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唆犯罪⾏的成⽴、认定与处罚 在中华⼈民共和国刑法中,教唆不是⼀个单独的罪名。
教唆他⼈实施什么犯罪,就以什么罪名论处,⽽胁从他⼈犯罪的,只能以故意杀⼈罪或故意伤害罪论处,不再以教唆的内容实⾏数罪并罚。
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教唆的相关法律知识。
教唆犯罪⾏的成⽴、认定与处罚: (⼀)共犯的处罚根据 狭义的共犯,指教唆犯和帮助犯。
实⾏犯简称正犯。
注意了解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性说的观点。
1、共犯独⽴性说认为,即使正犯没有实施犯罪,共犯也构成犯罪,即共犯成⽴犯罪,不以正犯成⽴犯罪为前提,共犯在成⽴犯罪上具有独⽴性。
2、共犯从属性说认为,在共同犯罪中,正犯(实⾏犯)是直接实施犯罪的⼈,犯罪性较⾼,侵害法益的危险最⼤、最直接;共犯(教唆犯、帮助犯)只是促使犯罪、帮助犯罪的⼈,犯罪性较低,侵害法益的危险较⼩,带有间接性。
如果正犯不构成犯罪,那么共犯也不作犯罪处理。
也即共犯成⽴犯罪必须以正犯成⽴犯罪为前提。
共犯从属性的结论: 甲教唆⼄犯罪,⼄没有实施的,甲⼄都⽆罪。
甲教唆⼄犯罪,⼄构成犯罪预备,甲也构成教唆犯的犯罪预备。
由于刑法⼀般不处罚犯罪预备,所以甲⼄⼀般都⽆罪。
甲教唆⼄犯罪,⼄构成犯罪中⽌。
由于⼄的中⽌对甲⽽⾔,是意志以外的原因,所以甲构成教唆犯的犯罪未遂。
甲教唆⼄犯罪,⼄构成犯罪未遂。
甲也构成教唆犯的犯罪未遂。
甲教唆⼄犯罪,⼄构成犯罪既遂。
甲也构成教唆犯的犯罪既遂。
甲教唆⼄实施盗窃,⼄表⾯答应,实际上根本不想盗窃,⽽是实施了强奸。
就盗窃⽽⾔,因为⼄没有实施,所以甲⽆罪。
⼄实施的强奸与甲也⽆关。
甲教唆⼄实施盗窃,⼄盗窃到财物后,为了抗拒抓捕转化为抢劫。
由于抢劫与盗窃具有因果性,所以甲构成盗窃罪既遂。
⼄定抢劫罪既遂。
共犯的处罚根据,在于共犯通过正犯者间接地侵害了法益,即处罚共犯者,是因为其诱使、促成了正犯实施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法益侵害⾏为。
共犯的违法性由来于共犯⾏为⾃⾝的违法性和正犯⾏为的违法性。
“教唆他人犯罪的”之解释李瑞杰【摘要】我国采取的是不同于共犯从属性说的单一正犯体系,“教唆他人犯罪的”中的“犯罪”,不限于实行行为.所以,该款包括教唆他人直接实行犯罪、教唆他人与第三人共同直接实行犯罪、教唆他人帮助第三人犯罪、教唆他人教唆第三人犯罪、帮助他人(一起)教唆第三人犯罪等诸多情形.因此,在《刑法》第29条“教唆”行为主体的确定上,应当不限于德国、日本刑法中的“教唆犯”,不能等同理解中、德、日这两种语境下的“教唆犯”.我国这种独具特色的教唆犯规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弥补了采取共犯从属性说可能带来的处罚漏洞,避免陷入区分犯罪参与类型的泥淖,理顺了参与论的核心关系.并且,“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应当在遵从对一般预备犯处断规则的基础上,再适用第29条第2款的未遂教唆处断规则.【期刊名称】《湖北警官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8页(P77-84)【关键词】教唆;正犯;帮助犯;教唆犯;预备犯;单一正犯体系【作者】李瑞杰【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1近些年来,受德国、日本刑法学的影响,我国不少刑法学者认为,应该用德国、日本的二元制相关学说来解释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
例如,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刑法承认了教唆犯的存在,便意味着认同分工分类法的价值,从此意义上说,我国刑法在共犯领域是倾向于区分制的。
”①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更有学者认为:“正犯=主犯,帮助犯=从犯(还包括胁从犯),即我国规定了正犯(主犯)、帮助犯(从犯)、教唆犯三种共犯形态及共犯人类型。
”②杨金彪:《分工分类与作用分类的同一》,载《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3期。
相同观点参见陈兴良:《共犯论:二元制与单一制的比较》,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刑事法热点问题的国际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页;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54页;周光权:《“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关于刑法中规定的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理解及法律适⽤问题【共同犯罪】:刑法对共同犯罪的概念作了规定。
根据刑法这⼀规定,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是两个以上犯罪后应当负刑事责任的⼈。
如果其中有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刑事责任能⼒的⼈参加实施犯罪⾏为,使犯罪主体不够两个以上犯罪后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则不构成共同犯罪。
