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红外光谱
- 格式:pdf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三节红外光谱(I nf r ared Spectra, IR)红外光谱确实是测定有机物在用中红外区域波长的光(4000cm-1 ~ 400cm-1 ,μm~25 μm)照射时的吸收情形。
通过IR测定,能够得知一个化合物中存在哪些官能团。
还能够象鉴定指纹和照片那样,通过IR来辨别化合物。
特点:辨别化合物的特点键及其官能团,能提供大量的关于化合物的结构信息。
样品用量少、易回收,气、液、固态样品均适用、灵敏度高.谱图以波长(μm)或波数为(cm-1 )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波长和波数二者可互换: n (cm-1 )=104/ (μm)以透光度T%为纵坐标而形成。
表示吸收强度。
T↓,说明吸收的越好,故曲线低谷表示是一个好的吸收带。
一、大体概念在真实分子中, 原子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
这种运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振动, 包括键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二是转动, 即原子沿着键轴作相对的转动。
红外光谱确实是由分子吸收红外光后,引发振动能级的跃迁而取得的。
红外光谱引发的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又称为振转光谱。
在真实分子中, 原子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
这种运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振动, 包括键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二是转动, 即原子沿着键轴作相对的转动。
红外光谱确实是由分子吸收红外光后,引发振动能级的跃迁而取得的。
红外光谱引发的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又称为振转光谱。
振动方程式k:力常数,与化学键的强度有关(键长越短,键能越高,k越大)m1和m2别离为化学键所连的两个原子的质量,单位为克即: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红外吸收峰的频率)与键强度成正比,与成键原子质量成反比。
吸收峰的峰位: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的折合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大。
键的力常数k越大,红外吸收频率越大。
如:炔键/2150 cm-1,C=C /1650 cm-1,C -C /1200cm-1。
•组成化学键的原子质量越小,红外吸收频率越大。
•如:C-H/~3000 cm-1,C-C/1200 cm-1,C-O/1100 cm-1,C-Cl /800 cm-1,C-Br/550 cm-1。
第三章红外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于研究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而红外吸收谱则主要研究在振动中伴随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
通常红外吸收带的波长位置与吸收谱带的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用以鉴定未知物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
由于红外光谱分析特征性强,对气体、液体、固体均可分析,是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范围是400 - 4000cm-1。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红外吸收光谱产生应满足两个条件:(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必须有瞬间偶极矩的改变。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分子的振动可近似看为一些用弹簧连接的小球的运动。
分子的振动能级(量子化): E振=(V+1/2)hnV:化学键的振动频率;n:振动量子数。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K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m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m =m1m2/(m1+m2)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较双原子分子振动复杂得多。
其振动的基本类型有伸缩振动(ν)和弯曲振动(δ)两大类。
伸缩振动是指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
由于振动偶合作用,3个原子以上的基团还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不对称伸缩振动,表示为ν对称和ν不对称。
弯曲振动又叫变形或变角振动,指基团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
弯曲振动的力常数较小,因此常出现在低频区。
红外吸收峰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吸收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
变化越大,吸收越强。
通常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差越大,吸收越强。
如C=O吸收峰是大多数红外谱图中吸收最强的峰。
二、基团频率与特征吸收峰组成分子的各个基团均有其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
根据化学健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四个区:4000 - 2500 cm-1 氢键区;2500 - 2000 cm-1 参键区;2000 - 1500 cm-1 双键区;1500 - 1000 cm-1 单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