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 软体动物
- 格式:pptx
- 大小:285.26 KB
- 文档页数:2
水生生物名词解释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生物,包括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等。
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1.水生生物:指生活在水体中的生物,包括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
水生生物因其生活环境而具有特殊的生理和生态适应能力,如能在高压、低温、低氧等极端环境下生存。
2.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
鱼类具有流线型的身体、鳍和鳞片等特征,能够通过鳃呼吸水中的氧气,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
3.爬行动物:指生活在水域或近水域的冷血动物,如龟、鳄鱼和蜥蜴等。
爬行动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域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如能够通过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或水域生活的脊椎动物,如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域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如能够通过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5.无脊椎动物: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贝类、蟹类、蚯蚓等。
6.微生物:指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微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7.水生植物:指生长在水体中的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物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生殖方式,如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8.水质:指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如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
水质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优质的水质能够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9.水生生态系:指由水生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具有复杂的营养关系和能量流动规律,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0.水资源保护:指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包括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生物、维护水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识别常见水生生物水生生物是指在水中生活、繁衍和适应水环境的各种生物。
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水生态系统,对维持自然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常见的水生生物,通过对它们的识别,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特点。
本文将以观察和识别为主线,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生物。
一、鱼类鱼类是最常见的水生生物之一,具有鳞片、侧扁的身体和鳍等特征。
根据生活习性和外貌特点,我们可以将鱼类进一步归类为淡水鱼和海水鱼。
在淡水环境中,常见的淡水鱼包括鲤鱼、鲫鱼、草鱼等,它们一般身体较长,游动灵活。
而在海洋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大型的海水鱼,如鲨鱼、旗鱼等,它们身体形态各异,游动迅速。
二、贝类贝类是另一类常见的水生生物,具有硬壳和柔软的身体。
常见的贝类包括蛤蜊、牡蛎等,它们生活在水底沙滩或岩石上,以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贝类的外形各异,有些贝壳平坦,有些呈圆锥形,通过观察贝类的外形和壳纹可以识别它们的种类。
三、甲壳类甲壳类是一类具有外骨骼和关节腿的水生生物,包括螃蟹、龙虾等。
它们的身体被坚硬的外壳保护,通常有一对大钳和多对脚。
螃蟹是常见的甲壳类生物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螃蟹的腿、钳和颜色等特征来进行识别。
四、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一类没有硬质外骨骼的水生生物,如水母、海葵等。
它们的身体柔软,有时具有触须或触手。
水母是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它们有颜色鲜艳的伞状身体,观察它们的形态和触手特征可以进行准确的识别。
通过观察和识别常见的水生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特点。
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角度: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来观察水生生物,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特征和形态。
2.注意细节:仔细观察水生生物的细节,如颜色、体型、鳍、壳等特征,这些特征将有助于识别它们的种类。
3.了解习性:不同的水生生物有不同的习性和行为方式,通过了解它们的习性,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它们。
在进行水生生物识别时,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不捕捞或损害这些生物。
水生生物无脊椎动物引言:水生生物无脊椎动物是指在水中生活的没有脊椎的动物。
这些具有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脊椎动物包括多种类别,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等。
它们在水生生物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水生生物的最大种类之一,包括甲壳动物、昆虫和蜘蛛等。
甲壳动物如虾、蟹和龙虾在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
它们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提供保护并帮助它们适应水生环境。
甲壳动物对于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些底栖动物的天敌。
