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控制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8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是对二维平面上的点、线、面进行测量和控制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土木工程等领域,对于确保产品和建筑物的准确度和质量至关重要。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并可根据测得的角度和斜距计算出点的坐标。
全站仪通常具有自动测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提高测量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2.电子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是一种测量方位角和斜距的仪器,它可以通过测量目标点与基准点之间的角度和斜距来计算目标点的坐标。
电子经纬仪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特点,在测量平面控制点时非常有效。
3.测距仪测距仪是一种利用光学、电磁波或声波等原理测量距离的仪器。
在平面控制测量中,常用的测距仪有激光测距仪和电磁波测距仪。
测距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平面控制点的测量和控制。
4.全息测量法全息测量法是一种基于全息干涉原理的测量方法,它利用激光的相干特性实现对平面控制点的测量。
全息测量法具有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平面控制测量领域。
5.相位测量法相位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光或电磁波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或坐标的方法。
在平面控制测量中,常用的相位测量法有干涉测量法和调制成像测量法。
相位测量法具有高精度和快速的特点,适用于高精度的平面控制测量任务。
6.全息成像法全息成像法是一种通过全息技术实现对平面控制点的测量和控制的方法。
全息成像法可以记录和还原目标点的光场信息,从而实现对其位置和形状的测量和控制。
全息成像法具有非接触、高精度的特点,在一些特殊的平面控制测量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测距仪、全息测量法、相位测量法和全息成像法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在测量平面上的点、线、面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和控制。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及实施步骤1. 前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这可是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测量行业摸爬滚打的朋友们来说,听起来可能有些专业,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们一起来捋一捋,保准让你听得明明白白,心里也能有个数。
2.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确定某个区域内的点位,以确保我们在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不会偏离轨道。
想象一下,咱们要盖房子,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跟着一大堆问题了,对吧?平面控制测量就是帮助我们找准那个“点”,把一切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2.2 为啥要做平面控制测量?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其实,不做这一步,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哪里飞哪里。
平面控制测量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就设定好基准点,确保后面的工作都能顺顺利利。
比如,公路建设、桥梁修建、甚至是小区的绿化,都是离不开这个过程的。
3. 实施步骤3.1 步骤一: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咱们不能盲目上阵。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检查、人员的培训和现场的勘察。
这就像是出门远行之前,先看看天气,带上伞和防晒霜,免得到时候遭遇暴风雨或者晒得跟红烧肉似的。
设备方面,一定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全站仪、GPS设备等,都是咱们的好帮手。
检查完这些,接下来就要对测量区域进行勘察,标记出基准点和控制点,确保后面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3.2 步骤二:测量实施接下来,进入到实际的测量环节。
这时候,可得认真了。
我们会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把选定的控制点进行记录。
这就像是写日记,把每一个重要的点都标记下来,方便后续的查阅。
每测量一个点,心里都得盘算一下,确保没有出错。
毕竟,点错了,就相当于盖房子的时候打歪了地基,后果可不堪设想!此外,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校核。
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在现场可以和同事们互相确认一下,确保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
这就像是一群朋友一起去旅行,谁都不想在景点前面迷路,对吧?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整理测量完毕后,我们要把所有的数据汇总起来,进行整理。
Sl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4 平面控制测量4.1 一般规定4.1.1 平面控制可分为基本平面控制、图根平面控制和测站点平面控制等,可采用GNSS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和导线(网)测量等方法。
4.1.2 基本平面控制的等级可划分为二等、三等、四等、五等4个等级,各等级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其布设层次和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4.1.3 基本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标志并绘制点之记,尺寸规格与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4 全站仪测图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满足测图需要,不宜小于表4.1.4的规定。
