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苏、中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俄关系电信一班郑苡榕20122250130目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要的双边关系, 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两国的共同需要, 是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因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同时, 由于中俄国家发展战略的差异性以及美国因素的存在,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长期发展也将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回顾历史,中俄两国一直都有交好的合作,早在上世纪苏联解体之前,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互相扶持,携手并进。
中国和俄罗斯当前友善与协作的关系,是以1992年中俄双方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为起点的。
当时的俄罗斯正处在社会更迭的动荡期,当局跟随中苏在80年代末开始的关系正常化步伐,做出来继续发展中俄关系的决策。
到了1994 年,随着关系得到发展,双方又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6 年,中俄关系又上了一个台阶——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世纪末期的中俄关系不断升温,双方都渴望长久稳定的双边关系,于是酝酿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把这段时期中俄关系连上几个台阶的原则、方向全部归纳、整理、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双方都希望签订一个条约。
2001年,两国元首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这个条约非常重要,是指导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自此以后,中俄的睦邻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了法定国家关系,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之上,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增加了更多的信任,减少了对两国关系是否能持久的担忧,相互的合作更加放心大胆。
因此,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都对此条约做出过高度评价。
目前,中俄两国已经达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协作是一种松散的战略合作关系。
双方达成进行战略合作的政治意向,但没有法律约束力。
战略协作往往是有限的战略合作,两国的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而确定,而非是全面和必须一致的。
中俄关系概述中俄两国同位世界大国,又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友好,也有敌对,复杂而重要。
今天学习中俄关系历史,审视现实,关注未来,有重要的意义。
一、俄罗斯概述【行政区划】•2000年5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将俄联邦89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
2010年1月设立北高加索联邦区,这是俄第8个联邦区。
俄罗斯两个联邦主体合并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北奥塞梯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76%,居世界第一位。
【民族语言】•俄全国有180多个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
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可与俄语一起使用。
•俄罗斯人口1.43亿,居世界第七位。
俄罗斯劳动人口的70%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
【自然地理】•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它横跨欧亚大陆,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领土面积约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邻国,两国之间的发展关系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俄关系的发展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俄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现阶段的合作与挑战以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中俄两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和使者往来。
然而近代以来,中俄关系经历了不少曲折。
20世纪初,中俄两国都经历了国内政治剧变,随后苏联成立,中国也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
中苏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两国之间也出现了种种分歧和矛盾,特别是在19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两国关系出现严重紧张,最终在1989年度苏联政府宣布“退出中国边界5000公里”后,两国关系几近冰点。
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
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历史节点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冲淡前期的矛盾,积极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
双方签署了《关于中俄友好与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二、现阶段的合作与挑战目前,中俄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政治领域,中俄两国高层频繁交往,坚定支持彼此在国际事务中的正当利益。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
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大型能源项目。
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两国一贯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依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俄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中俄关系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一定压力。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西方国家对中俄合作进行干涉和遏制,一些国家在安全领域进行对华或对俄打压,使得中俄关系面临不小的困难。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摘要:冷战后,中俄关系已步入了平稳发展、充满生机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排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而对发展国家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双方确立了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国家关系准则;三是中俄既不结盟,也不对抗,更不会针对第三国;四是发展务实的经贸合作。
中俄两国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具有安全利益和政治主张增多,地缘优势独特,经济互补,政策相互迎合等多种有利条件,因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双方也应高度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中俄关系冷战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正文: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发生深刻演变,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及最大的邻国,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与恩恩怨怨几十年,甚至发生过军事对抗的中苏关系相比,中俄两国关系出现了平稳发展,充满活力的积极势头。
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趋于深化,中俄两国已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实践证明,中俄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确立及积极进展新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1989年5月,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级会晤。
这次访问标志着中苏两国在对抗了30年之后,终于走向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次高级会晤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双方确立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关系。
邓小平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形象地概括了这次高级会晤的重要意义。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成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新起点。
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有显著进展。
李鹏总理1990年4月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在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关于两国经济、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等6个政府间文件,使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具体化。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摘要】中俄关系自建交100多年来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深化。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双方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军事合作持续深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
中俄关系也面临着一些限制性因素,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竞争和经济结构差异等。
