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2015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19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引言0.1.背景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
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提高环境绩效;——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
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
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关系方保证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最优环境的结果。
本国际标准的应用可以不同,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的关联。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因素的理解一、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因素是一个组织的产品、活动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或者说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
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控制对象,主体和核心。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方针、目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的确立,资源的配置,人员能力和环境意识的培训,运行控制,监视和测量控制,对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措施等都是围绕环境因素来展开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所制定的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组织环境表现的持续改进。
ISO14001标准要求组织建立有一个或多个程序,作用是识别、评价、更新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
这一条强调的是程序要求,而不是对环境因素本身的要求。
程序应能够识别环境因素及判断其重要性,并在生产和经营等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体系的要求。
ISO14001标准中提到的能够“控制”的环境指的是一个组织的辖区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间排放的电镀废水,组织即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更新工艺、修建处理设施等方法实现对污水的整体控制。
而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指的是组织的供应商、合约商在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
例如供应商的包装物(纸箱、薄膜、泡沫等)的废弃,运输单位在组织运输酸、碱等化学品时发生的泄漏等。
这类环境因素,组织不能用行政、财力等手段加以解决,而只能通过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方式来减少这些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GB/T24001-2016 idt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理体系0引⾔言0.1背景0.2环境管理理体系的⽬目的0.3成功因素0.4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模式0.5本标准内容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3.2与策划有关的术语3.3与⽀支持和运⾏行行有关的术语3.4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4组织所处的环境4.1理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4.2理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3确定环境管理理体系的范围4.4环境管理理体系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与承诺5.2环境⽅方针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1.1总则6.1.2环境因素6.1.3合规义务6.1.4措施的策划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6.2.1环境⽬目标6.2.2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的策划7⽀支持7.1资源7.2能⼒力力7.3意识7.4信息交流7.4.1总则7.4.2内部信息交流7.4.3外部信息交流7.5⽂文件化信息7.5.1总则7.5.2创建和更更新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8运⾏行行8.1运⾏行行策划和控制8.2应急准备和响应9绩效评价9.1监视、测量量、分析和评价9.1.1总则9.1.2合规性评价9.2内部审核9.2.1总则9.2.2内部审核⽅方案9.3管理理评审10改进10.1总则10.2不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0.3持续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 范围本国际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一个组织可以使用以提高其环境绩效。
本国际标准使一个组织可以寻求系统化管理其环境责任,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的方式。
本国际标准帮助组织获得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输出,提供组织自身和相关方的环境价值,与本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的输出包括:—提高环境绩效;—履行合规性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组织,不论大小、类型和性质,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从一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组织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影响。
这个国际标准不规定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这一国际标准可用于整体或部分系统化地改进环境管理。
然而,声称符合本国际标准的要求是不能接受的,除非所有的要求被纳入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没有删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
3 术语和定义为本文件的目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3.1与组织和领导有关的术语3.1.1管理体系组织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3.1.4)以建立方针和目标(3.2.5)和过程(3.3.5)以实现这些目标。
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以包括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能源,财务管理)。
附注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结构、角色和职责、策划与运行、绩效评价及改进。
附注3:一个管理体系的范围可以包括整个组织,规定或指定的组织的职能,规定或指定的部分的组织,或一个或多个横跨组织团体的职能。
