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控制测量
- 格式:pptx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26
平面控制测量操作方法
平面控制测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测量点来保证建筑物或道路等建筑结构的平面度、垂直度和水平度。
下面是平面控制测量的操作方法:
1.测量前,应调查控制点周围的地形,确定测量区域的边界。
2.根据需要建立控制测量基准点,确定各控制测量点的坐标,测量点可采用钉桩、地标等方式标定。
3.确定控制测量点的观测方位,选择适合的观测仪器进行测量,如全站仪、自动水平仪等。
4.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观测,遵守精密测量的操作规程,记录仪器刻度值或读取数据,注明测量点的编号和观测时间。
5.计算各控制测量点的坐标,进行误差调整和精度评定。
根据需要,制作控制测量图,标明建筑物或道路等建筑结构的平面度、垂直度和水平度。
6.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按照控制测量图进行实际测量并进行调整,确保建筑结构的准确平面度、垂直度和水平度。
7.最后,进行控制测量成果的归档和保存,在下次测量前进行检查和验证。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形式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平面角度控制和平面线性控制。
1. 平面角度控制:通过测量和控制平面上的角度来实现平面控制。
常用的平面角度控制方法包括:
- 平面角度测量:通过使用角度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平面上的角度值。
- 平面角度控制点的设置: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平面上的角度
控制点位置,并用地面标志物或测量仪器进行标记。
- 平面角度控制测量:使用测量仪器在角度控制点之间测量角
度值,以检查平面的角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 平面线性控制:通过测量和控制平面上的线性距离来实现平面控制。
常用的平面线性控制方法包括:
- 平面线性测量:通过使用距离测量仪器如测距仪、激光测距
仪等,测量平面上的线性距离值。
- 平面线性控制点的设置: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平面上的线性
控制点位置,并用地面标志物或测量仪器进行标记。
- 平面线性控制测量:使用测量仪器在线性控制点之间测量距
离值,以检查平面的线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这两种基本形式的平面控制测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组合使用,以实现对平面上角度和线性的全面控制。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及实施步骤1. 前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这可是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测量行业摸爬滚打的朋友们来说,听起来可能有些专业,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们一起来捋一捋,保准让你听得明明白白,心里也能有个数。
2.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确定某个区域内的点位,以确保我们在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不会偏离轨道。
想象一下,咱们要盖房子,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跟着一大堆问题了,对吧?平面控制测量就是帮助我们找准那个“点”,把一切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2.2 为啥要做平面控制测量?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其实,不做这一步,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哪里飞哪里。
平面控制测量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就设定好基准点,确保后面的工作都能顺顺利利。
比如,公路建设、桥梁修建、甚至是小区的绿化,都是离不开这个过程的。
3. 实施步骤3.1 步骤一: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咱们不能盲目上阵。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检查、人员的培训和现场的勘察。
这就像是出门远行之前,先看看天气,带上伞和防晒霜,免得到时候遭遇暴风雨或者晒得跟红烧肉似的。
设备方面,一定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全站仪、GPS设备等,都是咱们的好帮手。
检查完这些,接下来就要对测量区域进行勘察,标记出基准点和控制点,确保后面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3.2 步骤二:测量实施接下来,进入到实际的测量环节。
这时候,可得认真了。
我们会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把选定的控制点进行记录。
这就像是写日记,把每一个重要的点都标记下来,方便后续的查阅。
每测量一个点,心里都得盘算一下,确保没有出错。
毕竟,点错了,就相当于盖房子的时候打歪了地基,后果可不堪设想!此外,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校核。
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在现场可以和同事们互相确认一下,确保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
这就像是一群朋友一起去旅行,谁都不想在景点前面迷路,对吧?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整理测量完毕后,我们要把所有的数据汇总起来,进行整理。
Sl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4 平面控制测量4.1 一般规定4.1.1 平面控制可分为基本平面控制、图根平面控制和测站点平面控制等,可采用GNSS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和导线(网)测量等方法。
4.1.2 基本平面控制的等级可划分为二等、三等、四等、五等4个等级,各等级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其布设层次和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4.1.3 基本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标志并绘制点之记,尺寸规格与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4 全站仪测图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满足测图需要,不宜小于表4.1.4的规定。
表4.1.4 图根控制点密度4.1.5 平面控制测量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4.1.5的规定。
4.2 GNSS测量4.2.1 GNSS测量控制网按精度可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控制网的相邻点间距及精度要求应按表4.2.1的规定执行。
4.2.2 GNSS网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各等级GNS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和路线,其相邻点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间距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间距的3倍。
2 新建GNSS网与原有控制网联测时,其联测点数不宜少于3点,分布宜均匀。
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GNSS网店应成对布设,对点间相互通视。
3 基线长度大于20km时,应采用GB/T18314中C级GPS网的时段长度进行静态观测。
4 二等、三等、四等GNS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五等、图根控制网可采用点连式布网。
5 GNSS控制网由非同步基线构成的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和路线的边数应满足表4.2.2的规定。
表4.2.2 GNSS控制网非同步观测闭合环或附和路线边数规定4.2.3 GNSS点的点位应顶空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并远离大面积水域、大功率发射台或高压线,其距离不宜小于50m。
4.2.4 各等级GNSS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2.4-1~表4.2.4-3的规定。
1.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包括路线、桥梁、隧道及其它大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
2.路线平面控制网是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的主控制网,沿线各种工点平面控制网应联系于主控制网上,主控制网宜全线贯通,统一平差。
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
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当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时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当采用导线测量时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
4.各级公路、桥梁、隧道及其它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4.1.15.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确定,宜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可按下列方法选择坐标系: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2)特殊情况下,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①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②投影于 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4)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独立桥梁、隧道等,可采用假定坐标系。
6.大型构造物控制网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进行联系且其等级高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时,应保持其本身的精度。
7.采用GPS测量平面控制网时,应符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的规定。
4.1.2 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表4.1.22.各等级控制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受限制时亦不应小于25°。
3.加密网可采用插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