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

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

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

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及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五:开胯这里说的开胯,不是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掤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

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六:合胯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合胯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

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七:转胯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直劲转横劲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中。若是行步时转胯,则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

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的。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八:旋胯旋胯是指虚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

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九:脱胯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的参与辅助完成,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

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上,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十:提胯提胯是指实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提胯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中。

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的目的。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十一:送胯送胯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意念命门穴把胯向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时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时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基本相同,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

送胯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将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产生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抵消或使其改变方向,而错失机会和势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击打、发放的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

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芯、边化边发等等动作。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十二:抽胯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而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十三:扣胯实脚的胯根内扣,俗称扣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比如用于掤手上势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单鞭掌与提手上势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

初学者扣胯时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放松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以上介绍了13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

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用文字词句来准确描述如何具体运作,其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

太极拳动作分解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正雷 第一式:太极起势 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呼吸自然。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滁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肚脐下),降于涌泉,松胯屈膝,下沉时呼气。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驰下沉,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两手上升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由两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两臂慢慢抬起。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顺督脉上升,一部分顺两肩夹贯于两臂,一部分绕风池,冲百会,达人中,顺任脉下降复归丹田;这样一起一落,内气在周身通任、督,达四梢,畅通大小周天,由无极生太极,产生阴阳二气,疏通经络,运行周身,浑圆一体。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 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练此动作时吸气。 内劲:丹田气下降至涌泉,随着身体左转,由右脚顺右腿缠至腰间:腰左转、使劲通过肩、肘,贯于两手,形成上掤劲。 用法:上势迎接对方用右手击来的拳或掌。右手接拳,左手接肘,掤劲不丢。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90o,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左前方。 要求:右后捋时,结合腰劲旋转,走外弧加掤劲。重心移动要自然,切忌挑肩架肘。此动呼气。 内劲:内气由右脚上缠至丹田,一部分下缠于左脚,另一部分通过腰脊右转缠至两臂、两手,形成捋劲。用法:承上势,接住对方冲拳后,应迅速转体,将其劲引空。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掤,目视身体左前方。 要求:左腿上提,身体下沉,形成上下相合,切忌弯腰凸臀。此动吸气。 内劲:接上势,两手掤劲不丢,继续后捋,劲由左腿缠至右腿,提左膝松胯,劲合于丹田。用法:提腿,扣膝,可起到护裆的作用。另外还可作为蹬对方膝盖和臁骨之用。 动作四:接上势,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加掤劲,目视左前方。 要求:向前开步时,身法要端正,左脚向前开步,两手向右上掤,形成上下对称,此动呼气。 内劲:气由丹田上行,劲催至两手加掤劲,气下行至左脚。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式招式及基本动作规格

陈氏太极一、 起势 1、屈膝松胯 2、点起左脚尖5、双手抬起与肩同高6、8、翻掌转身摆脚尖9、落地二、金刚捣锤 1、向后翻掌 2、左手前、5、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三、懒扎衣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开步6、左转腰翻叉腰下沉 四、六封四闭 1、左手引右手 2、翻掌下五、单鞭 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4、穿掌、翻掌、移重心六、金刚捣锤 1、右手引左手 2、翻掌上朋4、左手前,右手后,移重5、上步合手、捏拳、把拳七、白鹤亮翅 太极拳老架一路基本动作规格 脚尖3、开步与肩同宽4、落地移重心到两腿、往下按至小腹7、手往左重心往右、左掌推落地提腿开步 、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3、上步合手提腿冲拳、震脚 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左转腰翻左右掌 7、移重心至右,右手打开,左手下捋移重心3、转腰翻掌4、收手移重心5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左手回腹部3、提腿开步 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下沉 掌上朋移重心3、向后翻掌 移重心,摆左脚尖 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 到两腿中间 左掌推右掌托 步合手4、捏拳 再走半拍收步 左手滑到腹部、5、收腿,推举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倒步6、左转腰翻右八、斜行 1、左转腰拨掌 2、右转腰回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滑九、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左转腰拨掌7、回来换手十一、斜行 1、向后转耀翻掌 2、移重心4、推掌打开下沉 十二、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三、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翻右掌、摆右脚尖,十四、掩手肱拳 1、 下分移重心 2、翻掌十五、金刚捣碓 1、分手移重心 2、合手移重分手,重心右腿 3、走半拍,重心左腿 4、左转腰翻右掌7、扣右脚尖 8、移重心收步撑开 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回来换手、收手、收步8、开步推掌 移重心收手3、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上步合手 翻掌捏拳拉回来再移重心 3、打拳移重心 合手移重心 3、分手移重心 4、扣左脚尖移重心、再走半拍收步 向后转腰翻掌 推掌打开下沉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右掌推到胸前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扣左脚尖移重心