2)有共同故意。
这不是指相互没有关联,却有相同的故意的⾏为。
所谓“共同故意”,是指共同犯罪的⼈都知道不是⾃⼰单独实施犯罪⾏为,也能预见到这种共同犯罪⾏为会发⽣什么样的危害后果,⽽且希望这种危害后果的发⽣。
3,必须共同实施犯罪⾏为。
共同实施犯罪⾏为,是指在共同犯罪的整体活动中,每个共同犯罪⼈实施的⾏为都是其中⼀部分,这些⾏为互相联系和配合,都是为完成这⼀共同犯罪活动,起着各⾃的作⽤。
共同实施犯罪⾏为不⼀定是相同的⾏为,也不⼀定是同时进⾏的⾏为。
(注):⼆⼈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由于犯罪⼈之间没有共同实施某种犯罪共同故意,也没有内在联系或者具体分⼯,他们的⾏为都是单独的犯罪⾏为,不符合刑法所规定的共同犯罪的实质要件。
因此,刑法规定,⼆⼈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主犯、犯罪集团的概念及其主犯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作了规定。
[主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主要是指有下列两种情况之⼀的⼈:(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犯罪活动的和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的,即⾸要分⼦。
(2)在共同犯罪中其他起主要作⽤的。
这⾥所说的“起主要作⽤",⼀般是指罪刑重⼤的和在共同犯罪中起出谋划策等重要作⽤的。
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可能是⼀个,也可能是多个。
构成犯罪集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数在3⼈以上;(2)具有⼀定的稳定性,即其犯罪组织中的⾻基本是固定的;(3)有明确的共同犯罪故意,即为实现某⼀犯罪⽬的⽽纠集在⼀起,既可能是有预谋地长期实施犯罪活动,也可以是为实现某⼀犯罪活动临时纠集在⼀起,进⾏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第五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简答题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注意人的概念自然人法人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1.有二个以上的犯罪主体。
作为共同犯罪人之一,也必须具备责任能力达到责任年龄的一般主体资格。
未达到责任年龄人参与共同犯罪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人。
二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其中一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实际只有一人具有犯罪主体资格,不认为是共同犯罪。
注意选择题2.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
共同犯罪行为包括:(1)实行行为;(2)帮助行为;(3)组织行为;(4)教唆行为;(5)共谋行为。
(1)从行为形式讲,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应当注意,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
选择题例如,甲乙丙三人共谋走私毒品,共同集资100万元,由丙购买毒品走私。
甲乙虽然没有亲自实行走私行为,也成立共犯。
(2)另外,共谋实行犯罪,在现场没有直接实行犯罪行为,但在一旁站脚助威的,也认为是共犯。
例如,甲乙二人见三名学生在用扑克牌赌博,赌资放在地上,遂生抢劫之心。
两被告人约定以吹口哨、打手势为暗号一起动手实施抢劫,并佯装看赌牌靠近学生。
期间,甲多次暗示,但乙迟迟不敢动手。
甲找机会抢了放在地上的赌资320元,并对一名反抗的学生拳打脚踢。
甲抢得钱后与乙扬长而去。
事后,甲乙分别分得赃款180元和140元。
法院认为,甲乙二人均构成抢劫罪,且系共同犯罪。
在共同犯罪中,甲起主要作用,系主犯;乙起次要作用,系从犯。
3.在主观方面,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包含两层意思:(1)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持犯罪性质相同的故意心态;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性质相同的故意;(2)各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对互相协作犯罪亦持故意心态。
如果缺乏“性质相同的犯罪故意”,即使共同作案也不成立共犯。