展望未来,加强合作并共同应对挑战是中俄关系的关键,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发展,将为两国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和共同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历史、现状、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军事合作、文化交流、限制性因素、展望、合作应对挑战、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 引言1.1 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中叶,当时中苏两国建立起了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合作关系。
在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陷入了一段较为冷淡的时期。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才得以重建。
1992年,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邻好互利合作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意味着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随后,中俄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建立了多种机制以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近年来,中俄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之一。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频繁协调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双方之间政治互信的日益增强,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这些都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中俄关系的现状当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双方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中俄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和共识,推动了双边关系持续向前发展。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俄两国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双方在能源、金融、农业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
中俄之间的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远景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相互最重要的邻国。
所以,中俄关系素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
特别是近来几年,跟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
而将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定对国际形势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远景,就拥有很大的必需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不论是双边关系仍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归纳,它详细反应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
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
美国的全世界安全战略,特别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俄同时感觉到美国的威迫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抗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增强合作的梦想,政治关系快速升温。
2014 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惹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
而中国近几年面对的中日垂钓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所以,中俄政治关系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
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
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械贸易。
能源贸易在中俄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停前行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对能源需求量不停增添。
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好能够为中国供给大批的石油、天然气。
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根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
特别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颠簸,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
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入口的风险,实现能源入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给。
所以,中俄能源贸易发展快速。
军械贸易作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另一支柱,发展相对曲折。
俄罗斯是中国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的重要根源,中国是与印度并列的俄罗斯武器出口的重要市1 / 3场。
论中俄关系的发展列举评论各个时期的中俄关系,分析形成这些关系的原因及当下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标签:中俄关系;曲折性;发展1 历史上的中俄关系纵观历史,中俄关系主要经历过四种形态——欺压、结盟、对抗和正常关系。
1.1 中国与沙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沙皇俄国通过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如《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割去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给中俄关系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至今“沙皇俄国”这一称呼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仍然带着很强的强盗味,甚至在内心依然抚不平对沙俄的愤怒与痛恨。
这些不平等条约更是以后中俄边界争端的根源,给中俄两国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甚至是敌对与冲突。
1.2 中国与苏联苏联是扩大的俄罗斯,俄罗斯是缩小的苏联。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立国六十九年的苏联划上了句号,俄罗斯很自然地成为了苏联的继承国。
因此谈及中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苏的历史关系。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曲折发展的,这是大国利益的碰撞,也是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而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国力太弱,较长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地位,不仅沙俄政府欺凌和宰割中国,苏联时期同样侵犯中国的主权。
战后中苏关系也未能摆脱这种惯性,发展道路很是坎坷。
1.2.1 国民政府时期(1)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结束前后,在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分赃的牺牲品。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国就苏联出兵日本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的结果是千岛群岛归还苏联;中国旅顺作为海军基地为苏联租用;对于大连和满洲铁路,苏联的优越权须予保证等等。
这是对中国主权肆意的瓜分,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随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扩大了苏联的在华利益。
(2)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以后,苏联为了确保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承认了蒋介石政府,并力劝中国共产党接受整编。
浅析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1. 引言1.1 中俄关系概述中俄关系自建交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始终保持着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作为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双方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保持着高水平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关系。
中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双边意义,还对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俄关系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国际舞台上,中俄合作密切,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中俄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为全球多极化格局注入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积极力量。
中俄关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着高水平的发展势头,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世界树立了典范。
中俄携手共进,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为国际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俄关系概述】。
1.2 新时代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新时代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陆地邻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两国之间的合作不仅对双方有利,也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能够为国际社会树立一个积极的合作典范。
在现今世界面临种种挑战的情况下,中俄关系的密切合作展现了一种共同应对挑战、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法的坚定立场。
中俄两国在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具有极大的潜力。
