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术后 康复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12.35 KB
- 文档页数:1
重度颅脑损伤恢复康复治疗发布时间:2022-12-26T03:35:14.9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1期作者:周云平[导读]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恢复康复治疗。
周云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桂林 541001【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恢复康复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各37例。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康复治疗;颅脑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头颅以及脑组织损伤。
重度颅脑损伤一般为受伤昏迷存在意识障碍,如外伤后昏迷,持续时间>30分钟,甚至60分钟,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或无刺痛反应。
重度颅脑损伤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大脑功能,降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
需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肢体的被动训练进行功能训练,还需进行语言训练等各方面的治疗[1]。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恢复康复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7例,参照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50±2.31)岁。
研究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7.01±5.76)岁。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基本资料分析可知,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此外,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同意此研究开展。
颅脑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牵拉、电疗等,可改善肌肉张力、血液循环等,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
2.运动康复:包括康复运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帮助患者重新学会步行。
3.言语治疗:通过语音训练、语言训练、听力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交流能力。
4.认知训练:针对患者的认知障碍进行训练,例如对时间、空间、记忆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
5.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促进康复。
6.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调节神经活动的药物等,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 1 -。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颅脑损伤康复实训,了解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掌握颅脑损伤康复的评估、治疗和康复护理技术,提高自身在颅脑损伤康复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康复医院四、实训内容1. 颅脑损伤康复基础知识学习(1)颅脑损伤的定义、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2)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康复治疗原则(3)颅脑损伤康复的评估方法2.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技术实训(1)运动康复: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2)认知康复: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等(3)言语康复:发音训练、构音训练、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等(4)心理康复: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支持等3. 颅脑损伤康复护理实训(1)康复护理原则及措施(2)康复护理技能操作:如翻身、搬运、床边康复训练等(3)康复护理记录及评估五、实训过程1. 针对颅脑损伤康复基础知识,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颅脑损伤的相关知识。
2. 在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我们跟随康复治疗师,参与了多个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言语康复和心理康复等。
3. 在康复护理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康复护理原则及措施,掌握了翻身、搬运、床边康复训练等康复护理技能操作,并参与了康复护理记录及评估。
六、实训成果1. 掌握了颅脑损伤康复的基本理论、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
2. 熟练掌握了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技术,如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言语康复和心理康复等。
3. 掌握了康复护理原则及措施,熟练掌握了康复护理技能操作。
4. 提高了自身在颅脑损伤康复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实训总结通过本次颅脑损伤康复实训,我们对颅脑损伤康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颅脑损伤康复的基本理论、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提高了自身在颅脑损伤康复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一、引言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伤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且康复周期长,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为了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我参加了颅脑损伤康复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实训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颅脑损伤概述颅脑损伤是指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损伤。
根据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颅脑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根据损伤病理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2.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治疗:在神经外科病房进行,以床边康复治疗为主,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支持疗法、抗痉挛体位等。
(2)恢复期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转入专门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包括运动、认知、言语、行为、心理和大脑综合功能等方面的康复。
(3)后期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康复中心规范的康复治疗后,转入社区或家庭进行康复,包括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
3. 康复治疗技术(1)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肢体康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认知康复: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3)言语康复:针对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进行言语训练,如发音训练、构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
(4)心理康复: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对颅脑损伤的认识通过实训,我对颅脑损伤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2. 掌握了康复治疗技术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如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言语康复、心理康复等,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康复治疗任务,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亲自参与了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脑外伤后回家怎么康复训练?大多数脑外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会出现长时间的意识障碍、自主运动能力减退的情况,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这也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出现肢体萎缩。
术后患者在神经营养不良的影响下,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
一般情况下,脑外伤术后1-3个月是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患者在急性期过后,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由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在出院回家之后康复训练不能中断,家属应了解更多关于脑外伤恢复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帮助患者运动,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
