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对比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75.50 KB
- 文档页数:18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
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中国教育联盟 整理关键词: 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 ople‘s languag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literature, animal idioms and the addressing words,trying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agma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Key word: taboo;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mparison语言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摘要:语言禁忌就是社会禁忌在语言中的反映。
研究英汉禁忌语的目的在于帮助谈话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交流,避免误解于冒犯。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中英文禁忌语各自的四个主要方面及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做出对比,使读者对中英禁忌语有更深刻系统的了解。
最后提出端正的态度和对应的策略,使读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中知己知彼,求同存异,有效沟通。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 相关因素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1.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1.1 taboos in numberbelief provides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reason for doing things. to some extent, taboo topics have a tight association with christianity. the number 13 is not considered as a propitious one in english-speaking societies, for it was recorded in bible that jesus was killed by a disciple named judas who was the 13th man attending the dinner that held by jesus on friday. thus, the number 13 and the day of friday were taboos, which gradually were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in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 also taboo numbers such as4, 73, 84. in chinese, the number 4(si) has a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the word death(si), accordingly, we usually think the number 4 is unlucky and should be avoided, which customs are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use. 1.2taboos in privacy regarding age, weight, income and so on.as is known to all, the westerners place a high value on privacy. they are self-centered and hold the views that their individual interests can’t be invaded at any time. the questions related to one’s age, weight, income, marriage will never be asked; otherwise they will entice more prejudice, and offence. yet, it is not the case in china. in fact, there is no equivalent term for “privacy”in chinese.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is treasured by chinese peopl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people enjoy living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because it is a way to show harmony in the chinese view of thinking. it is not strange for us to find that ev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share a big courtyard in china. further, people in china don’t favor changing their homes frequently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consequently, the chinese family members always live in one place through the whole life and they areought to be very family with people who share the courtyard with them. we have a saying to the effect that”远亲不如近邻”, which means when in trouble, the one who can help you is not the relatives who live far away from you, but your neighbors.2.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2.1 religion and god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or catholicism,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 and became the source and fertile soil of english taboos. as for english-speaking societies, peopl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ligion and they think thoughts are controlled by religious belief and feudal ethical codes. further, owing to the productivity in the remote times was so low that some natural phenomena could not be explained, people at that time held that some religious words or expressions had a mysterious and supernatural power, so names of god and devil such as jesus, christ, joseph, heaven, hell have to be completely avoided on many occasions. yet, it is inevitable to mention the word “god”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sometimes, so euphemism was created by the westerners to avoid directly mentioning the holy names. compared with religious verbal taboos i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re are similar taboos about god in chinese as well. in the chinese view of thinking, god enjoys such an absolutely high power that no one or other things have a capability to exceed. if a person wants to cite god as his witness while making his vows, such phrases as “天”(sky)“上天作证”,”对天发誓”,or “上苍见证”will be chosen to express his feeling. besides, people have such expression in chinese as “妖魔鬼怪”,”钟馗捉鬼”and “鬼来了”.2.2 secretions and excretionsin western countries, words related to the behavior of excretions seem to be vulgar, they are always substituted by so-called elegant words in the conversation of sociality, since words about secretions and excre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tabooed