48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起势:移左脚开步,两臂缓慢平举,曲膝落掌,两手落在腹前,手心向下。 一、白鹤亮翅:重心左移,右脚后撤半步,两手抱球,抱在身体的左腹前,重心后坐,右掌上挑,左掌下分,成虚步,两脚重心前三后七。1、抱手提脚; 2、退步; 3、坐腿转腰分手; 4、虚步亮掌。 二、左搂膝拗步:右手下落微左转腰(手从中轴线下落),向右摆臂,收脚托掌(托掌方向西北),转身上步正前方搂膝推(右掌曲掌前推时拇指上翘,靠在头的耳侧,指尖朝前,随重心前移,转腰,送肩,手往前送,竖指坐腕,掌心内凹;右手手指尖对着自己的鼻尖,虎口对着胸口), 左手按在左膝旁,腋下放一个关拳头的距离。1、向前摆右手;2、转腰摆臂收手;3、曲臂出脚;4、弓步搂手推掌;方向与起势方向相同。

三、左单鞭:重心后坐前脚尖微翘起,稍微内扣15度,重心前移,跟步抱手(两手心相对),(前手不要收回来,在仍然保持撑圆的情况下,向下落一点重心后移,前脚翘起之后,微向内扣15度),右手经左臂下穿掌,向前捧出,后坐,扬脚尖,旋臂托掌在肩上,扣脚前按,右斜前拉,左脚收回,弓步向左推掌,右手勾手(提腕高度在耳侧),左掌掌心向前。1、坐腿扣脚带手;2、穿手收脚,从肘下穿出;3、上步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以腰带臂,以臂带手,然后手去追腰,叫做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6、转腰旋掌;7、转腰按掌;8、勾手收脚;9、转身上步;10、弓步前推,正东方向。 四、左琵琶:重心前移跟进半步,右掌手心向上向前摆,左手自然下落,落到跨旁,跟步,重心后移,脚踏实,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微微一点外开,然后合步合掌成虚步。手正身斜,身体向右45度角,前手指尖与鼻尖同高,两脚重心前四后六。1、摆手跟步,两手交叉摆动,;2、坐腿摆掌;3、虚步合手,是一个合臂掘背的动作。 五、捋挤势:左脚抬起向左斜前方45度角开步,两手翻转,手心相对,右手向右斜前方平抹,再收脚下捋至腹前(下捋时两手阴阳掌,后手停在腹前,前手和膝盖一致),出右步搭手(搭手时右手在胸前由下往上划个弧,左手在胸口划个小圈,两手上下相合),弓步前挤(弓步出脚脚跟先落地,再过度到前脚掌,依次再曲膝弓腿);稍微后坐重心,脚尖微扬起一点。两手微微拉开,弓腿右前平抹掌(左手经右手上向斜前方平抹出去),弓腿,收脚的同时向下捋,捋到腹前,转腰上步搭手(两手心相搭,右手手指搭在左手掌跟部位),向前弓步挤掌;后坐翘脚,拉开,弓腿抹掌,下捋,上步,搭手,前挤。(左右斜前方45度上步)(收脚捋,上步搭手,弓步时前挤)。1、活步穿掌,穿掌移脚活步,转向东北;2、弓腿抹掌,方向东南;3、收脚后捋,两手由前向后捋回来,捋到身前,收脚提住,捋的时候重心偏后;4、上步搭手,旋臂搭手出脚,合在胸前;5、弓步前挤,从后向前挤出去,棚圆两手,东南方向,斜向45度;挤,就是挤靠,用前臂把对方挤压出去,挤时重心偏前;6、扣脚穿掌,手划一个小弧;7、弓腿抹掌;8、收脚捋手;9、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方向东北45度;11、扣脚穿掌;12、弓腿抹掌;13、收脚捋手;14、上步搭手;15、弓腿前挤,与第一个捋挤势方向相同;出脚和搭手一致,弓腿和前挤一致,扣脚和穿掌一致,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可在上期太极养生堂阅读这篇文章内容)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身,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 第一组 一.起式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 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 二.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 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 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 7.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三.白鹤亮翅 1.跟步抱球,合气化一. 2.重心后坐,分靠列采. 3.左脚点地,虚步亮掌. 四.搂膝拗步 1.旋胯摆掌,收脚举臂. 2.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3.坐步转胯,收脚举臂. 4.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5.坐步转胯,收脚举臂. 6.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1.按掌跟步,坐步捋带. 2.转腰拧胯,虚步合臂. 第二组 六.倒卷肱 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9.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12.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七.左揽雀尾 1.转腰展臂,丁步抱球.

