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产业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云南是中国具有丰富多样文化资源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然而,云南文化产业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来提升其发展。
问题:
1. 文化遗产保护不足:云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和丧失的风险。
2. 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云南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手工艺品等领域,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3. 缺乏专业人才: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云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管理。
开展文化遗产修缮和保护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 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云南文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培育和推广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音乐、表演艺术、电影制作等,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3.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制和平台,提供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
4. 发展数字化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云南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联网文化、数字娱乐和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5. 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云南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保护好自然和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云南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多元化发展、培养人才和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可以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作者:赵颖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6期摘要: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巨大的经济潜力已经为众多国家所认同。
中国自1999年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以来,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云南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并开始探索一条走特色创新的文化发展之路,这也是云南省确定的跨世纪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十几年来,云南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云南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热潮,努力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转变。
目前,云南正处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承上启下、推进民族文化强省的关键时期。
因此,研究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46-0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各地掀起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我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
云南作为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局面。
一、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1996年,云南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开始探索一条走特色创新的文化发展之路。
围绕这一目标,云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崛起的强劲势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媒体和专家誉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
1.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储备。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政经观察大视野下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圈李锐近几年来,云南积极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加快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版权、会展、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旅游、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珠宝玉石、茶文化等10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
在充分肯定云南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虽然云南2011年文化产业占G D P 的6.11%,但由于云南经济总量较小,云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534亿元,而广东文化产业虽然只占G D P4.8%,但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却达2529亿元。
差距大而明显,已是不争事实。
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二是文化产业低水平基础上的结构性过剩,省域文化产业结构有着较强的趋同性;三是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不适应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改变目前这种困境,其关键仍是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快云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也是目前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近年来,云南虽然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方面比较薄弱。
如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力的《云南映象》仅仅是一个单项的剧目,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056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化产业链。
而广西凭借桂林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来开发其衍生产品,把演出作为龙头项目,延伸带动了房地产、餐饮、宾馆、娱乐、旅游、音像制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云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优势是依赖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来打造文化产品,而在文化产业链的培育方面则比较薄弱。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有文化产品,而且更要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只有通过文化产品的延伸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