and should be absolutely banned from general use in public. both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in china, words concerning the behavior of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are entirely abstained especially in eating; otherwise, they seem to be lousy. in terms of the chinese expression,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that used to substitute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following phrases oftenoccur in our daily conversations or in novels. for example: “出去一下”, “方便一下”,”方便方便”,”去盥洗室”,”有点儿急事”,”解手”,”大号”,”小号”,”出恭”,”去唱歌”,etc.3. strategies of avoiding taboo3.1 unobtrusive observation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certainly often occurs when we encounter people different from us. to communicate properly and effectively, we also need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we will encounter and the information of what and how we should say to them in a given situati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we can take the role of unobtrusive observes, widely used in sociolinguistics and other scientific studies, to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m, to induce how they will interact with us and to decide how we should interact with them by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how they interact with people like us and people different from us.3.2 question-asking strategythere is a proverb in chinese “rujingwensu/入境问俗(on entering inquiry about its customs”. however, we should be careful when asking people questions if we don’t want to appear stupid or rude since what is considered acceptable maybe unacceptable in the eyes of our communication partners.3.3 euphemismeuphemism is an effective way of replacing unpleasant expression with pleasant ones. when confronting linguistic taboo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should either avoid them or try his best to use euphemisms so as not to offend others or threaten their face wants. in this way, we show respect for others and will be respected 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may continue in the harmonious and pleasant atmosphere.bibliography[1]brown, p. &s.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ity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freud, sigmund. 1913. totem and taboo. london: macmillan.作者简介:孙晓华女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籍贯:山西太原,1981年10月出生,学历:英语本科。
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
略的开题报告
中英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和社交习惯,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或造成尴尬局面。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英文禁忌语对比,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的回避策略。
首先,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在中文中,有许多被视为不吉利或带有负面意义的词汇,如“无妄之灾”、“四不像”等,而在英文中,则存在一些与宗教、性别、种族等相关的敏感词汇,如“blacklist”、“master”等。
此外,中英文在表达感受和态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中文中的“不好意思”、“没关系”等词汇的使用与英文中的“sorry”、“never mind”等表达方式有区别。
其次,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本文将探讨以下几方面。
首先,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尽量避免使用敏感词汇。
其次,需要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注意不通过表情、语气等方式给人造成不了解或不尊重他人的印象。
最后,需要学会对文化差异的适当调整和妥善处理,在交流中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以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的探讨,为有志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者和从事跨国交流的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亦将促进中英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互动,为跨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禁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人们有着强有力的现实约束力。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模式和文化圈之间的接触,最容易引起误解和引发冲撞的就是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语的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最众所周知的就是数字禁忌,英汉中的数字禁忌主要源自于宗教。
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的人们忌讳“13”和“星期五”,这源于《圣经》中“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据记载,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是和12个门徒共进的。
第13个人就是弟子犹大,他为了银币出卖了耶稣,导致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在西方人眼里,“13”是凶数,星期五是凶日。
中国人却与西方人相反,崇偶忌单。
中国有一些地方忌讳数字“7”,按佛教说法,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
因此,“7”便跟死联系在一起,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
中国人也不喜欢“4”,因为它的发音与“死”相似。
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共同的禁忌,比如对生老病死的禁忌。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避讳提到“死亡”,如果一定要提,就用委婉说法来代替,汉语如“走了”、“仙逝”等,英语如“go to heaven”、“be with god”等。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和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不光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禁忌,非语言禁忌也有很多种,比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等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美国人在召唤别人的时候,往往手心向上,食指来回勾动,然而在中国却是召唤动物的手势,对人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
又如,在中国同性之间手拉手、肩挽肩是友好的表示,而在美国,这被看作是同性恋者公开示爱的动作。
欧美的父母不喜欢他人不时触摸自己的小孩,而在中国这被认为是一种亲近的表示。
从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摘要:语言禁忌是人类语言表达中一种非常流行的语言现象,也是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