2.猫步前探,弓步棚臂. 3.沉胯翻掌,坐步斜捋. 4.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5.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6.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八.右揽雀尾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实左虚右. 3.猫步前探,弓步棚臂. 4.沉胯翻掌,坐步斜捋. 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7.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三组 九.单鞭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 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 十.云手 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 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 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 1.丁步云摆,猫步勾手. 2.转腰棚臂,弓步推按. 十二.高探马 1.跟步翻掌,坐腿曲臂. 2.卷收按掌,虚步沉胯. 十三.右蹬脚 1.提膝穿掌,弓步分掌. 2.提膝合抱,蹬脚分掌. 十四.双峰贯耳 1.转腰合胯,提膝托手. 2.落步后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1.身体后坐,垂肘分掌. 2.扣步转腰,提膝合抱. 3.蹬脚分掌,身体中正. 第四组 十六.左下式独立 1.摆手收脚,勾手沉胯. 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 3.左脚碾地,提膝挑掌.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

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太极拳体用详解

太极拳体用详解 一、太极拳原理 (一)太极拳主旨 1.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以气动身--气动身亦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俟后天之力化尽,先天之内劲自然增长,由习惯而成自然,则一切意想力,自能支配生理作用。故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又云: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 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 2.心神宜内敛;行气宜鼓荡;周身宜轻灵 (1)心神宜内敛 不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时,心神必须专一,万不可心神散乱,否则气必散漫,益处毫无。因为太极拳的要点,全在一个静字。故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2)行气宜鼓荡 此有不许硬压丹田之意。气之行走,或沉丹田,或贴脊背,均当徐徐行之。 气以直养而无害:养先天之气。养气则顺乎自然,故无有穷尽。非运后天之气,运气则流弊甚大,是有穷尽。 (3)周身宜轻灵:初学练架子宜慢,方能时时皆有意识引导动作俱进,并且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方不致有气脉偾张之弊。 轻:一切动作,固宜以心意为主,如举手,虽微微一动,便作一举,如无意识续示即不再进,方谓真轻。 灵:如手由低处举高,处处作无数一举想,而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方谓之真灵。 3.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呼吸与动作协调,眼神宜注视 (1)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则其动犹静也(即能到虚静境界) 心为令,如主帅发令。 气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又气如车轮。 腰为纛,如大使旗,中正不偏。又腰如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腰为一身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旋转,气遍全身而不少滞,因为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 (2)动作与呼吸 动作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呼时先天气下沉,吸时先天气上升。故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3)眼神注视 意之所至,眼神灌之,不然意东视西,有何效用故曰:仰之则愈高,俯之则愈深。 (二)太极拳姿势 1.总体要求 太极拳姿势总体上要做到: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动作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其贯串一气处,所谓: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进退自然得机得势,但用意不用力,始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太极拳也称长拳。若有一处不贯串则断,断则当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最易为人所乘,故曰: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有一不动,则必致散乱。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初学者宜先求开展,使腰腿皆动,无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谓内外相合,上下相连。又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是则于肢体任何部分,皆无偏重之虞。 2.个别要求

胯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

谈谈太极拳先师们对腰胯练法的要求 陈耀庭 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 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十多年,七八十年代跟高占奎、朱怀元学习汪永泉传杨式老架。曾受到老一代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培生、孙剑云、郝少如等的指教,现任北京汪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 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 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三、吴图南要求“外带内”,“梢带根” 有一次拳友陈惠良跟我说,吴老跟杨家仓发大脾气了,起因是杨家仓问吴老,练太极拳是“外带内”还是“内带外”“以梢带根”还是“根带梢”结果吴老很生

太极拳的落胯合胯

太极拳的落胯合胯 谈起太极拳,我们不得不说太极拳的胯。我们今天谈谈太极拳的落胯合胯,胯在太极拳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练习太极胯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落胯合胯。欢迎阅读!太极拳的落胯合胯太极拳的落胯是在松、静、沉着的基本上实现的,落胯不等于坐胯或者蹲胯。其要领与辨识方法如下,膝不动,股骨及胫、腓骨不屈,由髋关节中间的髋臼受力,股骨顶点之圆头落入髋臼,就像捣米或捣药那样,只不过捣米捣药是以杵就臼,而此处则反,是以臼就杵,此时髋臼约可覆压股骨圆头低至两公分极限,极限一到立即反弹,也就是弓满箭必射之理,劲力极大,所以叫落胯。所以行拳或应敌接力,不须低架,高架亦可。太极拳要练,但不是苦身体。太极拳是练大脑和心态。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很简单舒畅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恢复人本来所具备的东西,不得法的人按常规的练习才会觉得苦。所谓的来全不费功夫就是你完全的按原理静静的去形容他,功夫自然会上身。学习太极拳贵在领悟,练习太极功夫要充分的松胯,在胯的一系列运动下,能实现节节贯穿。太极拳的合,不是一般练家能体悟到的,深层次只有接触体悟,才能真正明白还必须有老师身教。只有知体才可理解。小架的体就是腰裆。不要在意什么心意,

