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 格式:docx
- 大小:61.56 KB
- 文档页数:8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针灸学的起源1.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针灸工具是由石器制成的。
1.2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系统地总结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3 古代针灸学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独特的针灸学派别,如邹衍、黄帝派等。
二、中世纪的针灸学发展2.1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学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2.2 针灸学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了医学的重要分支。
2.3 针灸学在元明清时期继续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五行学派、经络学派等。
三、近现代针灸学的发展3.1 近现代以来,针灸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但仍然坚持传统理论和实践。
3.2 针灸学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多的科学验证和研究支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3.3 近现代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四、当代针灸学的发展趋势4.1 当代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之道。
4.2 当代针灸学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4.3 当代针灸学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成为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五、展望未来针灸学的发展5.1 未来针灸学将继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更多的针灸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
5.2 未来针灸学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3 未来针灸学将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价值的学科。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针灸学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据史书记载,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
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他亲自尝试各种草药和针刺来治疗疾病。
这些经验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成为古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
《黄帝内经》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此外,针灸学在战国时期的医家如扁鹊、华佗等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灵枢经》和《针灸甲乙经》是两部重要的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灵枢经》详细介绍了经络系统、针灸穴位和针刺技术,对后世的针灸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在东汉时期,针灸学传入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针灸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5.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以来,针灸学逐渐走向国际化,被世界各国的医学界所关注。
许多国际学术机构成立了针灸学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
此外,现代针灸学也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形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6.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现代针灸学的应用范围已经再也不局限于传统医学领域。
针灸疗法在疼痛管理、康复治疗、精神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生理机制,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7. 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灸学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针灸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1. 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黄帝时代的神农氏首创了针灸疗法,通过使用石针和骨针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2. 经络学说的确立和医家学派的兴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对针灸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
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医家学派的兴起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都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经验和著作。
3. 针灸学的繁荣和传播(公元220年-公元960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此时期的医学家们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前人的经验,并将其系统化。
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编纂了《针灸甲乙经》,成为了后世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针灸学也开始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4. 针灸学的整合和发展(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纂了《千金方》等重要著作。
此外,明代的杨继洲、清代的吴鞠通等医学家也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
针灸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5. 针灸学的现代发展(19世纪至今)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实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现代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针灸学发展历史1. 概述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医学学科。
本文将重点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现代应用。
2. 起源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了使用石针进行针刺疗法的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属针进行针刺疗法,并逐渐形成为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 发展阶段3.1 古代发展阶段在古代,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中国古代医学相结合。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和应用。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为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针灸学术开始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这些国家吸收了中国的针灸学术,并结合自身的医学传统,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针灸学体系。
3.3 现代发展阶段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针灸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针灸学院或者研究机构,培养针灸学专业人材,并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同时,针灸学的疗效也得到了科学验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现代应用4.1 临床应用针灸学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针灸也被用作辅助疗法,提高疗效。
4.2 科学研究针灸学的发展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致力于研究针灸的机制和疗效,以进一步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针灸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5. 结论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针灸学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技术,它起源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应用。
1. 古代中国的针灸学古代中国是针灸学的发源地,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使用石针进行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属针进行针灸治疗,并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早的有关针灸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
2. 针灸学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古代,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其他医学理论相结合。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详细描述了针灸的应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随后,针灸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针灸学家,如孙思邈和王叔和等。
他们的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针灸学的传播与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理论。
在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西方国家,针灸学在20世纪中叶开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接受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现代针灸学将传统的经络学说与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为了更科学、更系统的理论体系。
此外,现代针灸学还引入了电针、激光针灸等新技术,进一步拓展了针灸学的应用领域。
5. 针灸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目前,针灸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
另一方面,针灸学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机制。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针灸学与其他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及针灸学在预防和康复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技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呈现针灸学的演变过程。
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针进行针刺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针灸学的起源、原理和应用。
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如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针灸经验等。
2. 针灸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是中国针灸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同时,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3.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针灸学也不断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针灸学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针灸学在疼痛管理、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4. 针灸学的国际传播与发展随着全球交流的加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提升,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国际医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针灸学的相关机构和学术组织,开展针灸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同时,针灸学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针灸学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针灸学通过运用针刺和灸疗的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包括其起源、演变和现代发展。
1. 起源与古代发展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中国。
据传,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是最早记载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文献。
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人体经络系统、腧穴和针灸治疗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针灸学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保健。
2. 针灸学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不断发展演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中国,针灸学与其他中医学科如草药学、气功和推拿等相互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治疗系统。
