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2
陶行知教育故事目录1 稿费的故事2 拜人民为老师3 烧扑克牌4 不要做井底之蛙5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6 培育革命的后代7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8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9 要又学又问10 四块糖的故事11 点石成金12 人才、大才和天才13 让学生找重点14 连环教学法15 背着爱人游泳16 撰联谈教育17 一首歪诗的风波18 陶行知出计算题19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20 站在教室外面听课21 报童工学团22 劝喻轻生者23 陶行知以诗教子24 稿费的故事25 陶行知洗衬衫26 救援共产党员27 情系难童育英才28 晴蜓的故事29 陶行知的两只口袋30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31 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32 伍豪事件33 诚挚的友谊34 请木匠当老师35 活的生物课36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37 小孩自动教小孩38 拆表的故事1 稿费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选15篇)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篇1让学生找重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新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烦琐,各种文史资料、插图、题注,学生们往往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
因此,陶行知老师在教‚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他一反以前先讲述课本内容再分析重难点的做法,而是说:‚同学们,请大家先把本课要讲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出来,十分钟后我们开始讲课。
这十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讨论。
‛学生们开始埋头阅读课本,并时不时有学生交头接耳一番。
十分钟后,陶先生说:‚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一课,哪位同学回答一下: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隋阳帝的暴政,而结果是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式下,唐朝建立起来。
‛陶先生赞许地看着他的弟子:‚对。
隋朝灭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唐朝从太宗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史称‘贞观之治’。
到玄宗前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今天将学习唐朝前期这一段我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历史。
那么,同学们,在这段时期,你们认为影响最重大的是哪一段?‛另一学生举手:‚陶先生,我觉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重要了,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
‛这回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不,我觉得贞观之治才是重中之重。
‛陶先生微笑地看着这位反对者:‚你的理由呢?‛或许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该学生的音调立即壮了不少:‚因为唐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旺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可以说的具体一点吗?‛对方沉思了一会:‚唐太宗李世民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注重各方面发展,这样唐朝从他开始兴盛起来,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陶先生点头道:‚说的不错,这确实是个重要阶段。
那么,为什么历代王朝第一位君主往往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呢?待会儿我们会详细讲述。
苏珊同学,你刚才认为开元盛世也是个重点,你的理由呢?‛那位叫苏珊的立即站了起来:‚这段时期不仅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时期,理所当然是一个重点了。
陶行知教育故事集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你想知道陶行知教育故事有哪些吗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吧!陶行知教育故事一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二培育革命的后代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一新安旅行团‛的故事1933年的一天,上海大厦大学校园内,一群群大学生正向着大礼堂走去。
他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今天将要举行的报告会:‚听说是一些小孩子来演讲。
‛‚是的,叫‘新安旅行团’,听说是苏北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十二岁。
‛‚小孩子来跟我们讲课,能讲什么呢?不是开开玩笑吧!‛‚去听听吧,听了再下结论嘛!‛大学生们向礼堂走去,带着好奇、怀疑。
会场里渐渐坐满了人。
讲台上出现了一位戴眼镜的先生,中等身材,穿着学生装。
有人认出来了:‚是陶行知先生。
‛陶先生开始讲话:‚诸位都是大学生,也许会说,叫他们听小孩子讲课,真是笑话。
这七个小孩子从淮安一路演讲到上海。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靠演讲旅行,作抗日宣传。
这个儿童旅行团的价值,是新时代之无价宝,如果一定要定个价值,或者姑且定为万万万万金元吧。
这样伟大的宝藏,世界上谁也没有,都为新安小朋友所得。
而‘新安’不敢占为私有,愿公诸天下后世。
讲得如何,请大家一试。
‛不同凡响的开场白,激起了会场上的一片掌声。
小玉站在讲台前,他穿着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服,圆圆的小脸因紧张而涨得通红,两手十个手指下意识地搓来搓去。
陶先生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就走下台去了。
小玉定了定神,开始讲起来:‚我的老家在凤阳,凤阳是个穷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
妈妈生了八个孩子,死了六个,只剩下我和姐姐。
爹爹被抓去当壮丁,活活折磨死了。
妈妈活不下去,流着眼泪把姐姐卖给了人贩子……‛孩子的脸颊上滚动着泪珠,他抽泣了一下,悲愤地接着说:‚我们为什么这样穷,为什么这样苦?我们曾经问爷爷奶奶,我们曾经问爸爸妈妈,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命苦啊!可是,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根本就不是什么命苦,是我们的国家太落后,外有列强,内有国贼,生产落后,经济衰败,这一切是帝国主义、反动派造成的啊!‛清脆的童声震动了每个大学生的心,一些人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附和:‚说得好!‛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陶行知经典教育实例32个1. 青年旅舍教育:陶行知主张学校建设青年旅舍,鼓励学生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
2. 实践教育:陶行知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文化教育: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4. 心灵教育: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发展。
5. 民主教育:陶行知提倡学校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6. 基层教育:陶行知重视基层教育,主张适应各地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7. 课堂教学方法:陶行知倡导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研究。
8. 德育教育:陶行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9. 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10. 敬业精神教育: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中。
11. 社会实践教育:陶行知主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加社会认知。
12. 健康教育:陶行知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强调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教育公平:陶行知倡导教育公平,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14. 批判性思维教育: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15. 自主研究:陶行知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实用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实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应用能力。
17. 和谐教育: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和谐相处和互助互爱。
18. 创造性教育:陶行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19. 教育务实: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务实,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勇气。
20. 语言教育:陶行知重视语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实践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为后人所钦佩,他的故事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陶行知经典的教育故事。
一、山里的小学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最让人传颂的要数他在山区创办了一所小学。
当时,这个山区没有教育资源,孩子们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于是,陶行知决定亲自去山区创办一所小学。
