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英文名称:CONSUM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课程编码:20131100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2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先修课程:无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武汉工程大学为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评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指导广告策划活动有一左实际能力方而的要求,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性同能力同步发展的课程。
开设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心理与脑的唯物关系以及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能动性,进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抵御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对心理曲解的能力,了解有关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领域的务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规律和特点, 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原则、策略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而,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所以基本理论知识不宜过多过深。
基本理论的讲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一般槪念与原理,能对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活动做一圧深度的理性思考,并能有意识地用所学理论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能在营销过程中加以应用,指导自己的消费实践。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中宜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调查等形式。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教学大纲是本科“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经过反复研究总结教学实践,并综合分析相关课程关系的基础上,制订本大纲。
本大纲将教学基本内容按照对学生要求的熟练程度依次分为三个层次:了解一一理解一一掌握。
第七章消费者行为1.消费者行为有什么特点,如何分类?答: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机性消费者行为总是由一定的消费动机引起的,消费动机源于内在需要与外在刺激,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力。
换句话说,内在需要或外在刺激引起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引起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满足消费需要。
但是,消费动机与消费者行为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消费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消费者行为,同一消费者行为可能由不同的消费动机引起。
同时,由于消费动机具有不可观察性或内隐性,只能靠对消费者行为的推断来予以确定(这种推断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此消费动机并不具有对消费者行为的直接预示作用。
第二,系统性相关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消费者决策,而消费者决策的一般过程包括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评价5个阶段,也可以概括为购前、购中、购后3个环节。
所以,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前后继起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过程,它并不仅仅体现为5个阶段或3个环节中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环节,而是体现为5个阶段或3个环节的前后衔接,连贯一致。
第三,复杂性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于消费者行为的丰富多样、动态多变。
不同消费者在需求、偏好以及选择产品的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互不相同,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不同产品的选择上,其行为也不一样。
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也决定于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消费者行为既受到其个体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消费客体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内部、外部因素又包括许许多多的具体方面,它们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则是间接的,有的是单独的、有的则是交叉或者交互的。
第四,可引导性作为行为主体,消费者有时对自己的需要以及以何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十分清楚。
此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其施加影响,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产品和传递合适的信息激发或者“唤醒”(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消费者心理概述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消费者的需求、决策、态度、偏好以及他们在购买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
首先,消费者的需求是其进行购买的主要动力。
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和附加需求。
基本需求是指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必需品,例如食物、衣物和住所等。
附加需求则是指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消费者追求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社交需求、娱乐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消费者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个人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等。
社会因素指的是消费者所属的社会群体、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媒体和广告的宣传等。
文化因素则是指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文化的认同和消费习惯等。
心理因素则是指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态度等。
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一般包括需要识别、信息搜索、评估和选择、购买和后续行为等阶段。
消费者在识别需求时会通过自己的感知、经历和学习等来确定自己的需求。
在信息搜索时,消费者会通过媒体广告、口碑传播、亲友推荐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评估和选择阶段,消费者会对不同品牌、不同价格、不同特征的产品进行评估并做出选择。
最后,在购买和后续行为阶段,消费者会进行购买并评估购买后的满意度。
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会对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消费者的偏好也是消费者心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的偏好受到个体特征、产品特征和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产品和市场,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产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消费者心理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消费者的需求、决策、态度、偏好以及他们在购买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
了解消费者心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动机,从而提供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任务《消费心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营销管理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进入营销市场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营销活动过程中消费心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工具,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优秀营销人员所必备的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提高营销专业综合应用技能。
二、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应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大体知道,对其中关系到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准确地应用。
三、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本课程的授课学时为每周2-3学时,2-3学分四、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五、参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消费心理学(第三版)肖涧松主编2018年1月电子工业出版社消费心理学臧良运主编2007年8月第一版大纲本文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知识目标•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掌握消费消费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消费者心理。
第一节消费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知识目标•了解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的含义及特征;•掌握消费者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消费者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和意志的表现;•能正确把握消费者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开展营销活动。