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昆明市是中国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云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
为了促进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昆明市政府制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间范围为2024年至2024年。
以下是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昆明市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高地。
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昆明市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事业发展目标1.增加文化设施和场所。
扩大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规模,提高文化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2.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加大对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作能力,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促进文化产品创新。
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从业者开展创新性的研发活动,推出具有昆明市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4.拓宽文化宣传渠道。
加强对昆明市本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
三、文化产业发展目标1.培育文化企业。
支持和培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鼓励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和创新,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打造文化品牌。
推动昆明市的文化产业向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昆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3.增加文化产业的比重。
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逐渐增加文化产业在昆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4.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和技术,提升昆明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依法保护昆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参与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
加强对昆明市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
3.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大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大理地处云南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大理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涵盖了多个领域。
旅游业是大理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大理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传统的古城、古镇和民俗文化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景点之一。
大理的文化艺术表演和民族服饰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此外,大理还有丰富的手工艺品产业。
大理的手工艺品以刺绣、银饰和木雕为主要特色,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许多手工艺品作坊成为游客参观和购买的热门地点。
大理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三弦、侗族的芦笙以及彝族的锣鼓表演都享有盛名。
这些传统音乐和舞蹈在大理被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传统文化产业,大理还注重创意设计和现代艺术的发展。
大理的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展览和艺术工作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技艺。
同时,大理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增添了新的动力。
总体来说,大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繁荣,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融合。
此外,大理的文
化产业还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只有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大理的文化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和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文产办”)共同管理,纳入省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文产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级文产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对省属文化企业项目申报资料进行初审,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实地核实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附件3);审核申报资料的合规性;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确认,并标注“经核对与原件一致”。
省级文产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对全省申报项目进行审核。
省级文产部门负责审查全省申报项目产业政策合规性和项目实施条件情况,并牵头组织项目的评审、推荐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审核项目申报单位财务状况、项目资金预算情况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并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拨付。
省级财政部门和文产部门共同负责对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必要时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第六条省级各主管部门,州(市)文产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本级项目申报单位资料进行初审,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实地核实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附件3);审核申报资料的合规性;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确认,并标注“经核对与原件一致”;对所辖单位、县(区)推荐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对本部门、州(市)范围内申报项目进行择优汇总推荐上报(附件4)。