3.1.2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一部分(3.1.1)用于管理环境因素(3.2.2),履行合规性义务(3.2.9),和处理风险和机会(3.2.11)3.1.3环境方针由最高管理者(3.1.5)正式发布的相关环境绩效(3.4.11)的一个组织(3.1.4)的意图和方向。
3.1.4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3.2.5)有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权限和关系的人或群体。
注1: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局限于单一的贸易商,公司,社团,企业,当权者,合伙企业,慈善机关或事业单位,或部分或组合,是否股份制或不是,公共的或私有的。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 范围本国际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一个组织可以使用以提高其环境绩效。
本国际标准使一个组织可以寻求系统化管理其环境责任,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的方式。
本国际标准帮助组织获得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输出,提供组织自身和相关方的环境价值,与本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的输出包括:—提高环境绩效;—履行合规性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组织,不论大小、类型和性质,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从一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组织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影响。
这个国际标准不规定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这一国际标准可用于整体或部分系统化地改进环境管理。
然而,声称符合本国际标准的要求是不能接受的,除非所有的要求被纳入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没有删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
3 术语和定义为本文件的目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3.1与组织和领导有关的术语3.1.1管理体系组织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3.1.4)以建立方针和目标( 3.2.5)和过程( 3.3.5)以实现这些目标。
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以包括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能源,财务管理)。
附注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结构、角色和职责、策划与运行、绩效评价及改进。
附注3:一个管理体系的范围可以包括整个组织,规定或指定的组织的职能,规定或指定的部分的组织,或一个或多个横跨组织团体的职能。
3.1.2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3.1.1)用于管理环境因素( 3.2.2),履行合规性义务( 3.2.9),和处理风险和机会( 3.2.11)3.1.3环境方针由最高管理者( 3.1.5)正式发布的相关环境绩效( 3.4.11)的一个组织( 3.1.4)的意图和方向。
3.1.4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 3.2.5)有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权限和关系的人或群体。
注1: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局限于单一的贸易商,公司,社团,企业,当权者,合伙企业,慈善机关或事业单位,或部分或组合,是否股份制或不是,公共的或私有的。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 范围本国际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一个组织可以使用以提高其环境绩效。
本国际标准使一个组织可以寻求系统化管理其环境责任,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的方式。
本国际标准帮助组织获得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输出,提供组织自身和相关方的环境价值,与本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的输出包括:—提高环境绩效;—履行合规性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组织,不论大小、类型和性质,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从一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组织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影响。
这个国际标准不规定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这一国际标准可用于整体或部分系统化地改进环境管理。
然而,声称符合本国际标准的要求是不能接受的,除非所有的要求被纳入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没有删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
3 术语和定义为本文件的目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3.1与组织和领导有关的术语3.1.1管理体系组织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3.1.4)以建立方针和目标( 3.2.5)和过程( 3.3.5)以实现这些目标。
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以包括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能源,财务管理)。
附注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结构、角色和职责、策划与运行、绩效评价及改进。
附注3:一个管理体系的范围可以包括整个组织,规定或指定的组织的职能,规定或指定的部分的组织,或一个或多个横跨组织团体的职能。
3.1.2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3.1.1)用于管理环境因素( 3.2.2),履行合规性义务( 3.2.9),和处理风险和机会( 3.2.11)3.1.3环境方针由最高管理者( 3.1.5)正式发布的相关环境绩效( 3.4.11)的一个组织( 3.1.4)的意图和方向。
3.1.4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 3.2.5)有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权限和关系的人或群体。
注1: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局限于单一的贸易商,公司,社团,企业,当权者,合伙企业,慈善机关或事业单位,或部分或组合,是否股份制或不是,公共的或私有的。
环境因素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ISO14001:2015)1 目的辨识公司在生产、服务或运行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环境影响大小,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 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服务和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的控制和管理。
3 术语和定义《管理手册》中0.3章的有关术语和定义适用本程序。
4 职责4.1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批公司重要环境因素以及制定的控制措施。
4.2 安质部4.2.1负责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制定活动。