在水生生物界中,昆虫也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水生昆虫包括水生蚊子、水生甲虫和水生蜻蜓等。
它们的适应性很强,能够在水中生活和繁殖。
这些水生昆虫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
它们通过捕食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浮游动物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另一大类别,包括蛤蜊、蚌类和蜗牛等。
在水生生物领域,软体动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分布。
一些软体动物如蛤蜊和蚌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滤食动物。
它们通过滤食来清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净化水质。
同时,软体动物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刺胞动物:刺胞动物是水生生物无脊椎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类别,包括水螅、水母和珊瑚等。
这些生物具有特殊的刺胞器官,能够释放毒液来捕捉猎物或进行防御。
水母是刺胞动物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以浮游动物为食,并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珊瑚是刺胞动物中的另一个显著代表,它们能够构建珊瑚礁,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水生生物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功能:水生生物无脊椎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通过控制猎物种群和排除有害物质来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如前所述,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重要的滤食动物,能够净化水质。
水生昆虫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刺胞动物也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如水母以及珊瑚礁的建构。
七年级上册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生物指的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
生命的形式很多,其中软体动物是其中的一种。
软体动物是一大类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
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中,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点如下:一、软体动物的分类软体动物又称软体动壳动物,与硬壳动物相对应。
软体动物主要分为五大类:1. 腕足动物类:主要指海星、海胆、海参等。
2. 软体动物类:主要包括蜗牛、蛞蝓、蚌类、蛤蜊等。
3. 颗粒背腔动物类:主要包括水母、螃蟹等。
4. 棘皮动物类:主要包括海参、海星等。
5. 脊索动物类:主要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
二、软体动物的特征软体动物具有以下特征:1. 软体动物的体表没有明显的分节,而是由一个或多个部分组成。
2. 大部分软体动物的体内都有一个柔软的体壁。
3. 软体动物的内脏没有体腔分隔,肠道、生殖器官等都混杂在一起。
4. 软体动物的呼吸和排泄通过一个共同的器官完成。
5. 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足、鳃和翅膀等。
三、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有些基本规律:1. 多属于底栖动物,依附在水生或海生生物体表面或藏在海底或河床中。
2. 跟硬壳动物相比,它们的寿命较短。
3. 大部分软体动物没有骨、甲或板等坚硬的保护物,因此在生存环境中更为脆弱。
四、人类对软体动物的利用价值软体动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药用:海螺、盐驴蹄等都是中药材。
2. 食用:各种贝类是各国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3. 工业:海胆外壳可以用于制备磨具,珠母能制成各种高档首饰。
4. 珍藏:某些珍贵的软体动物如珍珠、海螺、斑节虾等都是人们收藏的珍品。
综上,软体动物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所谓“物之本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研究不同的生物形式,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八年级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八年级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软体动物是指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等没有脊柱的无脊椎动物。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其中腹足类是最大的类别,包括蜗牛、螺、鳖、蛞蝓等。
头足类包括章鱼、乌贼、鱿鱼等高智商动物。
双壳类有牡蛎、扇贝、贻贝等,常被用于食品加工。
下面是八年级生物中软体动物的知识点。
一、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软体动物没有硬骨头,大部分含有独有的贝壳,腹足类除螺以外都有足,头足类有触手和喷水管,通过喷水排出甲壳素外壳保护自身。
二、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1. 腹足类生活在海洋、淡水和陆地,大多数是食草动物,有的兼食腐肉、杂食。
2. 头足类是栖息与海洋深处的高智商动物,具有智慧甚至能解题,极具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3. 双壳类大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和陆地,是造礁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对海洋生态的平衡维护有重要作用。
三、软体动物的分类1. 腹足类:拥有足、头、躯干、外壳等特征,共有3万种左右。
2. 头足类:拥有触手、喷水管等特征,包括章鱼、乌贼、鱿鱼三个类别。
3. 双壳类:拥有壳和足,共有万余种。
四、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1. 腹足类:常见的海螺、扇贝、蛤蜊等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海产贸易中极具代表性的物种。
2. 头足类:章鱼等动物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作为食材、中药材等使用,并且具有观赏价值。
3. 双壳类:贝类口感细腻,肉质鲜美,各种贝类都是极好的食品和调味品。