1.脑外伤后康复训练的必要性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脑外伤患者都能够通过积极治疗恢复健康,但有些患者在可能会出现功能性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
现代人健康意识的提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康复后的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患者希望自身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尤其是脑外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各种并发症,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通过康复训练也能增强患者身体抵抗力,增强患者的治病信心。
二、脑外伤后的功能障碍有哪些?意识障碍:这类患者往往无法与患者主动交流,也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
认知障碍:患者主要出现记忆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降低的情况。
行为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表情冷漠、情绪异常。
感觉障碍:具体包括痛温觉、触觉、关节位置觉的感觉障碍。
而运动觉、平衡觉会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外伤患者主要的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会出现偏瘫、肌肉筋挛、不自主运动等。
三、脑外伤后的家庭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意识状态,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练。
1.良肢位目的是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将肢体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能够预防异常肌紧张,防止痉挛。
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颅脑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到外力撞击、挤压、振动等因素,导致颅骨或脑组织受到损伤。
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颅脑损伤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受损的神经功能。
本文将介绍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
一、立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应该立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因为不同的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康复训练方案也应该因人而异。
个体化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针对患者的具体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和方案;根据患者的康复阶段和进展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体质特点,个性化选择康复训练器材和器具;针对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二、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神经功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方面。
1、神经功能训练神经功能训练是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具体包括感觉、平衡、协调、肌力、关节活动度和语言等方面的训练。
感觉训练:主要包括触觉、位置感、运动觉和振动感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触摸不同形状、大小、质地的物体,感受不同的温度和压力,让患者区分不同的重量和压力等。
平衡训练:主要包括单脚站立、踮起脚尖、足跟行走和颠球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站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单脚站立,保持平衡;或者进行足跟行走等训练。
协调训练:主要包括手、眼、腿的协调和平衡能力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进行跳跃、跑步、快速转身、变换跑步方向等训练。
肌力训练:主要指让患者进行肌力锻炼,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
例如,让患者进行瑜伽、普拉提等锻炼。
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指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以保证关节的正常运动。
例如,让患者进行各种屈伸、旋转、伸展等运动。
语言训练:主要指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进行训练,以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
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指导
疾病知识
颅脑损伤是指头发、颅骨及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通常在暴力作用下颅骨变形,颅腔内容物扭曲、挤压、延伸乃至撕裂。
一、心理指导
病人出院后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理能力训练,以期达到生活全部或部分自理,早日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交活动。
二、饮食指导
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如谷类、鱼、瘦肉、奶、鸡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发热时多饮水。
三、服药指导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突然停药、改药及增减药量(尤其是抗癫痫、消炎药物及激素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四、康复治疗指导
适当休息1-3个月后可恢复一般体力劳动,坚持体能锻炼,劳逸结合,鼓励病人最大限度完成生活自理,肢体活动障碍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五、出院指导
骨缺损者注意保护骨窗局部,外出戴防护帽,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另外生活要有规律,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一、实训背景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头部受到钝力或锐器作用力后出现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损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然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临床康复治疗技能,我校组织了颅脑损伤康复实训,现将实训小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颅脑损伤概述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颅脑损伤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了解了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的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运动障碍等。
2. 康复评定方法实训中,我们学习了颅脑损伤康复评定的基本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心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Glasgow昏迷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认知功能评定量表(MoCA)等常用评定工具的使用。
3. 康复治疗技术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技术,包括:(1)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等,旨在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
(2)认知康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3)言语康复:包括发音、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改善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
(4)心理康复: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干预,旨在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
4. 康复护理实训中,我们学习了颅脑损伤康复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1)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衣、洗漱等。
(2)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3)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预防压疮、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临床康复治疗技能:通过实训,我们掌握了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同事、患者家属沟通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康复服务。
一、被动锻炼:适用于偏瘫和瘫痪肌肉的病人,多采用摩法、操法及推摩。
①摩法:即摩擦法,让拇指或四肢指腹。
大鱼际、手掌、掌根紧贴病人皮肤来回直接摩动。
②推摩法:四肢并拢,拇指分开,全手掌面接触病人皮肤,沿淋巴结流动方向轻轻推动。
在按摩之后上下肢关节的各轴位进行被动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绕环等),先小关节,后大关节,从远端到进端,运动幅度逐渐加大,但勿超过关节的生理功能范围,以免造成损伤。
二、主动锻炼:病人病情好转,意识清醒可逐渐由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到步行训练逐步进行。
①坐位训练:病人意识好转后,坐位训练宜早期进行,坐位角度从30度开始逐步增加至80度,每次坐位事件从5分钟开始,每天增加5分钟,逐渐延长至30-60分钟,坐位次数从每天7次至多天2-3次。
②站立训练:扶杖站立,直到独立徒手站立,每天训练2次,每次25-20分钟。
③步行训练:可借助手杖,手杖在前患肢迈出,然后健肢跟上,每天训练2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