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篇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17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胡文仲版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1章跨文化交际1.1 复习笔记一、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注意的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日盛。
3L.S.Harms关于交际的看法(1)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要经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技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2)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L.S.Harms认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1Marshall Singer的观点(1)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2)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
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1)把各种文化差异放在同一个标尺上,不同国籍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在原则上与Singer是一致的,但不像Singer那样过分强调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独特性。
3Ron和Suzanne Scollon的观点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群体都有各自的独特的语篇系统,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语篇系统方面,研究语篇差异比研究文化差异更有意义。
4对Singer和Scollon观点的评价(1)Singer和Scollon的观点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些现象的不满。
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
:如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等③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民族中心主义)[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一般说来,人们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续一生。
特别是在单一文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语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
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难于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在没有获得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情况下,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人们也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④交际过程中的互相接近和求同趋同⑤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我们应该提倡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其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②挫折阶段。
新鲜感觉过去,开始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产生迷惑、沮丧、孤独、失落和烦恼、焦虑、悲伤、思乡情绪.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③调整阶段.语言水平有所提高,与当地人交往增多,开始交朋友,孤独感和失落感有所缓解④适应阶段。
解决问题、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①尊重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②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或是新的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异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还不够。
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
生活环境的文化更需尝试适应它。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施慧英摘要:在跨文化交际和合作中常常产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所致。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文化差异1、价值取向不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 Pearce,Verrion Cronent等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价值观影响。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本文化的价值系统,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
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之上;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之上。
在以集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礼让,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追求“随遇而安”;而在个人取向的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人们崇尚个人奋斗、独立性、追求自我实现、放任个性、自我肯定、自由发展、要求个人空间、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保护个人隐私(年龄、婚姻、收入、地址、经历、信仰等在西方社会都属于个人隐私)。
因此,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给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
2、思维模式不同东、西方人对外界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别,因而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而思维模式差异会造成交际行为、语篇结构、编译码方式、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
因此,中国人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
他们说话、写文章不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而习惯于绕弯子,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摘要]本文是关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姐妹篇之二。
在姊妹篇之一中,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以及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进行了考察。
在本文中,将对有关调适(accommod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以及对新文化的适应/调整(acculturation/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梳理。
最后将考察未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课题,尤其指出发展本土化理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调适理论;传播网络在有关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姊妹篇之一中,我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以及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即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进行了考察。
在本文中,我将对有关调适(accommod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以及进入新文化的适应/调整(acculturation /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梳理。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交际是有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的不同语种者之间的交际.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跨文化交际学。
这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边缘学科,探索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
胡文仲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文化的一个过程。
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宗旨,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种技能,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会了跨越不同文化造成的语言差异,真正学会准确地使用一门外语。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
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
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
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
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相关。
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
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
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
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
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理论专著今天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赵伟志(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1)摘要:语言将一国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而文化亦构成语言庞大的内容与价值,这致使不同国家间的语言及文化存在较大的鸿沟与差异。
作为新时代的翻译人才,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及相关活动时,应注意到本国与他国的文化差异,并在跨文化交际时,如会议同传,商务谈判、企业简介等,将其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歧义在翻译过程中消除。
故译者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时,应采取相关翻译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如采取直译、意译、改译、增译等方法消除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实现信息与文化方面的等值。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信息等值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4-0031-02 引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即对外开放。
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水平逐年攀升,与他国的国际业务往来也不断增加。
对此,不断增强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催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商务英语的产生,它是我国进行对外经济交流以及相关商务活动的重要交流工具。
(Song2010:65)要进行跨国经济交流与商务活动,国家需要精通商务英语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熟悉掌握本国与他国的文化差异,并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运用自身所学的商务英语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1.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商务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却不能简单把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划等号。
商务英语中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但跨文化交际交际并不局限于商务英语。
译者需要处理的是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现象,即在将中文转换为英文的过程中,将不符合英文读者价值需求或取向,不符合目标语读者语用习惯及表达,不符合其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转化或者剔除。
2.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做商务英语中的企业简介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接触到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难题,即跨文化交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