五、环保意义1. 腹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生态极其重要,能够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于海洋和淡水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2. 相关专家提醒,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广环保型养殖技术,对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的平衡维护有着巨大的贡献。
八年级生物课程中,软体动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以上内容对软体动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初中生物学软体动物知识点汇总
1.软体动物的概述
(1)种类: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石鳖、蜗牛、乌贼等。
(2)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水产养殖: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其中贝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②食用价值:牡蛎、鲍、扇贝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③药用价值: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等可入药。
④做成工艺品:螺壳、珍珠等。
⑤有害方面: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2.代表动物:缢蛏
(1)贝壳:缢蛏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外套膜:包裹在柔软的身体表面的肉质膜。
(3)运动:缢蛏用足缓慢地运动。
(4)摄食与呼吸:通过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后,通过出水管排出。
在这个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排出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绪论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孢子: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又称静孢子。
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厚壁孢子:又称厚膜孢子或后垣孢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浮游动物1.轮虫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软体生物知识点总结软体动物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类群,其代表物种包括蜗牛、蛞蝓、蜈蚣、蜘蛛、贝类、海藻等。
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从淡水到海洋、从热带到极地都有它们的踪影。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也非常丰富多样,有的是食肉性,有的是食草性,还有的是腐食性。
它们的体型大小不一,有的微小可爱,有的庞大威猛。
软体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是食物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环境的净化者。
软体植物是一类植物中较为特殊的一群,它们没有种子和木质化的组织,通常以藻类为代表。
软体植物的生态分布非常广泛,它们生活在水中、陆地、空气中等各种环境中。
软体植物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们在地表覆盖着一层绿色的薄膜,保持了土壤的稳定,在空气中释放氧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软体生物的演化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古生代,软体生物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和生物自身的演化,软体生物也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进化。
从最早的原始软体生物到现代的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和软体植物,它们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适应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环境。
软体生物的形态特征主要是没有硬骨骼,体表被软壳或软体覆盖。
软体动物的身体通常分为头部、足部和内脏三部分,头部有感觉器官和口器,足部用于运动,内脏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软体植物的体型较小,没有明显的器官结构,多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
软体生物的生活方式也非常丰富多样,它们大多是底栖生物,生活在水底或地表上,也有少部分是游动生物,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还有一些是飞行生物,生活在空中。
软体生物的食物来源也非常广泛,有的是杂食性,有的是肉食性,还有的是植食性,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养分,保持生命活动。
软体生物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食物方面,蜗牛、蛞蝓、贝类等软体动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有一些软体植物被人类用作食品。
在医学方面,蜈蚣、贝类、海藻等软体生物常常被用于中药治疗或药物提取,对人类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点归纳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扇贝、文蛤等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的可以食用、药用、装饰等,但有的对人体也有害。
4.节肢动物的种类繁多,是最大的动物类群,有120万种以上
5.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一般能飞行。
6.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7.蝗虫的运动:胸部有三对足,善于跳跃,能爬行,有两对翅,能飞行。
8.蝗虫的外骨骼:外骨骼包裹着身体表面,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有蜕皮现象,蝗虫的一生要蜕皮5次才能长成成虫。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蜜蜂、蜘蛛、虾、蜈蚣等。
10.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点归纳。