这些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被传承至今。
3. 针灸学的传播与影响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针灸学也传入了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这些国家,针灸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与当地的医学传统相融合。
此外,近年来针灸学也逐渐在西方国家得到认可和应用,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替代疗法。
4.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在现代,针灸学得到了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支持。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对多种疾病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此外,现代针灸学还涉及到针灸仪器的研发和针灸教育的规范。
5. 针灸学的应用领域针灸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中医临床中,针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症、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总结: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医学学科,其发展历史丰富而独特。
从古代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着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针灸学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将继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带您了解这门古老而奇妙的学科。
1. 起源与初期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针灸针是由石头或者骨头制成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
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英雄,他被认为是针灸学的创始人。
《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了神农氏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2. 经典时期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成为了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家还发展了针灸的穴位学说,提出了经络系统和穴位的分布规律。
3. 隋唐时期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时期,杨上善编撰了《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朝时期,针灸学家王冰编纂了《千金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剂和经验。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的针灸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医师。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公元960年-1911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宋朝时期,针灸学家王清任编纂了《针灸大成》,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元朝时期,华佗的弟子杨继洲编纂了《针灸正宗》,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学科融合,形成为了中医学的整体体系。
5.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1911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针灸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针灸学开始引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且独特的医学技术,它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起源到传播。
1. 起源与古代发展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据传,最早的针灸技术是由神农氏发现的,他亲自尝试各种植物的刺激作用,并将这些经验总结成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关于针灸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被视为一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2. 针灸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古代,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最著名的有黄帝学派、伤寒学派、五针学派等。
这些学派在针灸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针灸学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经络学说、腧穴定位等。
3. 针灸学的传播与影响针灸学不仅在中国发展繁荣,还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交流和传播作用,将针灸学带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在东亚地区,针灸学也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并逐渐融入当地的医学体系中。
针灸学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医学文化,还对当地的医疗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现代针灸学将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现代针灸学主要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现代针灸学还结合了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针灸的治疗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5. 针灸学的应用领域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疾病治疗,针灸学还被应用于疼痛管理、康复医学、心理治疗等方面。
例如,在疼痛管理中,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腿痛等。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
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
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
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
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
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
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
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
《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
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
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
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逐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治疗法的前身。
古代针灸的发展历程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疗效和古代的解剖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精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
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以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众多的有关针灸的记载让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了针灸学并把它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以及其适用症和禁忌症等。
其中尤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
《难经》在经络、腧穴以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做了补充。
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晋代的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
针灸学专着,也是既《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的孙思邈着《千金方》发明了同身穴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
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
宋代王唯一编撰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圆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了经穴模型直观教学的先河。
明代时针灸学发展的昌盛时期,针灸着作较多,而《针灸大成》是这些着作中的一颗明珠,搜集了经典着作、历代医家精华及本人经验而写成。
该书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次总结性的针灸学着作,至今仍然是针灸临床参考书之一。
可以说针灸学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针灸学的产生以及以后的发展,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它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丰富了医学的内容。
对现在的世界医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针灸的落寞与复兴
鸦片战争以后到明国100多年间,由于反动统治者和侵华帝国主义者的歧视和扼杀,针灸日益衰落,只在民间流传使用。
针灸学看似前途灰暗了。
其实不然,既然针灸学在过去有那么辉煌的成就,它的未来又怎么会灰暗呢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复兴和繁荣。
针灸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迅速的发展。
为了便于开展学术的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
在临床方面,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100多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1958年针刺麻醉开始使用于临床,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内容,推动了针灸医学的深入研究。
由是,针灸学的研究工作也从临床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发展到开展实验研究,并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近年来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在,针灸医学得到了全面复兴、科学飞跃,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我国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在继承古代针灸学成就的基础上,还开展了电针、耳针、磁针等疗法,其临床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可直接治疗病症达300多种。
针灸学正在日益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诊疗学。
另外,针刺麻醉术的研究以及应用也印证了针灸学的发展与进步。
它是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和针灸止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方法首创于1958年,多年来成功应用于100余种大小手术。
50年来我国对针灸针麻作用原理的不断研究,促进了我国在生理、生化与形态学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针麻既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又是我国医学科学工作
者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价值的典型例证。
针灸必将走向世界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对阿拉伯医学等曾有一定的影响。
今年来在国际上掀起一股经久不衰的“针灸热”。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
”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
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逐渐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卫生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针灸正在为世界人民造福。
法国是引入、研究、应用针灸最多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可称为欧洲的首位。
法国很早就成立了较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学术团体,并发行多种中医及针灸的刊物。
在美国,针灸师过去很受排斥,近年来却发生很大的变化。
政府把它列入国家的研究计书之内,并拨款资助。
前苏联队针灸的疗效早已确认。
前苏联保健部曾发出指令,要义务人员对针刺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各地和加盟共和国的诊所以及工业中心的大门诊部,都设立针灸治疗室。
并多次派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针灸疗法。
实际上,在英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希腊等国,针灸的研究和应用都是十分活跃的。
此外,泰国、越南、印度、匈牙利、捷克、波兰、意大利、丹麦、阿根廷等许多国家都有针灸医师或针灸学校,从事针具疗法的研究和应用。
有的外国报刊评论说:“世界已经进入了针灸时代”。
目前。
针灸医学已经由他的故乡——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它将和现代医学并驾齐驱,为全人类的健康繁衍做出贡献。
针灸的发展与繁荣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昌盛。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地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