社会群体与消费心理概述社会群体与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社会群体的定义为一群具有共同特征或共同目标的人们,而消费心理则是个体在购买物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过程。
社会群体与消费心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群体的特征和行为会影响到个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社会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社会标签与消费行为社会标签是指社会对特定群体或个体所做出的评价或刻板印象。
社会标签对消费心理有明显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标签可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
例如,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时尚品牌往往成为该群体的标志性产品,年轻人可能更愿意购买这些品牌来展示自己的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社会标签也可以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当某个社会群体被贴上消费力弱、低端市场的标签时,该群体的消费者可能会遭受到歧视或降低自尊感,从而影响到其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
社会认同与消费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归属感和共同认同感。
社会认同在消费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消费者会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认同。
例如,一些消费者可能选择购买环保产品来表达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和对社会责任的认同。
同时,社会认同也可以影响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消费行为。
例如,当一个消费者认同某个社会群体时,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支持和消费该群体所属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发展和壮大。
社会影响与消费行为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对他人行为、态度和观点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如家庭、朋友、媒体等。
社会影响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社会规范和社会比较。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群体对消费行为的传统、习俗和预期。
社会规范可以对个体的消费决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某些节日或特殊场合,社会规范会要求人们购买礼品或举办庆典活动。
这种社会规范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消费决策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心理过程。
第七章社会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学习目的和要求:1.掌握社会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2.掌握社会文化消费心理表现及发展;3.分析群体因素对消费者性行为的影响;4.分析家庭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导入案例中美老太的“房奴”感言在天堂里,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不期而遇,两位老太太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自己一生的辉煌:中国老太太说:“我一生省吃俭用,用了60 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了钱买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尽管我只住进去了一年就死了,可我也心满意足,因为我这一生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美国老太婆说:“我倒是比你幸运,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用银行贷款买起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尽管我住进去了60 年,可我一生也还在省吃俭用,直到我死了的前一年才终于还清房子的贷款。
我这一生也可以心满意足了,因为我终于还清了房子的贷款!”一直以来,两个老太太的对话被认作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消费观念差异的真实写照。
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百姓都已成为“房奴”。
人们在享受有房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
这就是“房奴”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很多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为了房子奔波,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买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
他们的一生就是为了那么一套房子。
在购房外,根本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人已经成为房子的奴隶。
消费者行为与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受消费者自身需要、动机等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活动外界环境的影响。
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每个消费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发生接或间接的联系。
因此,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和各种群体关系制约和影响(参见图7 一1 )。
只有从社会环境与消费者相关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科学地解释复杂多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现象,并为消费行为的预测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第一节社会经济环境的影晌一,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是指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总体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
《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费心理学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程总学时数:60一、课程概述课程类型B类课程性质:职业基础课打算总时:54学分:3学分实践课时比例(%):22%是否专业核心课程:否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经济治理各专业二、教学内容描述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厦门都市职业学院为市场营销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要紧学习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差不多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评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指导广告策划活动有一定实际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性同能力同步进展的课程。
开设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全然目的与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心理与脑的唯物关系以及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能动性,进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抵御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对心理曲解的能力,了解有关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领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规律和特点,使学生了解、熟悉、把握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不多理论、原则、策略和方法。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是该学科的基础课。
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般心理学知识,激发起学习爱好;2、了解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把握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心理的定义、心理的本质【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知识简介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二、心理的本质第二节消费心理学概述一、消费心理学的涵义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五、学习消费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消费者的一样心理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旅行者在旅行活动中普遍的认知心理、情感状态和意志品质表现;2、注意为旅行者提供丰富的、良好的感官刺激元素,让旅行者获得欢乐的情感体验。
11-1《消费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介绍消费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解释消费心理学在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1.2 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简述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研究者和重要里程碑。
1.3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第二章:消费者感知与信息处理2.1 消费者感知解释消费者感知的概念和其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
探讨影响消费者感知的因素,如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