例如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加害丙,甲乙二人在故意杀人罪上不成立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怎么判刑在共同犯罪中可能会存在教唆犯的情况,教唆犯就是教唆他⼈犯罪的⾏为,那么在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怎么判刑?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怎么判刑根据刑法的规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教唆他⼈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处罚。
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是指教唆⾏为在共同犯罪中所占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危害,即教唆犯教唆的⽅法、⼿段、教唆的程度,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及其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
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不同,其⾏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不同,对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的应按照刑法关于主犯的处罚规定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的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的能⼒较差,易受坏⼈教唆⽽陷⼊犯罪的歧途,3.如果被教唆⼈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认定教唆犯不能笼统定为教唆罪对教唆犯,应当依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不能笼统定教唆罪。
如果被教唆的⼈对被教唆的罪产⽣误解,实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时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围,教唆犯只对⾃⼰所教唆的犯罪承担责任。
⼆、教唆罪的认定优先依据刑法分则当刑法分则条⽂将教唆他⼈实施特定犯罪的⾏为规定为独⽴犯罪时,对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应依照分则条⽂规定的犯罪定罪,不适⽤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
刑法分则规定以唆使、煽动作为实⾏⾏为的常见情形有:1、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2款):“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的。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第2款):“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3、煽动军⼈逃离部队罪(第373条):“煽动军⼈逃离部队或者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雇⽤,情节严重的。
”4、妨害作证罪(第307条):“以暴⼒、威胁、贿买等⽅法阻⽌证⼈作证或者指使他⼈作伪证的。
教唆犯的性质是什么教唆犯是故意引起他⼈实⾏犯罪的⼈,对于教唆犯性质在我国素有争议。
学界讨论的⽬的在于更好的认定教唆犯的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以便对教唆犯定罪量刑。
它是从属于实⾏犯的从属犯,还是不从属于实⾏犯的独⽴犯,我国刑法理论界虽然存在独⽴性说、从属说、⼆重性说及共犯否定说四种观点,但⼆重性说是⽬前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
以下,是由店铺⼩编整理的相关内容。
教唆犯的性质第⼀种观点是教唆犯从属性说。
认为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处于从属地位,教唆犯从属于实⾏犯。
亦即在共同犯罪中,实⾏犯构成犯罪的,教唆犯也构成犯罪,实⾏犯不构成犯罪的,教唆犯也不成⽴。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教唆者由于缺乏实质条件⽽不能与教唆者构成共同犯罪。
按照这种理论对于教唆者所教唆的诸如抢劫、杀⼈、放危险物质等性质⾮常严重的犯罪⾏为,若被教唆者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者就不按犯罪处理,这显然不能体现罪责相适应原则。
第⼆种观点是教唆犯相对独⽴性说。
认为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处于相对独⽴的地位,教唆⾏为本⾝是独⽴的犯罪,并不从属于实⾏犯,即教唆犯是否成⽴关键在于教唆者是否实施了教唆⾏为。
若教唆者实施了教唆的⾏为,即成⽴教唆犯,显然违背了共同犯罪的理论,⽆视被教唆⼈的存在。
将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与单独犯罪的教唆混为⼀谈,因⽽是不科学的。