他找到了一个负责的村民,借用一间破旧的房子作为教室,然后通过广播和演讲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陶行知的意图,觉得上学没什么用处,但陶行知坚持不懈地向他们解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影响。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陶行知用尽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不久,这所小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赞扬。
这个小小的山区小学,成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生动典范。
二、授人以渔陶行知在教育中一直倡导“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有一次,陶行知被请到一个中学做演讲。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向他提问:“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好知识呢?”陶行知笑着说:“如果你们只是静静地坐着听我讲,那你们不会学到什么。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你们需要积极思考、独立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不是被动领取,而是主动探索。
”陶行知的话让学生们茅塞顿开。
他们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更应该通过思考、实践和交流来巩固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那以后,学校的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用心去教陶行知非常重视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用心去做的。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选16篇)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篇1点石成金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选23篇)陶行知教育故事篇1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1、播下爱的种子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
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就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几代人。
他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精选了几个。
1. 破釜沉舟,焚船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就需要采取一些激励的手段。
有一次,他在教育战线上与教育局长展开辩论,教育局长威胁说要取消陶行知的研究生课程。
面对这一威胁,陶行知毅然决然地选择破釜沉舟,焚船教育,他将自己写的教材全部焚毁。
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人,但也让更多的人对陶行知的胆识和拼搏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陶行知非常注重课堂之外的教育。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他告诉学生们,如果你想得到好的成绩,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他选了几个学生去种菜,学生们认真地去种植,最终他们收获了丰富的果实。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
3. 边学边教,实践为主陶行知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有一次,陶行知带着学生们去实地考察。
他们参观了工厂、农村和农田,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农田劳作和农民的辛苦。
在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到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增强了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爱心教育,感恩他人陶行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有一次,他在校园内建了一座小屋,作为学童农场的管理处。
学生们每天都要负责打扫小屋和周围的环境,并且负责种植果树和蔬菜。
陶行知告诉学生们,他们所种植的果树和蔬菜都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劳动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和感恩之心。
通过这样的爱心教育,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还学到了感恩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5. 崇尚自然,培养创新思维陶行知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者。
陶行知教育故事目录1 稿费的故事2 拜人民为老师3 烧扑克牌4 不要做井底之蛙5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6 培育革命的后代7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8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9 要又学又问10 四块糖的故事11 点石成金12 人才、大才和天才13 让学生找重点14 连环教学法15 背着爱人游泳16 撰联谈教育17 一首歪诗的风波18 陶行知出计算题19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20 站在教室外面听课21 报童工学团22 劝喻轻生者23 陶行知以诗教子24 稿费的故事25 陶行知洗衬衫26 救援共产党员27 情系难童育英才28 晴蜓的故事29 陶行知的两只口袋30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31 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32 伍豪事件33 诚挚的友谊34 请木匠当老师35 活的生物课36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37 小孩自动教小孩38 拆表的故事1 稿费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拜人民为老师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
”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我第一个向你学。
”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
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
”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
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
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
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
”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
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
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
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
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
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
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
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
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3 烧扑克牌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
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
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
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
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
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
”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
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
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4 不要做井底之蛙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
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
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
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
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5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6 培育革命的后代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1943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原来萨空了先生从广西被秘密押解到重庆集中营来了。
陶行知闻讯心急如焚,连忙告诉沈钧儒,通过救国会,向国民政府交涉,这样,起码可以使特务机关不敢轻易动手秘密杀人。
救国会的朋友通过多方面的关系,打听到萨先生被关押在五云山顶戒备森严的“教导团”里,而且13岁的小女儿苦荼也住在集中营。
陶行知先生非常痛心,正在成长的幼苗,怎么可以失去人间最宝贵的自由呢?他托人萨空了捎话:“把孩子交给我吧!”经过一番周折,陶先生终于把小苦荼接到了育才学校,见她头上长满了虱子,身上长满了疥疮,不由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陶先生急忙叫校医帮她治疗,还为她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
从小苦荼的诉说中,陶先生知道她还有个姐姐苦茶也失散了,便设法打听苦茶的下落。
不久,萨空了也多方托人终于找回了失散的大女儿苦茶,也把她送进了育才学校。
陶先生让苦荼学习她最喜欢的音乐,让姐姐苦茶进社会组学习。
还有一个孩子李远芃,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周恩来邓颖超等考虑到既要保护烈士遗孤的安全,又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只有陶先生办的育才学校。