随着人们使用英汉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日益频繁,英汉语言禁忌已成为我们有效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窗口,正日益受到语言学习者、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简要介绍了禁忌的起源,分析对比英汉禁忌的异同。
通过研究这一语言现象,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能学习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最终帮助大家得体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英汉对比1 引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反映,语言禁忌是不同文化常见的社会现象。
尽管语言具有服从性,但作为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魔力。
随着中英语言双向交流的发展,禁忌语已然成为国际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有助于英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 禁忌的起源和背景“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
“禁忌”一词可以追溯到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禁忌”也意味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禁止人们谈论的东西。
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人尊敬的神圣的东西不能随便使用,另一个是人们不能随便碰的低贱的东西。
禁忌词的产生有其时代性的原因。
在古代,人们盲目相信鬼神敬拜上帝,认为那些与鬼神有关的东西不能随便被谈论,否则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幸,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禁忌语。
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对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分为六种:神灵的名字(mention of gods)、近似誓词咒语(near-swearing)、性(sex)、死亡(death)、疾病(disease)和排泄(excretion)。
2019年39期总第47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文/卢绍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中西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言和英语在禁忌语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禁忌语的不同,而出现尴尬的情况。
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映照,因此要想加大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异同点。
一、汉英禁忌语存在的相同点1.猥亵性词语禁忌。
对猥亵词语的忌讳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同有的现象。
如汉语中骂人的话有“王八蛋”,而英语中则有“fuck”“shit”。
在谈及排泄物时,汉语中为了避免尴尬常将“大便”“小便”用去方便一下来代替,而英语中则说“go to restroom”。
中西方对猥亵性词语的禁忌充分说明了人们心里中的社会理论道德是部分国界的。
2.宗教神灵禁忌。
对宗教神灵的忌讳是中西方之间的共同点。
特别是中国受原始社会的影响,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因此就出现了太阳神、门神、财神等称谓。
每逢佳节还要祭拜神灵,供奉祖先。
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上帝是他们比较忌讳的神灵。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禁止使用对神灵不敬的词语,这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3.疾病死亡禁忌。
疾病和死亡不仅在中国是禁忌的,在西方也是禁忌的,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疾病,常常会选择“身体不舒服”来代替。
在英国当询问某个人身体怎么样时,也会直接问“Are you ill?”而是采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
模糊性地表达可见疾病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忌讳的。
分析其原因是死亡是不能国界的,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畏惧死亡。
因此汉语中常常将“死”用“老了”“归西”“去世”等来代替。
二、汉英禁忌语存在的不同点1.颜色禁忌。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语比较研究唐甜甜现阶段,伴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不同地区人们交往活动也凸显出范围扩大化、领域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显著发展态势,我们将其称作是跨文化交际。
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之下,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关注,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间民众的信息交流与文化获得。
基于此,本文以禁忌语这一文化要素为切入点,立足于跨文化交际背景探讨了中西方的差异所在,希望可以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纵观东西方文化独自的发展以及交流发展历程,无不彰显着因历史积淀、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民族情感等要素带来的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差异,特别是就文化体系中的禁忌要素来看,这不仅直观反映着一国人民对其所处环境中神秘现象的心理畏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该地区人民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与心理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显著代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主体往往会爆发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禁忌这一要素的影响。
基于此,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1 个人隐私用语在西方各个国家中,人们十分关注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体的利益并且保障个体的隐私,所以出现了“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这一常见的用语,充分体现了对个体及其家庭隐私保护的重视。
究其原因,则离不开在西方国家适用已久的私有制经济与社会制度,所以人们十分关注个体的权益,同时也将随意询问他人隐私看做是一件不太礼貌的行为。
因而在同这些国家人民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涉及到年龄、婚姻家庭状态、工作收入水平、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要素的语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以“天气”为切入点的西方交流方式。
反观中国,因为人们长期处于小农经济阶段,所以对于农业有着十分基础的依赖心理,在日常交流、交往过程中就会以“你吃了吗?”作为打招呼的首选方式。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中英委婉语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在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社会文明禁忌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与麻烦。
标签:避讳与禁忌;中西文化;委婉语一、避讳、禁忌文化与委婉语的关系中西方避讳与禁忌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些曲折的表达又构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委婉语文化也随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经历着发展与变化。
作为避讳和禁忌文化的产物,委婉语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及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休.劳森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各民族的语言禁忌都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尴尬、矛盾甚至冲突。
早在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上》就有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为避免言语犯禁,各类委婉语随之诞生。
