散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足。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我要教什么”,理由何在呢?教得对不对呢?这是需要研讨的。
下面我举一位教师的课,前三招:第一招,给学生放一段《背影》电视散文的录像,也就是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那段。
我猜,教师在备课时候,一定是这样想的:今天公开课上《背影》,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学生也一定很认真地进行了预习,所以一定很受感动,而感动一定是在第六段。
于是,他想在上课伊始,用电视散文的录像唤起学生曾经的感动。
第二招,用课件展示朱自清的简要年谱。
我猜教师是这样想的:《背影》所讲的,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要深刻理解、领会《背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
第三招,让学生快速阅读,重点是第六段,读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背影》写得最感人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写父亲,从背影来写,有什么好处?”上课了,教室里光线较强,窗户没有窗帘,电视机比较小,电视散文是黑白的。
教师可能想,“今天这堂课我有很多任务”,所以学生们还没有坐稳,教师就开始放电视短片。
黑乎乎的一片,声音也不太清晰。
我想一定有学生会犯嘀咕,老师放的黑乎乎的一片是什么啊?录像片段很快放完了,教师问:“同学们,有感受吗?”没有人响应。
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对教案进行调整。
既然我问学生“有感受吗”而学生没有反应,那么我就要想点办法了,例如把短片再放一遍。
但是,这位教师有很多教学任务,有很多不知道哪里来的教学任务,他很可能想:“没反应啊,糟糕!可是,没时间了!那就算了吧!”于是,他使出了第二招,也就是朱自清简要年谱的课件。
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一定很奇怪:今天上课,老师放了段黑乎乎的东西,问我们“有感受吗”,我们不回答老师也不管,现在又拿出一个东西,还是黑乎乎的,不知道要干什么。
原来,这位教师的课件做得很认真,但字比较多,看起来密密麻麻的。
很可能学生还没看清楚、看明白,教师就急行军式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第三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第六段,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快速阅读是多久呢?很短的时间。
有一部分同学,事先其实并没有仔细读过整篇课文,所以从头到尾才开始看。
学生从头开始看,还没看到要紧的地方,教师就要开始讨论了。
于是,进入第一个问题的讨论:“这篇课文写得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知道,一般,教师问什么,学生就明白教师要什么。
于是,学生杂然而应:“第六段”,“刚才放的就是第六段啊”。
那“为什么呢”学生其实是没有思考、研究这个问题的时间的,于是有学生陆续被叫起立,即兴开口:“第六段,写父亲写得很具体”,“第六段,写父亲写得很生动”,有学生回答得并不贴切但教师也认可,“第六段,写父亲写得很完整”。
教师本来是要借助这个主问题来进入课文分析的,现在多长时间被耗掉了呢?至少有两三分钟。
然后就进入第二个主问题:“这篇课文写父亲,从背影的角度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学生目前其实是没有办法讨论的。
于是教师只好“讲”,从头开始讲自己在备课时准备的要讲的东西。
从这堂课,尤其这位教师的前三招,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时,在教学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双重扭曲”——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学;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
教《背影》,把精力完全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倾注在“父爱”上,这恐怕是有问题的。
那位教师提的两个问题:“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从背影的角度写,有什么好处?”对学生理解、感受这篇散文,理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好像也未必妥当。
从这堂课,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以往课堂教学研究中尚未引起关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复杂的现象: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教学内容的这三个有所区别的层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教师想教什么”,也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
第二,“教师实际在教什么”,也就是教师在课堂里面的第一招、第二招、第三招,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环节里,实际做了什么。
第三,“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具体的师生交往中学到了什么。
以往,我们似乎抱着一种简单的假设:“教师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这之间是直线关系。
教师在备课时想到的东西,就是教学重点、教学内容;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围绕着这些重点内容展开;学生实际学习的,一定也是这些内容、这些重点。
但是,从大量的课堂观察看,事情不是这样的。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案以及说课,与教师在课堂里实际在做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在做的,有很大的冲突,甚至严重背离。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课,教师的设想是,用电视短片唤起学生曾有过的感动,提供年谱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背景,复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两个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