第七条县(区)文产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项目申报单位资料进行初审,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实地核实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附件3);审核申报资料的合规性;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确认,并标注“经核对与原件一致”;择优推荐汇总上报(附件4)。
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受制于传统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云南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研究如何赋能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正经历着从单一的文化产品生产向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的转变。
云南文化产业要想在这一趋势中保持竞争力,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研究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云南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云南文化产业已经与旅游、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可以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空间,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提高云南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益。
研究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有助于提升云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文化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云南文化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研究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可以为云南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助力其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研究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对云南文化产业新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为云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和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文产办”)共同管理,纳入省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文产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级文产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对省属文化企业项目申报资料进行初审,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实地核实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附件3);审核申报资料的合规性;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确认,并标注“经核对与原件一致”。
省级文产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对全省申报项目进行审核。
省级文产部门负责审查全省申报项目产业政策合规性和项目实施条件情况,并牵头组织项目的评审、推荐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审核项目申报单位财务状况、项目资金预算情况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并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拨付。
省级财政部门和文产部门共同负责对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必要时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第六条省级各主管部门,州(市)文产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本级项目申报单位资料进行初审,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实地核实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附件3);审核申报资料的合规性;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确认,并标注“经核对与原件一致”;对所辖单位、县(区)推荐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对本部门、州(市)范围内申报项目进行择优汇总推荐上报(附件4)。
第七条县(区)文产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项目申报单位资料进行初审,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实地核实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附件3);审核申报资料的合规性;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确认,并标注“经核对与原件一致”;择优推荐汇总上报(附件4)。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一村一品 视角下云南省少数民族竹文化特色村落开发研究 (2022J1165)ꎮ作者简介:辉宇ꎬ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管理㊁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ꎮE-mail:huiyu_0615@163 comꎮ云南沧源竹文化产业发展 一村一品 模式构建以班洪乡南板村为例辉㊀宇(昆明文理学院昆明650226)摘㊀要:云南省沧源县是中国巨龙竹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ꎬ具有发展特色竹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ꎮ在沧源县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ꎬ符合当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需求ꎬ能够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ꎬ同时能够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的建立和推广ꎬ具有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团结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交流ꎬ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 的重大战略意义ꎮ文章以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为例ꎬ基于大量实地调研ꎬ分析了沧源县竹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优势ꎬ提出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建设的内容与路径ꎬ旨在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竹文化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ꎬ并在学术上填补少数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研究的空白ꎮ关键词:巨龙竹ꎻ竹文化产业ꎻ一村一品ꎻ少数民族ꎻ品牌建设ꎻ云南沧源DOI:10.12168/sjzttx.2023.11.30.001OneVillageꎬOneProduct ModelforBambooCultureIndustryDevelopmentinCangyuanCountyꎬYunnanProvince:ACaseStudyofNanbanVillageinBanhongTownshipHuiYu(CollegeofArtsandSciencesKunmingꎬKunming650226ꎬChina)Abstract:CangyuancountyinYunnanprovinceistheplaceoforiginandmainproducingareaofDendrocalamussinicusꎬboastingtheintrinsicadvantagestodevelopspecialtybamboocultureindustry.Buildingthe