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一)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1. 概述软体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蜗牛、蛞蝓、贻贝、章鱼等。
它们的身体柔软,没有内骨骼,具有一些独特的基本特征。
2. 外部特征软体动物的外部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体壁柔软:软体动物的体壁没有坚硬的外骨骼或内骨骼,主要由软体组织构成,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柔韧性。
•体形多样:软体动物的体形多种多样,有的呈扁平状,有的呈圆筒状,有的像袋状。
这种多样性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3. 内部特征软体动物的内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呼吸方式: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通常是用来呼吸水中的氧气的。
有的软体动物通过鳃进行呼吸,有的通过体壁进行呼吸,还有的通过肺进行呼吸。
•消化系统:软体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咽、食道、胃和肠组成。
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的消化系统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结构相似。
•循环系统: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通常是开放式的,即血液在体腔内流动。
这种循环系统的效率较低,但对于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来说是足够的。
4. 运动方式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腹足运动:腹足类软体动物(如蜗牛)利用柔软的腹足壳和足肌的收缩伸展来完成运动,可以爬行或滑行。
•水动力游泳:有的软体动物(如章鱼)具有发达的触手和柔软的身体,可以通过喷水和蠕动身体来在水中迅速移动。
5. 生殖方式软体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包括以下几种:•交配生殖:大部分软体动物通过交配进行繁殖,雄性动物通过交配器官将精子传递给雌性动物,产生受精卵进行孵化。
•子宫生殖:一些软体动物(如脊足类软体动物)通过产卵,将受精卵放置在体腔内,由雌性软体动物孵化和养育幼体。
结论软体动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独特的外部和内部特征,以及多样的运动和生殖方式。
对于了解动物界的多样性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
6. 水生环境的适应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中,它们具有一些特征,以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通常是适应水中生活的。
软体动物的概念
软体动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由于其体内没有硬骨骼或外壳保护,所以其身体柔软而容易受外界伤害。
这一类动物繁殖能力强,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淡水和海洋环境中。
软体动物的标志性特
征就是其柔软的身体和没有硬化的肉质质地,这使得它们可以在较为
狭窄的空间内生活和繁殖。
大多数软体动物都拥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但它们都共有一个特征:柔软的身体,柔韧度和完全由柔软的肌肉对身体的支撑。
虽然软体动
物没有硬化的外壳或骨骼,但它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硬件”,例如贝
壳或其他外部结构的保护。
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具有可保护柔软的身
体的鞘状结构,例如某些类型的海螺、蚌和蛤蜊。
还有一些类型的软
体动物,如章鱼和乌贼,拥有类似内骨骼的骨针和骨米,这有助于保
护这些动物内部的柔软组织。
软体动物从形态上分为两大类:头足类和双壳类。
头足类包括各
种品种的鱿鱼、章鱼和乌贼。
头足类软体动物的体型大多数较大,具
有大量的触须,慢慢地游动和腕部柔软的头部。
双壳类软体动物分为两个壳组成的蛤类和单个大壳组成的蚌类。
软体动物是海洋世界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特别重要的动物。
它们作为底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维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其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此外,有些软体动物在人类经济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牡蛎、扇贝、鲍鱼等。
这些动物的肉质可食用,可以提供可观的经济收益。
此外,由于其舒适的触感和色彩鲜艳的外观,软体动物也常常成为海洋馆和水族馆的特色展示物,备受游客喜爱。
关于水生动物五彩缤纷的水底世界并非只生活着鱼类一种生物。
除了鱼类之外,还有其他的水生动物。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水生动物类群:(一)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1.乌贼是头足纲、乌贼科,又称墨鱼、乌子,是生活在远海的海洋生物。
乌贼叫墨鱼,实际不是鱼,而是软体动物。
乌贼的体色,皮下有许多能伸缩的黄色和褐色的色素细胞,与神经末梢相连,与肌纤维相接,当遇到外部刺激时,神经系统支配肌纤维收缩、引起色素细胞的伸缩,使色素细胞放大或者缩小,形成深浅不同的色泽,使乌贼的体色不同深度的海水颜色相似,因此而逃避敌害。
乌贼的贝壳称海螵蛸,可入药,含有碳酸钙80%~85%、甲壳质6%~7%少量的磷酸钙、氯化钙和镁盐。
有止血、生肌止痛、健胃、补阳作用,可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出血、肺病咳血、外伤出血。
另外除了海螵蛸药用外,墨囊可治疗功能性的子宫出血,缠卵腺可用于开胃利水,乌贼肉用于血虚闭经,乌贼主产辽宁、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其他沿海也有分布,乌贼和带鱼、大黄花鱼、小黄花鱼是我国四大海洋鱼产品。
其中乌贼虽不是鱼,但也得到了这样的美称。
2.牡蛎瓣鳃纲、牡蛎科,又称蚝、海蛎子。
牡蛎的贝壳分上壳(即右壳)小,下壳(即左壳),较大,固着岩石上,上壳比下壳小,盖在下壳上面。
壳色与岩石差不多。
牡蛎可鲜食也可入药,贝壳药用,治疗头晕、自汗、盗汗、淋巴结核、胃酸过多、瘰疠等症。
牡蛎可人工养殖,我国自宋代就有插竹养蚝的养殖经验,可见已有悠久的历史。
(二)水中生活的腔肠动物1.海葵腔肠动物的一类。
体呈圆筒状,触手以六为基数,分几轮排列在口周围。
体下端是一个基盘,用之固着在海边岩石上,基盘和附着物紧贴,若用力把它从附着物上取下来时,基盘的碎片还残留在附着物上。
海葵在不受惊扰时触手张开像葵花,有橙、绿、桔红等颜色。
所以有“花虫”之称。
海葵可与寄居蟹共生,因为海葵的触手上有刺细胞,可以保护寄居蟹,而寄居蟹可以自由活动,使海葵扩大了找食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