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章
- 格式:pptx
- 大小:851.59 KB
- 文档页数:50
心理学第五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哪三个结构组成?A. 自我、本我、超我B.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C. 认知、情感、行为D. 感觉、知觉、记忆答案:A2. 以下哪个选项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A. 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内省来研究B. 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行为来研究C. 心理活动主要通过生理过程来研究D. 心理活动主要通过潜意识来研究答案:B3.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卡尔·罗杰斯D. 费斯汀格答案:D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5. 下列哪个选项是情绪智力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A. 情绪的识别、理解和管理B.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C. 情绪的感知和体验D. 情绪的控制和抑制答案:A二、判断题6.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基础。
()答案:正确7.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认知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答案:正确8.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个体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
()答案:正确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答案:正确10.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经验的独特性。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1.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与现有的认知相一致。
12. 描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说明各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层次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即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㈠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 积极性源泉。
⑴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如血 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 喝水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
⑵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 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
⑶需要现出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 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 向于任何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⑷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⑸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 运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是人的活 动不断的向前发展。
⑹人类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 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㈡动机及其功能⑴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 望被体验着。
⑵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的并想要实现的需要。
⑶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 理倾向或动力。
⑷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 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 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 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 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㈠本能⑴ 指同一物体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蚕吐丝、 蜘蛛结网、蜂酿蜜等;(见图1)⑵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和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 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 ⑶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如 毛虫变为蛹,蛹再变为蝶;(见图2)第 一 节概述⑷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第五章记忆〖导学提示〗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本章着重介绍认知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研究,分析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
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做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
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这些都是记忆。
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