onevillageꎬoneproduct (OVOP)modelforthedevelopmentofspecialtyethnicbambooculturalindustryinCangyuancountyconformstotheneedsoflocalresourceutilizationandsustainable&innovativedevelopmentꎬwhichisconducivetobeautifulvillagesdevelopmentandruralrevitalizationꎬandtotheestablishmentandpromotionofspecialtyculturalbrandsofethnicminoritiesintheborderareas.Thusitisofstrategicsignificancetomaintaintheunityofethnicminoritiesintheborderareasꎬpromoteculturalexchangesamongethnicminoritygroupsandtell China sstory welltotheworld.BasedonalargenumberoffieldinvestigationsinNanbanvillageꎬBanhongtownshipꎬCangyuancountyꎬthispaperanalyzestheopportunitiesandadvantagesarisinginthedevelopmentofbambooindustryinCangyuancountyꎬandproposesthecontentandpathtobuildthe OVOP modelfortheethnicbamboocultureindustryinNanbanvillageꎬwiththeaim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in ̄depth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ethnicminoritybamboocultureinYunnanprovince.Italsofillsthegapinthestudyofthe OVOP modelforethnicminoritybamboocultureindustry.Keywords:Dendrocalamussinicusꎬbambooculturalindustryꎬ onevillageꎬoneproduct ꎬethnicminorityꎬbrandbuildingꎬCangyuancountyꎬYunnanprovince㊀㊀一村一品 模式是对当地核心资源最优利用㊁对产业最合理配置㊁对人力资源最有效开发的一种发展路径ꎮ合理构建和实践 一村一品 模式ꎬ可以达到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最大化ꎮ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简称 沧源县 )是中国巨龙竹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ꎬ具有发展特色竹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ꎮ在沧源县构建 一村一品 模式ꎬ发展特色民族竹文化产业ꎬ符合新形势下旅游发展大趋势ꎬ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ꎬ激发当地发展创新力ꎬ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ꎬ同时能够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的建立和推广ꎬ具有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团结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交流ꎬ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 的重大战略意义ꎮ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ꎬ生态环境优越ꎬ民族文化氛围浓郁ꎬ但经济发展落后ꎬ为解决发展瓶颈ꎬ近年来当地政府选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巨龙竹ꎬ积极建设 巨龙竹文化产业园 ꎬ参与建设临沧 12345竹产业乡村振兴工程 ꎬ取得良好成效ꎮ本文以班洪乡南板村为研究对象ꎬ探索建立特色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ꎬ以期以点带面ꎬ为沧源县乃至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竹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思路ꎮ1㊀沧源县竹产业与竹文化资源1 1㊀竹类资源特点与分布沧源县属临沧市ꎬ位于云南省西南部ꎬ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ꎮ该区域层峦叠嶂ꎬ群峰错落ꎬ地形地貌复杂ꎮ由于沧源县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影响ꎬ干湿季分明ꎬ四季温差小ꎬ加之澜沧江和怒江2大水系的滋养ꎬ该区域动植物种类繁多ꎬ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ꎬ竹类资源分布也较其他地区更集中㊁更丰富ꎬ有 中国特色竹乡 中国巨龙竹之乡 的美誉ꎮ总体来看ꎬ沧源县竹类资源种类丰富㊁分布类型多样㊁形态结构齐全ꎬ且分布海拔跨度大ꎮ这些特点使得沧源县的竹类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ꎬ具有发展竹产业的先天优势ꎮ1 2㊀竹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目前ꎬ沧源竹产业发展紧扣临沧市竹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产业定位ꎬ即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ꎬ以竹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ꎬ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ꎬ建成 三产融合㊁产业创新㊁边疆稳定㊁乡村振兴 的竹产业发展新模式ꎮ具体实施路径:一是坚持推广竹类良种ꎬ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培育ꎻ二是坚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ꎬ打通全产业链发展ꎻ三是坚持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ꎬ发掘巨龙竹特色文化品牌价值ꎻ四是融合竹林生态景观与民族文化景观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ꎬ形成 提升一产㊁壮大二产㊁打造三产 的发展新格局[1]ꎮ临沧市竹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的建设目标是12345竹产业乡村振兴工程 ꎬ其中的 1 即是建成 一个产业园区 ꎬ就是在沧源县建成 沧源竹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ꎮ该示范区以在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建设的 巨龙竹文化产业园(巨龙竹国家公园) 为基础ꎬ培育万亩巨龙竹示范基地ꎬ开发巨龙竹特色产品ꎬ打造巨龙竹特色文化ꎬ树立巨龙竹特色品牌ꎮ此外ꎬ从竹产品规划建设布局上看ꎬ沧源县也是竹食品系列产品规划的重点县区[1]ꎮ1 3㊀民族竹文化资源少数民族竹文化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组合ꎬ即包括形态各异的生态竹林景观ꎬ也包括异彩纷呈的民族人文景观ꎮ沧源县民族竹文化呈现出多样性㊁特殊性㊁审美性㊁历史性和生态性等特点ꎬ具有文化㊁科研㊁资源保护㊁生态㊁经济㊁科普等价值ꎮ沧源竹类资源丰富ꎬ少数民族众多ꎬ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ꎬ结合具体的自然地域条件ꎬ对竹类展开了包括衣㊁食㊁住㊁用㊁行等各种利用ꎬ也依赖竹子丰富了内心的精神世界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音乐㊁文学㊁绘画㊁民俗㊁宗教㊁建筑等艺术形式ꎮ沧源竹类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孕育了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ꎬ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既体现在相较于世界其他竹类开发利用区而言ꎬ也体现在沧源本地各民族之间利用竹类资源创造竹文化资源的巨大差异ꎮ沧源县最具特色的竹文化资源就是被誉为 世界之最 的巨龙竹文化ꎬ这也是沧源能够打造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基础和关键ꎮ2㊀沧源县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模式优势2 