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硒元素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电流,光照强弱与电流大小成正比, 依靠硒的光敏度可以实现图像的光电转换。这个原理就是“光电 效应",它预示了把光变成电信号发射出去的可能性,这也是最 早提出的电视传播原理。
11
第一节 电视的诞生和崛起
• 1877年,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P.Nipkow)根据“光电效 应”发明了机械式圆盘。 – 这个装置是在一个圆盘的周边,按螺旋形等距排列若干小圆孔, 当物体图像反射的光线透过小孔照到硒板(光电池)上,就会因光 线强弱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在接收端中,也有一个同样的圆盘, 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还原图像。尼普可夫圆盘是机械电视的 重要部件,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 此后,麦布里奇发明了一种叫做“祖泼拉克西镜”的玻璃圆盘,旋转时 灯光将边缘上的连续画面投射到屏幕上就变成了活动影像。这应该是现 代电影的最早的萌芽。
9
第一节 电视的诞生和崛起
• 1877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活动视镜”(“视觉暂留”原 理的发现产生了电影)绘有图像的胶质底片+自行车齿轮启示;
• 1888年雷诺首先制成了一架使用带孔图片带的放映机——“光学影戏 机”,这就是现代电影放映机的雏形。
•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技术,1/48秒。电影技术的出现使得活动影 像能够记录下来。但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广播。
10
第一节 电视的诞生和崛起
(2) • 1817年,瑞典人布尔兹斯(Jons Berzelias)首先发现了一种新的化 学元素——“硒”(Selenium); • 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Joseph May)和爱尔兰人史密斯发现了 “硒”的光电转换能力——“光电效应”。
19
第一节 电视的诞生和崛起
• 三、有线电视+卫星传输 – 微波传输,范围小,受限制 • 1949年起,美国部分地区因无法收看无线电视的节目,遂在高山架设 天线,接收电视信号,再用同轴电缆分送到用户家中,这种社区共用 天线电视(Community Antenna TV)就是“有线电视”(Cable TV 简称CATV)的开始 – 基本原理: • 把录制好的电视节目通过线缆(电缆或光缆)传输到用户家中,再用 电视机重放出来。有线电视不向空中辐射电磁波,所以又叫闭路电视。 (线缆传输,受空中干扰小,画质高+交互式的双向服务 ) – 局限: • 受地区的限制,一个城市的有线电视台不可能将节目传送给别的城市, 与卫星传送相结合,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效果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