什么意气,心意就是有六合了,形体不当家等于零,最终还是要归到形体到位的无意状态。形正才能气顺,形整才能劲整。太极拳说,用意不用力,其实初级用意,本来是指挥形体听话的,但往往乱用,浮想翩翩,失去本意,反而破坏了形体结构。形体的结构就是框架,懂框架,是进入无意之门的唯一通道。功夫高低是因为有结构的存在,而显示沉稳劲。内家拳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过程很复杂,一般人很难坚持。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身体现象的那种苦是蝶变的过程就是由铁变成钢的过程,是锻压的过程,这个是要忍受的。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练习太极功夫能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内外双修的目的。太极拳得以知体不下功夫,先松柔清。知体有方向,有重点。当内功有小成时还有别的练法以促劲顺达四稍,这时才可下苦功练拳。先培养,再顺发。这就是外家和内家的区别。以手领手,手笨力粗。以腰领手,贺活松柔。以裆领手,心意神驰。神敛气聚,安心定性。两股前合,两肩自开,气向下沉,劲起於脚,变化在裆,含蓄在胸,运转在肩,主宰于腰。两膊相系,裆胯相随,腰脊开合。劲由内换,松便是合,发便是开。静则俱静,静即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即是开,开中有合。触之有物,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御千斤。太极胯的练习方法外旋以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为例,左弓步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太极拳松胯论

太极拳松胯论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有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问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人大地。 ?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

太极用胯方法

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 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本人在这里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卷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图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 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 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 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 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 举,两手高与肩平, 与肩同宽,手心向 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 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 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 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 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 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 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 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 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 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 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 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 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 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 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 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 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 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 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 在网上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

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

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有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点来阐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太极松腰法至少有7种,下面主要介绍3种 第一种松腰法: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在太极拳实战中,经常会看见有的练习时间很长的人,不能做到松肩开胯,更不能体会肩胯相合。 太极拳是心脑意识拳,因而凡习拳起步就是从意道进行研习的,不然,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体操运动而已。太极拳用意,宜清宜淡,以至于无。 拳之真意既不是有意,也不是全然无意,而是介于有意无意之中,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不期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当中是一种极高的哲理,是辩证法。 练习太极拳要节节贯穿,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带动四肢,然后将身体各个部位,以及筋骨肉全部活动起来。 松肩开胯,是说要松肩关节,松胯关节,使关节周围筋腱、肌肉、软组织、神经系统等放松,让关节运动幅度加大,气血畅通,气机自然,内劲贯通无滞。如何松?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我们经常说,上阴下阳、内阴外阳、前阳后阴。比如,手臂平展,手心向下,则整个手臂上面为阳面下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再如,两脚虚虚一站,前面为阳面而后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 这一阴一阳是自然存在的,然而,要使之阴阳相通,即阴阳相吸相合为一,意念无偏。也就是说,两手同一、两脚同一、手

脚同一,单从一只手与一只脚而言,上面与下面同一,外侧与内侧同一。 修炼太极拳贵在坚持,很多人初学太极拳都想一蹴而成,一蹴而成的功夫会伤身,对身体很不好。 同一就能相通,同一就是一体、一个,意念均匀弥漫在它们的皮表,故内在空通为一。因此,如果肩上面(阳)肌肉紧了,意念转至腋下(阴),则会松;如果胯外侧(阳)紧了,意念转至会阴周围,则会松。 所谓阴阳相合为一,自有道行。当然,此意要清要淡,不能刻意、着意,下重意,即似有似无状态。肩松后,仿若吊挂在锁骨外缘下的;胯松了,仿若胯是吊挂在髌骨下的。 把肩部放在拦杆上,肩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胯部坐在小凳子上,胯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这就是体会。 从全身来看,意在涌泉外皮,脚盘会松;意在命门外皮,腿脚全松;意在百会外皮,全身会松。眼神外视远去,去而不迷,意念放空,则内外相融,身如尘埃般自然松荡,全身空空。为了防止出现偏差,意念不必离身,就附着在自身皮表与外界相融。 只有肩松胯松,肩胯才会自然相合为一,否则,永远分离各自为阵甚至互相冲突,比如掀胯耸肩。此相合为一,不扭不斜,胯平肩平,使内劲以最大效率得以施展。 练太极拳松肩八法 一、静功法 太极拳是一个练意的运动,静功法是先静意。再由意带动作,这个原则是贯彻始终的。此式全身的要求与太极拳的无极桩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