1㊀政策机遇1)符合国家新形势下旅游发展趋势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ꎬ旅游业的蓬勃程度直接反映着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ꎬ通过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ꎬ能够较好地提升国民健康水平ꎬ促进社会和谐共进ꎮ因此ꎬ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ꎬ全国几乎所有省㊁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ꎮ同时ꎬ旅游形式也因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而发生了变化ꎬ从传统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㊁度假旅游甚至知识旅游转变ꎬ这为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新旅游形态 一村一品 模式奠定了客源基础ꎬ尤其是 互联网+ 带来的发展新局面ꎬ也使实现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必然ꎮ在此前提下ꎬ区域联合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ꎬ可帮助旅游发展实现互联互通ꎬ促进特色文化融合ꎬ打造特色品牌文化ꎬ实现资源传递共享ꎬ带来更大的旅游辐射效果ꎬ为欠发达地区客源市场建立和经济增长带来契机ꎬ从而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ꎮ2)契合云南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重点ꎮ云南作为传统民族大省㊁旅游大省ꎬ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是增收创汇㊁提升东南亚㊁南亚桥头堡形象的重大战略布局ꎮ«云南省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ꎬ即重点打造区域智慧旅游产业ꎬ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创新能力ꎬ培育更多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重点项目和相关企业ꎬ助力乡村振兴ꎬ开发更多特色旅游产品ꎬ推动旅游新业态多样化发展ꎬ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ꎬ争取进一步增强国内乃至国际核心竞争力ꎻ到2025年ꎬ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0亿人次以上ꎬ旅游总收入达2万亿元以上[2]ꎬ让旅游业在提升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㊁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共建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ꎮ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是典型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ꎬ属于旅游新业态发展范畴ꎬ也符合区域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要求ꎮ3)发展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契机ꎮ沧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ꎬ但经济水平落后㊁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ꎮ通过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能够完善其乡村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ꎬ汇集人流㊁物流㊁信息流和资金流ꎬ用文旅产业创新带动客源市场形成ꎬ激活农村发展创新力ꎬ实现乡村振兴的大目标ꎮ2 2㊀基础条件与区位优势2 2 1㊀班洪乡南板村经济社会概况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ꎬ西南与缅甸接壤ꎬ澜沧江与怒江2大水系流经境内ꎮ临沧市少数民族众多ꎬ尤其以佤族文化闻名ꎬ沧源县是佤族文化发源地ꎬ位于临沧市西南部ꎬ西部与南部与缅甸接壤ꎬ距省会昆明市886kmꎮ2019年沧源县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ꎬ2020年3月获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称号ꎮ2022年沧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5 31亿元ꎬ第三产业增加值26 22亿元ꎬ同比增长3 4%ꎬ其中乡村旅游总收入5 22亿元ꎬ同比增长17 8%[3]ꎮ班洪乡南板村ꎬ地处沧源县西南部ꎬ有耕地26 87hm2ꎬ林地328 53hm2ꎮ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ꎬ有农户51户ꎬ有乡村人口225人ꎬ全部为农业人口ꎬ劳动力195人ꎮ该村生态环境优越ꎬ民族文化氛围浓郁ꎬ但经济条件落后ꎬ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ꎮ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ꎬ南板村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ꎬ目前除了发展传统木薯产业外ꎬ还积极发展紫胶产业ꎬ种植佛手㊁西葫芦㊁百香果和贝贝南瓜等ꎬ尤其计划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ꎬ沧源县规划建成竹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ꎬ南板村正在建设 巨龙竹文化产业园(巨龙竹国家公园) ꎮ2 2 2㊀班洪乡南板村区位优势班洪乡南板村发展特色民族竹文化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ꎮ从宏观区位来看ꎬ临沧市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ꎬ与缅甸接壤的边境线长300多kmꎬ是东西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通道ꎬ南北连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㊁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节点ꎻ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ꎬ设有3个国家级开放口岸㊁19条贸易通道㊁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通缅公路ꎮ从中观区位看ꎬ沧源县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ꎬ是我国连接东南亚㊁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ꎬ也是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前沿窗口ꎮ从微观区位看ꎬ班洪乡南板村地处滇西南边境走廊带ꎬ处于沧源县和孟定县2大口岸的辐射范围内ꎬ沿边区位优势明显ꎮ同时ꎬ南板村也位于临沧市 临翔 双江 沧源 孟定 南伞南部 黄金旅游线上ꎬ连接翁丁佤寨和南滚河自然保护区ꎬ交通可达性好ꎬ旅游区位优势明显ꎮ2 2 3㊀班洪乡南板村竹文化资源沧源地区地形起伏较大ꎬ海拔高差悬殊ꎬ生物气候垂直分布显著ꎬ且河流溪谷众多ꎬ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合竹类生长ꎬ种质资源分布多样且广泛ꎮ沧源县竹林面积为1 34万hm2ꎬ是临沧市竹林面积分布最大的县ꎬ班洪乡竹林面积为0 21万hm2ꎬ占全县竹林面积的15 67%ꎮ近年来ꎬ沧源县规模化发展优质竹林资源ꎬ为竹产业创新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ꎬ选择特优笋用竹种甜龙竹㊁优良材用竹种龙竹和特种用材竹种巨龙竹作为重点发展竹种ꎬ分区布局合理ꎬ因地制宜规划ꎮ其中ꎬ巨龙竹最具特色ꎬ是南板村发展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核心资源ꎮ巨龙竹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种ꎬ被称为 竹中之王㊁世界之最 ꎬ其生长速度快㊁经济用途广㊁生态效益明显ꎬ是云南省特有竹种ꎬ而沧源是云南乃至世界巨龙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ꎮ作为巨龙竹的原产地和分布中心ꎬ沧源县被授予 巨龙竹之乡 中国特色竹乡 称号ꎮ班洪乡的巨龙竹面积超过133hm2ꎬ是沧源拥有巨龙竹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ꎬ借助巨龙竹的核心资源优势ꎬ班洪乡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ꎬ目前已完成编制 