4.2.2负责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收集、汇总,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4.2.3 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及其风险程度进行应急预案的策划、编制工作。
4.2.4 负责对公司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审、更新和监控。
4.2.5 负责对公司的一般或重要环境因素形成文件发放到相关部门、单位实施控制。
4.3 各部门、单位4.3.1负责对本部门、单位职能范围内的(所辖场所和业务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确认、登记、更新和控制。
4.3.2建立本部门、单位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控制好本部门、单位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上报安质部。
5 程序5.1 识别范围5.1.1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其设施、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原材料的获取,包括开采;——运行或制造过程,包括仓储;——设施、组织资产和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外部供方的环境绩效和实践;——产品运输和服务交付,包括包装;——产品存储、使用和寿命结束后处理;——废物管理,包括再利用、翻新、再循环和处置。
5.1.2环境因素识别的要素:a.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b.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c.环境8种情景:a)向大气的排放b)向水体的排放;c)向土地的排放;d)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e)能源使用;f)能量释放,例如:热能、辐射、振动(噪音)和光能;g)废物和(或)副产品的产生;h)空间的使用。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因素评估环境因素的评价i. 评价基本原则1、不存在绝对标准和方法将登记的环境因素、影响按规定的标准进行重要性评价,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及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评估无绝对的标准或方法,在评估过程中,组织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体现持续改进的精神并且能避免重大环境影响的遗漏,就应是适合于组织的有效方法。
2、评价依据▪环境方面考虑:▪环境影响的规模(全球、全国、地域、厂内)▪环境影响的严重性(一般、严重、灾害)▪发生的频次(连续排放,每天至每周一次,每周至每月一次,每月至每年一次)▪相关方的关注程度(极度、一般、不太关注)▪环境影响持续时间(或可恢复时间的长短)(马上、一月、一季、一年)▪与环境法律法规(包括可能新颁布的)的差距商业方面考虑▪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改变环境影响的经济承受力▪改变其他活动和过程将带来的(好的或坏的)效果▪相关方关注程度▪公众形象▪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上述各种评价依据和方法,单一使用很难满足需求,组织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几种结合使用。
ii.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以下介绍几种仅供参考的评价方法评估法1:M=a×x(b,c,d,e中最大值)式中M 为环境因素得分a:发生的频率b:影响范围及程度c:影响的持续性(可逆转性)d:公众的关注程度e:与排放标准的比值评价准则评分说明评分发生的频次a连续发生至每日一次 5 每日一次——每周一次 4 每周一次——每月一次 3 每月一次——每年一次 2 一年以上发生一次 1影响范围及程度b 国家乃至全球性严重影响 5省或市的严重的影响 4 镇区附近较严重的影响 3 厂区附近较轻微的影响 2 厂内影响 1影响的持续性或可逆转性c 一年以上可恢复或不可恢复 5 半年以上一年内恢复 4 一周以上半年内恢复 3 一天以上一周内恢复 2 一天内可恢复 1公众关注程度d国际高度关注 5 我国高度关注 4 地区性关注 3 厂区附近一般性关注 2 不为关注 1与排放标准之比值(法规符合性)e 超标(或属违法行为) 5 ∈(80%,100%) 4 ∈(50%,80%) 3 ∈(20%,50%) 2 <20% 1评价得分大于某一基准值为重要环境因素评估法2:ER=F×C=(O+D)×(I+L)式中:ER为意外事故之风险评估F:事故发生频率O:事故发生可能性D:事故发生侦测可能性C:影响危害性I:影响范围L:影响程度采用风险评估法评分的例子(适合负面的环境因素:如空气/水污染等)评价准则评分说明评分发生的可能性O几乎不发生或每年至多发生一次 1 每季可能发生一次 2每月可能发生一次 3每周可能发生一次 4 每日可能发生一次或持续不断发生 5侦测到的可能性D容易看听闻到或有自动侦测设施且能精确量测 1 需接近看听闻或有简易携带式侦测设施且精度高 2 需仔细看听闻或有简易携带式侦测设施 3 无法看听闻,且需设备才可侦测 4 无法判别,需由专业人员及精密设备侦测 5影响范围I无法影响或仅影响个人 1 影响生产线部门动作 2 影响全厂区或全公司动作 3 影响公司周围邻、里、县、市 4 影响扩及区域性全球性大环境 5影响的严重性L不影响或人员感觉不舒服,对环境景观有轻度污染 1 人员轻度外伤,慢性疾病,排水及空气污染造成轻度影响周围居民及环境生态,引起居民抱怨2 人员需送医,生产停顿,排水及空气污染造成中度影响周围居民及环境生态,引起居民抗争3 造成急性疾病或重大伤残,厂房全毁,严重影响居民环境及生态或居民需撤离,违反国际环保公约4 造成人员死亡,关厂,破坏环境无法修复,严重违法 5评价得分大于某一基准值为重要环境因素。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
(ISO14001:2015)
1 目的:
分析、评价重大环境因素,确定重大环境因素的优先行动等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从事的活动、产品、服务中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供应商、承包方等为本公司提供服务时所产生的重大环境因素。
3 定义:
3.1 重大环境因素: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3.2 正常状况:生产正常进行、设备正常运转的工作状况。
3.3 异常状况:生产设备的开机、关机、维修状况。
3.4 紧急状况:指火灾、水灾等。
4 职责:
4.1 环境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对重大环境因素优先行
动等级的判定。
4.2 环境管理代表负责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汇总、登录。
4.3 重大环境因素的优先行动等级由环境管理代表呈报总经理批准。
5 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
5.1 明显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相关条文规定的可直接判定为重大环境因素。
5.2 正常状况下
5.2.1 资源、能源的耗用(水、电、油、瓦斯、天然气、纸张)。
5.2.1.1 资源、能源的再生性(A)以目前状况考虑
已缺乏1年内不缺乏
不可回收 3 2
可回收 2 1
5.2.1.2 使用中对环境的污染性(B)
污染状况分值
使用时不会产生污染 1
使用时会产生污染 2
5.2.1.3 使用量(C)
分值纸张(千张/月)用水量(吨/月)
1 C≤1C≤100
2 1<C≤10100<C≤200
3 10<C≤30200<C≤500
4 30<C≤100500<C≤1000
5 100<C≤2001000<C≤2000
6 200<C 2000<C
分
油(升/月)电(度/月)气体(M3/日)值
1 C≤100C≤100C≤100
2 100<C≤300100<C≤200100<C≤500
3 300<C≤600200<C≤400500<C≤1000
4 600<C≤1200400<C≤8001000<C≤2000
5 1200<C≤2000800<≤16002000<C≤4000
6 2000<C 16000<C 4000<C
5.2.1.4 判别
T=A×B×C T≥20为重大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