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2]二、中西禁忌文化与委婉语从古至今,禁忌文化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各民族、各阶层。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5]因此,中西方的禁忌语林林总总,数量繁多。
语言学家沃德霍认为:“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
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准则。
”[6]形形色色的禁忌语也催生出大量的委婉语。
(一)、迷信与宗教禁忌文化。
受迷信思想作祟或宗教文化影响,东西方各民族都存在诸多禁忌。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作者:贝玉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8期【摘要】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来说,禁忌语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在当今“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探究中英语言文化的异同对于提高人们对语言差异的敏感度、消除交流障碍、实现和谐交际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结合相关的语用学理论,从具体情境入手,分析中英禁忌语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语言禁忌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策略【Abstract】Taboos exist in every singl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probing in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raising awareness of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eliminating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and making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al,by means of certain Pragmatic theori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real situations.【Key words】taboo;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作者简介】贝玉,泰山学院。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英汉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迥异。
通过对英汉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语用对比,揭示它们在表达方式及使用范围方面的差异,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标签:委婉语;禁忌语;差异;语用比较1 引言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中西方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大语言学家萨丕尔说:“language is a guide of social reality.”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委婉语和禁忌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和禁忌语,如果我们掌握了它们就能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地进行交流。
2 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起源委婉语是英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委婉语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u” and “pheme”,意思是“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
委婉语在《英语委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委婉语用一种不明说但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
”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简单地说,委婉语是因为某些词或概念令人不快而被换成另一种婉转的表达方法。
其主要特征就是运用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化的手法,使交谈双方能够采用一种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易直说的事情,且不必为谈论这些而感到内疚和窘迫。
禁忌,英文为“taboo”,源于1777年英国人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的Tonga 群岛上所发现的令人惊异的现象:某些词语只允许特定的社会群体使用。
当地居民就把这种现象称为“taboo”,原义为“圣神,不许触摸”的意思。
从此,“taboo”一词开始进入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禁忌语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敬畏和回避。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文章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语言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汉语禁忌语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
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尤为丰富和复杂,这既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汉语禁忌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死亡、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的禁忌语,这类词语通常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
例如,“死”“亡”“病”“丧”等词,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在交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另一类禁忌语则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汉语中,与这些观念相悖的词语也成为了禁忌语。
例如,直接称呼长辈或权威的姓名被视为不敬,因此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尊称或敬称来代替。
汉语禁忌语还体现在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禁忌上。
例如,数字“4”在汉语中与“死”谐音,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场合中会被避免使用。
另外,对于某些动物或植物,由于与某些负面事件或观念相关联,也会成为禁忌语。
Vol.33No.6Jun.2012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引言每一种文化都存在各自的禁忌。
所谓禁忌,就好比是一条人们不能违犯的禁令;一个人们不能触碰的物体;一块人们不能擅入的禁地;一句人们不能说的话。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的衍生物,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迥然不同。
所以说,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禁忌语,首先要注意到禁忌在语言学和文化学方面的普遍性以及禁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特殊性。
通过委婉语或其他语言技巧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完全理解禁忌的行为,对象,事情以及语言表达,也使得两个外语学习者间的交流更具透明感并从语言上彻底打破了交流的瓶颈,最终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可行性。
二、禁忌语的含义及接受历史禁忌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在那里“禁忌”最开始的写法是“tapu ”或“ta pu ”),它是属于少数的从太平洋国家传入西方文明的词汇。
1777年,詹姆斯·库克在做完他的太平洋旅行后将禁忌这个词带回了英国,从此以后这一词很快被其他语言吸纳。
而这一词之所以被传播的如此之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本茨和他的对于西方语言文明的一种“纯粹的词汇漏洞”的评论。
除此以外,库恩将这一词汇解释为:“是南太平洋种族对于陌生的,不合理的以及不理解的事物的一种准确的描述表达。
”所以,“禁忌”也是那些启蒙者的一种集中的表述,用以解释他们所遇到的不在他们的理智概念范畴之内的事物。
在德国的文化语言中,“禁忌语”一词在1851年迈尔所著的《交际辞典》中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解释只是针对普通平民对于禁忌语的使用进行了描述。
值得指出的是,自从世纪之交以来,这一概念之于知识分子也开始具有意义,所以在1906年迈尔的《交际大辞典》中仔细的叙述到,知识分子也有禁忌。
冯特在同一年指出,事实上不管是普通平民还是文化阶层,都不会缺失禁忌以及禁忌之于生活和自由的限制和侵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