班洪乡南板村巨龙竹文化产业园 规划ꎬ争取到 沪滇合作 资金等800余万元ꎬ完成补植巨龙竹2000株ꎬ全力打造独具特色㊁世界唯一的巨龙竹旅游地ꎮ同时ꎬ为配合巨龙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ꎬ班洪乡建设了0 67hm2以神秘果㊁黄皮果㊁黑子石榴等水果为主的采摘园ꎬ打造了5km以桃子㊁李子㊁香樱等水果为主的景观线路ꎬ建造了体验式垂钓水产品养殖基地和竹林餐饮点等[4]ꎬ充分汇集各类优势资源ꎬ真正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ꎮ2 3㊀技术支持除了上述政策机遇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外ꎬ班洪乡南板村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还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ꎮ目前ꎬ沧源县已建立起一套5级联动的竹产业科技支撑体系ꎬ即以 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院专家工作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推广基地 和 云南滇南竹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为基础ꎬ联合临沧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㊁临沧市林业科学院成立了 临沧市竹产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和 临沧市竹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ꎬ重点县区成立 竹产业技术推广所 ꎬ乡镇㊁村㊁组建立 竹产业技术服务站 ꎮ依托该科技支撑体系ꎬ临沧市坚持走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校相结合 的道路ꎬ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人才培训基地ꎬ根据需要培养一批研究生㊁本科生和大专程度的高学历专业人才ꎮ同时ꎬ依托市林科所和各县(市㊁区)林业和草原局种苗站及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力量ꎬ建设技能型竹产业技术培训服务网络体系ꎬ加强竹业技术人才培训ꎬ为各级基层部门和竹农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骨干ꎮ此外ꎬ科技支撑体系也能培育专业的培训机构ꎬ进一步加强竹子科技创新传递和分享ꎬ改变沧源县生产科研与推广应用脱节的现状ꎬ提高竹产业成果转化率ꎬ加大对竹产品的深度开发ꎬ为竹产业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保障ꎬ同时也能促进对外交流ꎬ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更好的宣传 南板村巨龙竹 品牌ꎮ3㊀沧源县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构建3 1㊀总体规划在2019年初次提出云南省少数民族竹文化特色村落 一村一品 模式[5]的基础上ꎬ通过实地调研和具体分析ꎬ提出了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建设内容与路径(图1)ꎮ图1㊀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建设内容与路径Fig 1㊀Constructioncontentandpathof OVOP modelofnationalbamboocultureinNanbanvillageꎬBanhongtownship㊀㊀1) 一村 :班洪乡南板村ꎬ 一品 :巨龙竹特色竹文化品牌ꎮ2)5个主体:政府㊁农户㊁企业㊁高校与科研院所ꎮ通过主体间不同职能分工与配合ꎬ完成巨龙竹特色资源利用与转换ꎬ实现巨龙竹特色品牌塑造与传播ꎮ3)特色功能分区规划:巨龙竹科研交流㊁巨龙竹培育参观㊁巨龙竹文化体验㊁巨龙竹竹材加工参观㊁巨龙竹工艺制造体验㊁竹林营地休闲㊁巨龙竹文创产品创意和交易㊁佤风情体验㊁农事采摘体验等ꎮ4)品牌输出ꎮ一乡 :中国巨龙竹之乡ꎻ一园 :中国巨龙竹文化产业园ꎻ 三基地 :沧源巨龙竹优良种源试验研究基地㊁中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㊁世界巨龙竹文化研学基地ꎮ5)建设目标:通过在班洪乡南板村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促进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ꎬ帮助村民增收致富ꎬ改善基础设施和村民居住环境ꎬ建设生态文明ꎬ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ꎬ以及特色民族竹文化传承保护等长远目标ꎮ3 2㊀发展定位及愿景班洪乡南板村通过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全力打造巨龙竹特色竹文化品牌产业体系ꎮ基于 中国巨龙竹之乡 的特色定位ꎬ依托班洪乡原生态的自然山水㊁深厚的民族竹文化和红色文化ꎬ建成一整套集生态㊁教育㊁科研㊁文化㊁休闲㊁商贸㊁度假㊁观光等为一体的 全竹元素 创新智慧旅游产业园ꎬ围绕 一乡㊁一园㊁三基地 ꎬ使班洪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巨龙竹特色民族文化研究中心㊁巨龙竹重要产业基地ꎬ以及巨龙竹特色文创产品研发交易中心ꎮ具体而言ꎬ就是要在国际上打造 世界竹王㊁天然竹种基因库 的品牌形象ꎬ依托临沧丰富的天然竹种基因资源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丛生竹种质基因库ꎻ充分发掘巨龙竹的文化和生态品牌价值ꎬ打造临沧闪亮的 葫芦王地㊁世界竹王 名片ꎮ在国家层面突出 综合开发㊁竹林四库示范区 的名片ꎬ依托临沧 世界佤乡 独特优势ꎬ充分挖掘以佤族为主的多民族竹文化ꎬ建成以竹林生态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为特色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ꎮ从云南省竹产业定位看ꎬ建立 鲜笋之冠㊁云笋绿色食品牌 ꎬ以临沧特优甜龙竹鲜笋开发为突破口ꎬ开展系列产品精深加工ꎬ建成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标杆ꎮ临沧市的产业定位则是 三产融合㊁乡村振兴新模式 ꎬ重点提高竹林综合利用率ꎬ促进产品加工增值㊁农民增收和产业增效ꎻ把竹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㊁边境小康村建设和生态文化产业开发等紧密结合ꎬ建成 三产融合㊁产业创新㊁边疆稳定㊁乡村振兴 新模式[1]ꎮ3 3㊀客源市场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以巨龙竹作为主线ꎬ串联起当地特色民族竹文化㊁神秘佤文化㊁边境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ꎬ要突出民俗风情㊁特色美食㊁工艺传承㊁科普研学和休闲度假等功能ꎬ重点吸引国内外家庭游客㊁青少年研学团队和专业科研人员等来开展旅游㊁交流㊁学习和商务活动ꎮ3 4㊀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在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中ꎬ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㊁农户㊁企业㊁高校和科研院所ꎬ5个主体有明确的角色定位ꎮ政府是宏观决策制定者ꎬ对农户进行引导㊁调动ꎬ对企业进行鼓励㊁扶持ꎮ政府成立 班洪乡竹产业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项目领导小组ꎬ创立了一套 六化 同步工作机制ꎬ即 资源利用集约化㊁资产归属集体化㊁建设方式互助化㊁经营模式合作化㊁大事小情协商化㊁日常管理网格化 [6]ꎬ鼓励村民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的队伍中ꎬ通过 保底分红+收益分红 的方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ꎬ有力推进了当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ꎬ也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ꎮ同时ꎬ当地党总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ꎬ积极推广技术培训ꎬ例如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及研究生到巨龙竹文化产业园开展巨龙竹培育㊁管护等科研技术培训ꎬ南板村党总支负责提供保障服务ꎬ并带领党员志愿服务队和群众积极参与培训ꎬ为整个巨龙竹文化产业园配套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7]ꎮ企业的发展关系特色竹文化产品开发建设ꎬ班洪乡努力引进新兴技术和企业ꎬ培植骨干产业ꎬ集中开展示范点㊁示范企业建设ꎬ实现集群化㊁园区化发展ꎬ各竹产业发展相关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与农民合作ꎬ组成合作社ꎬ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致富道路ꎮ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提供技术支持ꎬ对政府㊁农户和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ꎬ积极推动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ꎮ4㊀沧源县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示范意义4 