通过加强双边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在政治领域,加强互信和合作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交流。
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经济合作的深化【经济合作的深化】是新时代中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俄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双方在贸易、投资、能源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新背景与新内涵作者:庞大鹏来源:《世界知识》 2019年第14期庞大鹏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
70年间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俄两国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内政治如何变化,中俄双方都已从70年关系的曲折历程中得出明确结论:“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中苏对抗的20年就是两国落后世界的20年。
“邻居不可选择”,这是苏联解体以来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逻辑框架。
习近平主席6月访俄宣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正是对这一逻辑框架的新阐发,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下赋予两国关系以更为宏阔的新定位、新内涵,也必将开创双方睦邻友好合作的新局面。
不断提升的定位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并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出现问题,反而发展得十分顺利。
从1991年到1996年,中俄关系定位连上三个台阶——从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强大内生动力。
随着关系定位的提升,两国对世界局势和国际秩序的认知也逐步达成共识。
1997年4月,中俄签署《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宣告两国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表明双方的国际观在一些主要问题上趋同。
双方认为,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两极体制消逝的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加快发展,大国之间(包括冷战时期的敌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当然也要看到,俄罗斯在国际秩序问题上一直强调“多极化”,并不认同“全球化”。
在俄方看来,“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美国化”。
所以,在中俄关于国际秩序的声明文件中,鲜见“全球化”表述。
进入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更加务实和富有成效。
2001年7月,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法律上的确认。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双方未来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立,对于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局势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尽管具有很多鲜明的新特点,但它仍然同冷战结束前的中苏关系有着难以割离的联系。
中苏关系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它历经两国共产党党际间的紧密联系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成全面同盟。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整体国际环境的改变以及两国国内改革的酝酿和启动,中苏关系显现“解冻”迹象。
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则在客观上开启了中俄关系的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逐步提升,由“互视友好邻邦”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而《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在“上海合作组织”等方面的合作,更表明了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战略合作的内容不断充实、范围不断扩大,在纷繁复杂的大国关系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中俄两国关系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
”可以说,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双方未来究竟是保持合作还是进行对立,对保持和提高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世界局势的稳定和发展,乃至保障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然而,中俄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
一:历史文化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不同,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内容和形态迥异的文化类型,进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
自17世纪正式建立以来,中俄国家关系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无不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上看,中俄两国均不可能成为某一大国或集团的附庸。
俄罗斯不可能臣服于任何一个大国,俄几百年来都是以世界大国为定位的,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局限于境内,也从来没有被外来者征服过. 19世纪上半叶,俄对欧洲的影响曾经达到高峰,它凭借其辽阔的国土和雄厚的军事实力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 令其他欧洲国家俯首帖耳。
中苏关系史纲
中苏关系史从1917年的“大苏俄革命”开始,经历过当代中苏共同抗日战争的火热历程,发展到1945年的形成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而随后冷战的爆发,使中苏关系又重新沉浸到充满悬念的局势中,直至1959年的双边的卫星关系。
从1959年开始,中苏关系又进入新的繁荣期。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及五四运动的发动,大大推动了中苏双边关系的发展。
1980年代以来,两国开展了许多重要活动,如苏联首次给予中国大量经济援助,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双边关系又一次达到高峰。
1991年,苏联解体,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1992年,两国建交,并将建立创新型、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作为中苏友好关系的宗旨之一,中苏互助互赠也被提出。
21世纪以来,中苏关系持续发展壮大。
2004年,习近平主席向俄罗斯总统克林姆林普访问,两国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深化双方的军事、技术及人文等领域的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苏关系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2018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又一次为中苏友好关系注入活力,促进二国关系向新的水平提升。
在未来,中苏关系仍将有着稳定、建设性的发展,并会走上一条更加坦诚、互助的发展之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
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
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
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机制下设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中俄合作的所有领域,是中国对外合作中规格最高、组织结构最全、涉及领域最广的磋商机制。
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
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
浅谈对中俄关系的看法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尽管中美关系被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是在事实上并没有西方媒体宣传的那样美好。
双方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互相依赖,而且也拥有许多共同利益,但美国显然始终不愿意把我国当战略伙伴看待,一直把我国当成潜在对手,利用台湾,南海等问题打压,牵制我国,悍然干涉我国内政,妄图借此遏制我国的强势崛起,削弱我国在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难以独自承受来自唯一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因此有必要寻找一个可信赖的伙伴共同应对威胁,而俄罗斯无疑是不二选择,因为它同样也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巨大压力,两国目前有共同的诉求,因此,有条件展开全方位合作,更加密切中俄关系。
俄罗斯的前身是苏联,其继承了苏联大部分政治,经济,军事遗产,虽然冷战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影响力江河日下,在欧洲受到排挤,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依然能够对美国产生足够的震慑,且近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已开始全面复苏,其迫切需要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国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中俄关系不容忽视,是我国双边关系的重要一环,必须要继续加强,这样能够实现双赢。
而两国的关系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更加深化:第一:在政治上,中俄两国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其他三国都是北约集团成员,在伊朗,朝鲜核问题等国际议题上,其北约三国步调一致,企图左右朝鲜半岛局势,对伊朗实施制裁,使联合国按其意图行事,因此我国需与俄罗斯协调意见,尽量制衡其他三国,使问题的处理更加公正,这符合中俄各自利益。
而两国也应支持各自的核心利益,俄罗斯要抑制北约东扩,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应给予适当的必要支持增强其信心。
而我国面对台湾,钓鱼岛等复杂问题,都涉及我国的核心利益,“美日韩”铁三角一直以此牵制我国,因此在此应谋求俄罗斯的支持。
而这已经有明显的效果,当近期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摩擦后,俄总统迅速登上日俄争议岛屿视察,虽然是视察其国家领土,但其打压日本,给予我国声援的意图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中俄关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