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平面图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2
承德避暑山庄-----山中有园,园中有山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承德避暑山庄总占地面积554.4公顷,大约是圆明园的1.6倍,颐和园的2倍。
从清康熙42年(1 705)起,经过八十多年的大治营建,形成了包括3组宫殿、1 5所寺庙、50组庭园、73个亭子、10座城门和23座桥闸等在内的庞大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 0万多平方米,规模在现存古典园林中最为宏大。
基于“江南塞北巧安置,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宫苑建置理念,一方面借鉴西藏都纲法式及其本体形而上的曼荼罗图式在皇家宫苑的规划布局中进行宇宙观的诠释,同时更出于“并以示中华”的取向,在其中有机融贯了阴阳、五行、八卦、九官、太极等哲理;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的精蕴,如《尚书》所谓“皇极建中”、“皇受育民”,以及孔子推崇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等理念,也附会其中,最终演绎为一幅大中国的理想图象,成为当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承德避暑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
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胜地。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
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
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
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
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
无暑清凉塞外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匾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
图/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1711年初夏,康熙如往常一样来到热河。
此时,他的热河行宫已建得初具规模,三十六景也都已选定,于是,胸有成竹的皇帝铺开纸墨,大笔一挥,写下“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命人悬挂于正宫区澹泊敬诚殿前阅射门的门楣上。
自此,热河行宫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避暑山庄。
福地天成,塞北的自然山水宫苑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修建的起因,肇始于“木兰秋狝”。
那是康熙在距北京350公里处的蒙古草原修建了一座木兰围场。
每年秋季,皇帝都将到木兰围场狩猎,史称“木兰秋狝”。
《热河行宫图》,绘于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年之间,为宫廷画家冷枚所作,再现了热河行宫初创时期的造园格局和中心景观。
图/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其时,随皇帝同行的队伍浩浩荡荡,有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成千上万人。
从京城至木兰围场,按照当时的交通方式,要近半个月才能到达。
为解决皇帝及随从沿途的吃、住事宜,清政府便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修建了21座行宫。
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早期的热河行宫,还算不上多么壮观,随着皇帝的来往入住,对热河山形水色逐渐熟悉,看到此地风水甚好,愈加喜爱,逐年扩建、增建。
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避暑山庄的最后一项工程才竣工,总历时89年。
但凡踏入避暑山庄大门的游客,首先可见康熙为山庄写下的《御制避暑山庄记》,“……川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
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
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
朕数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丽。
两幸秦陇,益明西土之殚陈。
北过龙沙,东游长白。
山川之壮,人物之朴,亦不能尽述,皆吾之所不取。
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还无过两日、存心岂误万机,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字字珠玑,康熙为我们描述了热河优美的自然风貌,讲明了选择热河修建行宫的原因,又进一步解读了依热河的山形水制建屋造景的巧妙之处。
避暑山庄的设计原理避暑山庄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是一座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遗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的设计原理凝聚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理念,以下将详细介绍避暑山庄的设计原理。
1.依山就势,山水相依。
避暑山庄以避暑山为主要景观,山势峻峭,山体起伏,设计师在布局上充分利用了山势,建筑沿着山势蜿蜒延伸,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建筑与山体相互依托,形成了山水相依的景观格局,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增强了园林的整体美感。
2.建筑与自然融合,形成和谐的景观。
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弘扬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大量使用青砖、灰琉璃,并且采用了传统的黄、红、蓝色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形式多样,有倚山建筑、飞檐雕栏、回廊廊亭等,每个建筑都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形成了和谐的景观画面。
同时,园林中树木、水景、花草等自然元素也与建筑相互辉映,营造了和谐、宜人的环境氛围。
3.合理处理水系统,形成独特的景观。
避暑山庄的设计注重水系的处理,利用山的地势布置了多处湖泊和河流,在湖泊之间建造了拱桥、廊亭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景景观。
水系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还使整个园林形成了开敞、宽广的景观视野。
此外,水系还能起到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凉爽的环境。
4.建筑的布局注重层次感与对称性。
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注重层次感与对称性,通过细致的规划将园林划分为多个区域。
主要景点如离宫、翠柳湖、明翠园等都经过严谨的布局,大小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场景。
建筑的布局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美感,还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够逐渐发掘不同层次的景观,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5.园林中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
避暑山庄的设计原则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石桥、亭台、廊榭等建筑与湖泊、山水相互辉映,构成了美丽的景观画面。
同时,园中树木、花草等植物元素也与建筑相得益彰,为园林增加了生机和色彩。
承德:看了《避暑山庄图》才懂得一个山庄何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签画中城欢迎订阅“国家人文巡礼”《人民日报》社主管《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人民眼光》栏目承办昨天我们欣赏了清朝宫廷画家徐杨创作的姑苏繁华图,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前辈冷枚所创作的《避暑山庄图》。
《避暑山庄图》是中国清代画家冷枚创作的国画作品,是一幅反映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建筑的图样,对于了解避暑山庄的建筑沿革有着重要的图像价值。
(请欣赏《避暑山庄图》全景)避暑山庄中既有北方深邃雄伟的丘壑林木,又有南方秀丽典雅的亭台湖泊。
此画以全景式的写实手法,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避暑山庄整体的华丽景象和壮观气势。
画家采用鸟瞰式构图,房屋、山水、林木层次分明,从南向北逐渐展开。
画面下方是宫殿群,其后是湖泊。
木桥连接的小洲上,鳞次栉比的楼阁、亭廊掩映在绿树丛中。
画家既运用传统的界画技法,又借鉴西洋画家的透视法,将建筑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且造型准确,用笔工致。
湖面用浅橙、淡绿色晕染,虽未画涟漪,但却给人以波光粼粼之感。
湖泊东侧低岩上耸立的那座仿造宝塔,好像是画家从镇江金山寺移植过来的。
苑中树木郁郁葱葱,伸向远处,为画面增添了清幽宁静的气氛。
画面左右两侧绵延起伏的群山,用遒劲的线条勾勒轮廓,以披麻皴为基干表现其质感,山凹处复以笔墨勾勒、皴擦,于巍峨壮观中又透出几分灵秀。
远山丘壑相连,迤逦苍茫,呈现出一派江山无限的景象。
作品中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湖水荡漾,荷花盛开,岸柳垂荫,亭台、水榭、宫室、高楼,因地制宜,聚散错落,用笔精工,景色秀丽,自然山川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
此图既有塞北丘壑林木的深邃苍郁,又有江南园林的清幽典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清冷枚《避暑山庄图》款署:“小臣冷枚恭画。
”钤“臣冷枚”、“夙夜匪懈”二印。
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
此图以全景式构图描绘了皇家园林的壮观气势。
该作品原为北京故宫旧藏,1949年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避暑山庄湖区讲解
避暑山庄是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的一座皇家园林,是清代乾隆皇帝为避暑而建的,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避暑山庄分为山区和湖区两部分,湖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区位于避暑山庄的东南部,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
湖区主要由万寿山、四合院、船坞、码头等景观组成。
其中,万寿山是湖区的中心,是一座人工山,山上有亭台楼阁,景色优美。
湖区的四合院是清代贵族的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湖区的船坞和码头是皇帝和贵族游玩的地方,可以观赏湖光山色,也可以乘船游湖。
湖区除了景观之外,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例如,湖区的一座小岛上有一座九龙壁,壁上雕刻有九条龙,寓意吉祥和皇权。
湖区还有一些古老的传统活动,如划龙舟比赛、放水灯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总的来说,避暑山庄湖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传统活动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
游客可以在湖区欣赏美景、感受历史文化,同时还可以参与传统活动,体验独特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