2.2 消费者信息处理介绍消费者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和决策等阶段。
分析消费者如何筛选和解释市场信息,以及如何形成购买决策。
第三章:消费者动机与需求3.1 消费者动机解释消费者动机的概念和分类,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等。
探讨消费者动机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3.2 消费者需求介绍消费者需求的定义和特征,包括需求的具体性、可度量和可满足性等。
分析消费者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关系,以及消费者需求如何影响市场动态。
第四章:消费者态度与偏好4.1 消费者态度解释消费者态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
探讨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机制。
4.2 消费者偏好第五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策略5.1 消费者购买行为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过程和模式,包括问题解决、增强型和习惯型购买行为。
探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5.2 市场策略与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策略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包括产品定位、促销活动和广告传播等。
讨论市场策略的有效性和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
第六章:消费者心理决策过程6.1 消费者决策模型介绍消费者决策模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分析消费者在不同决策场景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
6.2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探讨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如个性、情绪、社会影响等。
分析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客观因素,如产品属性、价格、促销活动等。
示范教案(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消费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1.2 教学内容消费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消费的类型:必需品消费、奢侈品消费、理性消费、感性消费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消费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1.4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消费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消费的含义。
讲授消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并结合案例进行解释。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类型消费的理解和经验。
第二章:必需品消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必需品消费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必需品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必需品消费的定义和特点必需品消费的例子:食品、住房、交通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必需品消费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必需品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4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必需品消费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必需品消费的含义。
讲授必需品消费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必需品消费的例子,并结合案例进行解释。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必需品消费的理解和经验。
第三章:奢侈品消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奢侈品消费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奢侈品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奢侈品消费的定义和特点奢侈品消费的例子:名牌服装、奢侈品包包、高端电子产品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奢侈品消费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奢侈品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3.4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奢侈品消费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奢侈品消费的含义。
讲授奢侈品消费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奢侈品消费的例子,并结合案例进行解释。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奢侈品消费的理解和经验。
第四章:理性消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理性消费的定义和特点。
第七章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决策过程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模型分析(一)S-O-R 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科特勒 (二)PEST 分析PEST 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 是政治(Politics ),E 是经济(Economy ),S 是社会(Society ),T 是技术(Technology )。
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外部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三)EKB 模式(即恩格尔—科特勒—布莱克威尔模式) 1.EKB 模式强调信息的收集与评价 2.EKB 模式模型图:备选方案评价评价标准 信念 态度 意向 选择 3.暴露:被消费者所感觉到 (四)霍华德—谢思模式1.强调购买过程早期情况2.霍华德和谢思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程序的主要因素有:输入变量、知觉过程、学习过程、输出变量、外因性变量等。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过程: 1.识别行为:大量广告宣传;2.搜集信息:展示商品的特性与优点;3.分析选择:试销和赠予活动,宣传系列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措施;4.决定购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终身保修、不满意可退换): ○1试购;○2重复购买;○3仿效购买 5.购后评价:服务许诺兑现,落实全方位优质服务。
三、购买决策的内容:1.权衡购买动机(为什么买?)2.确定购买对象(买什么?)识别需要分析选择决定购买购后评价反馈消费者购买行为程序3.确定购买数量(买多少?)4.确定购买地点(在哪买?)5.确定购买时间(何时买?)6.确定购买方式(怎么买?) 四、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基本程序认知需要寻找解决方案 评价比较方案 择优决定 购后评价1. 引起消费者认知需求的刺激可以来自个体内部的未满足需要,如饥饿、寒冷;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如流行的时尚、他人的购买等。
2. 确立最优方案是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实质性环节,是直接决定决策正确与否、质量高低的关键五、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类型:1.按参与程度和决策程度的不同分类:○1复杂决策;○2有限决策;○3品牌忠诚;○4惯性 紧密联系,消费者会花费时间和精力仔细考察可供选择的产品;3.低度参与购买对消费者并不很重要,其财务、社会和心理风险也不大,消费者不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察可选产品。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1、何谓消费者群体?
消费者群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消费特征的消费者所组成的群体。
2、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1)提供适宜的生活方式
2)形成共同的消费习惯
3)促使成员行为的一致化
3、决定消费者群体影响力的因素
1)消费者群体特征。
消费者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等方面。
一般来说,群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越强,则该群体的影响力越大。
2)消费者个性特征。
与群体影响力关系密切的消费者个性特征主要包括个性倾向、依赖性、服从性、自信心、领导能力等方面。
一般而言,性格外向的、依赖性强的、服从性强的、缺乏自信心的、领导能力弱的消费者易于受群体影响与制约。
3)商品的特点。
商品对群体影响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品品种和商品品牌两个方面。
一般有四种表现:对于公开性耐用品的影响力;对于公开性必需品的影响力;对于隐蔽性耐用品的影响力和对于隐蔽性必需品的影响力。
4)信息沟通状况
4、现代家庭消费的基本特征
1)家庭消费的广泛性
2)家庭消费的阶段性
3)家庭消费的差异性
4)家庭消费的相对稳定性
5、少年儿童消费心理与行为基本特征
1)经历着从生理需求向社会需求的过渡时期2)独立消费意识逐渐成熟
3)所受影响日趋更广泛
4)群体意识逐渐形成
6、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
2)强调个性与自我表现
3)冲动性购买行为较多
4)消费欲望强烈
7、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1)注重商品外观与情感特征
2)注重对商品实用性的周密比较
3)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4)具有较强的时尚消费心理
8、何谓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期望其成员遵循的活动规范或行为准则。
9、何谓消费习俗?消费习俗的特点
消费习俗是指世代相传而形成的消费习惯。
是社会风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中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各方面原因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消费习俗的一般性特征是:
1)独特性
2)社会性
3)非强制性
4)长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