表4.1.4 图根控制点密度4.1.5 平面控制测量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4.1.5的规定。
4.2 GNSS测量4.2.1 GNSS测量控制网按精度可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控制网的相邻点间距及精度要求应按表4.2.1的规定执行。
4.2.2 GNSS网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各等级GNS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和路线,其相邻点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间距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间距的3倍。
2 新建GNSS网与原有控制网联测时,其联测点数不宜少于3点,分布宜均匀。
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GNSS网店应成对布设,对点间相互通视。
3 基线长度大于20km时,应采用GB/T18314中C级GPS网的时段长度进行静态观测。
4 二等、三等、四等GNS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五等、图根控制网可采用点连式布网。
5 GNSS控制网由非同步基线构成的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和路线的边数应满足表4.2.2的规定。
表4.2.2 GNSS控制网非同步观测闭合环或附和路线边数规定4.2.3 GNSS点的点位应顶空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并远离大面积水域、大功率发射台或高压线,其距离不宜小于50m。
4.2.4 各等级GNSS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2.4-1~表4.2.4-3的规定。
第六章平面控制测量一、思考题1.什么叫导线、导线点、导线边、转折角?2.导线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3.导线测量的目的是什么?其外业工作如何进行?4.如何计算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5.如何根据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确定坐标增量的正负号?6.何谓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何谓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的?7.闭合导线与附合导线的内业计算有何异同点?8.什么是坐标正算?什么是坐标反算?坐标反算时坐标方位角如何确定?9.导线与国家三角点联测有哪几种方法?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10.何谓小三角测量?在路桥工程中有哪些应用?11.小三角网的布置形式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12.小三角测量的目的是什么?其外业工作如何进行?13.小三角锁内业计算的主要步骤是什么?二、习题1. 如表6-1,已知坐标方位角及边长,试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X、∆Y。
(AB边坐标增量 ∆X=49.660m、∆Y=342.935m;BC边坐标增量 ∆X=-41.702m、∆Y=522.142m;CD边坐标增量 ∆X=-24.254m、∆Y=-526.466m)表6-12. 表6-2,已知P1至P4各点坐标,试计算P1P2和P3P4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
(P1P2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分别是227-24-16、340.030m、P3P4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分别是66-52-15、313.442m)表6-23. 某闭合导线,其横坐标增量总和为 - 0.35 m,纵坐标增量总和为 + 0.46 m,如果导线总长度为1216.39 m 试计算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和边长每100 m的坐标增量改正数。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是1/2104,边长每100 m的坐标增量改正数分别为0.03 m、-0.04m)4.图6-1为闭合导线,已知 α12 = 143︒07'15",P1点坐标X P1 = 0 539.740 m,Y P1 = 6 484.080 m,观测数据如表6-3所列,求闭合导线各点坐标。
(角度闭合差为0;f x=0.001m,f y=0.096m;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f D=0.096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是1/5132;x2=415.314m,y2=6577.400m;x3=402.768m,y3=6599.905m ;x4=511.869m,y4=6658.136m;x5=554.112m,y5=6594.258m)图6-1表6-35. 置仪器于三角点A(3 992.54 m,9 674.50 m),B(4 681.04 m,9 850.00 m)处,观测导线点P,并测得角值为α = 53︒07'44", β = 56︒06'07"(如图6-2),试用前方交会公式求P点坐标。
(x p=4479.298m,y p=9282.858m)图 6-2第六章导线测量第一节概述在测量工作中,为防止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精度,无论是将地面的形状测绘成地形图,还是将工程设计图上的建筑物测设到实地卜,都是首先在全测区范围内选定一些有控制意义的点,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测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点为基础,测定其他碎部点的位置。
这些有控制意义的点组成了测区的骨干,这些骨干点称为控制点。
测定它们相对位置的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这就是测量工作“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导线测量是平面控制测量的一种方法。
所谓导线就是由测区内选定的控制点组成的连续折线,如图6-1所示。
折线的转折点A、B、C、E、F 称为导线点;转折边DAB、DBC、DCE、DEF称为导线边;水平角βB,βC,βE称为转折角,其中βB、βE在导线前进方向的左侧,叫做左角,βC 在导线前进方向的右侧,叫做右角;aAB称为起始边DAB的坐标方位角。
导线测量主要是测定导线边长及其转折角,然后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一、导线的形式根据测区的情况和要求,导线可以布设成以下几种常用形式:1.闭合导线。
如图6-2a)所示,由某——高级控制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该点,组成—个闭合多边形,这种导线布设形式叫闭合导线。