第三种观点是教唆犯两重性说。
即认为教唆犯既具有从属性,也具有独⽴性。
在这种学说中,对于教唆犯的两重性⼜有不同的见解,⼀种见解认为在教唆犯两重性中、从属性居于主导地位;⼀种见解认为在教唆犯的两重性中,独⽴性居于主导地位;除此之外,尚有从属性和独⽴性统⼀说,即共犯的这⼆重性中不存在孰主孰从的问题。
这种学说的前提条件是教唆犯属于共同犯罪,故对于⾮共犯教唆性质并没有界定。
第四种观点是摒弃说。
认为教唆犯不是共同犯罪⼈中的⼀个独⽴种类。
如有的学者通过对教唆犯与被教唆犯的关系的分析来证明他们不符合共同犯罪的成⽴条件,进⽽否认教唆犯是共犯中的⼀个独⽴类型,应将教唆犯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为独⽴的犯罪。
教唆犯是否为共同犯罪我们知道教唆犯是以劝说、利诱、怂勇、收买、威胁以及其他⽅法,将⾃⼰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意的⼈,使他⼈决意实施⾃⼰所劝说、授意的犯罪,以达到犯罪的⽬的的⼈。
那么教唆犯是否为共同犯罪?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教唆犯是否为共同犯罪⽅⾯的知识,欢迎⼤家阅读!教唆犯是否为共同犯罪教唆他⼈犯罪本⾝是⼀种犯罪⾏为,它⼜不是⼀种有具体罪名的犯罪,因为在我国刑法分则中没有教唆罪的规定。
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教唆犯罪没有⾃⼰独⽴的、完整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教唆犯是故意引起他⼈犯罪意图的⼈,因此对教唆犯就应当结合被教唆⼈的⾏为进⾏认定和处罚,从⽽使教唆犯成为共同犯罪的⼀部分。
在我国刑法中,有关教唆犯的规定被放在总则共同犯罪⼀章中,也表明了以共同犯罪的定罪与处罚原则处理教唆犯罪有关问题的原则⽴场。
但是全⾯考查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却可以看出教唆犯和共同犯罪并不是完全⼀致的。
在对教唆犯罪展开讨论以前,我们有必要从教唆的主观⽅⾯⼊⼿对教唆犯进⾏⼤致分类:⾸先,从教唆⼈教唆内容的针对性程度出发,我们暂且区别出确定性教唆和⾮确定性的教唆。
确定性教唆系教唆⼈有其明确⽬的、唆使他⼈实施某⼀具体的犯罪⾏为。
这种教唆在教唆前教唆⼈已有达到⾃⼰某种特定⽬的的计划,被教唆⼈只是教唆⼈实现⾃⼰⽬的的⼯具。
⾮确定性教唆系教唆⼈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唆使他⼈从事某种类型的犯罪。
这种教唆在教唆前教唆⼈只有危害社会的⼴泛的犯罪⽬的,没有个⼈具体的⽬的⽽形成泛意教唆。
其次,从教唆犯的主观故意内容出发亦可分为直接故意教唆和间接故意教唆。
直接故意的教唆是指教唆⼈不仅认识到⾃⼰的教唆⾏为会使被教唆⼈产⽣犯罪意图并且希望被教唆⼈按其指明的犯罪意图去实施犯罪⾏为。
直接故意的教唆直接和确定性教唆相连接。
如某甲与⼄妻有染,为达长期占有之⽬的,多次杀⼄⽽未得逞。
后甲得知丙与⼄素有不睦,遂加以利⽤,常在丙⾯前挑拨,致使丙对⼄仇恨加剧,最终将⼄杀死在家中。
第一篇:2015年电大【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分析案例(每小题50分) 第一题:【案情】王某,男,44岁,某医院职工。
【问题】对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处理原则)?为什么? 答:对王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爆炸罪。
1、王某构成爆炸罪。
王某为了杀害刘某,实施爆炸,造成1死亡3伤,其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因而构成爆炸罪,而不是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
王某非法制造爆炸物的行为本已构成犯罪,但由于该行为与爆炸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依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应依照爆炸罪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2、根据刑法第115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3、此前实施的故意伤害罪,因情节轻微,又有自首情节,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第二题:【案情】谢某,男,26岁,××市公交公司121路车队司机。