1㊀打造绿色竹经济ꎬ以竹创收ꎬ振兴乡村竹类资源是班洪乡南板村最丰富和最具辨识度的自然资源ꎬ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ꎬ发展特色竹产业ꎬ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以竹为核心打造经济创收体系ꎬ是对班洪乡南板村特色竹类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ꎮ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ꎬ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利用ꎬ能够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ꎬ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ꎬ从根本上践行乡村振兴战略ꎮ4 2㊀推广绿色竹材料ꎬ以竹代塑ꎬ节能环保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是对竹类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发掘和利用ꎮ当前ꎬ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焦点问题ꎬ最大限度的利用竹材ꎬ以竹代塑ꎬ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的制造和使用ꎬ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地应对塑料污染危机ꎮ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加快 以竹代塑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ꎬ推动 以竹代塑 产业建立和功能发挥ꎮ4 3㊀传承民族竹文化ꎬ塑造特色ꎬ民族振兴沧源是世界竹乡ꎬ拥有独具特色的边疆少数民族竹文化ꎬ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是对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传承ꎬ无论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保护和继承创新发展ꎬ还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ꎬ都具有重要意义ꎮ4 4㊀培育新型竹产业ꎬ三产联动ꎬ以业兴乡南板村特色竹种巨龙竹ꎬ形态巨大ꎬ生长快㊁产量高㊁用途广ꎬ全身可利用ꎬ可完全降解ꎬ在种植过程中还可吸收储存大量二氧化碳ꎬ是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身的新型优良竹材ꎮ开展巨龙竹的规模培育和产业化发展ꎬ能够最大程度的以业促农ꎬ实现三产联动ꎬ以业兴乡ꎮ4 5㊀建设美丽竹乡村ꎬ保护生态ꎬ和谐共赢沧源县竹林分布面积广ꎬ生态景观怡人ꎬ在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过程中ꎬ更要注重保护和塑造竹林景观ꎬ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态要素ꎬ凸显生态优势ꎬ充分释放生态红利ꎮ按照规划ꎬ临沧市要在2035年建成13 33万hm2竹林基地ꎬ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和千家万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ꎬ实行 点㊁线㊁面 科学布局ꎬ具体包括高效培育示范竹林0 67万hm2㊁相对集中连片竹林3 33万hm2㊁乡村农户竹林体系5 33万hm2㊁生态景观竹林体系4 00万hm2[1]ꎮ4 6㊀建立世界竹品牌ꎬ辐射周边ꎬ创新发展班洪乡南板村的 一村一品 模式是以巨龙竹这一特色竹种和竹文化为核心ꎬ所有的种质繁育㊁产业布局㊁产品策划ꎬ最终都是要打造巨龙竹的世界品牌ꎬ在振兴当地乡村的基础上ꎬ将竹产业布局项目与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翁丁佤文化自然村落㊁古崖画ꎬ以及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合作ꎬ充分发挥该组合在 一带一路 和孟印经济走廊上的辐射功能ꎬ将巨龙竹特色品牌推向世界ꎮ参考文献[1]㊀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所ꎬ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ꎬ临沧市林业科学院.临沧竹类资源及竹产业综合开发(2022年)[R].2022.[2]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A].2022..[3]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沧源佤族自治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2023.[4]鲍叁叁ꎬ杨忠芳.沧源班洪乡南板村: 大手 牵 小手 ꎬ共奔小康路[OB/OL].(2021-09-14)[2023-10-20].https://www.cangyuan.gov.cn/info/1025/4971.htm.[5]辉宇ꎬ辉朝茂. 一村一品 视角下构建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特色村落的探讨[J].竹子学报ꎬ2019ꎬ4(38):88-94.[6]罗羚友.班洪乡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OB/OL].(2020-09-25)[2023-11-20].https://www.cangyuan.gov.cn/info/1025/5865.htm.[7]杨忠芳ꎬ李春莲.班洪:高校+党组织携手共促产业振兴[OB/OL].(2022-05-16)[2023-11-15].https://www.cangyuan.gov.cn/info/1025/19587.htm.。
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内容提要:文化产业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但对其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
云南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其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充分利用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最终实现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这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客观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既然是产业,也就与其它产业部门一样,文化生产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其运行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现实社会再生产过程,其成本要由收益来补偿并得到相应的剩余值以实现扩大再生产。
即便是公益型文化产业,在依靠政府扶持、鼓励和帮助的同时,也有一个“增强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的问题,也必须考虑怎样以尽量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精、尖文化产品,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对生产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补偿以实现它所创造的新的价值,使之成为争取更大社会效益的基础。
一、文化产业化的概念文化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产业机制发展文化,使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壮大,促使文化的建设发展走上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实现由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变的新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规律使文化与经济趋同融合的结果,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求,产业化发展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和趋势。
