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7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或者群体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调控和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控制包括诸多方面,如政治控制、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等。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定的社会控制来维护秩序和稳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
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面社会控制和负面社会控制两种类型。
正面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正当手段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例如,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宗教对信徒进行精神指导等。
负面社会控制则是指通过压迫、束缚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控制和干涉,破坏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这种控制方式常常引发争议和反抗。
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控制的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政治宣传来实现,以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在经济领域,社会控制主要体现在市场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保证经济稳定和市场秩序。
在文化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来引导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起到社会凝聚和共识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塑造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
社会控制的影响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的社会控制能够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规范,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负面的社会控制容易导致个体的抵触和反抗,破坏社会和谐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社会控制在保障公共秩序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的挑战。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对社会和个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面的社会控制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负面的社会控制则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尊严,实现社会控制的合理和有效。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一、偏差行为的概念社会规范(记)偏差行为(记)偏差行为的界定具有相对性二、偏差行为的类型(记)按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①偏差行动②偏差习惯③偏差心理④偏差文化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①违法行为②违章行为③违规行为三、偏差行为的功能(领)负功能正功能偏差行为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1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3有助于社会预警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一、生物学解释代表人物①隆布罗梭(意大利军医)②谢尔顿(美国学者)③查理斯戈林(英国医生)基本观点(记)缺陷(领)二、心理学解释 两大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②行为理论基本观点(记)三、社会学解释(一)失范理论 代表人物涂尔干默顿 基本观点(领)默顿的目标——手段适应方式类型适应方式社会认可的目标社会认可的手段i.遵从++ii.革新+—iii.形式主义—+iv.退缩主义——v.反叛+ —+ —(二)文化传递理论基本观点(领)(三)标签理论基本观点(领)美国学者莱蒙区别了两类偏差行为初级偏差次级偏差第三节社会控制一、什么是社会控制控制的概念广义狭义社会控制的内容①社会行为②社会关系③社会价值(二)社会控制的特点(记)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领)1.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2.稳定各种社会关系3.制止各种失控现象二、社会控制的类型(记)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三、社会控制的方式(记) 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四、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社会过控(领)社会失控(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研究近年来,社会控制成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引导和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本文将探讨社会控制的内涵、类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控制。
它是社会组织力量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基本手段,从而维护社会制度和秩序。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
社会控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制度和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等。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基本功能。
它与社会组织中的其他功能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现代社会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涉及的范畴也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法律等形式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政治控制的实施需要政府具备足够的权力和体系支持。
政治控制方式的变化也反映出政府和政治力量的变化。
例如,民主法制社会中,政治控制的方式更倾向于法律规范,而在专制社会中,政治控制更倾向于行政命令。
2.社会规范控制社会规范控制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习惯、道德和文化等非正式规范的方式对他人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社会规范控制不需要政府或权力机构的直接干预,而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社会力量。
例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吸烟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3.经济控制经济控制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如通过设置税收和奖励机制,促使个人和企业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
经济控制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治理手段,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
4.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如在公共场所设置智能监控系统,以及生物识别和追踪技术等。
技术控制的实施需要先进的科技设备和运营体系的支持,同时也可能引发隐私保护、安全和伦理等问题。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12社会学概论—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1.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3.偏差行为的类型(1)按照表现方式分为①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如偷抢/强奸/杀人/自杀。
②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如打麻将。
③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④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变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2)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①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②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
如交通违章,考试作弊。
③违规行为: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如不适应行为,不从众、不道德行为。
4.偏差行为的功能负功能:①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②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③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④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正功能: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②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③有助于社会预警④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隆布罗梭和谢尔顿):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查理斯戈林发现。
2.心理学解释(费洛伊德):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7.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
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社会学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时候,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研究社会展开的学问,尤其是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问题。
一、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互助、相互制约和相互约束的关系状态。
在一个社会中,有许多不同层面的社会秩序,而这些秩序包括了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体系。
1. 个人社会秩序个人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这些规则包括了人们的行为、言语、情感和思想等方面。
在这些规则上,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并且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也不能侵犯其他人的基本权利。
因此,个人方面的社会秩序,经常被理解为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秩序。
2. 群体社会秩序群体社会秩序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互助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群体行为规范,并且与其他成员配合,以达成预期目标。
例如,在公司中,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是一种群体社会秩序。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则,以达到公司的目标。
3. 社会体系秩序社会体系秩序是指在整个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关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机构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例如,在国家层面,政府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以共同维护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二、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这些行动可以是政府的行动,也可以是公民个人的行动。
社会控制的目标通常是让每个人都尽可能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正式控制正式控制是指依法进行的控制行动。
这些行动通常是由正式机构和组织进行的,例如警察、法院和政府。
正式控制的特点是有规律、规定和法律的保障,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