【问题】对于谢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处理原则)?为什么? 答案1:对于谢某的行为应该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危险犯. 这里有故意伤害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两种罪名的想象竞合,区别这两者之间的主要点是区别两种罪名的客体方面,故意伤害罪的的客体是固定的人,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指不特定的人群或者公\私财务.在此案中对于人群的数量和人员的出现是不确定的,因此应该按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 处理原则应该是按一罪处罚,这个属于事实上的一罪,本案的情节和谢某的主观方面处罚,依据受伤群体的程度和国家受损害的程度,对谢某的行为进行处罚!在此案中也许有人会认为有过失的行为,另外要说明的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存在过失的情形.因为本罪要求作案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 答案2:1、谢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谢某为抢道,实施了超车的行为,主观上出自故意,以致12人被撞倒乱倒受伤,并与120路车发生碰撞,造成9人受伤。
2、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教唆犯的理论一直为学界所关注。
然而,由于对教唆犯性质持不同的学术立场,使得教唆犯罪的各种停止形态亦呈纷纭之势。
其中最具争议的,当属教唆未遂。
按照通说的见解,教唆未遂主要包括失败的教唆(即教唆人虽已实施教唆,却未能惹起被教唆人实行犯罪之决意,又可谓教唆本身失败而终了之情况)、无效的教唆(即被教唆人虽因教唆而产生实行犯罪之决意,甚至已为预备行为,却为着手实行之情况)和狭义的教唆未遂(即被教唆人虽因教唆而产生实行犯罪之决意且已着手实行,却未达到既遂之情况)三种情形。
对于第三种狭义的教唆未遂,无论何种刑法理论抑或是司法实务,都毫无争议地认为值得处罚,并认为应当按照犯罪未遂处理。
然而,在失败的教唆和无效的教唆的情形下,不仅理论上存在争议,就是在实务上也并无定论。
按照教唆犯的从属性理论认为,教唆犯具有从属性,只有被教唆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教唆犯罪才能成立,当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犯罪时,教唆犯罪根本就不成立,也就无从谈及教唆未遂的问题。
但教唆犯的独立性理论认为,教唆犯得成立与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犯罪行为无关,无论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为,教唆犯都成立,教唆未遂与普通犯罪未遂并不存在差异。
在实务上,对于其是否应当受处罚,亦为困惑,尽管实务大多认为失败的教唆和无效的教唆值得科处刑罚,但是否应当科处未遂犯的刑事责任则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因此,教唆未遂的可罚性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实践意义。
此外,与教唆未遂可罚性直接相关的便是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理解,《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理论上有见解认为,此款便包括了通说教唆未遂的三种情形,但也有见解认为,此款仅指教唆未遂之第三种狭义的教唆未遂的情
形,此外,即使持此款包括教唆未遂三种情形之论者,亦有认为其按未遂犯之处罚,明显不当。
因此,着力于教唆未遂的可罚性的研究,对《刑法》第29条第2款的理解适用和立法修改甚有意义。
在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教唆未遂的可罚性之争主要囿于共犯从属性与共犯独立性的讨论中。
共犯的从属性理论认为,教唆犯具有从属性,只有被教唆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教唆犯罪才能成立。
当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犯罪时,教唆犯罪根本就不成立,也就无从谈及教唆未遂的问题;而共犯的独立性理论认为,共犯的成立与正犯是否实施了正犯行为无关,无论正犯是否实施了正犯行为,共犯都成立,具体到教唆犯罪,根据共犯独立性,教唆犯得成立与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犯罪行为无关,无论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为,教唆犯都成立。
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德日持共犯从属性说的论者认为教唆未遂不具可罚性,而持共犯独立性说的论者认为教唆未遂具有当然的可罚性。
但是,也有共犯的从属性论者认为,应当设立独立的处罚规定来处罚失败的教唆和无效的教唆的情形,所以,间接承认了教唆未遂的可罚性。
整体来看,德日刑法主要从理论的逻辑演绎中探讨教唆未遂的可罚性。
据储槐植先生的研究,美国刑法中教唆罪的构成,只要求行为人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而不要求被教唆者实施了被教唆的罪。
这就是说,有了教唆行为就构成既遂罪,进而从理论上说,应当处罚教唆未遂。
但侧重于行为对客观世界造成危害的论者认为,教唆未遂不应当、至少是不必要受罚,因为从整个犯罪的客观过程看,教唆行为相当于犯罪的预备行为,甚至是预备以前的行为,处罚这种行为并不完全符合刑法的基本目的。
当然,如果是侧重于行为人主观危险性
的论者,那么认识就不会是相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