什么是文化产业化?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化的本质内涵在于文化产业的“化”上,“化”既是过程,又是结果。
中国云南三产业发展趋势中国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云南的三产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方面来探讨云南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趋势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在云南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云南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1. 多元化种植云南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多元化种植来提高农业收益。
如今,云南的农民开始积极尝试新的农作物种植,如酒鬼花、食用菌和水果等。
这些新的农作物不仅能够提高农业收入,还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农业科技创新云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同时,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3. 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在云南的发展也愈发迅猛。
农民可以通过农村电商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收益。
同时,农村电商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商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趋势云南的工业发展一直居于我国的前列,但是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云南的工业发展趋势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1.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云南工业的升级和转型,云南政府积极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云南的工业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2. 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云南政府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通过推动环境监测、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云南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云南文化产业
云南已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依托具有优势、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准定位,才能准确探寻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差异化竞争。
10多年来,云南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努力实践并遵循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充分挖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快速增长的本土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外部消费市场,找到了被媒体和学术界概括为“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的特色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2012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1%,成为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的省份,与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并肩,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第一梯队。
26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主体内容。
与东部中部地区以都市、历史和现代文化为主体内容不同,以民族文化内容为特色的版权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民族演艺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珠宝玉石产业体现了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点业态。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
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云南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各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在云南,文化产业以其活跃于民间、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产能效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乐民、育民、富民,促进保护、传承、传播,提升民族地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巨大潜能在不断被挖掘和发挥,与之相应的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古村古镇、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名村等,构成了云南文化产业特别赖以发展的集聚空间和创意舞台。
随着本土与外部市场关联促动、相互构建的深化,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顺势应时与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艺术生产、大众消费实现对接,地方性文化空间得到拓展,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藏民家访、主题客栈、农村演出户、文化大院、国家公园等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进入消费语境后得以展示、销售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必要空间,在“他者”对异文化的想象追寻和体验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注定成为地方性知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工具。
特色,决定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竞争力,也决定了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数字层面,而要落脚于特色文化产业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世界文化多样化格局构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当年震撼世界却一枝独秀的《云南映象》,到《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近20余台民族歌舞演艺节目每日在云南各地精彩纷呈,再到《吴哥的微笑》走出国门、创意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形式;从当年引发西双版纳旅游热的云南题材电视剧《孽债》,到《玉观音》《我的团长我的团》《木府风云》等一大批云南题材或以云南为拍摄地的影视剧在一段时期内琳琅于全国各大电视、网络播放平台;从一饼普通的普洱茶,到一条几乎被现代社会埋没与遗忘的“茶马古道”全面复兴、享誉世界;从滇西地区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到今天鹤庆新华与秀邑声震天下的“千年小锤”,与小锤敲出的国家级4A景区……
云南文化产业呈现给我们的,不止是几个单调的数值,更是一幅绚丽多姿、共同和美的现实图景,也是一幅需要不断用心、用情、用智慧和创意去勾画、完善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