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832语文基础综合考试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精编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832语文基础综合考试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832语文基础综合考试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精编

1.得意忘言说

【答案】“得意忘言”是指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他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庄子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临川派

【答案】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是临川人,戏曲史上往往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又以汤显祖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临川派剧作家主才情,注重剧作的“曲意”,不拘音律,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是他们所孜孜以求的重要方面。临川派以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最大,此外还有孟称舜、吴炳等人。

3.纪行赋

【答案】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那些铺张扬厉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是汉赋发展过程中开辟出的一个新的境界,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代表作品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

4.“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

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5.《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佚诗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6.风雅

【答案】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7.《涉江》

【答案】后人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于不同时期而风格相近的九篇抒情短诗集在一起,名曰《九章》,《涉江》便是其中一篇,写于被流放江南期间,记叙了诗人南下溆浦的经过,通过渡江南行的历程和诗人种种心情的描述,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表达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美政的决心。从诗人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场斗争的严酷性、深刻性,比以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自身悲剧的必然性和个人必将毁灭的前途命运,也看得更加清楚。表现了诗人为了祖国而坚持美政,至死坚持正义的伟大人格。

8.文界革命

【答案】面对科举中使用的八股文和颇具文学色彩的桐城派的古文,在“欧西文思”的启发下,梁启超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戊戌维新派的教义与哲学观、中西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是梁氏倡导文体革命的原因。他不仅对传统的陈腐僵死的古文体进行猛烈抨击而且大力提倡一种词笔锐达、条理备细、平易顺畅的新文体。与此同时梁氏还发表了大量的新型散文。梁氏新体散文加速了封建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进程。通过实践“新文体”与现代报章相结合,注重“言文一致”的语言学命题。从而造就了一种适合于启蒙功用、具有开放精神和文体弹性的浅近、变异的文言书写方式。在近代以来汉语书面体系转换的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9.散曲

【答案】散曲是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近于合乐的诗歌。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10.三言二拍

【答案】明代冯梦龙于明天启年间先后出版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共收人一百二十篇小说,总称“三言”。其中既有宋元话本,也有明人拟话本,还有他自己的创作,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白话小说的发展。继“三言”之后,崇祯年间有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实收小说七十八篇,人称“二拍”,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例。“三言二拍”问世后,出现了文人创作编辑拟话本的热潮。“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多数是围绕市民生活及其兴趣点展开的,颇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明市民阶层的情感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1.立主脑

【答案】李渔的戏曲理论。所谓“立主脑”,就是突出作家创作的主题,一部戏剧要紧紧围绕“一人一事”展开。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传奇”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12.游仙诗

【答案】游仙诗是两晋时期的一种诗歌类型,突出体现在郭璞的《游仙诗》上。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诗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13.元曲

【答案】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散曲

【答案】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