它适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作测图控制。
2.附合导线。
如图6-2b)所示,自某一高级控制点出发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控制点上的导线,叫附合导线。
它适用于带状地区的测图控制,此外也广泛用于公路、铁路、管道、河道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控制点的建立。
3.支导线。
如图6-2c)所示,从——控制点出发,既不闭合也不附合于另一控制点上的单一导线,叫支导线。
这种导线没有已知点进行校核,错误不易发现,所以导线的点数不得超过2—3个。
第73页二、导线的等级除国家精密导线外,在公路工程测量中,根据测区范围和精度的要求,导线测量可分为二等、四等、一级、二级和三级导线五个等级。
各级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如表6-1所列。
三、导线的种类导线按其不同的边长测定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1.量距导线直接用钢尺丈量各导线边的边长。
2.视距导线利用视距测量方法(见第八章第三节)测量导线的边长。
3.光电测距导线用红外光电测距仪测量导线的边长。
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第一节概述小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一样,也是建立平面控制的方法之一。
所谓小三角测量即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三角测量,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按近似的平差方法进行成果计算。
它的特点是:各控制点(即三角点)间由连续的三角形构成,只须测量一两条边的长度(称为基线),所以丈量距离的下作量少,主要了作是观测各三角形的内角。
因此这种平面控制形式对于不适应丈量距离的地区(如山区、丘陵区等)来说是简便的。
在桥梁和隧道建筑中,为测定桥梁和隧道的轴线长度以及测设隧道开挖方向等,经常用小三角测量方法来解决。
一、小三角网的布置形式根据测区的地形条件、工程要求、原有的控制网状况等因素,小三角网可以布置成以下的形式:1、三角锁如测区形状是狭长地带,可布设成如图7—1a)所示的小三角锁,在锁的两端设置两条基线,这种图形的布设与汁算均比较简便,是桥梁、隧道勘测时常用的图形。
2.大地四边形在跨河测量、测定桥梁轴线或桥梁施工测量中,为了提高点位精度,可在两个三角形中间加入一条对角线,如图7-1b)所示,称为大地四边形,AB为基线。
二、小三角的等级在公路工程测量中,小三角测量根据测区大小、精度要求的不同分为一级和二级小三角共两个等级,它们的精度要求与同级导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小三角测量可作为国家三角测量进一步的加密控制,在独立测区义可作为首级控制使用。
各级小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7-1。
第93页三、踏勘选点踏勘选点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和工作进度。
选点前应首先收集测区原有的控制测量资料和地形图,然后在原地形图上初步拟定点位的布设方案,再到现场依照实地情况选定三角点的实地位置。
当测区没有资料可以利用时,则须到测区现场综合比较各项因素,如三角形的形状、边长、通视情况、基线位置以及加密控制的布没等,最后定出合理的三角点位置。
在选择三角点时,除厂测图或各项工程的特殊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三角形的边长可根据有关规范、测图比例尺及地形等的不同情况确定。
一般为100m~1 000m。
(2)三角形的形状应接近等边三角形,一般在三角形中,用以推算边长的求距角不能小于30°或大于120°。
(3)二角点间应通视良好,避免建造高觇标,点位应视野开阔,控制范围广,便于加密控制,并易于长久保存;(4)基线应选在乎坦、土质坚实的地段,对于桥梁三角网,通常以垂直于桥轴线的边作基线。
般布设两条基线,如图7-2所示。
同时为了获得桥墩放样交会精度,基线一般采用直线形。
基线长度一般不小于桥轴线长度的0.7倍,困难地段不小于0.5倍。
基线场地应选在土质坚实、地势平坦、便于准确丈量的地方。
(5)若布设隧道三角网时,应尽量将隧道进出口的控制点作为三角点。
四、造标埋石三角点选定后,要在地面上埋设标志。
一般在地面上打一大木桩,桩顶画一“+”表示点位,或把一顶头带“+”的钢筋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如图7-3所示。
为了观测水平角照准目标,还要在三角点上竖立标杆或三脚架,如图7-4所示。
三角点应进行命名和编号,并绘制点位草图。
五、角度观测角度观测可用J6或J2级经纬仪按方向观测法进行。
每站观测前,应根据三角网(锁)略图第九章公路路线测量公路路线测量主要讲述公路勘测阶段的测量工作,即公路中线测量,路线纵、横断面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和有关调查测量等。
并根据上述测量成果,绘制成路线纵、横断面图和平面图,为公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公路中心线的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如图9-1所示。
因此,中线测量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直线和曲线的测设,把公路中心线的平面位置具体地测设到地面上,并实测其里程。
它是测绘路线纵、横断面图和平面图的基础。
第一节交点和转点的测设一、交点的测设公路路线的转折点称为交点,用JD表示。
对于一般低等级公路,通常采用——决定测的方法直接放线,在现场标定交点位置。
对于高等级公路或地形复杂的地段,需在带状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然后把纸上定好的路线放到地面上,一般采用下述方法标定交点位置。
1.穿线交点法1)准备数据如图9-2所示,从测图导线点D2、D3、D4……出发作导线边的垂线,它们与路线设计中线(即路线导线)交于N2、N3、N4……等点。
在图上量取各垂线的长度J2、J3、J4……直角和垂线长度就是放线所需要的数据。
有时为了穿线时通视的需要,在中线通过高地的地方拟定一点N1,这时可以从图上量取角度β和距离S,用极坐标从导线点D1放出N1点。
2)放临时点实地在导线点上安置经纬仪设置第125页直角并按相应的垂线长度量距,即可标定出一系列临时性的N2、N3、N4……如图9-3a)所示。
为了检查和比较,相邻交点间的直线上至少要放三个点。
如果垂距较短,可以用方向架设置直角,如果垂距较长,宜用经纬仪设置直角。
3)穿线由于图解量取的放线数据不准确和测量误差的影响,同一直线边上的临时点往往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要利用经纬仪定出一条尽可能多的穿过或靠近临时点的直线,这一步工作称穿线。
然后在地势较高、通视良好的直线位置设转点桩将直线标定出来(如图9-3a)所示的ZD1、ZD2和ZD3、ZD4),同时清除原来的临时桩。
4)交点相邻两直线经穿线在实地标定后,如果通视良好,即可直接延长直线进行交会定点。
如图9-3b)所示,ZD1、ZD2、ZD3、ZD4是穿线时标定的转点桩,将经纬仪安置于ZD2上,盘左照准后视点ZD1,倒转望远镜,沿视线方向在交点概略位置前后打下两桩a1、b1(称为骑马桩),并在桩顶分别标出其中心位置,盘右位置仍照准ZD,,倒转望远镜,在骑马桩a2、b2上标出其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